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山書院

韓山書院

韓山書院可追溯到建於宋元祐五年(1090)的韓文公祠。早在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韓愈潮州任刺史。在任期間,他置辦鄉校,開啟潮州興學育才之風,驅鱷除弊,紓解民困,深得地方百姓擁戴。潮州人崇敬他,遂將山水易姓。韓愈登臨手植橡樹的筆架山被稱為韓山,韓愈驅鱷的惡溪被改稱韓江。宋代潮州興建韓文公祠,祀賢傳道,以紀念這位偉大的先賢。於是有了韓山書院, “潮人以思韓之故,而有廟祀,而有書院,扁以韓山”。“廟學結合”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教育規制。書院以祀賢為第一要義,韓山書院的出現,與潮人祠祀韓愈緊密聯繫在一起。

基本介紹

書院歷史,介紹,韓山書院對聯,歷代書院掌教,翁廷資,佘聖言,詹學海,鄭家蘭,王利亨,李光彥,黃 釗,黃仲容,丘建猷,李鏗載,何探源,丁傑,吳道鎔,何如璋,丘逢甲,

書院歷史

宋元祐五年(1090),潮州知州王滌,在城南建昌黎伯廟。“置膳田,養庶士”,祠祀韓文公,號稱書院(參見祖植椿《重修韓祠碑》,載《潮州市文物志》6-16頁)。
淳熙十六年(1189),知州丁允元遷韓廟建於水東之韓山,原地遂墟。
淳祐三年(1243),郡守鄭良臣在韓廟故地建韓山書院
清末的韓山師院圖(潮州市博物館提供)清末的韓山師院圖(潮州市博物館提供)
“外敞二門,講堂中峙,匾曰城南書莊。後有堂匾曰泰山北斗,公之祠在焉,旁立天水先生趙德像。翼以兩廡,四辟齋廬,曰由道,曰行義,曰進學,曰勤業。山長堂長位於祠堂之左右,倉廩庖湢井廁,靡不畢備。復撥置田畝山地為廩士之費,租入附於學庫收支,董於僉幕。
洞主郡守為之,山長郡博士為之。職事則堂長司計各一員,齋長四員,齋生以二十員為額。春秋二試,則用四書講義,堂計齋職以分數升點,一如郡庠規式。春秋二祀,則用次丁,郡率僚屬以牲幣酒醴獻,工歌東坡祀公之詩以侑之。此書院創始之規模也。”(《永樂大典》卷5343第44頁)
淳祐五年(1245),陳圭任郡守,對韓山書院“尤切加意,春秋課試,親為命題,講明四書及濂洛諸老議論,以示正學之標的。捐金市朱文公所著書,實於書莊,與士友共切劘之。又刊復齋所書仁說於二壁,以廣諸生之見聞。撥錢一千五百貫,置田益廩。增塑周濂溪、廖槎溪二先生像,並祠其中。”(《永樂大典》卷5343第44頁)
林希逸在鹹淳五年(1269)撰寫的《潮州重修韓山書院記》中云:“韓山書院余聞之舊矣..….前使君鄭公良臣築室於斯,匾其三門:曰城南書莊論堂;曰宗道祠室;曰泰山北斗,文公居中,天水趙公左,濂溪槎溪二公右。兩廡四齋,職員十,生徒倍,食之以田。”(《四庫全書》第1185冊第669—670頁)可見當時韓山書院已具相當規模。一是有主事機構,設洞主、山長堂長齋長司計等職事;二是講堂、祠堂及齋舍等設施完備;三是撥廩置田養士,經費有著落;四是講究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以四書經義及周張程朱理學為講學考課內容,重討論切磋以廣諸生見聞;五是每歲行春秋二試、二祀,成為定製。世人評曰:“潮為廣左甲郡,文物亦諸郡甲,在昔學宮雄偉,韓山書院亦然。”(見《永樂大典》卷5345第31頁)
