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議局

咨議局是清末改革中建立的地方審議機構,具有西方代議制立法機構的雛形。

1905年,清廷向全國人民宣布實行“預備立憲”。次年,頒布九年預備立憲詔——這成為中國政治參與的開端——與此同時,模仿西方立憲制國家地方議會的咨議局開始在各省籌設。1907年10月清廷正式下令籌設咨議機關。1909年2月,兩廣總督張人駿著手成立廣東咨議局籌備處,他聘請鄧華熙、張振勛、丘逢甲等22人為“議紳”,又向留日學生金蒲崇、金蒲芬等人籌得資金,選址大東門外,興建廣東咨議局大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咨議局
  • 提出時間:1905年
  • 選址:大東門外
  • 開始籌建:1907
  • 法律依據:咨議局章程、咨議局議員選舉章程
  • 別名:諮議局
簡介,成立背景,各省諮詢局設立,諮詢局章程,廣東咨議局舊址,歷史文化,建築結構,變遷歷史,

簡介

咨議局是清朝末年立憲運動中,於1909年9月於各省成立的省級民意機構,咨議局議員選舉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意代表選舉。

成立背景

預備立憲的準備方案中,提及要成立咨議局及資政院,作為未來議會政治的準備。在1908年發布的〈資政院奏擬訂資政院院章折〉中,除了指出為了立憲要先設立中央的民意機構資政院之外,並提及“各省亦應有採取輿輪之所,卑其指陳通省利病,籌計地方治安,並為資政院儲才之階。”是為咨議局成立的根據。1908年7月再頒布《各省咨議局章程及議員選舉章程》,規定了咨議局選舉的方式,並要求各省於一年內成立。

各省諮詢局設立

中國清政府為預備立憲而設立的地方咨議機關。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 10月19日上諭籌設。次年7月22日頒布咨議局章程及咨議局議員選舉章程後,各省著手選舉。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攝政王載灃(1883~1951)命各省根據《咨議局章程》設立咨議局。
至1909年9月,全國除新疆外各省都設立了具有地方議會形式的咨議局。並於10月14日同時召開第一次常年會。1910年10月3日又召開第二次常年會。

諮詢局章程

清末制定的關於省級議事機構咨議局的組織許可權和活動原則的法規。該法規公布於光緒三十四年六月二十四日(1908年7月22日),共12章62條。其主要內容有:
①規定咨議局的宗旨。《咨議局章程》規定:“咨議局為各省採取輿論之地,以指陳通省利病,籌計地方治安為宗旨。”這一宗旨說明,咨議局是具有地方議會形式的機構。
②規定選舉人與被選舉人的資格。《咨議局章程》雖然規定咨議局議員由各州縣選舉產生,但對選舉人和被選舉人的資格作出了性別、年齡、財產、學歷、職業等各方面的限制,從而使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只能為地主、官僚和資產階級上層人士所享有,廣大勞動人民和婦女被排斥在外。
③規定咨議局的組織和職權。《咨議局章程》規定:各省設咨議局議員若干人(各省數額不等),從中選出十分之二作為本省咨議局常駐議員;各省咨議局設議長一人,總理全咨議局事務,設副議長二人,協理全咨議局事物;咨議局有權議決本省應興應革事件、預算、決算、稅法、公債,有權選舉資政院議員。
④規定各省督撫同咨議局的關係。《咨議局章程》規定:各省都撫對“咨議局之議案有裁奪施行之權”,對咨議局有監督、勒令停會和奏請解散之權”,但“本省都撫如有侵奪咨議局許可權或違背法律等事,咨議局得呈請資政院該辦。”
咨議局

廣東咨議局舊址

廣東咨議局舊址位於中山三路廣州起義烈士陵園內。現僅存主樓及石橋、荷花池。

歷史文化

廣東咨議局成立的第一年,議員們在為地方興利除弊、彈劾官吏、審核政府參政收支等方面,積極參政,提議案,論改革。但當一個涉及政府財政收入和部分議員個人利益的禁賭議案被抬上桌面時,清政府設定咨議局的虛偽性便暴露出來。事實上,僅僅活動了兩年,廣東咨議局便陷入癱瘓狀態。清政府成立咨議局的初衷,只是為了鞏固封建統治,因此對咨議局的職權範圍有所鉗制。表面上,規定咨議局可以議決本省“應興應革”、“預決算”、“稅法及公債”、“義務之增加”、“權利之存廢”、“單行章程細則之增刪修改”、“公斷和解自治會之爭議”、“收受陳請建議”等11件事項,但是卻把各項議事主持、採納和裁奪權歸在督撫。造成咨議局實際上的有名無實,它只是在清政府地方行政長官嚴密監控下的點綴門面的機關。辛亥革命後,隨著清政府的覆亡,咨議局的活動退出了歷史舞台

