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傳統瓷窯

景德鎮傳統瓷窯

景德鎮傳統瓷窯,是指景德鎮古代燒制瓷器的瓷窯。景德鎮是最早的瓷業城市,景德鎮瓷業建築及營造技藝堪稱一絕。其傳統制瓷作坊的"窯房"建築是中國工場手工業罕見的場所物證,具有獨特而豐富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旅遊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景德鎮傳統瓷窯
  • 功能:燒制瓷器
  • 起源:北宋景德元年
  • 燒制類型影青瓷青花瓷
地理優勢,歷史溯源,作坊技藝,傳承意義,

地理優勢

景德鎮具有極其優越的自然條件,這是形成瓷業中心的重要因素。景德鎮四面環山,從祁門大洪山向西貫穿江西的昌江流經景德鎮。昌江各支流流經的地方,多為陶瓷原料和燃料產地,在歷史上對景德鎮的瓷業發展至關重要,是景德鎮制瓷原料、燃料供給和陶瓷產品對外運輸的重要通道。

歷史溯源

北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真宗趙恆下旨,在浮梁縣昌南鎮辦御窯,並把昌南鎮改名為景德鎮。隨著宋室南渡,南遷的工匠把北方先進的制瓷技術帶到景德鎮,景德鎮在五代生產青瓷白瓷的基礎上,在宋代創燒了名揚天下的青白瓷(也叫影青瓷青花瓷),並成為這一時期景德鎮瓷器生產的單一品種。青白瓷釉色純正,青白淡雅,明澈光潤,青中顯白,白中泛青,胎體質堅細白,溫潤如玉;器壁刻有花紋,構圖精巧;體薄透光,在光照下可以從背面透見花紋;造型挺拔秀麗,玲瓏剔透。它一經問世,就立即和當時中國其他名窯一爭高下,與北方的定窯、南方的龍泉窯等所生產的瓷器一起,並稱宋代六大瓷系,景德鎮瓷窯從此開始躋身於中國名窯之列。
景德鎮傳統瓷窯
到元代,景德鎮因燒制青花瓷而聞名於世。青花瓷茶具,淡雅滋潤,不僅為國內所共珍,而且還遠銷國外。明代全國幾大著名的瓷窯,均出現衰落的趨勢,均無法和景德鎮燒造的青花瓷、釉里紅瓷釉上彩繪瓷媲美。至明代中期,景德鎮成為"天下窯器所聚"的繁榮的瓷器生產中心,全國制瓷中心。景德鎮在生產青花瓷的基礎上,又先後創造了各種彩瓷,產品造型小巧,胎質細膩,彩色鮮麗,畫意生動,在明代嘉靖、萬曆年間被視同拱璧。明代後期以來,景德鎮的城市範圍和規模基本穩定,兩平方公里的老城區內密布各類瓷業建築,這裡坯房、窯房密集,"陶舍重重",構成景德鎮的一大景觀。
清代各地制瓷名手雲集景德鎮,制瓷技術又有不少創新。到雍正時,琺瑯彩瓷茶具胎質潔白,通體透明,薄如蛋殼,已達到了純乎見釉,不見胎骨的完美程度。這種瓷器對著光可以從背面看到胎面上的彩繪花紋圖,有如"透輕雲望明月","隔淡霧看青山"。製作之巧,令人驚嘆。
景德鎮向來重視瓷釉上彩,這裡的顏色釉瓷器很早以前就十分著名。據史籍記載,宋、元時期,景德鎮瓷窯已有300多座,顏色釉瓷已占很大比重。到了明、清時代,景德鎮的顏色釉取眾之長,承前啟後造詣極高,創造了鈞紅、祭紅和郎窯紅等名貴色釉

作坊技藝

如今景德鎮已恢復和創製70多種顏色釉,如鈞紅郎窯紅、豆青、文青等已趕上或超過歷史最好水平,還新增了火焰紅、大銅綠、丁香紫等多種顏色釉。這些釉不僅用於裝飾工藝陳設瓷,也用以裝飾茶具等日用瓷,使瓷器"白如五、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罄"的特點更加發揚光大。
御窯所用的工匠技藝熟練而高超,並且"凡燒造供用器皿等物,須要定奪樣制,計算人工物料"。因此,御窯的製作均非常精緻,不惜耗時費力。特別要指出的是,用紅彩描繪精細的龍紋、雲紋等圖案,只是明初才出現於景德鎮。
窯體、窯房和坯房的獨特形狀、結構、材料和功能要求成就了窯房營造的獨特技藝。例如,清代雍正以來,景德鎮最盛行的是"鎮窯",蛋形的鎮窯屬於平焰窯,它綜合了龍窯饅頭窯、葫蘆窯的優點,成為古代最傑出的窯型。砌窯(結窯)、補窯(修窯)在景德鎮被稱為"攣窯",這在全國其他瓷區是沒有的。坯房(即作坊)是重要的生產場所,同時兼有居住功能,布局緊湊。景德鎮傳統窯房寬敞通風、經濟實用、兼具倉庫、生產車間和生活間的三重功能,它給建造者提出了很高的建築標準,要求工藝高超而又別具風格,由此造成了景德鎮的城區風貌,同時成就了景德鎮瓷業建築的營造技藝。

傳承意義

近三十年以來,景德鎮大部分的傳統窯房作坊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被拆除,許多老建築工匠也相繼故去。據統計,目前景德鎮市內僅餘23處傳統窯房、作坊,在世的攣窯匠師僅有古窯瓷廠的胡家榮等3人,傳統窯房作坊建造工匠也只餘十幾人,景德鎮瓷業建築的營造技藝瀕臨消亡,搶救保護迫在眉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