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鈍

王鈍

王鈍(1335-1406年),字士魯,號野莊,河南開封府太康縣(今河南省太康縣)人,自少凝重,有大志,入學未久,捉筆為文,成章可觀。

龍鳳十二年(1366年),考中蒙進士,授猗氏知縣,元亡後於河津龍門設塾授徒,洪武十年(1378年)拜禮部主客司主事,歷長沙府大名府通判,召為吏部選部試郎中,任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左參議,陞右參政,再陞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建文二年(1400年),召為戶部尚書,階特進榮祿大夫。永樂二年(1404年),以浙江左布政使之職,中奉大夫致仕還鄉。永樂四年(1406年),卒於正寢,享年七十有一,著有《野莊集》六卷。以子王瀹貴,加贈正奉大夫、正治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鈍
  • 民族:漢族
  • 籍貫太康縣
  • 出生日期:1335年
  • 逝世日期:1406年 
  • 出生地:太康
  • :士魯
  • :野莊
生平,家族親屬,

生平

王鈍,字士魯,1335年生於河南太康縣,母陳氏,父王元佐,元時台省闢為掾,以能用薦授河南裕州判官,升鳳陽定遠縣尹,秩滿例升,以事逮,左遷山東鹽場司令,升揚州府通州同知。值紅巾起義,道路阻隔,攜家居山西之大同,不久後病逝於龍鳳五年(1359年)八月九日,享年五十有五。
王鈍自少凝重,有大志,入學未久,捉筆為文,成章可觀,先達多器重之,父卒時年二十四歲,竭力事母,甘旨無缺,撫諸弟妹,恩義尤篤,內外族姻,率多兼濟。
龍鳳十一年(1365年),以《易經》中蒙河南鄉試。
龍鳳十二年(1366年),考中蒙進士,任山西猗氏縣知縣。
洪武初於河津龍門設塾授徒,號野莊。
洪武四年(1371年),詔征赴京,以疾辭歸。
洪武十年(1378年),王鈍應詔至應天府召對稱旨,四月二十二日任禮部主客司主事。
當時,四夷朝貢,絡繹於道,由於他熟悉史傳,習知諸番典故,善於宴勞應酬,品節適得其宜。
遷任長沙府通判,坐事免。
洪武十六年(1383年),禮部尚書任昂舉薦,為大名府通判。
洪武十七年(1384年)四月十九日,召為吏部選部試郎中。 署部事,品藻人物,甄別賢否,允協公論。
洪武十八年(1385年),弟王鉉安縣主簿郭桓罪,王鈍曰:「嫂溺不援,是為豺狼,吾弟誥惟國憲,亟不救,何以慰母心?」上言陳情,求貸其命,明太祖義而赦之。
洪武十九年(1386年)三月三日,任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左參議。
洪武二十年(1387年)六月二十六日,徙福建海洋孤山斷嶼之民居沿海新城,官給田耕種,從左參議王鈍請也。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二月十六日,升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右參政。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以稅糧愆期當罷,特宥其罪,召遣持節撫諭麓川平緬軍民宣慰司宣慰使思倫發,思倫發於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叛亂,定邊之戰以明朝勝利告終,王鈍對思倫發陳明利害,思倫發心悅誠服,遂歸順朝廷,退出侵地,並納貢象、馬及其它土特產品,叉饋贈王鈍白金500兩,王鈍堅辭不受、有人勸他說:“如不接受,恐怕思倫發會有疑慮而產生二心。”他不得已才暫且收下,歸途經過雲南時.把這些贈物全部交給雲南官府。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九月八日,遷升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浙江左布政使王鈍以母喪去官,賜鈔百錠。
