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鎮(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彭城鎮)

彭城鎮(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彭城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彭城鎮,隸屬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彭城鎮1984年4月建鎮,地處峰峰礦區人民政府所在地新市區正西2公里處,下轄17個行政村,11個城市社區。全鎮人口5.8萬人,全鎮總面積36.5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570畝。全鎮共38個黨支部,黨員1439人。鎮內駐有金隅太行、中冶武彭、彭楠焦化、大家陶藝、盛華陶瓷、金棟機械、鑫寶物流、福潤公司、礦區中醫院、陶瓷醫院、啟航駕校等30多家大中型企業和事業單位。其中重點企業為9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彭城鎮
  • 外文名稱:Peng Chang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北
  • 下轄地區:張家樓村,三合村、富田村
  • 電話區號:0310
  • 郵政區碼:056299
  • 地理位置:中國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中部
  • 面積:33.7平方公里
  • 人口:5.8萬人
  • 氣候條件: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南響堂風景區、老爺山摩崖石刻、元寶山風景區,磁州窯遺址
  • 機場:邯鄲機場
  • 火車站:峰峰站
  • 車牌代碼:冀D
簡介,行政區劃,歷史沿革,歷史特色,社會發展,經濟概況,歷史古蹟,

簡介

彭城鎮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中部,系滏陽河的發源地。全鎮下轄17個行政村,11個社區居委,面積3637平方公里,城鄉人口6.8萬人,是一個城鄉交錯,工農交叉的歷史名鎮。

行政區劃

彭城鎮行政區劃
隸屬: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
下轄:彭西社區、彭東社區、新華社區、三和西社區、聯西社區、彭北社區、河泉北社區、三和東社區、聯東社區、太行社區、河泉南社區、富田村、聯合村、新華村、河泉村、沙果園村、吝家莊村、豆腐溝村、羊角鋪村、王莊村、羊台村、常范村、新村、北新村、張家樓村、三和村、韓莊村、爐上村等17個村委村和32個居委會。

歷史沿革

1952年由磁縣劃歸峰峰礦區為彭城區,1955年改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鎮。1997年,面積33.7平方千米,人口5.8萬。彭城已有二千四百多年歷史,早在北齊時期,文喧帝就在此修建了聞名遐邇的南北響堂石窟,在宋代,瓷器聞名於世,享有“千里彭城,日進斗金”,“南景德、北彭城”的美譽,瓷州窯也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裡地理位置優越,礦產資源豐富,交通運輸便利,工業基礎雄厚,古蹟文物眾多。彭張公路、邢峰公路、邯鄲環行鐵路四通八達貫穿全鎮。轄區內有中央、省、市及區屬以上大中型企業近百家,聞名全國的河北太行集團、邯鄲陶瓷集團公司、華玉股份有限公司就在鎮轄區內,這為彭城鎮經濟發展提供了人才、技術、資金、信息等多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

歷史特色

彭城鎮,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邯鄲市峰峰礦區古稱彭城,從北齊時就已開始燒造瓷器(磁州窯),並逐漸形成了漳河流域的觀台和滏陽河流域的彭城兩大窯場。宋元時期發展為北方最大民間瓷窯,代表了古代北方民窯最高水平。
彭城鎮歷史遺蹟——文昌閣彭城鎮歷史遺蹟——文昌閣
古來就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千里彭城,日進斗金”之說。磁州窯以粗獷、豪放、瀟灑的藝術風格而獨樹一幟,創造了宋金元時期民間瓷藝的最高成就。
2011年8月13日,峰峰礦區彭城鎮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陶瓷工業協會聯合授予“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稱號,作為河北省唯一的推薦參評城市並獲此殊榮,充分體現了峰峰陶瓷的地位和品質。千年陶瓷古鎮彭城鎮,是全國重要的陶瓷產區之一,素有“北方瓷都”之譽,迄今保存有30餘座古窯、50餘座古作坊、7座渣堆等大量地面遺存,且地下遺存極其豐富。時至今日,彭城鎮仍是我國北方重要的高檔出口瓷生產基地和全國八大瓷區之一。特別是磁州窯開創的釉下白底黑(褐)花等裝飾藝術,極其富有民間鄉土氣息和民間藝術特色,有著強大的藝術生命力和劃時代意義。其經典性的裝飾意涵和意趣,對吉州窯景德鎮窯等窯業,對後世彩瓷工藝,產生了深遠的作用和影響,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地位。

