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炯明

陳炯明

陳炯明(1878年1月13日-1933年9月22日),字競存,廣東海豐人(廣東省惠州府海豐縣白町村,今屬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聯安鎮白町村),粵系軍事將領,中華民國時期軍政代表人物之一,主張“聯省自治”,與孫中山“大一統”的政治綱領不合,被國共討伐後避居香港,協助海外最大的華僑社團組織“洪門致公堂”轉型為“中國致公黨”,並首任該黨總理。

1933年9月22日病逝於香港,1935年4月3日,葬廣東惠州西湖畔的紫薇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炯明
  • 外文名:CHEN CHIUNG-MING
  • 別名陳競存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省惠州府海豐縣(今汕尾市海豐縣
  • 出生日期:1878年1月13日
  • 逝世日期:1933年9月22日
  • 職業:廣東軍政領袖
  • 畢業院校:廣東法政學堂
  • 信仰:聯邦憲政
  • 主要成就:倡導“聯省自治
    創建中國致公黨
  • 代表作品:《中國統一芻議》
  • 性別:男
人物生平,少年時期,任職廣東,晚年逝世,人物評價,爭議人物,悲傷的烏托邦,主要功績,廣州新思潮,革命同盟會,廣東省長,六一六兵變,禁賭政策,相關運動,人物影響,政治,縣級自治,司法獨立,禁賭禁菸,裁兵減政,壓制言論自由,制定省憲,經濟,軍事建設,教育,政策成效,人物家庭,

人物生平

簡介
1878年,生於廣東海豐,原名捷,字贊之,又字競存;
陳炯明陳炯明
1899年,中秀才
1906年,到廣州就讀於廣東法政學堂,1908以優等成績畢業;1909年,任廣東諮議局議員,先後提出《革除衙署積弊案》、《廢除就地正法案》、《籌辦城鎮鄉地方自治案》、《籌築惠湖鐵路案》、《禁絕一切賭博案》等提案;11月與丘逢甲等一起被推為代表,赴上海參加各省咨議局聯合大會,加入同盟會
1910年,參加廣州新軍起義联絡工作;
1911年,任廣州起義領導機關統籌部屬下的編制課裸長兼調度課副課長,又被確定負責率領一路選鋒隊進攻巡警教練公所。武昌起義後被同盟會南方支部派到東江組織民軍起義,光復惠州
1911年,廣東軍政府成立,被推為副都督,不久後為代都督;
1913年,宣布廣東獨立,聲討袁世凱,失敗後逃往香港轉赴新加坡
1915年,聯絡一批原國民黨人另立異幟,組織中華水利促成社,受到孫中山的嚴厲批評;
1916年,回到廣東東江發動駐軍和民軍起義,參加討袁鬥爭;
1917年,北京政府大總統黎元洪授予其“定威將軍”。後向孫中山表示“竭誠擁護”,參加護法運動,任援閩粵軍總司令,占領閩西南的汀州漳州龍巖等地,建立根據地,稱為“閩南護法區”;
1920年8月,率粵軍從廣西回粵,打敗盤踞廣東的桂系軍閥,被任命為廣東省省長兼粵軍總司令;
1921年5月,被孫中山任命為中華民國政府陸軍部總長兼內務部總長,積極參與“聯省自治”運動,反對孫中山的北伐主張;6月任援桂軍總司令,進軍廣西,攻占廣西全境。後阻撓孫中山到桂林設立北伐大本營,破壞北伐
1922年4月,拒絕前往梧州與孫中山面商北伐問題,並以辭去各職務相要挾,被孫中山免去廣東省省長,粵軍總司令、內務部總長三職。此後退居惠州,其部屬葉舉率“陳家軍”主力回師廣東,於6月16日發動兵變,炮轟總統府和粵秀樓。8月15日,陳炯明回到廣州任粵軍總司令
1923年1月,被滇、桂、粵聯軍組成的西路討賦軍擊敗,後陳炯明率部退守東江
1925年,革命軍兩次東征徹底打垮其所部後避居香港,後將美洲致公黨改組為中國致公黨
1933年9月22日在香港病故。(1933年,陳炯明在貧困中病死於香港,竟然要用其母所備的棺木。一個曾經顯赫一時的地方軍政長官,結局如此悽慘,這是非常罕見的。)