宋元更替之際,韓山書院毀於兵火。
元至元廿一年(1284),韓山書院重興。
至順二年(1331),潮州路總管王元恭,拓建書院祠祀孔子顏子子思曾子孟子一聖四師,韓公、趙德陳堯佐配享,宋代王滌等諸賢守從祀。建原道堂及“由道”、“進學”二齋舍,作為諸生肄習之所。院舍祠祀一一具備,宏敞壯偉倍加於前。書院弦誦之聲,成為潮郡之一偉觀。(見《永樂大典》卷5345第36頁)
至正十二年(1352),書院又毀於火。
至正廿六年(1366),潮州路總管王翰,在城西南大隱庵舊址重建韓山書院
明代,建在城西南大隱庵舊址的韓山書院繼續辦學。永樂至萬曆年間,先後8次重修、維修。
康熙廿七年(1688),韓山書院改為南隅社學。
康熙卅年(1691),惠潮巡道史起賢,於筆架山麓新建昌黎書院,南隅社學後改稱城南書院。自此,昌黎書院與城南書院分立。昌黎書院建於韓文公祠左,“文廟為展謁釋奠之地,書院則講學課文之所,相須有成,不可闕也。”(見《昌黎書院碑記》)
雍正十年(1732),潮州知府龍為霖將昌黎書院擴而新之:為樓曰振華(作藏書之所),為堂曰原道,為書舍廳屋凡110間。復稱韓山書院。此後的韓山書院隸於惠潮嘉道,廣錄惠、潮、嘉3州生童來院肄業,由巡道主持課試甄別。
嘉慶至光緒初年,駐潮巡道曾先後3次重修韓山書院
光緒廿八年(1902),嶺東兵備使者丁寶銓,重修韓山書院院舍。“書院適居韓山之半,韓公祠及陸公(註:陸秀夫)祠均附麗焉。院門前臨清池,氣象軒朗。院宇隨山勢為轉曲,頗極涵蘊幽窕之致。入院攝層而上,江山之勝,揖於幾席。三州人士讀書其中,實足存養天機,蓄蘊奇偉。”(見《重修韓山書院記》)
據資料考查,清代在韓山書院擔任過山長、主講的人士中,有進士15名,舉人5名。如乾隆七年(1742)擔任山長的佘聖言,是雍正年間進士,當過纂修官,後回陸豐,出任韓山書院山長後,為韓山書院制定學約8條:敦實行、崇經學、正文體、嚴課程、習聲律、謹禮節、重友誼、戒輕薄。任職5年,嚴於管教,倍受稱讚。光緒年間,韓山書院所課,除四書經文律賦等舊學外,也兼授西學。台灣著名愛國志士、詩人、教育家丘逢甲,於光緒廿三年(1897)掌教韓山書院,主講維新之學,對傳播民主愛國思想,培育時代新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從宋創建起到清末,韓山書院遷建、重建、修葺達20多次,一直是粵東興學育才、人文薈萃之地,始終占據著州、路、府、道之學的重要位置,對粵東地區文化的傳播、教育的發展、民風的善化、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進步,發揮了重要的歷史性的作用。