社會發展

鎮黨委、政府一班人帶領全鎮廣大黨員民眾,以改革開放為契機,憑政通人和之勢,依團結拼搏之力,解放思想,搶抓機遇,放膽開拓,使全鎮兩個文明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連續兩年被省、市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連續八年榮獲邯鄲市“十強鄉鎮”“三十強鄉鎮”;連續三年被區委、區政府授予“優秀領導集體”;在“三講”、“三個代表”學教活動中被市區兩級評為學教活動先進鎮黨委。全鎮經濟繁榮、人民富足,到處高樓林立,祥和安寧,陶瓷,建材、農貿批發市場琳琅滿目,城鎮街道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千年古鎮——彭城已成為鑲嵌在冀南大地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彭城鎮正緊緊圍繞全區:“一化三城”總體目標,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攬全局,堅定不移地實施項目立鎮、工業興鎮、開發活鎮、民營強鎮的主體戰略。充分發揮資源、區位、交通等優勢,加快邢峰公路西側工業園區建設,促進煤焦、陶瓷、建材等優勢產業集中連片發展,增強鎮域經濟競爭力;城建旅遊發展迅猛,以“三誠合一”為總體思想,全力實施舊城改造,完善基礎設施,加快城市化進程,構築家具、裝飾、水果、農貿、陶瓷、木材等專業市場支撐的物流框架;以打造彭城瓷文化金字招牌為目標,爭創全國歷史文化名鎮,挖掘瓷文化內涵,發展旅遊產業,拉動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增創鎮域經濟新的增長點。該鎮以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為目標,堅持以科技為先導,市場為導向,進一步加大了農業投入和科技興農力度,狠抓城郊型蔬菜、食用菌、肉、蛋、奶基地等優勢產業的培育和壯大,推進了農業增轉化的快速發展。該鎮養牛業發展迅速,牛存欄2100頭,年出欄1300頭。有大型養殖場一處,場地現有天然牧草地500畝。養殖場緊臨鎮肉聯廠與南京雨潤合資的大型屠宰廠,年屠宰量5萬頭,有3個肉食冷庫,儲存量2000噸。現已公開向社會招商引資。

經濟概況

彭城鎮位於河北省南端,位於東經114°03'—40',北緯36°20'—44'之間,西依太行山脈,東接華北平原,彭城鎮區位交通條件優越,居晉冀魯豫四省要衝和中原經濟區腹心,在四省交界區是唯一的特大城鎮。彭城鎮產業經濟基礎雄厚。農業綜合生產條件優越,是小麥棉花、玉米等5種主要農產品優勢產區,小麥、棉花常年產量達200萬噸和8萬噸,形成了雞澤辣椒、臨漳獺兔、館陶蛋雞、魏縣鴨梨等10個特色產業之鄉。彭城鎮境內已探明礦物資源多達40多種,其中煤炭和鐵礦石儲量分別達到40億噸和4.8億噸。彭城鎮工業門類較為齊全,為國重要的冶金、電力、煤炭、建材、紡織、日用陶瓷生產基地。彭城鎮商貿物流發達,形成了一大批輕紡、汽貿、建材、鋼鐵等流通企業,建成了一批大型批發市場。
彭城鎮超市彭城鎮超市