少年時期

陳炯明,惠州府海豐白町鄉(現汕尾·海豐)人。粵系軍事將領,中國軍事家。光緒二十四年中秀才。光緒三十二年就讀於廣東法政學堂,光緒三十四年以成績優等畢業。宣統元年被推選為廣東咨議局議員。參加過辛亥革命及著名的黃花崗起義,黃花崗之役中為敢死隊第四隊隊長,謀炸廣東水師提督未中。
陳炯明
武昌起義後,陳炯明到東江組織民軍起義,1911年11月9日廣東“和平光復”後不久,任廣東副都督,後為代理都督。1912年4月,任廣東總綏靖經略,後任廣東護軍使。1913年6月繼任廣東都督,7月18日宣布廣東獨立討袁。後其屬下師長蘇慎初炮轟都督府,自立為臨時都督,陳逃往香港新加坡。1915年12月,回到東江一帶,組織民軍起義,翌年在惠州附近成立廣東共和軍總司令部,自任總司令。袁死,黎元洪出任總統後,陳交出兵權,被授予“定威將軍”稱號。後到上海,參加孫中山發起的護法運動。11月21日朱慶瀾任陳為省長親軍司令。12月2日,孫中山任陳為“援閩”粵軍總司令,經10個月奮戰,打敗了福建督軍李厚基所部,占領閩西南20多個縣。這時,陳炯明除整軍經武外,又致力“刷新政治”,創辦《閩星半周刊》、《閩星日刊》,提倡“新文化”,以回響“五四運動”後新思潮的傳播。

