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進士錄》是由梅州市政協文化和文史資料委員會於2013年12月編輯出版的一本書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梅州進士錄
- 出版時間:2013年12月
《梅州進士錄》是由梅州市政協文化和文史資料委員會於2013年12月編輯出版的一本書籍。
《梅州進士錄》是由梅州市政協文化和文史資料委員會於2013年12月編輯出版的一本書籍。內容簡介《梅州進士錄》主要收錄唐代至清末科舉時代今屬梅州市轄區的各類進士總計283名,其中會試、殿試正榜進士247名(含原籍、寄籍外地...
梅州八賢是指廣東第一才子宋湘、愛國僑領姚德勝、愛國革新政治家丁日昌、抗日保台志士丘逢甲、中國葡萄酒之父張弼士、亞洲球王李惠堂、詩界革命巨子黃遵憲、客家學奠基者羅香林等八人。在中國客家博物館,文有大學校長館,武有將軍館,更為突出的是主樓二層過道陳列的梅州“客家八賢”宋湘、姚德勝、丁日昌、丘逢甲、...
元仁宗延祐五年(1318年)戊午科解元,延祐六年(1319年)己未科聯捷進士,任廣東節制副使,後升粵南觀察使,中憲大夫。享年56歲。家世背景 據明代梅州翰林李士淳在《東山派謝氏族譜歷代統系》中記載,梅州謝氏開基祖為元代人謝新,因其號為朴六居士,故名謝朴六。謝朴六由江南升任梅州尉令,便落戶梅州,其...
侯安國(?-約1276),本籍福建寧化。據江西第五修《侯氏族譜》記載,他是宋代理學名家侯仲良(字師聖)的八世孫。生卒年無考,南宋進士。宋寶佑元年(1253年)任梅州教授,掌管梅州教育。見梅州風土人情淳樸厚實,遂定居於梅城之東攀桂坊(今梅城下市)。其時,梅州地處嶺南山區。經學未開,侯安國竭力倡辦教育...
梅州地方一級行政區劃建置始於五代十國南漢乾和三年(公元945年)。客家人歷來崇文尚武、厚德重教,可謂人才輩出、大師雲集,古時燦爛、今時輝煌。回眸千年歷史, 遙望百代前程,被郭沫若先生譽為 “文物由來第一流 ” 的梅州創造了多少璀璨篇章: “一科五進士”、“ 父子四進士”、“一腹三翰院”、“ 滿朝...
書院既有客家傳統建築的特色,又有“四合院”的風格,是梅州保存較真實、較完整的古書院,是我國客家地區規格最高的重檐歇山頂式書院建築。經歷多代學識高深廣博的儒家學者潛心執教,東山書院共培養出100多名進士、700多位舉人,是古代梅州文教興盛的濃縮。清狀元吳鴻督學廣東,曾盛讚梅州“人文為嶺南冠”。當代,...
2009年12月,進士第被興寧市人民政府公布為興寧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1月,進士第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沿革 進士第由王氏十八世祖萍宇公始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歷經三代人50年不斷擴建完成現有規模。建築格局 進士第坐南向北,為三堂八橫二圍圍龍屋,有28個...
大約在他20歲中舉到33歲中進士這段時間.曾賣字為生:“守不療飢,揚徽賣字……一十餘載,鬢霜已侵”,現在遺留在梅州的墨寶,不下五、六十幅,品類有扇面、題畫、鏡匾、木刻、橫額、條幅、四條屏、七字聯、中堂等,字型有隸書、行書、行草、真書、反童體、正楷等,大都是他中進士之後的作品。“東山書院...
司馬第位於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西郊街道黃泥墩社區黃泥墩3號,建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為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進士、後至內閣中書、禮部郎中、後人稱為禮部公的梁慎楨長子梁心衡所建。梁心衡,號星木,字鐸生,生於嘉慶九年甲子五月初九日子時,由國學生捐授光祿寺署正,晉捐同知。“司馬”是古代的一種...
李象元(1661---1746 ),字伯猷,廣東程鄉縣(今梅州梅城金山)人,清朝進士,為清代嘉應州入翰林院之第一人。著有《賜書堂集》傳世。人物簡介 李象元,家素業儒,少年勤奮攻讀,學有所成。清康熙三十年( 1691 年)中進士,授翰林院之第一人。任山東典試副主考時,他不嫌貧賤,認真選拔賢才。依清例,典...
