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邱逢甲)

丘逢甲

邱逢甲一般指本詞條

丘逢甲(1864年~1912年),漢族,字仙根,又字吉甫,號蟄庵、仲閼、華嚴子,別署海東遺民、南武山人、倉海君。辛亥革命後以倉海為名。晚清愛國詩人、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祖籍廣東嘉應州鎮平縣(今廣東蕉嶺),1864年生於台灣苗栗縣銅鑼灣,1887年中舉人,1889年己丑科同進士出身,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無意在京做官返回台灣,到台灣台中衡文書院擔任主講,後又於台灣的台南和嘉義教育新學。1895年5月23日,任義勇軍統領;1895年秋內渡廣東,先在嘉應和潮州、汕頭等地興辦教育,倡導新學,支持康梁維新變法;1903年,被興民學堂聘為首任校長;後利用擔任廣東教育總會會長、廣東咨議局副議長的職務之便,投身於孫中山的民主革命,與同盟會等革命黨人參與許雪秋籌劃的潮州黃岡起義等革命活動。中華民國建國後,丘逢甲被選為廣東省代表參加孫中山組織的臨時政府。1912年元旦因肺病復發,1912年2月25日病逝於廣東鎮平縣(今蕉嶺縣)淡定村,終年48歲。台灣建有逢甲大學以示紀念。

基本介紹

  • 本名:丘逢甲
  • 別稱:丘倉海、丘秉淵
  • 字號:字仙根,又字吉甫,號蟄庵、仲閼、華嚴子
  • 所處時代:清末民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台灣苗栗縣銅鑼灣
  • 出生時間:1864年12月26日(甲子年)
  • 去世時間:1912年2月25日(壬子年)
  • 主要作品:《柏莊詩草》、《嶺雲海日樓詩鈔》等
  • 主要成就:詩人,抗日保台志士,工部主事
  • 祖籍:廣東嘉應州鎮平縣(今蕉嶺縣) 
  • 人物紀念逢甲大學逢甲夜市逢甲號護衛艦 
人物生平,愛國世家,台灣戰役,黃岡起義,主要成就,教育事業,文學創作,潮汕新學,撰題聯,贈詩,家族背景,祖源,親屬,後世紀念,人物評價,正面評價,負面評價,

人物生平

愛國世家

生於台灣省苗栗縣,可以說是出生在一個愛國世家,其先祖為躲避戰亂而從中原南遷到粵東,因不願在入侵者面前苟且偷安而舉族南遷。在長期顛沛流離的徙居生活中,他們不得不與險惡的自然環境作鬥爭,養成了刻苦耐勞的習慣和勇於開拓進取的精神,並且後代子孫牢記一條遺訓:即先祖是因外族侵擾而輾轉南遷,所有後代子孫,不論落籍何處,都應勤耕苦讀,自立圖強。到丘逢甲的曾祖父丘仕俊時,因耕地狹小,無以為生,所以偕同鄉又漂洋過海,向台灣遷徙,這大概是清乾隆中葉時期。到丘逢甲這一代,丘家在台灣定居已有四代、近百年的歷史了。
丘逢甲雕像丘逢甲雕像
1864年(同治三年),丘逢甲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具有濃厚愛國愛鄉思想、生活上則保持清朴風尚的鄉村塾師的家庭里,自幼受清朴剛正家風的薰陶和艱苦生活的磨鍊,“幼負大志”,渴望報效國家民族。這一切對他日後的事業以及人生道路都產生了積極有益的影響。 丘逢甲自幼天資聰穎,讀書過目不忘,在其父的親自教授下,六七歲即能吟讀、屬對。14歲時赴台南應童子試,獲全台第一,受福建巡撫兼學台丁日昌注意,連稱“奇童”,特贈“東寧才子”印一方,由此聞名全台。1887年(光緒十三年),入台灣兵備道唐景崧幕府,帖拜唐為師,對台灣風雨飄搖的局勢有了更深刻的體會。1888年(光緒十四年)參加鄉試,中試為舉人。
1889年(光緒十五年)春,赴京參加會試進士,中進士,欽點工部虞衡司主事。此時丘逢甲年僅26歲,但他卻無意仕途,辭歸故鄉,專意養士講學,任台南崇文書院主講,同時兼任台灣府衡文書院及嘉義羅山書院主講。1892年(光緒十八年),《台灣通志》總局正式開設,丘逢甲被聘為採訪師,負責採訪、補輯鄉土故實,因此有較多機會深入民間,了解社會民情。這時期,整箇中華民族正處在深刻的民族危機和社會矛盾之中,西方列強的殖民侵略使中華民族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威脅,這樣的社會現實不能不使丘逢甲感到鬱悶和隱憂,他慨嘆道:“風月有天難補恨,江山無地可埋愁。”“孤島十年民力盡,邊疆千里將材難。”他預感到一場大的動盪即將到來,自己雖隱身山林,專心教讀,但渴求報效國家之情卻熾熱而強烈。在他的書屋中,自書中堂“且看鷹翅出雲時”,以明心志,時刻準備報效國家。