任職廣東

1920年8月奉孫中山之命回師廣東,10月28日攻克廣州。孫中山任陳為廣東省長兼粵軍總司令。1921年4月,非常國會選舉孫中山為非常大總統。這裡,陳是反對非常大總統選舉的。
陳炯明
陳炯明認為:依總統選舉法,總統由兩院聯席選出,出席議員至少須全部的三分之二,即580人才能舉行選舉總統會,當前廣州的舊國會議員才兩百多人,還不夠原眾議院人數的一半,而且實行記名投票,這豈不是自毀法律嗎?和北方毀法,又有什麼本質不同?一旦廣東成立正式政府,結局只有一個:南北之間將再次陷入戰爭之中。陳反對孫中山任職,不參加就職典禮。孫任非常大總統後,任陳為陸軍部總長兼內務部總長,並說服陳加入國民黨。
1922年6月陳炯明與孫中山因護法運動(這裡的法是孫中山1912年3月11日實施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而合作,又因政見分歧而決裂。陳炯明主張先在廣東搞好民主憲政,仿照美國,建立與歐美民主國家相仿的聯邦政制,逐步走向全國和平統一,這個主張,史稱 “聯省自治”;孫中山不同意陳炯明的主張,他主張“中央集權”,要以武力“北伐”來統一中國,以便自己奪取政權。1922年3月21日,陳炯明的親信、負責為北伐軍在後方籌劃的粵軍參謀長鄧鏗從香港公幹回省,在廣九車站突然遇刺,兩天后身亡。
國民黨官史一向說鄧鏗是被陳炯明暗殺的,然而,陳派及駐穗美、英兩國領事館都認為,刺殺鄧鏗,是孫派國民黨人所為。鄧鏗之死,對孫陳間本來就脆弱不堪的關係,可以說是致命一擊。4月9日,孫中山讓廖仲愷轉告陳炯明:一、陳炯明參加北伐,二、籌措500萬元的軍費。陳炯明無法接受孫的條件,遂被罷黜。4月下旬,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孫中山與奉、皖軍閥一直有秘密接洽,結成三角同盟。孫中山深感這是聯合奉、皖軍閥,夾擊直系的千載良機,必須立即出兵策應,但出乎意料的是,直奉開戰,僅及一周,奉軍便被吳佩孚擊敗,狼狽退回關外,南北夾擊直系的計畫,化為泡影。但南方的北伐,卻如弦上之箭,不得不發了。5月8日,孫中山委任陳炯明的部下葉舉為粵桂邊督辦,以示對粵軍的信任。5月9日,孫中山在韶關大誓三軍,旌麾北指,“出師宗旨,在樹立真正之共和,掃除積年政治上之黑暗與罪惡,俾國家統一,民治發達”。
然而葉舉並不領情,5月20日,他率領六十多營粵軍,突然開入省城。粵軍雖然打著迎陳復職的旗號,但內部已經開始分化。一派要求陳炯明馬上回省,恢復所有職務,鎮攝大局;另一派則不滿陳炯明對孫中山的態度過於軟弱,希望由葉舉來領導粵軍,與孫中山徹底決裂,如果陳炯明不同意,就請他出洋,或者繼續留在惠州休養。5月31日,上海《申報》的一篇文章,透露了粵軍內部的分歧:“現在陳之部曲,亦分兩派,一主張陳氏即速回省,則大局立定;一主張陳氏不可造次,俟解決完妥後,始可返省。”陳炯明則在惠州隱居。各界籲請陳炯明回省的函電,鋪天蓋地,見諸報端;前往勸駕的使者,車水馬龍,絡繹不絕。甚至連陳獨秀也到了惠州,勸陳炯明不如加入共產黨,領導華南地區的革命。
1922年6月1日,孫中山率領兩個營的警衛,從韶關返回被粵軍重重包圍的廣州。6月2日,孫中山在總統府設宴招待粵軍將領,竟沒有一個高級軍官應邀前來,只來了幾個中下級軍官。他對那幾個小軍官說:“告訴你們的長官,不要以為據守白雲山,便可胡作非為,我立刻上永豐艦,升火駛入東江射擊你們,連你們的根據地也一併剷除!現在東江水漲,永豐炮艦可以直行駛入陳炯明的老巢!”孫中山一連拍了三封電報,要求陳炯明立即到廣州面商一切,又派人到惠州催駕。但陳炯明拒絕在這個時候到廣州。他說,在省城軍隊撤出之前,他都不打算到廣州。顯然,他不希望被人誤解。陳炯明曾經說過,一旦粵軍叛孫,則“天下之惡皆歸焉”,這是他所不願意看見的。
1922年6月2日,北洋總統徐世昌在巨大的壓力之下,宣布辭職。由於孫中山在護法運動中曾一再發表政治宣言,承諾只要徐世昌下台,他亦將同時下野。因此,輿論普遍認為,徐世昌下台後,停止內戰,和平統一,終現一線曙光。6月3日,蔡元培胡適高一涵等兩百多位各界名流,聯名致電孫中山和廣州非常國會,呼籲孫中山實踐與徐世昌同時下野的宣言,可見這個要求在當時是頗得人心的。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孫中山竟然公然拒絕履行承諾、拒絕辭職下野。頓時,社會各界大失所望。孫中山之前的“護法”革命口號,也因此而露餡,大失民心。甚至段祺瑞都對曹汝霖說:“以前,孫文以臨時約法被蹂躪為旗號,鬧革命,可是,現在臨時約法已經恢復,孫文卻還要堅持造反,從今以後,就變成是他不對了。”陳炯明也對孫中山表示不滿,說:“我們之所以一直鬧革命、試圖武力顛覆北洋政府,無非是因為北洋軍閥廢掉了臨時約法、蹂躪了民主憲政,現在既然臨時約法已經恢復了,我們自然也就不必造反了。”
陳炯明陳炯明
6月3日,葉舉宣布廣州戒嚴,大街通衢,遍布崗哨。6月12日,孫中山邀請廣州報界出席茶會。他決心通過報紙,向陳炯明攤牌,他宣布:我下令要粵軍全數退出省城30里之外,他若不服命令,我就以武力壓服他。人家說我孫文是車大炮(講大話),但這回大炮更是厲害,不是用實心彈,而是用開花彈,或用八英寸口徑的大炮的毒氣彈,不難於三小時內把他六十餘營陳家軍變為泥粉。但殘害六十餘營的軍人,且驚動全城的居民,不免過於暴烈,但我不如此做去,他們終不罷休。我只望報界諸君,主持正義,十天之內,做足工夫,對於陳家軍,加以糾正。陳家軍若改變態度,即不啻如天之福,萬一無效,就不能不執行我海陸軍大元帥的職權,制裁他們了。(《申報》1922年6月19日)
1922年6月15日深夜,粵軍高級將領在鄭仙祠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發動軍事政變,驅逐孫中山下台。就在這危急關頭,“陳炯明在惠州派秘書陳猛蓀持親筆信勸止葉舉……信大意說孫中山出兵北伐如果能勝固好,如其失敗,我以陸軍部長身份暫將部隊調返東江訓練,做充分準備,到時仍可收拾殘局。陳猛蓀持信送到鄭仙祠。葉舉閱後,當著陳猛蓀的面將信擲落地上,說陳炯明不知軍事,還說:回東江哪裡找吃的?叫陳猛蓀回報陳炯明事情已不容不發……陳炯明怒不可遏地把茶盅也打碎了。”
陳炯明在嶺南大學懷士堂前植樹陳炯明在嶺南大學懷士堂前植樹
1922年6月16日凌晨,葉舉開始行動。但他並不想置孫中山於死地,只想將孫趕出廣東,所以在開炮前讓人打電話給孫透露了訊息,讓他趕快逃跑。他們提出的要求,也正是前面蔡元培等人所提出,請孫中山兌現他與徐世昌一齊下台的諾言。孫中山離府後,粵軍圍攻總統府,要求守軍投降不遂,而開土炮“三響嚇之”。孫中山登上軍艦,海軍宣布和叛軍開戰。根據當年香港中英文報紙和英、美兩國外交官的報導,1922年6月17日,孫中山以海軍大炮亂轟廣州的大標題,炸死無辜平民過百人。