介紹

韓山書院,位於廣東潮州。宋元祐五年(1090)知州王滌始建於城西南。匾為“昌黎伯廟”,祀韓愈
淳熙十六年(1189)知州丁允元移建於河東韓山(又名雙旌山);淳祐三年(1243)知州鄭良臣遷回原址,外敞二門,中峙講堂,匾題“城南書莊”,後為祠,匾題“泰山北斗”,祀韓愈,配祀趙德;兩廡設由道、行義、進學、勤業4齋,倉廩庖湢井廁俱備,撥田畝山地為廩士之費。設洞主1員,郡守為之;山長1員,郡博士為之;堂長司計各1員,齋長4員。齋生額20名。春秋各課試1次,內容為“四書”講義。春秋各祭祀1次,“郡率僚屬以牲幣酒醴獻,歌東坡祀公之詩以侑之”。
韓愈韓愈
五年,“陳圭以復齋(陸九齡)嫡嗣來守是邦,尤切加意,春秋課試,親自命題,講明“四書”及濂洛諸公議論,以示正學之標的”。捐銀購朱熹(文公)所著書,藏於書莊,“與士友切磋之”。又刊陸九齡所書“仁說”於壁,以廣諸生見聞。增塑周敦頤(濂溪)、廖槎溪像祀於祠。宋、元之際毀於兵燹。
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修復,以山長1員主之,祀孔子韓愈
韓山書院韓山書院
至順二年(1331)潮州路總管王元慕擴建,祠祀孔子顏子、子思、曾子孟子,配祀韓愈趙德陳堯佐,兩廡從祀賢守王滌、李邁、丁允元、廖德明鄭良臣、林壽公、陳圭
至正十二年(1352)毀於火,二十六年修復,增建鳶飛魚躍亭。
永樂二年(1404)、天順七年(1463)、嘉靖七年(1528)和二十五年累有修葺拓建。萬曆五年(1577)巡道副使夏道南重修後堂,匾題“明經館”,置田租600石以贍士。十一年知府郭子章又修,撰聯懸於浩然堂。聯為:“躍虎鳳,翔蛟龍,斯文百代雄山斗;尊孔孟,拂佛老,正氣千年配鄒魯。”
順治四年(1647)、康熙二十二年(1683)分別修繕、重修。二十七年知府右文晟改名南隅社學。三十年惠潮道巡道使起賢改社學為海陽縣屬之城南書院,又於筆架山麓蔡夢悅祠新建昌黎書院,為惠潮嘉道屬書院。
雍正十年(1732)知府龍為霖擴建“昌黎”,廳堂書舍屋計110間,復名韓山書院,其原道堂有聯:“多士講習斯堂,當思文起衰,道濟溺,體具用周,方信韓山有地;大儒溫飽非志,與其月賞錢,歲靡祿,名存實亡,何如椽木無花。”擇錄3州生童肄業其中,巡道主課試“四書”、“五經”、律賦、策論。
嘉慶二年(1797)知府韓義同治十年(1871)巡道張銑先後重修。
光緒二年(1876)知縣溫樹棻撥銀1540兩發商生息,加增膏火。十八年知縣李微庸改建院舍,延師掌教,設監院1人,以縣學官兼任。每年甄別1次,招正課生童各25名,加額各5名,副課無定額,由知縣錄取。副課連續3次列優等者準補正課。每年二月開課,十月止課。正課生每月膏火銀1.4兩。
光緒後期兼授西學。歷任山長之最著名者有邱建猷丁傑何如璋邱逢甲等。二十四、二十七年先後奉文改為學堂,二十九年,由惠潮嘉兵備道褚成博再改為惠潮嘉師範學堂。
辛亥革命後,相繼改為廣東省立惠潮梅師範學校、省立二師、省立韓師、韓山師範等。
韓山書院相關圖片

韓山書院對聯

好古偶疑鸚鵡字;
登高常記鳳凰詩。
清代鐘邁賓題韓山書院
憑欄望韓夫子祠,如此江山,已讓前賢留姓氏;
把酒吊馬將軍廟,奈何天地,競將殘局付英雄。
清代丘逢甲題韓山書院
五載賦棲遲,看桑海婆娑,南珠正媚;
三山憶儔倡,願天風鼓落,北斗常依。
清代何秋槎題韓山書院
躍虎鳳,翔蟻龍,斯文百代雄山斗;
尊孔孟,拂佛老,正氣千年配鄒魯。
明代郭子章題浩然堂
多士講習斯堂,當思文起衰,道濟溺,體具用周,方信韓山有地;
大儒溫飽非志,與其月賞錢,歲靡祿,名存實亡,何如椽木無花。
清代龍為霖題原道堂
如此江山,對海碧天青,萬里煙雲歸咫尺;
莫辭樽酒,值蕉黃荔紫,一樓風雨話平生。
佚名題望遠樓

歷代書院掌教

翁廷資

翁廷資,雍正年間韓山書院主講。字爾偕,號海莊,廣東海陽(今潮安)人。
少時讀書陰那山,3年不返,學有根底。康熙四十年(1702)壬午鄉試名列第三。己丑(1709)中進士,授四川渠縣令,後為韶郡教授。雍正年間任韓山書院主講,士習文風翕然一變。擅於詩文,著有《韓山詩箋》、《棟花小署諸草》。

