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成之

古成之(947-1007),字亞爽【奭shi】,號紫虛,宋朝嶺南文學家,書法家詩人。生於世宦之家,祖父古全望任職竇州監,移居增城。其父古延綬任職信安(今廣東開平、廣寧縣一帶)縣令,致仕來梅州,見梅州風光旖旎,遂居焉,為梅州古氏開基祖。宋太祖開寶五年(972)古成之生於惠州府河源縣古嶺村。

古成之,字亞奭,人稱紫虛先生,河源老回龍古嶺人,宋端拱元年(988年)進士,為同科28人之一,時稱二十八宿,成為宋朝以來廣東第一位中進士者,被譽為“嶺南首第”。古成之也是河源唯一被收進《中國名人大辭典》一書的全國知名人物。他勤政愛民,興教助弱,贏得了當地百姓的好評。古成之還是著名詩人,他的詩作曾獲得蘇東坡很高的讚譽,蘇東坡謫居惠州期間,還曾寫過一首古風祭奠他:“越子古成之,……遺像似李白,一奠臨江觴。”

基本介紹

  • :亞奭
  • :紫虛
  • 所處時代:北宋
  • 出生日期:947年
  • 逝世日期:1007年
  • 本名:古成之
人物生平,個人作品,軼事典故,史料記載,親屬成員,歷史來源,

人物生平

古成之(947-1007),字亞爽【奭shi】,宋太祖開寶五年(972)古成之生於惠州府河源縣古嶺村。他曾在羅浮山隱居讀書10多年,“力學不怠,淹貫群籍”,文譽傳四方。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廣南東路推薦一人上京考試,他被選中,書面考試,他考第二名,在皇上召見唱名賜策前夕,嫉妒“廣南人居其上”的張賀、劉師遒邀成之飲酒。暗中用啞藥陷害,致使第二天清早,宋太宗召見唱名賜策時,成之不能說話,無法應試,“帝怒,命扶出之”。成之第一次考試落第。過了三年,即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他再舉登第,中進士,同榜28人,他列19,這時他42歲。古成之中進士後,出任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元氏縣尉。任職期間,顯示出非凡的才能,工作成績卓著,不久提任青州益都縣(今山東益都)知縣。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經選撥館職的考試,被任命為秘書省校書郎。宋至道元年(995年)以朝官身份出任綿州(今四川綿陽)魏城縣知縣。宋鹹平五年(1002年)朝庭又委派他以校書郎身份,任綿州(今四川綿竹)知縣。古成之於公元1007年在任上去世,終年60歲,其事跡在《河源縣誌》、《惠州府志》、《廣東通志》都有詳細記載,四川、福建、廣州惠州、增城、新豐梅縣五華河源等地都有紀念古成之的遺物和遺蹟,是本縣歷史上唯 一被收進《中國名人大辭典》一書的知名人物。