晚年逝世

1925年10月10日美洲致公黨改組為中國致公黨,推舉陳炯明為總理,唐繼堯為副總理。1933年9月22日,陳病逝於香港。1935年4月3日歸葬於惠州西湖畔的紫薇山。

人物評價

爭議人物

陳炯明政治主張為“聯省自治”制省憲,效美國憲法之聯邦體制,但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的官方歷史觀點一直認為陳炯明的“聯省自治”承認北洋政府國體的統治現狀,實質仍會導致變相軍閥割據。亦有人認為他是中國聯邦憲政的實踐者。
陳炯明
劉鳳舞歷史小說《民國春秋》所描述的陳炯明殘殺幼童事件,只有小說作為來源。
1920年12月15日《香港華字報》轉載《上海新申報》對陳炯明的評論云:“陳氏為人剛毅果敢沉默寡言,其私人道德,可為南北權要之模範。”章太炎譽陳“清操絕於時人,於廣中彌不可得”。孫逸仙曾坦言陳炯明“不好女色,不要舒服,吃苦儉樸,我也不如”。
無論是國民黨主導的國民政府,還是共產黨主導的中共政權,在教科書上描述陳炯明都以“逆黨”、“叛軍”、“叛徒”稱之。1990年代以後,部分學者開始對此進行考證,尤其是陳炯明之子陳定炎查閱了當時的大量報刊資料,方才讓世人重新認識陳炯明。但陳定炎的資料中也並非全無偏頗。