佘聖言

佘聖言,乾隆初年韓山書院山長,廣東陸豐縣人。
雍正元年(1723)中舉,翌年 (1724) 甲辰科登進士,授宗府主事充玉牒纂修官,在京3年,以親老歸家。乾隆初年,應潮州金知府之聘到韓山書院任山長,制訂韓山書院學約八條:敦實行,崇經學,正文體,嚴課程,習聲律,謹禮節,重友誼,戒輕薄。每條都講明道理,提出要求,勉勵諸生“加意造就”,“虛心以求實益”,“潛心玩索,則思若啟,行若翼,有德有造”。掌教有方,士子有成者多。著有《眺遠樓詩集》傳世。

詹學海

詹學海,乾隆廿年(1755)韓山書院主講,原籍是廣東長樂縣(今五華縣)華城鎮
乾隆九年(1744)甲子舉於鄉。十六年(1751)辛未科登進士,授刑部主事山西行走,兼律館纂修。廿年(1755)乙亥主講韓山書院。廿七年(1762)壬午充順天鄉試同考官。四十年(1764)甲申升任山東司員外郎,曾蒙御賜家風淳厚額仕。人品學術,為邑人所推重。

鄭家蘭

鄭家蘭,嘉慶年間韓山書院主講,廣東豐順縣人。
乾隆五十三年(1788)中舉亞元,嘉慶十三年(1808)戊辰科登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授福建邵武縣知縣。在官清操自持,多施惠政,民贊稱之為鄭菩薩。歸里後受聘為韓山書院主講,嶺東優秀之士多出自其門下。工書法,楷行兼美,為世所珍,著有《正初文集》四卷。

王利亨

王利亨,嘉慶年間韓山書院主講,字壽山,號竹航,廣東嘉應(今梅州市梅縣區松源鎮)園嶺村人。
乾隆五十四年(1789)己酉科舉人。嘉慶六年(1801)辛酉科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後授山西廣靈縣知縣、忻州知府,政聲卓越。因無心於仕途,中年辭官,於嘉慶年間主講韓山書院10餘年。詩詞書畫,兼擅其長。著有《族籟閣詩鈔》八卷、《梅水詩傳》卷一。

李光彥

道光九年(1829)韓山書院主講,原名熾昌,字子迪,原籍廣東嘉應松口鎮石柱堂村(今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石柱堂村)。道光元年(1821年)辛巳恩科舉人,考取教習留京,後以知縣閒歸數年。九年(1829)主講韓山書院。至廿一年(1841),選送會試,登進士,授翰林院檢討。益嗜學不倦,常手抄《十三經註疏》,尤熟阮儀德輯《皇清經解》。著有《易銅》、《職恩齋文集》。

黃 釗

黃釗,道光十八年(1838)韓山書院主講。又名香鐵,字谷生,原籍廣東鎮平縣 (今蕉嶺縣) 城西霞黃村
嘉慶廿四年(1819)己卯科舉人,授官內閣中書。先生結交文人學士甚多,在京師與廣東陽春縣譚敬昭、吳川縣林辛山、順德縣吳秋航及黃小舟、番禺縣張維屏、香山縣黃香石等人,有“粵東七才子”之稱。在嘉應州 (今梅州) 與宋湘、李甫平齊名,被譽為“梅詩三家”。
道光十八年(1838)任韓山書院山長。晚年在潮州城購買“雁來紅館”,從事教育。一生著作甚豐,有《讀白華堂詩集》、《梅水詩傳》卷十、《詩紉》八卷、《賦鈔》一卷、《經後》四卷、《鐵盒隨筆》以及《落葉詩》等大量詩文著作。