歷史古蹟

磁縣西南部講武城一帶的漳河沿岸,遍布著130多個大大小小的土丘,這是一片古墓群。長久以來,這些土丘被認為是曹操的七十二疑冢。這似乎不是空穴來風。從歷史的真實來說,位於臨漳的六朝故都鄴城,與磁縣相鄰,距磁縣縣城僅15公里,曹操破袁紹後以鄴為都城,在這裡修建銅雀台,在位於磁縣的講武城培育軍將,曹操死後也確實葬在距離鄴城很近的磁縣這一帶。從社會的虛妄來說,自宋以後,曹操在人們心目中逐漸變成了奸臣,特別是元代以後,醜化曹操的社會風氣日烈。元末作家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為曹操塑造了一個奸詐的藝術形象,甚至在第七十八回這樣描繪,曹操臨終前“遺命於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後人知吾葬處:恐為人所發掘故也。”自宋以後有許多詠疑冢的詩,如:“疑冢多留七十餘,謀身自謂永無虞”(京鏜);“一棺何用冢如林,誰復如公負此心”(范石湖);“生前欺人絕漢統,死後欺人設疑冢”(俞應符)。這些都是古人不作實地調查,任憑道聽途說,以訛傳訛造成的。這些古墓,其實是北朝東魏、北齊時期的帝王及皇族的墓群,與曹操無任何關係。自公元534至577年,東魏、北齊先後建都於鄴城,與鄴城相鄰的磁縣,就成為北朝時兩個王朝用以聚族而葬的墓地。這片北朝墓群,占地100多平方公里,現有古墓130多個,都有高大的封土,如俗稱“天子冢”的東魏孝靜帝元善見墓,其殘存的封土還高達30米,直徑120米。北朝墓群於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中國建立後,經過批准,對其中幾座破壞嚴重的古墓進行了搶救發掘。發掘中出土了大量器物,如墓誌、壁畫、瓷器、陶俑、金幣等,從出土器物來看,隨葬器物以各類陶俑為主,僅對6座古墓的發掘,就出土陶俑6000多件。這些器物塑工精美,造型生動。尤其可貴的是在發掘的墓中,大多繪有彩色壁畫。東陳村東魏墓共有四座,當地俗稱“四美冢”。1974年發掘了其中的一座,據墓誌,墓主人為東魏堯氏趙君墓。繼發掘堯趙氏墓之後,1975年又發掘了一處堯趙氏三子堯峻墓。從發掘情況看,堯趙氏的墓被盜過,許多文物被毀,這次仍出土陶俑136件,日常生活的各類陶俑幾乎都有,真實地反映了墓主人生前出行時文武侍從、奴婢、伎樂等前呼後擁的壯觀場面。1975年對東槐樹村高潤墓進行了發掘整理。高潤墓誌記載為“北齊故侍中假黃鉞左丞相文昭王”,葬於武平七年(公元576年)。這座墓出土陶俑381件,墓室四壁有保存較好的彩色壁畫,其中墓室北壁壁畫較為完好,是一幅“舉哀圖”。高潤壁畫墓的發現,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它形象、鮮明地展現了我國北齊時代的繪畫面貌和獨特風格,填補了中國繪畫史的一頁空白。 1979年,考古工作者發掘了茹茹公主墓,這是東魏丞相高歡之子高湛之妻、諳羅辰可汗之女的墓。卒葬於武定八年(公元550年)。茹茹公主墓墓道兩側,各有長達21米的彩色壁畫,這是東魏畫跡的首次重大發現。從墓中出土了各種陶俑1056件及一些陶馬、陶駱駝,其數量之多,為全國各地發掘的北朝墓中所少見。在出土的八件金器中,有兩枚拜占庭(東羅馬帝國)金幣,對研究東魏時代中國和拜占庭帝國東西方交往關係,提供了新的珍貴材料。1987年至1989年,在前灣漳村搶救發掘了一座陵墓,因沒有墓誌,難以斷定墓主人的具體身份,但就其墓葬規模看,可以斷定是一位北齊皇帝陵,極有可能是北齊文宣皇帝高洋(或北齊武成帝高湛,或北齊後主高緯)的陵墓。這座墓出土陶俑1800多件,其中有文吏、軍卒、鼓樂手、樂舞人、僕人俑等,有立姿、坐姿和騎馬俑等,形象逼真。墓道壁畫保存有320平方米,主要畫面為左右對稱的出行佇列,有人物106個,顯示了帝王葬儀的威嚴與隆重,是我國現存最大型的北朝時期墓葬壁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