悲傷的烏托邦

潘采夫在《陳炯明:悲傷的烏托邦》一文做了詳細介紹。
全文如下:
歷史學家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課本里的陳炯明,是以一個亂臣賊子的面目出現的,作為反對孫中山的可恥下場,來教育一代代天真的小孩。無論國民黨史還是共產黨史,都將陳炯明描繪成一個軍閥,一個孫中山和辛亥革命的背叛者,一個炮轟總統府的劊子手,他的所謂貢獻,總是被一筆草草帶過。
陳炯明
不過,折戟沉沙鐵未銷,時間總能磨洗出一些真相,將近一百年過去了,隨著史料的發現,以及意識形態的鬆動,陳炯明對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績,他的自治理想與實驗,他與孫中山的恩怨是非,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人們才發現,這是又一位被湮沒的辛亥元勛。
1925年,孫中山逝世的時候,陳炯明曾手撰一副輓聯:“惟英雄能活人殺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與故交曾一戰再戰,公仇私誼,全憑一寸赤心知。 ”在知己相惜的情懷之下,似訴英雄心中不平事。可以看出,在這兩位大人物之間,發生了太多的故事。
魯迅去世的時候,徐懋庸曾寫過一副對聯挽魯迅,“敵乎友乎,余惟自問;知我罪我,公已無言”。敵,友,知,罪,倒是陳炯明與孫中山這兩位辛亥元勛一生關係的寫照。
1933年9月,陳炯明去世之時,香港《工商日報》評價道:“國民黨死了一個敵人,中國死了一個好人。”

主要功績

廣州新思潮

陳炯明1898年考取秀才之後,對八股取士的考試制度興趣索然,沒有再循著舉人、進士的路子一直走下去,在家鄉過了幾年心滿意足的婚姻生活後,1906年離開家鄉惠州府來到廣州府,入讀政法學堂。這個時候中國的政治氣候已處於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情勢。當時的廣州在兩任總督陶模岑春煊的主持下,各項新政面貌一新,新式學校開辦得如火如荼,各種新思潮也在湧現。1908年,陳炯明以優等成績從政法學堂畢業。在廣州的兩年時間裡,陳炯明大開了眼界,接觸到各種新思潮,而且結識了已加入同盟會的朱執信,為其後來的政治生涯打下了基礎。
孫中山與陳炯明(前排左四)等在上海合影孫中山與陳炯明(前排左四)等在上海合影
1909年,陳炯明回到家鄉創辦《海豐自治報》,自任主筆,鼓吹自治才是救中國的唯一良方。這一年,他當選為廣東諮議局議員,正式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他在諮議局提出“籌辦城鎮鄉地方自治議草”,建議設立城鎮鄉地方自治研究所,專門研究城鎮鄉自治辦法,選通曉法政人員入所研究,推動自治進行。
為加快成立國會的進程,江蘇諮議局發起在上海召開16省“請願國會代表團茶話會”。當時赴京請願是一種非常時髦的活動,向政府表達民間的聲音。陳炯明作為廣東諮議局代表,赴上海參加了大會。議員們提出請願書,希望能儘快頒布議院法和選舉法,但清政府以“我國幅員遼闊,籌備既未完全,國民知識程度又未劃一,如一時遽開議院,恐反致紛擾不安,適足為憲政前途之累”為由予以拒絕。
對所謂國會本來就只持觀望態度的陳炯明來說,這次大會讓他更為失望。他認為,中國政治的積弊太多太深,不是一班坐談之客在國會裡高談闊論就可以解決的。陳炯明泄氣地表示:“開國會為無聊之舉,不過國家處此無可如何之時,除此別無他法,隨波逐流為之耳。”
左七為廣東省長陳炯明左七為廣東省長陳炯明
但上海之行對陳炯明意義非同小可,而且對他此後的人生道路產生了巨大影響:他在上海期間與革命黨人交往密切,並加入了同盟會。