台灣戰役

1894年(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他預見到台灣前途危難,以“抗倭守土”為號召創辦義軍,自己帶頭變賣家產以充軍費,並動員親屬入伍。不久,160營(實際上經訓練的只有30餘營)義軍成立,丘逢甲擔任全台義軍統領(又稱義軍大將軍)。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國馬關春帆樓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激起了全國人民的義憤。丘逢甲悲憤交加,當即刺血上書,抗議李鴻章的賣國行徑。刺指血書“拒倭守土”四字,率全台紳民上書反對割台,表示要與桑梓之地共存亡,清廷不納。丘逢甲見無可挽回,遂倡議台灣自立為民主之國,率台民領銜電奏十六字:“台灣士民,義不臣倭。願為島國,永戴聖清。”親草憲法,以藍地黃虎為國旗,“永清”為年號。5月25日,建“台灣民主國”,擁署台灣巡撫唐景崧為總統。此後他多次聯合台灣紳士向朝廷發出呼籲電,要求廢約抗戰。清政府不但置台灣領土和幾百萬同胞於不顧,而且急詔撤回守土官兵。丘逢甲聯合一批愛國志士,與日軍展開抗戰。日本侵略軍進攻台灣後,台北、台南和台中的防務分別由唐景崧、劉永福和丘逢甲、林朝棟負責。由於唐平時放縱部下,紀律鬆散,無心抗戰,一與日軍交手,便節節敗退,不久基隆失守,唐化裝逃離台北,台北被日軍輕易占領。訊息傳來,丘逢甲急舉義軍赴台北增援,途中得知台北已淪陷,唐已內渡,氣憤至極。日軍沿鐵路南侵直達新竹,丘逢甲率義軍與日本侵略軍血戰20餘晝夜,進行了大小20多場戰鬥,給日軍以沉重打擊。終因“餉盡彈盡,死傷過重”而撤退。許多義軍將領同時也是丘逢甲的弟子,如姜紹祖(“敢”字營統領)、丘國霖(“誠”字營統領)、徐驤(“捷”字營統領)、吳湯光等,都英勇獻身。
同年秋,失敗後離台內渡,定居鎮平,往來潮、汕、廣州之間,一度赴港、澳、南洋等地,曾與康有為梁啓超會晤。7月27日抵泉州。七月回祖籍鎮平定居。為表示不忘光復台灣素志,為其子丘琮定別號“念台”,將房舍定為“念台精舍”。後順應時代潮流,從贊同維新保皇逐漸傾向革命,掩護同盟會員的反清活動,致力於興辦學校,推行新學,培植人才。先後擔任兩廣學務處視學、廣東教育總會會長、廣東咨議局副議長等。民國成立,以廣東代表身份赴南京參加籌組臨時政府,被推舉為參議院議員。
1912年(光緒二十八年)初,扶病南歸,隨即病故。他臨終彌留之際,囑咐家人:“葬須南向,吾不忘台灣也!”

