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6年

1386年

1386年,海德堡設立大學後,城鎮快速擴展,不但工商雲集、經濟繁榮,還成為當時歐洲文化、學術的重鎮

丙寅虎年);明洪武十九年;北元天元八年;彭玉琳天定元年;越南昌符十年;日本南朝元中三年,北朝至德三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1386年
  • 國外著名事件:英國 農民起義
  • 國內著名事件:1386年,普陀寺開始院隨毀隨建
  • 概述:1386年發生很多改變歷史的事件
大事記,歷史記載,

大事記

1386年,英國 農民起義
1386年,熱那亞 輸戰於威尼斯
1386年,普陀寺開始院隨毀隨建
1386年,明奉城築城始
1386年,明朝軍隊征服雲南,中國大體上統一
1386年,南都廣州建成,在鐘靈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間,蜿蜒盤桓達
1386年,魯普萊希特Ruprecht國王建立德國最古老的大學。校舍就是聖靈教堂的前身
1386年,明建成的應天城,即今南京明城的南京城垣沿革
1386年,在全國範圍核心查田地。大連地區進行了核查
1386年,米蘭大教堂開工建造。

歷史記載

工匠輪班之制的制定
其初,工部籍諸工匠,驗其丁力,定以三年為班,更番赴京,輪作三月,如期交待,名,為輪班匠。但議而未行。洪武十九年(1386)四月初一日,工部侍郎秦逵複議實行,量地遠近,以為班次,且置籍為勘合付之。至期,齎至工部聽撥,免其家他役。朱元璋批准,著為令。於是諸工匠稱便。後來,諸色工匠,歲率輪班至京受役,而無工可役亦不敢失期不至。據此,朱元璋於洪武二十六年十月二十七日,令工部先分各色工匠所業,而驗在京役作之繁簡,更定其班次。大凡三年或二年一輪,使赴工者各就其役而無費日,罷工的得安家居而無費業。於是,更給天下府州縣工匠輪班勘合,共二十三萬二千零八十九。
馮勝奉命征討納哈出
朱元璋按照先西南後東北的戰略部署,逐步統一全國。在東北地區,元朝的將領先後投降,唯有納哈出仍盤踞在金山一帶,且不斷引兵進攻遼陽、遼東等地。當西南地區平定之後,便著手東北地區的統一。洪武二十年(1387)正月初二日,朱元璋命馮勝征虜大將軍傅友德為左副將軍,藍玉為右副將軍,陳鏞、王弼為左參將,胡海、郭英為右參將,商暠參贊軍事,率軍二十萬,向東北金山開拔。同時令李景隆、鄧鎮吳良等隨征師前進。三月,馮勝等率師出松亭關,築大寧寬河會州、富峪四城。遂留兵五萬駐守大寧,自率大軍直趨金山。六月,馮勝等率主力至遼河東,獲納哈出屯卒及馬匹,遂進駐金山之西。分軍深入到金山東北,包圍了納哈出納哈出孤軍無援,計無所出,只好投降。其降卒四萬餘,牛羊馬駝輜重亘百餘里。馮勝納哈出械送京師,九月初一日封海西侯。從此,朱元璋初步實現了統一。
《省躬錄》、《存心錄》編成頒行
朱元璋命翰林儒臣編集歷代帝王祭祀、祥異、感應等可為鑑戒之事為書,名《存心錄》,朝夕觀覽。接著又命贊善劉三吾編類漢唐以來災異之應於臣下的事例,另為一書,名《省躬錄》,於洪武十九年(1386)三月編成,朱元璋下詔頒行。
《至戒錄》編成
《至戒錄》,一作《至戒錄》。朱元璋為使群臣奉公守法,忠於臣事,命儒士采輯秦、漢、唐、宋為臣悖逆事例,共一百餘條,編類成書,於洪武十九年(1386)十月編成,名《志戒錄》。朱元璋命頒賜群臣及教官、諸生講誦。使其知所鑑戒。
彭玉琳起義
彭玉琳,福建將樂人,為陽門庵僧,初名全無,行腳至新淦,自號彌勒佛祖師,燒香聚眾,作白蓮會。縣民楊文、曾尚敬等與彭玉琳同謀,於洪武十九年(1386)五月十四日發動起義。五琳自稱晉王,設定官屬,建元天定。縣官率民兵征剿。玉琳失敗,被逮送京師就義。
朱元璋令存問年高孤獨
洪武十九年(1386)六月二十日,朱元璋下令地方有司存問年老貧民,撫恤鰥寡孤獨,使其得以所養,廢疾的收入孤老院,給予所用,得終天年。並制定具體條例:貧民年八十以上,月給米五斗、肉五斤、酒三斗;九十以上,歲加帛一匹、絮一斤。有產業的,不給米,只給酒、肉、絮、帛。應天、鳳陽富民,年八十以上,賜爵社士,九十以上賜爵鄉士;天下富民,八十以上賜爵里士,九十以上賜爵社士。皆與縣官平禮,復其家。鰥寡孤獨不能自給的,全部蠲免差役,歲給米六石。若孤兒有田不能自耕的,則令親戚收養,無親戚的,令鄰里收養,其無田地,歲給米六石,亦令親戚或鄰里收養;待長大成人,收籍為民。篤廢殘疾不能自有的,即日驗口收籍,以例給米,以便其生存。士卒親冒矢石,或肌膚傷殘,或因傷亡於息現存而不能生理的,全部放回原籍為民,復其家。垛集土軍因征伐傷殘的,優免軍役三年,改為“貼戶”,因傷死亡的,優免軍役十年,本戶改為民籍,仍免差役三年。將校陣亡,其子世襲,升一等。逃軍、逃囚能赴官自首,免罰。山林岩穴隱逸之士,以禮敦遣赴京,量才錄用。
《魚鱗圖冊》的編制
《魚鱗圖冊》的編制,進一步確定了土田的所有權,既保證賦稅的收入,又防止隱瞞奸欺。比起《黃冊》登記的土田更為縝密。本來,《黃冊》所登記的土田,詳具舊管、新收、開除、實在之數為四柱式。可是,兩浙富民,逃避徭役,往往把田產詭寄親鄰佃仆,稱作“鐵腳詭寄”。久而久之,相習成風,鄉里欺州縣,州縣欺府,奸弊百出,稱之“通天詭寄”。結果,富者愈富,窮者愈窮。於是,朱元璋派遣國子生武淳等分巡州縣,清丈土地,核實田畝。其具體作法是:派官到州縣,根據稅糧多寡,定為若干區,每區設糧長四人。然後由糧長集裡甲耆民,躬履田畝,丈量每塊土地的方圓四至,繪成簡圖,編上字號,登記田土姓名和土地優劣、方圓尺寸大小,再編類為冊。因繪圖大小交錯,狀如魚鱗,而稱作《魚鱗圖冊》。洪武二十年(1387)二月初七日,浙江布政司及直隸蘇州等府縣《魚鱗圖冊》編成進呈。因其登記的主要內容是土田,所以諸如原坂、墳衍、沃瘠、沙鹵等分別註明。如果出賣土田,稅糧隨契過戶,里甲報告州縣,州縣於年末通行造冊解府。從而避免了產去稅存和富民鐵腳詭寄的弊端,保證了朝廷的賦稅收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