革命同盟會

秀才出身的陳炯明加入同盟會,似乎是件難以理解的事。他的政治抱負與主張流血革命的同盟會是兩條路。事實上,他加入同盟會後,確有革命同志批評過他“對清廷抱有幻想,仕途奔競”。不過,陳炯明是把革命當作一種手段,最終的目的仍然是“建設”。他與以孫中山為代表大部分同盟會員“革命至上”的心態大相迥異,不知是否是導致最終二人決裂的一個隱藏的伏筆。1909年5月,胡漢民在香港籌組同盟會南方支部,陳炯明擔任實行委員。他隨後還在香港成立“樂群書報社”,作為同盟會的秘密機關,他還把母親從海豐接到了香港。陳炯明與黃興等人先後策划過多次起義與暗殺行動,黃花崗起義遭到慘痛失敗,他又於1911年成立暗殺團,策劃刺殺水師提督李準、廣東將軍鳳山行動。
陳炯明陳炯明
武昌起義爆發以後,廣東同盟會首先在化州揭竿而起,組織民軍攻城略地,並迅速蔓延至廣東各地。同盟會一批黨人聚集到香港,推舉陳炯明為總司令,召集一萬多軍民,圍攻惠州。在圍攻的過程中,陳炯明受孫子兵法的影響,深信“不戰而屈人之兵”為上上策,通過遊說、策反的辦法占領了惠州。這時候,他擁有廣東紀律最嚴明、戰鬥力最強的一支民軍,這也是當時廣東唯一一支真正從屬於同盟會的軍隊。

廣東省長

辛亥革命廣東光復後,陳炯明任廣東副都督、代理都督,1913年6月被北京政府任命為廣東都督。二次革命時,他在廣東宣布獨立,失敗後轉赴南洋。1916年參加討袁,成立粵軍總司令部,自任總司令。1917年參加護法運動,被孫中山任命為援閩粵軍總司令,隨後擊敗福建督軍李厚基後占據閩南地區。1920年10月,孫中山任命陳炯明為廣東省長兼粵軍總司令。1921年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後,又任命他為陸軍部長兼內務部部長。經過辛亥革命與二次革命之後,陳炯明逐漸成為孫中山的親密戰友,也是孫中山依靠的一支主要革命武裝部隊。
陳炯明陳炯明

六一六兵變

然而,隨著革命進程的推進,陳炯明與孫中山之間的矛盾逐漸凸顯。1921年,已經有傳聞說孫中山與陳炯明之間出現不和。陳炯明認為,孫中山此時就任大總統非常不合時,而且他並不贊成北伐,主張“聯省自治”,建議把廣東這個南方省份作為模式推廣到全國,這與力主“北伐”統一全國的孫中山的主張有著極大差異,兩人矛盾逐漸激化。1922年3月,孫中山撤銷其粵軍總司令、廣東省長、內務總長職,只留陸軍總長職,最終導致“六·一六”事件的發生,二人徹底決裂。
如今,關於對中國近代政治產生重大深遠的“六·一六”事件發生的細節,各方說法不一。後代研究者一般認為,“六·一六”事件並不是突發的,其前因後果複雜而難以言喻。
1922年6月12日,孫中山舉行記者招待會,不點名地指責陳炯明“反對北伐”;而陳炯明6月14日拘捕財政次長廖仲愷,矛盾基本公開化。
1922年6月16日凌晨兩點,孫中山得到粵軍通知,粵軍部隊將攻擊粵秀樓,情勢危急。宋慶齡顧全大局,臨危不懼,認為若同孫中山一同行動易被發現。堅持留下來掩護孫中山秘密撤離。孫中山不得已才答應先行,隻身逃出。孫中山兩次避過叛軍耳目,終於到達黃埔永豐艦(即後來的中山艦)上。孫中山離開半小時後,炮聲四起,陳炯明部隊開始向粵秀樓發起進攻,有士兵還大喊:“打死孫文!打死孫文!”
“六·一六”兵變之後,孫中山離開廣州到上海,此後,他接受了中國共產黨和蘇俄的幫助,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一直到孫中山逝世前,經常有人在中間調停,希望他和陳炯明二人能夠和好。孫中山要求陳炯明寫悔過書,而陳炯明堅決不寫,終於沒有再走到一起。
孫中山與陳炯明決裂,還有一個意外的結果,那就是客觀上成了蔣介石政治生涯的一個轉折點。他在事件發生後不久,輾轉登上孫中山所在的永豐艦,在國民黨中的地位得到迅速上升,奠定了日後他在國民革命中的政治地位。