黃岡起義

1904年(光緒三十年),丘逢甲在箭竹頂茶場策劃“黃岡起義”行動計畫期間,為石馬私塾先生黃彩平題寫的屋名“遷善樓”墨寶,因刻石師父不小心泡了水,缺損了一角,這次子淵公又在箭竹頂茶園議事廳請丘逢甲即興揮毫重寫了一張。為此,黃彩平還特地減免了何家兩斗谷種的地租以表謝意。(遷善樓,光緒戊申夏月,丘逢甲書)
黃岡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它給滿清王朝所造成的衝擊卻堪與廣州黃花崗起義相媲美。正如孫中山在他的《建國方略》中所言:“若無此次諸烈士轟轟烈烈足喪滿虜之膽之善因,怎有辛亥武昌之義師一舉而鄂督瑞澄入軍艦之美果?”。
1904年(光緒三十年)春節,丘逢甲在箭竹頂茶場一共住了兩晚,直至正月十八才下山。期間,特地以何子淵的字“東漢”為據,為子淵先生題下“光漢茶莊”和“淵廬”“順裕廬”等多幅墨寶。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5月,第二次黃岡起義失敗後,何子淵等領導人隨即返回梅州。不久,蕭惠長、江柏堅、姚竹英、張花谷等人身份不幸暴露,被迫走避箭竹頂茶場達半年有餘。其中姚竹英等人在箭竹頂茶場住了半年多,蕭惠長、江柏堅住了四個多月,邱逢甲為了營救革命黨人及商量下一步行動方案,於1908年(戊申年)夏初,多次來到石馬“順裕廬”跟子淵先生商討對策,後遇險黨人卒在何子淵、丘逢甲的疏通、擔保之下得以脫險。

主要成就

教育事業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任潮州韓山書院山長,後又在潮陽東山書院、澄海景韓書院任主講。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創辦潮州“同文書院”。翌年由廣東當局派赴南洋調查僑情,歷游越南、新加坡、馬來亞、荷屬東印度,向僑胞籌募辦學經費。
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遷同文書院於汕頭,改為嶺東同文學堂,自任監督(校長),開設格致、化學、生理衛生、經學、史學、算學等課程,聘清日本學者熊澤擔任日文教學。同文學堂是廣東第一所新式學堂,廣泛傳播了西方文明和改革思潮,培養學生千餘人,後來大多參加了同盟會。此外,他還創辦了鎮平初級師範傳習所、鎮平縣立中學堂。
同年2月12日,廣州新軍起義,旋敗。當局查知諮議局人員參與策劃者有陳炯明、鄒魯,持名單見丘,要拘捕二人,經他力保始無事。同年,與陳炯明在諮議局力倡禁賭,為受賭商賄賂的部分議員所否決,遂發動社會大眾展開鬥爭,卒使廣東當局下禁賭令。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改任廣州府中學堂監督,嗣又任廣東教育總會會長。1909年9月當選廣東諮議局議員,繼又被舉為副議長。同年受聘為兩廣總督公署議紳及兩廣方言學堂監督,與陳炯明等同盟會骨幹時相往還,同情革命。時同盟會正籌劃廣州新軍起義,計畫成功後由丘逢甲、陳炯明分任正、副民政長官。
1911年9月,廣東光復,丘任廣東軍政府教育部長。十月代表廣東赴南京出席獨立各省組建臨時政府會議。
1912年1月,因肺病轉劇南返,至潮州,接到被推舉為臨時參議院參議員之電。2月25日,病逝於鎮平。

