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家蘭(清代翰林院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鄭家蘭(1772~1860),字正初,號秋臬,廣東豐順縣人。

基本介紹

  • 本名:鄭家蘭
  • 字號:字正初,號秋臬
  • 出生地:廣東豐順縣
  • 出生時間:1772年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

人物簡介

乾隆三十七年(1772),少年家貧,但天資聰穎,他的叔父梅川資助他入學。16歲時為秀才,旋由廩生考取舉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中舉亞元,嘉慶十三年(1808)戊辰科登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授福建邵武縣知縣。有政聲,當地人民為他建生祠。充當福建鄉試同考官,竭力推進曾元海,時人皆佩服他有先見之明。後曾元海督學於廣西,派人到鄭家蘭的家鄉,為鄭建一座“太師第”。
在官清操自持,多施惠政,民贊稱之為鄭菩薩。歸里後受聘為韓山書院主講,嶺東優秀之士多出自其門下。工書法,楷行兼美,為世所珍。他的行書《詠梅》匾,今藏於豐順縣博物館,著有《正初文集》四卷。

人物生平

鄭家蘭,豐順縣隍九河村人。家貧,由其叔父資助入學,16歲中秀才,旋由廩生考取乾隆戊申(1788)科舉人。於嘉慶十三年(1808)中進士。因其貌沒有“官相”且腳跛,遭到應試舉子的妒嫉和當權者的非議,想方設法傷害他,鬧得京師轟動。皇帝聞知,降旨召見鄭家蘭,當殿出題面試。鄭家蘭接過卷子,揮筆疾書,一氣呵成。文章如行雲流水,滿紙經綸,皇上頗為讚許,又觀察他儀表舉止,令他進三步退三步,他腳跛不能退,退即倒地,便跪下奏道:“萬歲,退不得。”皇帝大怒道:“放肆!逆旨當罪!”鄭家蘭從容奏道:“學無止境,讀書人只有上進,那有後退之理!我已立下宏願,此生有進無退,故寧願冒死違旨,才不失讀書人的氣節。”語出驚人,皇帝大喜,遂授翰林院庶吉士。
鄭家蘭任福建邵武縣令時,體察民情,秉公斷案,拒絕賄賂,深得民心。有兄弟倆人,因爭奪祖業和家產而各持刀斧相向,雖多次投訴,均因前幾位縣官受賄而未獲公正解決。鄭家蘭上任後接理此案,認真查閱卷宗,還親往該兄弟倆家中詳察,邀集鄉紳商討,並對此兄弟倆曉以“兄弟本是同根生,應該親如左右手”的大義,秉公為其分配家產,使其兄弟倆甚滿意。事後,兄弟倆抬上珍貴的禮品和白銀到縣衙酬謝鄭縣令,均被婉言謝絕。
鄭家蘭充任福建鄉試同考官時,見秀才曾元海才思過人,談論時勢具有真知灼見,大為賞識。而當時正、副主試官均不同意取他為舉人,鄭家蘭卻據理力薦。後會試,曾元海中進士,選入翰林院。時人皆佩服鄭家蘭。
鄭家蘭初任邵武縣令。按規定,凡新舊縣令交替,需盤查常年官倉儲谷、存款,以明責任。鄭家蘭視各倉庫封條仍舊,僅盤查幾倉,發現無異,未再認真逐一查看,便行結報。任滿交接,逐倉清點,原來未查的備倉大多空無所有,缺欠甚重,而他在官清廉,囊空如洗,因賠賞不清而被解職。鄭家蘭在任時,同情百姓疾苦,興辦福利事業,深得民心,離任之日,百姓夾道歡送,並建生祠紀念,並稱他為“鄭菩薩”。
鄭家蘭革職歸鄉後,在潮州韓山書院講學,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他擅長書法,楷、行兼美。今豐順縣博物館還珍藏他寫的《詠梅》匾。著作有《正初文集》4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