禁賭政策

在政治生涯中,陳炯明以嚴禁菸賭、主張地方自治而著稱。從他任廣東諮議局議員的諸多提案中可以大略看出,陳炯明希望政治改革是“改良的”而不是“革命的”,是“由下而上的”而不是“由上而下的”。他的政治主張在《建設方略》和《中國統一芻議》二書中有完整的表述。“聯省自治”一直是陳炯明堅持的主張,他認為中國廣土眾民,只能實行分權自治,才可養成“民治精神”,建設民主。1922年與孫中山決裂後,他對章炳麟說:然為國努力,無論在位在野,務達此制(指自治省聯邦制)而後已。從作為議員提出禁賭議案時起,一直到後來出任廣東都督及省長,陳炯明都把禁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做。賭博的惡習由來已久,但清政府把賭稅當作財政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所以才會屢禁不止。禁賭無疑要砸掉成千上萬大小賭商的飯碗,要截斷官府一條每年幾百萬兩的滾滾財源,所以,從一開始陳炯明就面臨著不小的壓力。不過,陳炯明做得非常決絕,主張以雷霆手段,定期一律禁絕,不留任何餘地,才能收效。
陳炯明陳炯明
1920年12月1日禁賭章程生效後,廣州市面幾乎沒有一家賭博。為此,廣州學界發起為陳炯明鑄銅像,以紀念禁賭的成功。1921年廣州建橋,取名陳公禁賭紀念橋,鐫禁賭經過事跡於橋邊石柱。可見當時陳炯明的禁賭行為深得人心。
儘管在政治上仍存有爭議,但在私生活及操守方面,陳炯明與人們通常理解的軍閥作風完全不同。他不僅頗有文采,而且廉潔自持,不蓄私財,在生活方面也相當嚴謹,自己還以不二色感到自豪。
陳炯明後來避居香港。“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企圖拉他下水,他則反過來要求日人歸還東三省。日人拉攏不成,仍贈他8萬元支票,陳炯明在支票上打叉退還。其後,他派代表參與將美洲洪門致公堂改組為中國致公黨,與中國共產黨合作抗日,直至今日都是參政黨之一。
1933年,陳炯明在貧困中病死於香港,竟然要用其母所備的棺木。一個曾經顯赫一時的地方軍政長官,結局如此悽慘,這是非常罕見的。

相關運動

1920年代初,彭湃發起了海陸豐農民運動,陳炯明最初對該運動抱持寬容與支持之態,並試圖說服彭湃為其服務。1925年6月第一次東征後的黃埔軍校革命軍暫離開海豐,因彭湃海陸豐農會積極參加及配合東征軍,陳炯明部重占海豐後對農會進行了報復,並毀了彭家。另有觀點,如殷麗萍認為陳是受當地地主豪紳壓力而開始反對農民運動