文學創作

丘逢甲少有詩名,內渡前所作已多,但代表其詩歌思想、藝術成就的,是內渡後的作品。這部分詩約1700多首,以懷念台灣和感憤時事之作最為突出。《山村即目》、《秋懷》、《紀夢二首》、《百字令》、《竹枝詞》、《離台詩》、《天涯》、《元夕無月》《愁雲》、《春愁》、《往事》、《送頌臣之台灣》、《夏夜與季平肖氏台聽濤追話舊事作》和前後《秋懷》等,傾訴台灣淪亡的悲憤,抒寫思念故園的愁情和恢復失土的壯志。《香港書感》、《海軍衙門歌》、《聞膠州事書感》、《汕頭海關歌》、《答敬南見贈次原韻》(其三)等,揭露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瓜分和掠奪,譴責清政府的昏聵無能,要求變革圖強,“誅秦”除暴。這些詩都具有鮮明的時代內容,體現了丘逢甲“重開詩史作雄談”(《論詩次鐵廬韻》)的創作特點。
此外,他的懷古、紀游詩,表彰前賢,刻畫山川,往往寄託了憂時濟世的懷抱。在藝術風格上,抒懷感時之作悲涼激越,寫景小詩清新爽秀,敘事之作酣暢淋漓。在形式上,頗為放恣,不為格律所拘,語言圓熟流暢,好用俗語新詞。所作以七律、七絕及七古居多。在風格卑靡、崇尚擬古的晚清詩壇上,丘逢甲的愛國詩篇,氣壯而志奮、情真而意切,“震動一時”(江瑔《丘倉海傳》)。梁啓超稱他為“詩界革命之巨子”(《飲冰室詩話》),黃遵憲說“此君詩真天下健者也”(《與梁啓超書》)。唯其詩騁筆而書,不免有題意乃至語言雷同的缺陷,表現上也較率直而少含蓄。梁啓超的《飲冰室詩話》中對這種豪放激越、震撼人心的詩風同樣有很高的評價,並稱丘逢甲為“詩界革命一巨子”。
丘逢甲(邱逢甲)
詩集主要有《柏莊詩草》、《嶺雲海日樓詩鈔》等。《柏莊詩草》為內渡前作品,作者原以為毀於戰火,後人亦長期未見。1979年始被發現,今由丘氏後人收藏,有手稿影印本傳世。《嶺雲海日樓詩鈔》12卷,為其弟丘瑞甲從遺稿選輯編年,均為內渡後所作,1913年粵東編譯公司刊印。1936年中山大學出版《詩鈔》13卷本,系將原書第5卷“己亥稿上、下”分為2卷,又另輯“選外集”1卷。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標點本,即以此為底本。1984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嶺雲海日樓抄》12卷,附《選外集》、《選外集補遺》、《柏莊詩草》、《其他詩作》,為現行丘詩的最足本。此外,193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倉海先生丘公逢甲詩選》,是丘逢甲之子丘琮據《詩鈔》12卷本所選,增入《離台詩》等作品。
丘逢甲手書詩——秋情再次前韻丘逢甲手書詩——秋情再次前韻

潮汕新學

丘逢甲雖然在潮汕地區任教的時間不長,但他揚棄舊式以時務、策論、詩、古文辭課士,摒棄八股試帖,創辦當時粵東潮屬各縣獨一無二的新式學堂,開創了潮汕近代新學的先聲。

撰題聯

松壽千歲;
桂馨一山。
——丘逢甲題以其父命名的書屋潛齋
培栽後進;
遠繼先芬。
——丘逢甲題廣東省蕉嶺淡定樹培遠堂
陸沉欲借舟權住;
天問翻無壁受呵。
——丘逢甲自題廣東省梅縣黃遵憲人境廬無壁樓
慈愛在人間,屹鳥閩花常被澤;
濟施滿天下,梯山航海盡沾恩。
——丘逢甲題台灣省台中豐原慈濟宮
憑欄望韓夫子祠,如此江山,已讓前賢留姓氏;
把酒吊馬將軍廟,奈何天地,競將殘局付英雄。
——丘逢甲題廣東省潮州韓山書院
西枕廬峰,東朝玉筆,山水本多情,耕讀漁樵俱適意;
南騰天馬,北渡仙橋,林泉皆勝境,用藏書處盡隨心。
——丘逢甲自題廣東省蕉嶺丘宅心泰平草廬
西北揭陽嶺,東南太平洋,此樓萃山海奇觀,望遠登高,頓生八表經營志;
剌史韓昌黎,衙官趙天水,所學得聖賢宗旨,讀書論世,莫負千秋尚友心。
——丘逢甲題廣東省潮州金山書院藏書樓
此山界閩粵之交,自成丘壑,任仙人灶冷,帝子岩寒,群峰拱揖尚依然,看殘世界空華,萬柄青蓮,九品台高開寶座;
我佛以慈悲為本,何惜津梁,仗西竺經遺,南宋缽在,末劫挽回原易事,留得英雄退步,一庵黃葉,三生石上證清禪。
——丘逢甲題廣東省大埔縣西北陰那山祥光寺

贈詩

贈潮陽三生歌
有子朱子開閩學,潮人從者鄭與郭。宗風歇絕七百年,覺時誰振南天鐸。
我從閩來見二生,潮中人材猶不弱。鄭生步月昨過我,手持東山松石歌。
侵晨剝啄者誰子,郭生入坐莊而和。有閩誰辟八使九,陳將軍者實功首。
貴人之山奇氣尚郁盤,恨我遲來不見豪士陳龍友。
其人悲歌慷慨能談兵而使酒,何意乃有高足生,循循繼其後,為師立傳冀不朽。
鄭生昨告我以陳生之才,今聞郭生語亦同,令我日望足音跫然來。
東山之高高出青雲上,貞松奇石郁相望。何時三生同題石上名,釃尊補祝文丞相。
——贈潮陽三生陳秀升、郭經、鄭浩