建築結構

咨議局的整體結構很別致,3500平方米的規模,坐北向南,自南至北有中式大門(已毀),石砌荷池拱橋,主樓仿西方古羅馬式的議會大樓形式,主樓兩層,前圓後方,大廳屋頂為半球形,大門口入口在1948年改建為羅馬式的4條大圓柱,氣勢軒昂。
咨議局
原本,在主樓的東西兩側,有稍矮一些的附樓兩座,後來被毀,只有主樓留存至今。

變遷歷史

1909年9月,廣東咨議局成立。咨議局選舉議員94名。咨議局主要活動為由督撫召集會議,並提交為地方興利除弊、彈劾官吏、審核政府財政收支等各種議案。
從1909至1911年間,廣東咨議局召開常年會和臨時會各兩次,先後提出議案147件,其中彈劾案37件,工商議案18件,教育議案9件,社會治安和獄治議案15件,其他68件。1910年1月24日,廣州將軍增祺等人,奏陳將咨議局圍牆外旗房,向西遷移。1910年~1911年間,廣東咨議局副議長丘逢甲和古應芬鄒魯等議員發起禁賭運動,以禁賭整治社會風氣和社會治安。他們與蘇大闊等庇賭議員進行了激烈的鬥爭,獲得了勝利,在社會上激起了很大的反響。
1911年11月8日,廣東咨議局主持召開了滿漢八旗以及紳商各界代表大會,討論廣東獨立問題。9日,廣東各界代表聚集咨議局,莊嚴宣布廣東脫離清政府獨立,成立都督府。廣東和平光復。1911年12月,通過選舉成立臨時省議會,議員名額120名,並頒布了《臨時省議會選舉法》,臨時省議會的辦公地設在廣東咨議局舊址
1913年,臨時省議會改組成正式議會。
1917年8月25日,隨孫中山先生南下的議員以國會非常會議名義在廣東咨議局舊址開會,制定軍政府組織大綱,選舉孫中山為大元帥,統率海陸軍並行使行政權,陸榮廷、唐繼堯為元帥。
1918年10月,非常國會在廣東咨議局舊址召開會議,以第一任大總統任期屆滿為由,改組軍政府,廢大元帥制,設總裁制。孫中山被迫辭去大元帥職,離粵赴滬。非常國會選出岑春煊、陸榮廷、唐繼堯、孫中山、林葆懌、伍廷芳、唐紹儀七人為總裁。
1921年4月7日,國會非常會議在廣東咨議局舊址開會,出席議員222人。會上由議員丁象謙動議,廢除軍政府,選舉孫中山為非常大總統、授予北伐全權,並通過了中華民國政府組織大綱。1921年5月5日,孫中山在廣東咨議局舊址宣誓就任非常大總統。
1925年10月至1927年1月間,廣東咨議局舊址被用作國民黨中央黨部所在地。毛澤東在這裡代理中央宣傳部部長和主辦《政治周報》,國共兩黨的許多知名人士如周恩來、劉少奇、何香凝、譚延闓等曾在此工作或活動過。
1926年初,由李富春主持的國民黨政治講習班在廣東咨議局舊址的附屬建築物內開辦。1926年1月,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東咨議局舊址召開,大會通過了《彈劾西山會議決議案》,對國民黨的右派分子進行了制裁,並選舉了36名中央執行委員和24名候補中央執行委員,其中有共產黨員李大釗、譚平山、林伯渠等17人。1926年5月,第三次全國勞動大會在廣東咨議局舊址召開,這次大會選出了中華全國總工會第三屆執委35名、候補執委17名,選舉蘇兆征為全國總工會委員長、劉少奇為秘書長。1926年9月,國民黨中央婦女部長何香凝在廣東咨議局舊址的附屬建築物內開辦婦女運動講習所。1926年,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暨各省區代表聯席會議在此召開。
1927年,國民黨中央北遷後,廣東咨議局舊址成為了國民黨廣東省黨部所在地。1927年12月11日,參加廣州起義的第四軍教導團攻占了廣東咨議局舊址。
1999年7月,廣東咨議局舊址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廣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2年7月,廣東咨議局舊址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廣東咨議局舊址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