人物影響

政治

1920年11月陳炯明回到廣東,就開始籌劃重組軍政府,團結西南,建立十二省聯省政府的初步計畫。他的最初目標是將廣東建設為模範省。

縣級自治

在地方自治上,政府頒布“暫行縣自治條例”,“暫行縣長選舉條例”和“暫行縣議會議員選舉條例”。條例規定,縣級政府具有地方部分事務的決策權,而條例未規定者歸省政府管理。縣議會議員有限期,縣政府受省政府監督。
陳炯明建於家鄉海豐的都督府舊址陳炯明建於家鄉海豐的都督府舊址
民選縣長由縣民直接選舉縣長候選人三名,再由省長擇一委任,這是為了避免部分地方惡勢力干擾選舉。舞弊違法的問題則交由省法院處理。當時番禺縣的縣長選舉,兩次被法院否決。縣級議員方面,每個縣的議員名額由本縣居民數量計算。

司法獨立

陳炯明將地方法院分為數級,分別為地方審檢廳、一等地方法庭、二等地方法庭、三等地方法庭。同時他嚴禁自己的部隊未經司令部允許將犯人就地槍決。

禁賭禁菸

陳主政廣東,就馬上禁賭禁菸。並在廣州東校場公開銷毀十四萬兩,價值四十萬元的鴉片煙。

裁兵減政

陳一方面裁減廣東駐軍,另一方面著手裁減政府人員。與此同時,孫中山卻擴充自己的嫡系部隊。

壓制言論自由

1912年1月,姚雨平率領的廣東北伐軍在前方打敗張勛,孫中山通電嘉獎。在廣東,陳炯明卻利用職權壓制輿論,不準報紙登載軍隊的訊息,甚至拘留主筆、記者,迫使《粵東公報》、《公言報》、《人權報》、《光華報》、《光漢報》等多家報紙議公決“關於廣東軍隊事,嗣後概不登載”。

制定省憲

1921年初,廣東省議會選出省憲起草委員會進行起草省憲。同年12月19日,正式通過“廣東省憲法草案”。這比湖南與浙江兩省的省憲晚幾個月。廣東省憲規定比較簡單,起草主任黃毅與湘浙兩省憲的起草人、中華民國約法起草人之一王正廷有密切聯絡。

經濟

陳炯明在任期間,廣州市的正式建市,由其主導進行,建立立法、行政、財政、審計等機構。他又下令興建公路,公家興辦實業,扶持民間企業。在家鄉新建過一些輕工業,幫助經濟發展。

軍事建設

曾經在汕尾鎮(今廣東省汕尾市城區)明代軍事城牆遺址“坎下城”內建炮彈廠,子彈廠。

教育

陳炯明曾在惠州府和梅州、揭陽等地興辦免費的公立學校。
在廣東省主政期間,陳對教育系統所做的工作包括以下幾點:
改組教育系統架構,請陳獨秀任省教育委員長;
提高教育經費在政府開支中的占比;
普及教育。

政策成效

由於陳在廣東掌權時間太短,很多政策措施還沒有機會實現,便在孫中山完全掌權後消失殆盡。

人物家庭

陳炯明有一個胞姊,後來出嫁於鐘家。另有一弟叫“陳炯暉”,是在炯明一歲時收養來的。陳炯明不到三歲時,父親陳曦庭便逝世了。六歲時,祖父陳翰香亦去世。所以雖然出生於地主書香之家,陳炯明早期的家庭經濟環境,卻是非常窮困的。二十一歲時,和老師的女兒黃雲女士結婚,夫妻兩人一生感情融洽,黃女士於1936年去世,育有五女三男。
長女:陳寶瑤;
次女:陳碧瑤;
三女:陳瑞瑤;
四女:陳淑瑤;
五女:陳娓瑤;
長子:陳定夏;
次子:陳定炎(1923年11月22日-2006年9月7日),航空和機械工程專業出身,德拉瓦大學碩士,哈佛大學碩士和博士。曾在通用動力/電船公司任職研發組經理,美國海岸防衛隊任行政督辦。亦曾在美國羅德島大學聖母大學康乃狄克大學任教。晚年研究歷史資料為父親翻案。
三子:陳定炳。陳炯明與愛國學者章太炎(炳麟)的交情甚篤,把兩幼子的名字,取自章氏的名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