家族背景

祖源

一世:
丘氏始祖,其名諱字號未傳與譜。
丘濱丘鈇丘裕1590年編纂的《鎮邑丘氏族譜·河南丘氏族譜歷記》記載:“惟我邱氏始祖自宋季初由福建汀州府上杭縣來至梅州,即今程鄉也。見得風俗淳厚而石窟又為鄉村之佳勝,遂居之而立籍焉。生娶未傳於譜,不敢強記,但住居在於大坑頭,葬在大坑頭風吹羅帶形坐東向西。其祖婆葬在大坑頭蛇形坐東向西是的。”
據其一修譜修譜人六世丘希質1438年《河南丘氏族譜圖引》記載“吾思厥祖,始自姓丘氏大祖,以上數世,居福建之上杭勝運里上南湖,宗枝世代,其譜諜失於著集,嗚呼!先事往矣,繼作之義其可已乎?夫人之子孫,上能承宗祖之業,下能范後昆之儀者,當有以肇其本,而續於後焉。仰惟始祖生高祖諱文興,同伯諱文勝,宋季間(1271年—1279年)徙家來廣東之梅州,即今程鄉石窟都居焉……”
據其一修譜修譜人六世丘希正1442年《古梅州丘氏族譜圖序》記載:“家舊有譜,遭元季兵焚不存,故莫知先世由來。今吾譜諜之修,斷自我丘氏大祖者為一世。紀其實也,初居福建汀州府上杭縣勝運里上南湖。當宋季遷居梅州,即今程鄉也,居住程鄉子孫,今為程鄉人。始祖有兄原居上杭,有弟移居河源等處。舊頗有譜,略不及錄。追念始祖生二子,次諱文興、即從兄希質同希學、希進之祖考也;長諱文勝、即顒泓之先祖也。高祖生二子:長諱應茂,即希正兄弟之曾祖也;次諱應隆,即從兄希質之曾祖也。希正曾祖生三子:長諱榮孫,即今從侄陵智之曾祖也;次諱榮福,其嗣不續;三諱榮壽,號梅溪先生,即希正堂祖考。祖叔諱宗仁,即從兄希質祖考也,宗仁生均慶,即從兄希質兄弟之祖考。榮壽長子均善,其世闕;(榮壽次子均讓)即希正兄弟之祖考也。子孫綿遠,繼世愈盛是皆祖宗積德所鐘。仰惟自一世祖與高祖以來至於祖考,雖皆隱德弗彰,然跡其所為,莫非積德行義,以為貽厥孫謀之本也。第恨家譜不存,一世祖已上未詳,茲不敢妄記……”
丘逢甲故居丘逢甲故居
據其二修譜修譜人九世丘智1535年《修譜序》記載:“家之譜,蓋由一世積德相傳,至今十一世,先世所生亦多。至七世三十有三,八世八十有六,九世一百四十有四,十世一百六十有餘,十一世長幼末室,生育尤多,未可數計,而女子世世如之何其盛哉。然此譜六世質、正二公所著修亦不知其始祖生死卒葬,二三世亦與失記者乎,序說先祖之譜,乃因宋元改變大亂,委於煨爐,故弗得聞其詳耳。可勝嘆息哉。今為地方大變,寇征二次,宗族離散各方,少得相會,以致雷同安名者眾,而生娶卒葬不知者多,且又分為五戶而譜,記宗族世代,而知重者固多,而懵然不知者,而數視譜者不少。余因久懷修著之心,乃於書舍中取六世譜,自七世而修至十一世,使各知名同或紀於前者速自改正,抄寫一樣四本交付各房經事者收存,與眾觀之,不能遍及。有同心,抄一本自看尤妙,可以續千載之緒……”
