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亨(1763—1837),字襟量、漢衢,號竹航、壽山、壽山道人、壽山外史,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松源鎮圓嶺村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考中舉人,嘉慶六年(1801)考中進士,官翰林院庶吉士。嘉慶十四年(1809),銓選山西廣靈知縣,曾短暫署理過襄陵知縣。因政績卓著,道光元年(1821)升任忻州知州。道光四年(1824)丁母憂致仕歸家。三年後,掌教潮州韓山書院,前後約十年。精通詩書畫,被譽為“三絕”,還善古琴,工篆刻。詩集《琴籟閣詩鈔》於道光八年(1828)刊印,道光十二年(1832)又重新結集刊刻,共十九卷。詩作養粹功深,富有靈氣,出於自然,名句頗多,與宋湘、李黼平並稱為“三傑”。王利亨繪畫擅長於山水、人物,包括花鳥蟲魚、蘭竹松梅。畫作《百雀圖》,為世人所重;畫作《墨龍》,被清宮廷收藏,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他晚年在韓山書院傳道授業,過著傳統文人詩書畫印琴的雅致生活。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個人作品,軼事典故,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王利亨天資聰穎,長得英俊魁偉。幼年就讀村中蒙館,所讀之書過目不忘,成績常列前茅。深受塾師器重和族人的厚愛,在學期間由族中公長出資讀書。20歲赴嘉應州童子試,初露鋒芒,中選秀才。 乾隆己酉(1789)舉人,嘉慶辛酉(1801)進士,官庶常,授翰林院編修,後出任山西廣靈縣知縣、忻州知府。晚年歸書院。他擅長詩書畫,他的詩、書、畫皆精,被譽為“三絕”。著有《琴籟閣詩鈔》等作品。 所繪《龍圖》被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
王利亨父母都是平民,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家境貧苦,早年喪父,由其母親含辛茹苦撫養成人。王利亨中秀才後,在家鄉教書和潛心攻讀詩書。他27歲那年,參加酉己科(公元1789年)鄉試,孝上舉人。他中舉人後,在家鄉以文結緣,結識了嘉應的文人名士宋湘、李繡子、楊懋建等。他們之間的文章書畫互相切磋,使他大開視野增長了知識。
王利亨因家貧仍無力以赴京考試。後來得到宗族公長和在江西經商之宗叔王祥鳳解囊資助,他才如願赴京趕考。赴京路上,請他僱請了一個書童隨行,徒步擔囊取道江西筠門嶺北上。他沿途即景抒懷,登臨攬勝,寫下近百首詩篇,其詩有寫景狀物,敘事抒情,借物書懷各盡其妙。這年王利亨考中嘉慶辛酉科(公元1801年)進士,時年四十歲。官庶常,入庶常館見習三年(庶常部翰林庶士之稱),因成績優異,授以“翰林院編修”
王利亨由翰林院外放後,先後任山西廣靈縣及袞陵縣知縣。山西廣靈縣,地處桑乾河畔,地寡民貧,老百姓生活困苦,前幾任縣官,不管人民死活,大肆搜刮民脂民膏,鬧得雞犬不寧,怨聲載道。利亨在廣靈縣任職其間,革除秕政,整頓官僚作風,倡導善舉,興利除弊,而不遺餘力,官風、民風大為改觀。他發動民眾興修水利,發展生產,百姓生活大大改善,使人民安居樂業,訟事減少。他重視教育,捐出俸銀辦學,並親自講學,振興了當地的文化。他關心民間疾苦,有一年,值天旱歉收,他不忍再向農民催科(納稅),在其“琴籟閣詩抄”內中,有兩首他當時觸景生情之下寫的催科憂民詩,足見詩人之肺腑之言和憂民心切。因為他勤政愛民政績卓著。離任之際,當地父老置酒為他餞行依依惜別。當時之情景在他的“琴籟閣詩抄”中有載。