明太祖詔征詣闕,諭之曰:「浙江非卿不可治,奔喪後,勉起就任,以副倚注之懷。」 命禮部厚加賻贈,王鈍懇請喪終,不許,乃命襄事復職。
當時明太祖宵旰圖治,藩憲重臣能勝任而久於其職者不多見,惟王鈍與雲南布政使張紞齊名,主政浙江長達10年,修水利,辦教育,減徭役,懲奸除弊,選賢任能,頗有政聲,入覲考績,明太祖曾於朝廷當眾稱讚他為“方岳之最”,以勸庶僚。
建文二年1400年),召王鈍升為戶部尚書明惠宗特崇加六部尚書,皆正一品,階特進榮祿大夫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燕王朱棣攻入京師應天府(今南京)後,他潛出城欲逃亡,被巡邏士兵捉住送交朱棣,仍讓他任戶部尚書。
七月二十日,明成祖視朝罷,以建文多改舊制,顧侍臣嘆息曰:「只如群臣散官一事,前代沿襲行之已久,何關利害?亦欲改易,且陵土未乾,何忍紛紛為此?」於是天顏愴然變色,既又曰:「凡開創之主,其經歷多,謀慮深,每作一事,必籌度數日乃行,亦欲子孫世守之,故《》《》所載後王之善必曰『不愆不忘,率由舊章』於戒警後王必曰『率乃祖攸行』曰『監於先王成憲』此皆老成之言,後世輕佻謟諛之徒,立心不端,以其私智小見,導嗣君改易祖法,嗣君不明,以為能而寵任之,徇小人之邪謀,至於國弊民叛而喪其社稷者有之矣,豈可不以為戒?」乃進吏部尚書張紞、戶部尚書王鈍,諭曰:「卿二人久事皇考,習知典故,今皆老矣,其解見職務,月給尚書半俸,居京師,視時政有戾舊制者,並向朕直言之,勿隱,庶稱屬望老成之意。」
七月二十三日,明成祖諭群臣曰:「朕居藩邸時,凡百姓艱苦靡不知之,而數年兵興,北方之民疲勞尤甚,朕所以舉義者,為宗社生民之計。今宗社既安,而北方之民未安,吾夙夜不忘,遂命前工部尚書嚴震直、戶部致事尚書王鈍、應天府尹薛正言等分往山西、山東、河南、陝西等布政司,巡視民瘼,何弊當革,何利當建,速具奏來。」 王鈍承制往山東,使車所至,詢查民隱,靡不究心,發粟賑窮,全活甚眾。
十月二十八日,明成祖命兵部復設大寧營州興州三衛,凡各衛官軍先調遼東等處,及在京並有坐事謫戍邊者,皆令復原衛屯田,命戶部尚書王鈍馳驛往北平,與新昌伯唐雲經度屯種。先是,衛所盡從征討,邊徼無復居人,事既平,詔遣各還原衛,王鈍執奏:「兵革甫定,歲時凶荒,若劇遣還,老幼轉死溝壑,壯者逃竄,無以自達,姑待休息頗充,然後可議。」明成祖嘉納其言,由是全濟者尤多。
永樂元年(1403年)六月一日,戶部致仕尚書王鈍言:「軍士年六十之上老疾者既不能征操,又不能耕種,宜遣還鄉,令壯者代之,不徒以實隊伍,亦不虛費糧餉。」從之,仍命還鄉者人賜鈔五錠,人其自願隨營不支月糧者聽
六月四日,戶部致仕尚書王鈍言三事:「一、種田囚人,若照籍貫分定地方,則有多寡不同,難於編甲,今宜不分籍貫,於保定真定順天等府所屬州縣,挨程安置,先近後遠,庶幾聚落易成,屯種有效。一、軍人冬衣布花已有常例,近因關給不時,其間多罹寒苦,今後當趁時攢運,依期給散。一、通州迤東驛分馬少,皆以江南之民應役,別無更替,飼養馬匹又不如法,以致馬多虧折,設有警急,難免稽違,宜令北京行後軍都督府及遼東都司於附近衛所每跕撥馬十匹益之。」皆從之
永樂二年(1404年)四月十日,以老賜敕獎諭,命仍浙江左布政使之職,以中奉大夫致仕還鄉。敕曰:「古之君臣恩義□盡,進退之際必有禮焉。爾事朕皇考亦有年,朕方圖任舊人,命往山東、北平、扶綏軍民,經營乜戌,然鄉筋力已衰,不堪煩任,可仍前職致政,優遊於家,以終天年。」
永樂四年(1406年)八月二十三日,卒於正寢,享年七十有一。十月七日葬於縣北吳仁寺先塋之左。
王鈍一生老實持重,善恤民事,素有愛民之風,其著作有《野莊集》6卷。
後葬於太康縣高朗鄉王墳村又名尚書營,墓園世代有專人看管,可惜建國後氣勢不凡的墓園被破四舊毀滅,只剩墳冢。村人以王鈍為老祖爺,在公元2013年重新立碑樓於墓前。可惜威風不再。