據其二修譜修譜人閩汀武平庠生北川慎獨丘本明1535年《河南丘氏族譜序》記載:“夫我姓本根固蒂,由閩汀寧邑發軔於杭川,幸有大祖自宋元間經商於粵潮之梅州石窟之都,睹風俗之醇,見善人之伙,於是居焉。所生之子有曰文勝,其餘者無所考訂也。迨顒謂雖見於譜,亦復遷於龍川樂邑居焉。又如次者文興之子應茂等輩人,雖繁育遷徙無常,去就亦無所稽焉。幸而五世子者名曰均美、均讓與榮壽之子輩出以詳於譜,而跡著且顯也,是何也?均讓之次子名曰希正,以易經中宣德科亞元文魁,以士名壓於粵夫顯者著者,再不可知。而述應隆公生宗仁不幸早卒,遺孤均慶之衍一而十,十而百,雖千萬之眾,受蒙德賜所由是耶……”
據其三修譜修譜人丘濱、鈇、裕1590年編纂的《河南丘氏十一世修譜序》記載:“我宗之譜失傳也久矣。自我丘氏始祖,於前朝宋季元初(1271年—1279年)由福建汀州寧化上杭而來五百餘年,歷世十有四矣。其子孫生齒日繁,住居渙散,雖叔孫兄弟亦莫能序其昭穆於其間。濱也承在十一世孫……”
二世:文興,“文興公,始祖次子,謚創兆先生。居大坑頭。娶岳氏,年月俱未詳,葬印山崗。生二子:長應茂、次應隆。岳氏葬在水沾塘面蜈蚣出洞形。”
三世:應隆,“應隆公,文興次子,謚遺業先生。生卒事跡無傳,隱居不仕,葬印山崗金鵝抱卵形。妻吳氏,葬對面左邊崗上。生子:宗仁。”
四世:宗仁,“宗仁,應隆之子,謚繼續先生。年十八而早卒,葬印山崗蔴地里蟠龍形,又雲祥雲捧月。妻劉氏,先日同仁公禱於南岩均慶寺,幸有孕,遺腹四月,誕生男,遂名曰:均慶。時姑吳為嬪,形影相弔,孤子在懷,基業見侵,且稅租缺人收取,差役逼以應當,劉遂擇忠厚者東廂鐘公望以繼持家事,奪劉氏之志,而改事之。以至子年十二,劉氏乃歸鐘家。卒葬在城大照坑。生子一:曰均慶。”
五世:均慶,“均慶,宗仁之子,生於1356年(大元至正丙申年)十二月十九日午時,鶴形隆準,沉靜寡言,度量寬洪,利慾不介於懷,喜怒不形於色,不尚奢靡,不吝施與,1368年—1398年(大明洪武年)間舉為耆老;二十餘年平心率物,鄉閭德之貧乏,逋租稅者,歲終簿書,即勾除之,不復較取。洪熙年乙巳十一月初五日辰時終,壽七十一,謚朴雅居士,葬於西湖嶺東向。娶溫氏,諱妙貞,本縣曾井馬蹄峰訓導溫弼女。1357年九月二十七日辰時生,1442年十月十四日酉時終,壽八十六,謚彌善孝姆,溫大孺人性淳至孝,因兄溫禧任本縣儒學訓導,秩滿之京,年久不回,恐有別調,常以掌焚香,禱告願兄早歸奉母,母病割股以和湯藥,母沒涎出,吮而吞之,三其席污穢,浸漬不堪,乃謂母血脈鋪以床寢臥至乾,不忍捨去,向善之心,莫之能及。晚年齋素,每晨誦念佛經,伉儷仝偕,卒無嫌隙,合葬西湖嶺。生子四:長希魯、次希學、三希質、四希進。孝德至此瓜瓞綿亦是。叨其福德也。”
六世:希進,“希進,均慶四子,謚北湖茂才。妻鄧氏,謚懿德。謹查茂才公為北房,開孔信之祖族派蕃衍,每逢子午卯酉三年,享祭新丁盛典。生前必有大功德,非凡祖可比。乃考舊族譜,舉伊行述,不置一詞,詎其功德,美不勝述,如春秋之作,游夏不能贊一詞歟。茲亦不敢妄為之,贅悉仍其舊已耳。”
(註:以上二世文興至六世希進的引文均出自丘濱、丘鈇、丘裕1590年編纂的《鎮邑丘氏族譜·河南邱氏族譜歷記》)
七世:傑
八世:惟秀
九世:玭
十世:孔會
十一世:巡
十二世:汝升
十三世:純義
十四世:及近十五世:永梁
十六世:德鳳
十七世:友萬
十八世:仕俊
十九世:學祥
二十世:龍章
二十一世:逢甲