攀桂坊位於梅州市梅江區金山街道,即梅城江北東門城牆外至梅江河邊、周溪河沿岸的小溪唇、下市角、楊桃墩、張家圍、東街、月梅一帶,是古時梅江河水運的一個重要碼頭和人、貨集散重地。該區域歷史人文積澱深厚,先後湧現有進士9名、舉人46名以及將軍、藝術家、教授、學者一大批,頗具特色、極具保護和開發價值的古...
楊沅,字季岳,廣東嘉應州攀桂坊人(梅州市梅江區),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考中進士,是嘉應州最後一名進士,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籤分發各省,以知縣即用。他思想開放,公開宣傳維新運動,主張憲政,敢於抨擊官僚腐敗,是一位主張維新變法的愛國人士。1902年,在汕頭的客家人楊沅、何士果、溫廷敬等人在吳子壽的...
何探源,清鹹豐己未登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當地名人,大家尊稱其為“翰林爺”。《梅州進士錄》第177頁、《大埔進士錄》第249頁、《民國大埔縣誌》卷二十一人物誌等載:“何探源(1817-1871),號秋槎,字衍明,又名兆星,排行第二,恭洲人。自幼天賦聰明,七歲能吟詠,九歲應童子試,十二歲作《鷓鴣賦》...
黃僚是史志所錄的梅州唯一唐朝進士,唐寶曆二年(826年)丙午科進士、朝奉郎、大理寺丞、知瓊州。隋朝程杉“學術征”、 唐朝黃僚舉進士,反映了在程旼攜家衣冠南遷、化育一方後,隋唐時期程鄉的文化與教育並非落後,反或在嶺南前列。加考 “三禮科” 而獲授官 府志、 州志、 縣“黃志” 在明確黃僚是唐...
丘建猷(1796~1854),字爾嘉,號迪甫,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青溪鎮坪砂村人。清朝道光八年(1828)中舉,道光十五年(1835)考取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後授翰林院檢討。曾任國史館協修參予《大清一統志》編纂,二十三年(1843),充任總纂官(主編);還先後任文淵閣校理、山西道監察御史、松江府知府、常州府知府、...
蔡蒙吉,宇梅庵,籍貫廣東省梅州松源鎮金星村,出生、居住地在梅州城“縣治南八十步”,即現梅城西牛崗墟、曾井一帶,那裡南宋時期應該有官家私邸一類的蔡氏住宅。於宋理宗寶佑四年(1256年)應童子科,考取進士,時年十二,官授從政郎、義兵總督等職。蔡蒙吉在梅任職期間,曾創建松源堡義學,開創了梅州設義學之先河...
梁德隆之家有“五代聯科甲”之稱:其中梁鳴岡,乾隆十七年(1752)壬申恩科中舉,官江西贛州同知;孫梁念祖,乾隆五十四年(1789)己酉恩科高中鄉試第一名解元,成為梅州歷史上著名的“五科五解”之首,出任河南汲縣知縣;曾孫梁光熙,鹹豐元(1851)辛亥恩科中舉,任青海西寧訓導;玄孫梁詩五,光緒十五年(1889)...
肖漢申,字紹嵩,又字天錦,號銀槎。廣東省梅州市平遠縣八尺鎮肥田村人。為紀念鎮上僅有的二位進士(肖漢申和韓元勛),在八尺鎮原中心國小的位置建設了進士公園。肖漢申(1769~1815)字紹嵩,又字天錦,號銀槎。廣東省平遠縣八尺鎮肥田村人。其父肖位謀,母賴氏,先祖是由福建連城遷至平遠八尺肥田。在其...
梁詩五是梅州近代的知名人士。他著有《梁詩五先生遺稿集》,主要內容為《政經策述》、《序記》、《書牘》、《詩歌》等,計18萬字。翰林溫仲和主編《光緒嘉應州志》期間(1893年至1898年),梁詩五在廣州掌教,他兼任《光緒嘉應州志》分纂之職,成為總纂溫仲和最得力之助手。《光緒嘉應州志》共有32卷,是...
賴鵬翀(1743-1809),字秉雲,號漱石,又號蓮池,諡文貞。廣東長樂縣東樓約(今梅州市五華縣華城鎮觀源村)人,清朝乾隆三十一年(1766)丙戌科進士,歷任河南盧氏縣縣令、山東樂陵縣縣令、山東泗水縣縣令等職。人物簡介 年十七游泮,弱冠中乾隆二十七年(1762)壬午科鄉試舉人,丙戌高中文進士(年僅24歲)。乾隆...