家族親屬

太康王氏世系
祖父
王仁卿
以子元佐貴,贈太康知縣
祖母
鮮氏
以子元佐貴,封宜人
王元佐,字彥才
生於1304年,資質厚重,居家孝友,元時台省闢為掾,書計運謀,總理庶務,出入意表,以能用薦授河南裕州判官,三載政平訟理,人賴之以安,州人樹碑以訟功德,升鳳陽定遠縣尹,居官行政,視豫州有加無替用,秩滿例升,以事逮,左遷山東鹽場司令,至是修舉廢,𧨾額增羨,考續舊最,升揚州府通州同知。值紅巾起義,道路阻隔,攜家居山西之大同,不久後疾卒於龍鳳五年(1359年)八月九日,享年五十有五,旅葬當地。洪武初,天下平定,少子王銓往奉柩葬太康吳仁寺北之原。長子王鈍官至戶部尚書。正統四年(1439年),朝廷以孫王瀹貴,頒賜誥命,褒贈通議大夫戶部右侍郎。 有子男八,延師教之,皆有成立,唯次子早逝。孫男二十五,曾孫男四十人,玄孫男以百計。
陳氏
以夫元佐貴,封宜人,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卒,附葬吳仁寺北之原。正統四年(1439年),朝廷以孫王瀹貴,頒賜誥命,贈淑人
三弟
王鉉,字士節
元佐第三子,靈警秀敏,博學強記,隱居教授。洪武十五年(1382年)薦授,遷安縣主簿
四弟
王鐮
元佐第四子
五弟
王銳
元佐第五子
六弟
王銓,字士衡
元佐第六子,尚書王鈍之弟,隱居明經,力行古道。
七弟
王鎬,字士□
元佐第七子,子茂奇偉,丰神灑落,學業孝聞著於時,應洪武十五年(1382年)薦,累中都留守司經歷
張氏
夫人
長男
王瀛,字子登
王鈍長子,明經善詩,隱居教授。
次男
王濡,字子賁
王鈍次子,通經善文,克孝友。永樂中,藩憲聘修《河南志》,共薦,濡以事母夫人力辭,任太康縣醫學訓科
三男
王瀹,字子清
永樂四年(1406年進士及第,授左春坊左司直,明仁宗時升鄭王府長史,轉戶部郎中, 官至戶部右侍郎
蕭銓
彭陽衛千戶,娶王鈍長女
女婿
彭萊
娶王鈍次女
王藻,字子素
處士王銓之子,尚書王鈍之從子,性寫實,寡言笑,由舉人中副榜,授淶水縣儒學訓導,弟子從化,母老辭官。
從子
王演,字子高
丰姿秀美,與從兄王藻同領鄉舉,授琅琊知縣,有政聲,升宛平知縣致仕
王籞,字仲瞻
元佐曾孫,由監生授直隸永平衛經歷
從孫
王篤,字仲厚
主簿王鉉之孫,侍郎王瀹之從子,由監生授平陰縣丞。
王節,字仲禮
尚書王鈍之孫,侍郎王瀹之從子,幼有大志,勤學,叔父奇之,期大進,以繼志為念。天順六年(1462年舉人,授盩厔知縣,修政愛民,六事備舉,當道嘗獎異為牧民勸,未三載卒,吏民如思之如失父母,自號介庵,善詩文。
從孫
王籩,字仲署
留守司經歷王鎬之孫,尚書王鈍之從孫,由監生鴻臚序班,升九江府經歷。
從孫
王蕭,字仲音
成化二年納粟,授義官,七品冠帶,階承事郎。
曾孫
王熟,字景豐
尚書王鈍曾孫,成化末至正德間,以納銀授義官,七品冠帶,階承事郎
曾孫
王煦,字景陽
侍郎王瀹之孫,由舉人授湖廣襄陽府同知。時山寇聚哨,朝廷出師征剿,余當猶熾,上官令煦招撫,煦宣布恩威,怗服。居任五年,襄陽府知府手書通和嘉績,上最六字,表異之。職滿,升福建都轉鹽運使司同知。將赴任,丁父憂,卒於家。
曾孫媳
李氏
睢州人,李孟曦之女,尚書李孟暘侄女,年十六適是邑庠生工部尚書王鈍之曾孫,越六載,庶中鄉舉業監,夫卒,二子莊雅,李撫成立,為邑庠生,俱先李氏卒,知縣俠泰奏於朝旌表其為節婦。
從曾孫
王羔,字景素
侍郎淪之族孫,由監生授萬泉縣主簿致仕。
王堂,字日高
侍郎王瀹之曾孫,由恩生授直隸蘇州府吳江縣丞
玄孫
王圡,字日中
尚書王鈍嫡玄孫,成化末至正德間,以納銀授義官,七品冠帶,階承事郎
玄孫
王坤,字日寧
圡之弟,成化末至正德間,以納銀授義官,七品冠帶,階承事郎
從玄孫
王杜,字日惠
主簿王羔之侄,正德間良家子弟納銀,授典膳
王錫隆,字崇恩
義官王圡之子,正德間良家子弟納銀,授典膳
從來孫
王錫富,字崇之
義官王圡族侄,正德間良家子弟納銀,授典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