親屬

因在清雍正年間,不少“丘姓”者因避諱孔子之名,改成了普遍常見的“邱姓”,故丘逢甲宗族姓“丘”或“邱”者皆有。丘逢甲後裔分布在大陸、台灣、香港、美國等地。
長子:丘琮(又名念台)(1894年—1967年)。抗日戰爭期間任第四戰區少將參議。1948年隨同國民黨政府遷台。1950年到1957年間,任監察委員、“總統府”資政,1957年起連任國民黨中常委。1967年1月出訪日本為瓦解廖文毅等早期“台獨”活動的圖謀而四方奔走,一次在回日寓所途中突發腦溢血未及救治而身亡,享年73歲。
女兒:丘念台
長女:丘應棠,學名棣華,從事教育工作40餘年,台灣著名教育家。
養子:丘應楠,台灣大學畢業後留美,獲理學博士。1984年冬獲得國際化學學術界最高榮譽——華盛頓化學學會希爾蘭獎。1964年任教於華盛頓天主教大學。1986年任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次子:丘琳(又名鎮侯)(1896年—1972年),新中國成立後曾兼任台盟廣東省委會主委。
長子:丘應樞,曾任廣州市台盟辦公室主任。
次子:丘應榆,曾任省台盟副秘書長、珠江水利委員會副總工程師。
次子:丘瓚(出嗣),在台灣居住。
孫子:丘應樺,丘瓚之子,香港居住,現任港龍航空公司行政總裁。
孫子:丘應梁,丘瓚的兒子,曾任台灣新竹衛生局局長。
孫女:丘淑珍,丘瓚的女,在蕉嶺故居居住,是蕉嶺縣政協委員、縣丘逢甲研究會理事。其生育有兩子一女。
其兄:邱先甲,於台灣割讓日本後一起返回廣東,後又遷回台中。
侄子:邱欽洲,曾任第四屆台中市市長。
侄女:陳邱阿慎(邱欽洲的姐姐)曾任台中市議員,其夫陳彩龍曾任台灣省臨時省議會第三屆議員,其子陳端堂曾任第七屆台中市市長。

後世紀念

丘逢甲逝世後,台灣有以其名字命名的逢甲大學、台中逢甲路、逢甲夜市、台北丘逢甲紀念亭等以示紀念。廣東蕉嶺也有逢甲路、丘逢甲故居丘逢甲紀念亭等以示紀念。位於北京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內展示有丘逢甲抗日保台的事跡以及邱氏家族捐贈的丘逢甲遺物。廣州也正在籌建丘逢甲紀念館、丘逢甲紀念廣場等。
丘逢甲像丘逢甲像
2016年6月,中國台灣向美國購買二艘佩里級護衛艦,派員赴美接艦,規劃,未來兩艘護衛艦將命名為“銘傳”與“逢甲”,紀念清末首任台灣巡撫劉銘傳與抗日名將丘逢甲。

人物評價

正面評價

丘逢甲少年得志,卻棄官返台從事教育工作;已未割台時,他首倡獨立抗日;內渡大陸後則獻身推廣新式教育,為國家培養元氣。終其一生始終對國家抱有高度的期望,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操。丘逢甲的詩文曾獲得諸多學者高度的評價:錢仲聯曾評其《嶺雲海日樓詩鈔》曰“七律一種,開滿勁弓,吹裂鐵笛,真成義軍舊將之詩。”柳亞子謂“時流竟說黃公度,英氣終輸倉海君,戰血台澎心未死,寒笳殘角海東雲。”梁啓超則譽為“詩界革命巨子”、“天下健者”。
保台愛國英雄丘逢甲保台愛國英雄丘逢甲

負面評價

1895年反割台運動(反割台鬥爭)期間,丘逢甲雖首先刺血上書反對割台,爾後卻提前內渡,其前後言行不一,實際表現未盡理想,使後人稍有微詞。連雅堂(連橫)在《台灣通史》便作總評為“成敗論人,吾所不喜,獨惜其為吳湯興、徐驤所笑爾。”丘氏內渡之際,有謂其挾帶巨額公款而,但因無實據,亦有持不同意見者迄今仍無定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