王利亨在山西省當地方官十年,為政清廉,清明厚望,政績顯著,但終無升遷。其因是在任職之初,朝中某權貴面索程鄉絹三百疋為禮,(嘉應州前身是程鄉縣,產一種著名土布),因利亨為人忠直,不會逢迎捧托,家貧而無以應命,逐至長期屈居下僚。此事後來被兩廣總督阮元獲悉,具扎奏陳嘉慶皇帝,以利亨才堪大用,而極力保薦。王利亨字畫早已名揚京都,皇帝賞識他的才華,於嘉慶十七年(公元1813年)擢任癸酉科考試官,時年五十二歲。因為王利亨才華橫溢為人忠直,受人嫉妒,在京都難容這在位賢才。朝中權貴藉口地方官缺員,把他外放,於嘉慶十九年(公元1815年)任直隸州忻州知州。利亨書法渾樸自成一家,受人嫉妒,畫尤著名,擅長畫花、鳥、魚、蟲、山水、人物。其畫意超穎,更令人折服。有一年禮部大比時,他的畫作“雨空階”、“深山何處鐘”參賽。前者繪一簡樸書齋,一書生秉燭夜讀,一童立下,一手持墨硯,一手舉紙引映微光,承瓦檐滴水注墨池;後者繪在崇山疊嶺中,露古剎一角,山溪小徑中一挑柴樵夫,引頸回顧,作諦聽狀,詩情畫意盡在其中。考績名列前茅,蜚聲翰苑。他的畫造詣很深,不論山水、人物;花鳥蟲魚或蘭竹松梅,無不擅長。他畫作“百雀圖“>更為世人所重。百雀圖繪有百隻神態、靜動各異之雀鳥,構思奇巧,各盡其妙。此外,他的墨竹亦很出名,被人喻為有 “其畫風中墨竹有聲 ”之贊。其墨龍乃是國之瑰寶,現為北京故宮博物館收藏。梅州市文博部門亦收藏有一幅情意盎然的“雙鴨戲水圖”。
所繪《龍圖》收藏在故宮博物館。今發現其《題泛槎圖》詩書一幅,云:“化工鑄形盡萬種,形窮別樣生奇聳。瘴雨蠻煙洗忽開,承睫驚人一顧悚。豈是君胸壘塊多,撐出青冥作跳踴。詩情詞筆皆難到,丹鉛刷處雲霞竦。橫絕海宇逼天開,五嶽低頭盡驚恐。吁嗟夫,君身遊歷遍天下,逐日追雷賈神勇。行裝此卷攜歸去,噴薄奇風定數籠。”
個人作品
其詩集《琴籟閣詩鈔》道光八年曾結集刊印,道光十二年重又結集刊刻出版,共十九卷。他的一生以詩書畫印琴有名於當世。
軼事典故
“一笑無寒歲”
王利亨寫有多首詠梅詩,相比較宋湘、李黼平詠梅,他更喜歡正面地歌詠梅花。宋湘、李黼平詠梅,詩題都較長,例如宋湘的詠梅詩《詠所居花木殆遍,而梅花開日,病中過去,聊用東坡松風亭下梅花盛開詩韻補題》《初夏獨游龍泉觀訪古梅題詩而返》《奉題松雲先生瞻園補梅圖,先是先生舅氏梁文定公作藩江南時,先生隨侍讀書園中,後先生亦藩江南,故補梅焉,佳話也》、李黼平的詠梅詩《送舍弟升甫攜梅還里》《客有送梅花者索詩為謝》等。王利亨詠梅,詩題則簡明直接,如《詠紅梅》《梅花》《詠梅二首》《早梅》《賞梅》《探梅》《養梅》《看梅》等。宋湘、李黼平的詠梅詩,除了吟詠梅花的姿態、神韻和品質外,還會交代題目所關涉的事件,由於篇幅較長,故多採用古體詩;王利亨的詠梅詩,因為專注、集中,篇幅都不長,主要採用近體詩。宋湘、李黼平的詠梅詩,可以讓讀者看到作者的人生經歷、愛梅之情以及對梅花品格的揭示,而王利亨的詠梅詩,幾乎看不到作者的面目,它只是反覆地吟味梅花的色相、精神和文化。
例如,王利亨的詠梅詩《梅花》:“一笑無寒歲,凋殘例可忘。霜橋光皎皎,石骨晚蒼蒼。鐵乾千年質,冰胎太古裝。回看搖落處,天地尚荒涼。”專門描繪梅花盛開的環境:寒歲荒涼時節,霜橋映射皎潔的冷光,怪石嶙峋,暮色蒼茫,梅花傲然地開放;並著意刻畫梅花的鐵乾、冰胎、太古裝,展現出堅韌、古樸的精神面貌。“一笑無寒歲”,梅花的頑強精神,讓人產生一股樂觀的情緒。