待禮部放榜,古革、古堇、古鞏三兄弟同登何昌言榜進士第。當年,古革24歲、古堇22歲、古鞏20歲。訊息傳到哲宗皇帝那裡,宋哲宗大為讚嘆道:“一門三貴,曠世盛聞!”母親楊氏因培養了出色的三兄弟,在讀書之風盛行的梅州地區獲得極高的聲譽,被人們敬稱為“楊祖婆”。楊祖婆去世後安葬於今五華縣梅林鎮黃砂村...
曾瓊琲(1758—1848)字榮錦,號寶園,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棉洋鎮洛陽圍人,其幼讀詩書,長習武藝, 19歲考取邑庠生,28歲赴省城鄉試中武舉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 年)中武進士,殿試欽點為一甲榜眼及第,授殿前花翎侍衛,三年後任江西下歷都司,升授九江游擊、河南衛輝營參將,河南中軍府中軍大將等職,誥封四世“...
李載熙,字采卿,廣東嘉應州東街堡攀桂坊(今梅州市梅江區金山街道龍豐村盤龍橋)人,清朝道光十九年(1839) 廣東鄉試已亥科第一名中解元,道光二十年(1840年)庚子科殿試金榜二甲第13名進士,選庶常館庶吉士,散館後歷任翰林院編修,御史,國史館協修,實錄館纂,總司纂辦,聖訓殿試掌卷官,詹事府右春坊右贊善...
李嶪(音yè),字山瞻,定軒為其別號,廣東嘉應州程鄉縣人(今梅州市梅江區),清朝康熙五十九年(1720)庚子科舉人,是清康熙三十年(1691)進士、翰林院檢討李象元的二子,曾任福建大田縣、仙遊縣知縣,寧遠州州判。李象元的長子李端,為雍正元年翰林,任江南荊溪(今江蘇宜興)知縣,年四十以勤勞卒;孫李逢亨,...
梁國瑞 梁國瑞,字輯五,廣東梅州梅城西區人,梁心鏡之子,清朝光緒十五年(1889)己丑恩科舉人,候補光祿寺署正及《光緒嘉應州志》倡修者。
大埔縣百侯鎮,梅州市首箇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位於大埔縣東部。百侯舊稱“白侯”,康熙二十七年(1688)改為“百侯”。自清代以來“夙稱鄒魯鄉”的百侯科甲蟬聯,文風鼎盛,人才輩出,是著名的“文化之鄉”。其中廣為流傳的“詩書世家”、“父子進士”、“三世科甲” 、“兄弟七進士”、“一腹三翰林”的典故...
古革,字仲通,祖籍江西省,後遷廣東梅州(今廣東省梅州市)。嶺南文風首創者古成之的曾孫。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與其胞弟古堇、古鞏同榜登丁丑科進士第,任秘書省校書郎。同年調任瓊州教授,掌教在瓊山縣府城(今海口市)。時海南地處南荒,人畜雜處,文化教育落後。古革掌教後,盡力於文教,訓迪有方,...
梁伯聰(1871年—1945年),廣東梅州梅城城西梁屋“鶴和樓”人。他出生於書香門第,祖父梁廷輝,為清嘉慶進士,官至禮部郎中;父親梁鑒三,清道光舉人,曾任福建上杭縣知縣。因族中子弟甚多,特聘名師執教。梁家藏書甚豐,梁伯聰自小諸多瀏覽,得益甚大,故學問淵博。他曾參加清末最後一期的科舉考試,成為梅州歷史...
1857年(鹹豐七年),時10歲,學作詩,塾師以梅州神童進士蔡蒙吉“一路春鳩啼落花”句命題,黃遵憲作詩,有“春從何處去,鳩亦盡情啼”之句,師大驚異。次日塾師又以杜甫的“一覽眾山小”為題令賦,遵憲破題云:“天下猶為小,何論眼底山?”師見其賦句,訝為不凡。因是,里中稱譽為神童。參加科舉 1863年...
梅州市梅縣區 著名人物 古代 蔡蒙吉(1245年-1276年),今梅州市梅縣區松源鎮金星村人,宋寶佑四年(1256年)考取進士,抗元英雄。其祖父蔡若霖、父親蔡定夫均考取進士,有“一門三進士”之稱。李士淳(二何,1585年-1665年),今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洋坑人,明末進士,授翰林院編修,並命名為東宮侍講,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