個人作品

古成之為官善治,其文章詩詞亦堪稱一枝獨秀,為南粵首倡。著有《古成之文集》三卷;其精於易學,著有《刪易註疏》十卷。清代吳檐庵編《廣東文征》,宋代文章首列古成之的《湯泉記》。文曰:
過水北十餘里,得白水山。 山行一里,得佛跡院,中涌二泉,其東,將所謂湯泉,其西,雪悅。二泉相去步武間,而創甚,殆不可酬。以西泉解之,然後調適可浴,意山之出二泉,專為浴者計坎?!或說炎州地酷熱,故山谷多湯泉。或說地中出硫磺,水性即溫。彼不聞南北臨潼湯泉,乃在其西,炎州余水,未必皆然,即地性之說,固為失之。叫直且,水中,水不能溫,則硫磺之論亦未為得。吾意溫泉在天地間,自為一類,'受性本然,不必有物然後溫也。凡物各求其類,而水性尤耿介,得其類,雖千里而伏流相通;非其類,則經過十字旁午而不相入。故二泉之 間,不能容尋丈,而炎涼特異,蓋亦無足怪者。吹氣為寒,吁氣為溫.而同出於一口,此其證也。臨潼之水,在開元、天寶時最為知名,恩幸寵遇,震耀一時,然自是以來,是非口語亦紛紛矣。此泉出 自東南萬里外,非山僧野叟支之所游息,則騷人遷客之所嘯詠,寵辱何自而至矣。
這篇不過400字的不朽之作,將自己的性格溶入水性而自表,“得其類,雖千里而伏流相通;非其類,則經過十字旁午而不相入”。
除《湯泉記》外,廣州五仙觀內至今仍保留有古成之手書真跡草書宋碑《游羊城五仙觀》詩兩首。其他詩文散見於《粵詩搜逸》、 《嶺南詩存》、 《粵東詩海》、《粵東文海》、《廣東文征》、《古氏史志》等典籍中。其中《游天通真身塔》、《詠貪泉》、《懷石樓》、《思羅浮》、《閒詠》、《失題》、《七律》各一首。現錄《思羅浮》一首:憶昔羅浮最上峰,當年曾此寄遊蹤。憑欄月色生滄海,散枕秋聲入古松。採藥靜臨幽澗洗,修書閒向白雲封。紅塵一下羈名利,不聽山間午夜鐘。
羅可群教授在《廣東客家文學史》中評說粵東詩人時,首舉古成之。在古成之僅存的詩詞中,《詠貪泉》最具代表性。詩云:賢良知足辱,惟爾識貪名。一酌不惑性,千年依舊清。深涵秋漢色,冷浸古松聲。珍重芳碑在,何人曾淚傾。
明代香山(今廣東中山)黃文裕(正德庚辰科進士)讀了古成之的詩後,盛讚“有鳳騫霞舉、脫略塵土之態,置諸唐律中,殆不可辨”。
威平元年(998),古成之與中書令呂蒙正同舟十餘日,給呂蒙正留下“交好情篤、斯文重義”的深刻印象。
蘇東坡謫居惠州期間,因欽慕古成之,曾到其出生地河源縣城訪賢攬勝,遊覽了河源鄉人為紀念古成之登進士而修建的象宿樓,寫下《詠象宿樓》詩:天高環列宿,地勝聳層樓。共羨凌雲客,齊看折伎侍。姓名題雁塔,氣象在瀛洲。故址徘徊處,蕭蕭碧玉秋。
詩人在詩中通過寫景,抒發了對古成之的仰慕之情,如“共羨凌雲客,齊看折伎儔。姓名題雁塔,氣象在瀛洲”(唐李世民為網羅人才,作文學館,以杜如晦、房玄齡等十八人為學士,號十八學士。在選中者,為天下所嚮慕,謂之“登瀛洲”)。“飽吃惠州飯,細和淵明詩”(黃庭堅句),他在《和陶雜詩》第八首中這樣寫道:南宋晚聞道,未肯化庚桑。陶頑鑄強礦, 枉費塵與糠。越子古成之,韓生教休糧。參同得天鑰,九鎖啟伯陽。鵝城見諸孫,貧苦我為傷。空餘焦先室,不傳元化方。遺像似李白,一奠臨江筋。並撰贊語:如日月之絢彩,若美玉之無瑕,登宋進士,文藻聯酶,一朝忽逢韓子,丹爐共養硃砂,竟飛升於蓬島,樂逍遙於仙家,令望猶存,今古頌嘉。(《惠州府志》載:韓泳曾以仙術邀請古成之出道。)可見,蘇軾對古成之文學才華名望有很高的評價。

