窯變(瓷器工藝)

窯變(瓷器工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窯變,主要是指瓷器在燒制過程中,由於窯內溫度發生變化導致其表面釉色發生的不確定性自然變化。

古人對窯變的定義,相對來說,更加寬泛,甚至將瓷器器型的變化也包括在內。例如《稗史彙編》認為:“瓷有同是一質,遂成異質,同是一色,遂成異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謂窯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窯變
  • 發生原因:溫度發生變化致其釉色發生變化。
  • 窯變的結果:一是窯病,二是窯寶
  • 珍惜程度:珍惜
古人對窯變的認知,窯變的真實原因,獨有的原料,胎質和造型,釉料的化學組成,釉料的加工,施釉工藝,燒成工藝,

古人對窯變的認知

而在《古物指南》、《陶成記事碑記》中,則進而將“人巧”所為的釉色變化,增加進了“窯變”之中。《景德鎮陶錄》也認為:“窯變之器有三:二為天工,一為人巧。其由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則工故以釉作幻色物態,直名之曰窯變,殊數見不鮮耳。”對這種具體的“人巧”之法,《南窯筆記》記載道:“法用白釉為底,外加釉里紅元子少許,罩以玻璃紅寶石晶料為釉,塗於胎外,入火藉其流淌,顏色變幻,聽其自然,而非有意預定為某色也。其復火數次成者,其色愈佳。”而這種“人巧”的窯變也往往不是一種特定的色彩。
窯變的結果,不外兩種情況:一是窯病,二是窯寶。《南窯筆記》說:“釉水色澤,全資窯火,或風雨陰霾,地氣蒸濕,則釉色黯黃驚裂,種種諸疵,皆窯病也。必使火候釉水恰好,則完美之器十有七八矣。又有窯變一種,蓋因窯火精華凝結,偶然獨鐘,天然奇色,光怪可愛,是為窯寶,邈不可得。”
古人對窯變有很多的記載。如《清波雜誌》說:"饒州景德鎮,大觀間有窯變,色紅如硃砂。物反常為妖,窯戶亟碎之。"當時的陶工從來沒有看見過這種現象,覺得不可思議,於是就從迷信的角度來理解,認為它是"妖"。但久而久之,窯戶們反而發現其形態極美,或如燦爛雲霞,或如春花秋雲,或如大海怒濤,或如萬馬奔騰,因而被視為藝術瓷釉為人們所欣賞。如宋代河南禹縣鈞窯生產的銅紅窯變,可謂變化莫測,鬼斧神工。清以前景德鎮窯偶爾燒制的窯變釉瓷多被搗毀,至清時則作為著名色釉而專門生產,據《南窯筆記》載,清代生產的窯變釉,雖入火使釉流淌,顏色變化任其自然,非有意預定為某種色澤,但已經能人為配置釉料,較好的控制火候,基本上掌握了窯變的規律。著名的如康熙朝創燒的豇豆紅、蘋果綠等品種。
窯變

窯變的真實原因

可以說,窯變的成因有很多種,以鈞窯為例,比較主要的有以下幾種:

獨有的原料

鈞瓷所用礦物原料均為禹州當地所產,這些原料成分複雜,含有多種微量元素,本身多帶有不同的顏色。原料中即使是同一種礦物質,由於所處礦床的位置不同和加工方法的不同,其物理和化學性能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這些原料是鈞瓷生產得天獨厚的資源,也是鈞瓷窯變現象產生的基礎。

胎質和造型

(1)不同種類、不同化學成分組成的泥胎,其性質也不相同。胎質可對鈞瓷窯變產生影響,主要反映在釉的顏色、開片、高溫流動性幾個方面。胎中鐵、鈦含量的多少,影響著鈞釉的鮮艷程度和色調的深淺,矽、鋁含量的多少對釉的開片有著重要的影響,鹼性成分的多少則影響著釉的流動性。(2)鈞瓷產品的造型一般都比較簡潔、凝練,人物類、動物類造型多採用變形、誇張的手法,以大塊的面作為形體。器皿類造型是平滑流暢的曲線、直線形體,稍複雜的造型局部點綴有耳飾、堆塑或雕刻等。這些造型都是為適應鈞釉設計,能夠造成釉面豐富多彩的窯變效果。

釉料的化學組成

一個合理的鈞釉組成,是鈞瓷窯變的基礎。鈞釉的化學成分經科學分析,基本的有十幾種,並含有40多種微量元素,十分有利於鈞釉窯變現象的產生。

釉料的加工

主要指鈞瓷釉料加工的粗細程度。釉料的粗細不同,燒成後就會產生不同的窯變效果。

施釉工藝

鈞瓷在施釉時釉層厚度不同,燒成後釉面的窯變效果也就不同。一般情況下,釉層厚時窯變效果好,釉的色彩豐富,乳濁度高,紋路容易形成。釉層稍薄時則釉面變化少。另外,採用不同的上釉方法也會產生不同的窯變效果。

燒成工藝

燒成是鈞瓷生產最為關鍵的一道工序,該工序中每一個細小環節的微妙變化,都會影響到鈞瓷的窯變效果。裝窯時產品擺放位置的不同,裝窯產品的稠密與稀少,燒窯時所用燃料的種類以及燃料質量的優劣,還原氣氛的輕重,燒成溫度的高低,燒成時間的長短,熄火後冷卻速度的快慢,氣候的變化以及燒窯工技術水平的高低等,都會使鈞瓷產生不同的窯變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