黃仲容

黃仲容,道光年間韓山書院主講。號雪蕉,別字紉蘭,原籍廣東嘉應 (今梅州市梅縣區白渡鎮) 象湖村嘉慶廿一年(1816)丙子科舉人。道光三年(1823)癸未,以二甲進士入翰林散館一等五名,授職編修,尋轉御史,掌江西、廣西道署理刑科。後掌教豐湖、韓山、城南各書院,多所造就。晚年自訂《詩文集》藏於家。

丘建猷

丘建猷,鹹豐四年(1854)韓山書院山長。
廣東大埔縣人,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科進士,曾任知府。鹹豐四年(1854)任韓山書院山長,躬行教士,以實學課文,著有詩文集。

李鏗載

李鏗載,鹹豐年間韓山書院主講。原名龍孫,字湘賓,原籍廣東嘉應(今梅州)。
鹹豐元年(1851)辛亥恩科舉人。性廉介,非其道不苟取於人,而體恤貧困,唯恐不及,雖屢空弗計也。屢主韓山書院,以及培風、榕江、東山書院講席。著有《綠雲山詩鈔》及《綠雲山詞鈔》各四卷、《梅水詩傳》卷五和《蕉鹿夢傳奇》四卷。

何探源

何探源,同治元年(1862)韓山書院主講。原籍廣東大埔縣
清代舉人,同科廩生中49名,鹹豐九年(1859)己未登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曾任知縣。同治元年(1862)任韓山書院主講。

丁傑

丁傑,同治五年(1866)韓山書院山長。廣東廣州市番禺區人。
道光廿九年(1849)己酉科舉人。同治五年(1866)任韓山書院山長。著有《陰符經直解》一卷,《道德經直解》一卷,《峨術齋詩草》七卷。

吳道鎔

吳道鎔,光緒七至十(1881—1884)年韓山書院主講。字玉臣,號用庵、澹庵,祖籍浙江會稽,生於廣東廣州市番禺區。
光緒六年(1880)登進士,進翰林院,曾授散館編修。後返廣東,潛心經典,從事講學,先後擔任潮、惠、穗等地多家書院掌教。光緒七至十年(1881~1884)主持韓山書院講席。後掌教金山書院,並為《海陽縣誌》總纂。光緒卅年(1904)起任兩廣高等學堂監督,同時歷任學部諮議官、廣東學務公所議長。民國後閉門著述。著有《澹庵詩存》、《澹庵文存》、《明史樂府》,編有巨著《廣東文徵》,總纂光緒《海陽縣誌》、宣統《番禺縣續志》。

何如璋

光緒十四至十七年(1888—1891)韓山書院山長,廣東大埔縣人。
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翰林,光緒三至八年(1877~1882) 受命為欽差大臣出使日本,被譽為“不辱使命的何如璋”。後任福建船政大臣,主管馬尾造船廠。
何如璋何如璋
光緒十年(1884)中法戰爭中,因馬尾港軍艦為法軍擊毀而被革職戍軍3年後歸家。光緒十四年(1888)出任韓山書院山長,掌教3年,主張西學,介紹傳播近代科學文化,所識拔多知名之士。
光緒十七年(1891)卒於韓山任上。著有《使東述略》、《使東雜詠》、《使日函牘》、《塞上秋懷》等詩文集。

丘逢甲

丘逢甲,光緒廿三年(1897)韓山書院主講。台灣苗栗縣人,祖籍廣東蕉嶺縣。愛國志士、教育家、著名詩人
光緒十五年(1889)登進士。中日甲午之役,在台灣參與領導抗日鬥爭,事敗內渡,附籍廣東海陽縣(今潮安區)。光緒廿三年(1897)任韓山書院主講,曾在院裡栽小松紀念。先生專以維新思潮及有用之學課士,對培育具有愛國民主思想的人才,產生較大影響,竟被視為異端,歲終憤而辭職。
丘逢甲丘逢甲
此後,先生仍常眷念韓山,有詩文如“前年韓山留瓣香”,“我昔在韓山,有石曰雙旌,種松其中,畀成梁棟,支大廈之傾,而惜其遲生”等。1905年任兩廣學務處查學員,曾蒞惠潮嘉師範學堂整頓學務,督修葺校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