軼事典故

古成之初任河北省真定府元氏縣簿尉,以廉潔能幹著稱。後調任山東省青州府益都縣知縣,為政以惠愛為本,關心民間疾苦,政簡刑清,百廢俱興。淳化三年(992),召試館職,任秘書省校書郎。古成之廣博的學識與卓越的政治才幹得到樞密直學士張詠的器重。李順王小波之後又起兵反抗朝廷,張詠出任四川益州知府,極力舉薦古成之任綿州魏城縣令。朝廷命河州團練、使王繼恩為西川招安使,領兵前往征討李順。王繼恩率兵到達綿州時,綿州民眾為避兵禍,溺死者甚眾,滿城上下,積骸如疊,令人心寒。幸免於難的老幼病殘之輩,倉皇遷徙至別處,縣城成為一片廢墟。古成之到任後,安撫難民,招集流民,“運米以濟飢,發藥療疾疫,經畫有法,活人無數”。待事態稍為平定,即創立學校,動員大家受學;賣劍買牛,恢復耕作農桑。魏城混亂的局面大為改觀,面貌煥然一新。
鹹平五年(1002),四川叛亂又起,朝廷再次派刑部侍郎、樞密直學士張詠出任益州知府。張詠以古成之善於撫恤,勤政愛民,舉薦他任漢州綿竹縣令,協助治蜀。古成之在綿竹縣任上,政績如在魏城時。真宗皇帝曾諭張詠說:“得卿在蜀,聯無西顧之憂。”而張詠治蜀的業績,亦多得古成之之力。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九月十七日,古成之卒於四川綿竹縣任所。
廣東自唐朝以後,人文蔚起,堪稱極盛。但歷經五代十國之亂,南漢劉氏統治,文鳳幾絕。古成之矯矯出群,文章蓋世,一鳴驚人。
古成之逝世後,祠祀於廣州學宮,羊城(廣州)、河源、惠州一帶, 均建有倡南書院,以資紀念。今廣州市中山四路有一古舊建築,原為“古氏書院”,設有試館,書院內懸清同治十年(1871)狀元梁耀樞撰的“嶺南首第”橫匾,足見古成之首倡嶺南文化的影響。

史料記載

古成之自幼聰慧,苦讀不倦。“時或吟詠以自適,出語驚人,文譽動四方。” “宋初干戈甫息,嶺嶠文風未振,每取士合一路以一人薦。”(光緒《嘉應州志》)“嶺嶠即指五嶺。宋《選舉志》規定:參加考試的學生,必先經過當地州府的考試,合格後始由州府送至京師,參加禮部考試,稱為“發解”;待禮部考試合格,再參加皇帝親試之殿試,合格方為及第。增城、河源均屬於廣南東路,群籍博覽、文才震遠近的古成之自然成了州府推薦的最佳人選。宋太宗雍熙元年(984),秋試開始,督府勸駕詩中有“寰中有道逢千載,嶺外觀光只一人”之句(光緒《嘉應州志》),足見古成之的榮耀。次年二月春試,古成之一舉成名,有司(宋代行政組織名)奏以梁穎第一、古成之第二。豈料,以張賀、劉師道為首的北方學子嫉妒南方人的才華超越北人,便在傳臚(即皇帝按甲第唱名傳呼召見)前夜,邀成之夜飲以賀,暗地裡將啞藥置於酒食中。第二天臚唱開始,古成之卻在皇帝面前口不能言,皇上怒其不恭,令人將他逐出殿外,然而又愛惜其才,便宣諭曰:“卿宜勉學,以圖後舉”。
端拱初(988年),古成之再次參試,朝廷放榜以程宿等二十八人為進士,所謂上應二十八宿。古成之排在十九。“宋興,廣州舉進士者自成之始『志初”(光緒《嘉應州志》),成為宋朝以來廣東第一位中進士者,被譽為附“嶺南首第”。

親屬成員

祖父:古全望
父親:古延綬
兒子:古宗悅
孫子:古鳳儀、古鳳仁、古鳳信、古鳳俊
曾孫:古革古堇古鞏
《梅州古氏文化》記載:自古延綬的父親六世祖古全望從江西遷徙到廣東增城,及七世祖古延綬從增城移居梅州,迨至古成之與古革兄弟四代五進士,在一百多年中蔚為望族,代代官宦,他們皆牢記祖訓家風:忠於君,勤於政,愛於民,守本分,造福百姓。時至今日,在廣東梅州成之公祠還懸掛著一副對聯:“一母三進士,四世兩鄉賢。”其中,“一母三進士”就是指一母同胞的古革三兄弟,“兩鄉賢”指古成之及其曾孫古革,他們分別被河源和梅州兩地列為鄉賢。

歷史來源

參考:《河源縣誌》
《增城縣誌》
古小彬編著《古姓史話》,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古小彬總編《古氏史志》,
古小彬總編《古氏春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