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15歲時頂替父職進英美菸草公司做跑街。抗戰初期至東吳大學當旁聽生,又到美專讀了一年。
1940年,參加“益友社”從事業餘話劇。不久考入上海劇藝社擔任美工和化裝。
1942年冬進大來劇場任舞美設計,參與
袁雪芬倡導的越劇改革。
袁雪芬演出的第一部新戲《古廟冤魂》即由他設計布景、道具,為袁雪芬作油彩化裝。
1943年初,介紹
藍流(藍明)到大來劇場任編導,組建起劇務部。是年2月,與
藍流合作編導《
雨夜驚夢》,並首次為該劇中魔王及小鬼設計服裝,在劇中使用色彩轉盤聚光燈,使新越劇的編、導、音、美綜合藝術機制初具雛形。
自1942年至1944年,他為初創階段的29部新越劇作舞美設計,成了新越劇舞台美術的奠基人。他是新越劇第一位專職布景、服裝和化裝設計師。
成就榮譽
為1943年9月演出的《邊城兒女》設計蒙古服裝。為1943年11月演出的《香妃》作了完整的(即對每一個角色)服裝設計,並對劇中的清裝、回裝設計都作過歷史考證。1943年12月,為《西廂記》設計了前軟後硬的
張生巾。1944年1月,設計的花木蘭戎裝,使用白銅片做鎧甲。40年代中期,其領悟到傳統戲曲表演具有寫意虛擬的特點,不能一味搬用話劇寫實布景的樣式,便借鑑西洋的舞台裝置,首先在越劇舞台上採用“樣式化裝置”,而後又發展成“小裝置”,為越劇的布景設計創出一種新樣式。為
雪聲劇團設計的《天明》、《祥林嫂》、《琵琶記》、《萬里長城》以及為玉蘭劇團設計的《風蕭蕭》等劇,均屬這種類型。“小裝置”在製作上省錢,使用上攜帶方便,藝術上擴大了表演空間,有利於虛實相間的新越劇發揮表演藝術等特點,後被越劇界廣泛使用。同時,為
雪聲劇團編導了《亂世佳人》、《邊城兒女》、《木蘭從軍》、《明月重圓夜》、《王昭君》、《祥林嫂》、《萬里長城》等劇。為紅星、
芳華劇團編導了《殉情》、《荒島恩仇記》、《江山美人》、《血灑孤城》等劇。1947年,在
越劇十姐妹聯合義演中,又與
南薇等合作編寫《
山河戀》,並任該劇舞美設計。1948年,在電影《祥林嫂》中擔任美術設計兼藝術顧問。1949年上海解放後參加了軍管會文藝處舉辦的上海市第一屆地方戲劇研究班學習。任彩色電影《越劇精華》、《
相思樹》的導演。1950年春,在
合作越劇團導演了由
藍流(
沈默)編劇、
徐天紅和
戚雅仙主演、中國五彩電影實驗工廠攝製的彩色電影《
石榴紅》。之後,在合作電影製片廠導演了由他和沈敏編劇的電影《只不過是為了愛情》。1952年,為
雲華越劇團編導了《水晶宮》等劇目。1953年2月加入華東戲曲研究院,參與導演了《劈山救母》、《白蛇傳》、《西廂記》等劇目。1956年支援到
西安市越劇團,編導了《
狀元打更》、《紅梅記》、《唐太宗》等劇目。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80年代初退休回滬定居。1984年7月,為上海越劇院編導了由
呂瑞英、
金採風等主演的《三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