又如《早梅》:“嶺表寒香氣已騰,試開東郭且重登。枳籬犬吠天初雪,溪岸漁歸水正冰。昨夜高樓微有笛,幾家村舍靜如僧。松篁一徑誰為伴,記得芒鞋庋未能。”也集中筆墨描繪早梅盛開的景象,環境寂靜,如冰、如僧,梅花的香氣已騰空而起,吸引著人們腳穿芒鞋,踏雪尋訪。詩歌刻畫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特點。
“惟喜引僻事”
除了直接描摹梅花及其所處環境外,王利亨的詠梅詩還喜歡運用典故,以表現梅文化的豐富和深厚。如《詠梅二首》之一:“索句曾聞此韻仙,捻須相對倍纏綿。段斷鶴背叉雙手,灞橋驢頭聳兩肩。邗上再開何遜閣,江南重擘庾郎箋。廣平不作嬋娟態,鐵石心苗也吐妍。”詠梅詩史源遠流長,詠梅作詩,各有情態:“索句”,像宋代范成大詩《再韻答子文》“肩聳已高猶索句,眼明無用且繙書”。“捻須”,像唐代盧延讓詩《苦吟》“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段斷鶴背”,像唐代司空圖詩《雜題》“世間不為蛾眉誤,海上方應鶴背吟”。“灞橋驢頭”,像唐代鄭綮所說“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背上”(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邗上”,指揚州,南朝梁人何遜作詩《揚州法曹梅花盛開》。“庾郎”,指北周詩人庾信,江南人,後滯留北方,他作有《梅花》詩:“當年臘月半,已覺梅花闌。不信今春晚,俱來雪裡看。樹動懸冰落,枝高出手寒。早知覓不見,真悔著衣單。”“廣平”,指唐代宰相宋璟(封廣平郡公,人稱宋廣平,為人剛正,有“鐵石心腸”之譽),撰《梅花賦》,富艷婉媚。這一首詩幾乎一句一典,強烈表現出梅文化的豐富多彩。對於王利亨的這種詩,讀者要有較高的文學修養才能領會。故有人評價道:“詩辭旨忠厚,惟喜引僻事,時有澀語。”(劉彬華《嶺南群雅》)
王利亨的詠梅詩,專一寫梅,好用典故,在寫法上獨樹一幟。這一特點也體現在他的《賞梅》詩的兩句上:“巡檐瞥見玉精神,閣外寒葩索笑頻。”“巡檐”,屋檐下來回走動;“索笑”,得到歡笑。“巡檐”“索笑”兩詞,來自唐代杜甫的詩《舍弟觀赴藍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巡檐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由此反映出王利亨喜用典故,深諳梅文化。“瞥見玉精神”,表明王利亨欣賞梅花,所見的僅是梅花的“玉”精神,因此專心刻畫它。“索笑頻”,表現王利亨歌詠梅花,用意在於突出樂觀主義精神。閱讀王利亨的詠梅詩,可見一個富有深厚傳統文化底蘊的、具有高雅情趣的文人,他關注梅花的焦點是:梅花本身的形象美和梅花內蘊的精神與文化。
人物評價
王利亨是清朝一位多才多藝名士,善古琴、工篆刻。他不獨詩文名噪一時,書畫亦有很高成就,山水花鳥畫皆精,他的名作“墨龍”為清宮廷所收藏。王利亨詩作富靈氣,出於自然,養粹功深,名句頗多,與宋湘、李黼平並稱三家。
現代詩人侯過贊曰:“繡子詩格追盛唐,出入杜陵與杜曲。平分三傑宋王李,百年物聚驚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