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女白琴

孝女白琴

孝女白琴,台灣喪禮風俗中的哭喪職業,應台灣傳統習俗而生,在喪禮中帶頭痛哭,以帶動在場人士的哀傷情緒。2013年2月26日,“孝女白琴”登上國際媒體,英國廣播公司(BBC)對此進行了大篇深度報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孝女白琴
  • 注釋:台灣喪禮風俗中的哭喪職業
  • 起源:布袋戲
  • 作用:帶動在場人士的哀傷情緒
追根溯源,源自布袋戲,稱為孝女白琴,形成職業,市場需求,工作流程,職業傷害,職業沒落,

追根溯源

源自布袋戲

布袋戲中正確的角色名稱是“白瓊”。白瓊因母親生前曾告訴她,希望死後能夠葬在靈山金佛塔的法海歸依佛門,事母至孝的白瓊為了完成母親的心愿,四處奔波,尋找魂魄歸依處。一身孝女裝扮的她,任務就是要將母親的骨灰帶往神聖之地安葬。電視上的白瓊總是一身素縞,手持哭喪棒,上書“接引西方”,隨著音樂唱著“喔!媽媽”。而且她只要唱著喪歌,敵人就灰心喪志,渾身乏力。或是發出一道氣功,妖道們就會被修理。

稱為孝女白琴

一開始白琴的名字是白瓊,但是因為台語的琴和瓊相同,所以也被稱呼為孝女白琴。

形成職業

因為布袋戲雲洲大儒俠裡面孝女白瓊的角色很特別,就被坊間的人cosplay,慢慢的有越來越多人仿效,逐漸變成一個職業。“孝女白琴”的工作在台灣中南部、新北市、桃竹苗等縣市都很盛行。

市場需求

在以前,那些喪禮上穿著白衣在靈前哭的通常都是死者的女兒,只有沒有女兒的家庭才會請孝女白琴。最早的孝女白琴其實是歌仔戲沒落後,由演員們擔任。古代人說要有女兒“哭路頭”,就是要從外面爬進來,代表盡孝。或者發展到後來,由於家屬感情好,外甥女、侄女等會請人來述說她和逝去親屬的關係。
孝女白琴
時間演變到現在,會在喪禮中請到孝女的喪家不再局限於上述兩種:死者家屬有時哀傷過度,在喪禮中反而哭不出來;或在外地的女兒無法及時趕回,這時就需要僱請“孝女白琴”,在喪禮中帶頭痛哭,帶動在場人士的哀傷情緒,或是純粹流於形式上想讓喪禮變得熱鬧風光一點。

工作流程

喪禮中孝女出現的時機通常是在有棺材出現的場合。她們需要做的除了哭泣、培養氣氛外,還必須引導死者的親人,特別是女眷。孝女們穿得一身素白,從靈堂外,邊哭、邊唱、邊爬進靈堂。但這份工作並不是哭一哭就好,裡面還有口白。一個專業的孝女,必須要學習如何發聲,在傳統喪禮里,不管是司儀還是孝女,都必須說台語,對孝女而言,工作場合要會的台語又跟一般台語不一樣。

職業傷害

在台灣,越是傳統的文化習俗要求越嚴謹,傳統的婚喪喜慶都需要挑一個“好日子”,日期一旦訂下就不會輕易更改。風吹日曬雨淋、颱風天、下雨天、大太陽的時候,有時穿鞋子在柏油路上腳都會感到熱熱的,雙膝要跪在地上,所以可能腳就會受傷。
因為挑好的日子不能更改,所以就算孝女感冒了一點聲音也發不出來,還是得硬著喉嚨下去哭完大約三十分鐘到四十分鐘的流程。懂得保養的白琴們會在工作的時候為自己準備護膝和喉糖。

職業沒落

由於工作環境不好又容易造成一些生理上的職業傷害,現在基本已經沒有人願意從事這個行業。
孝女白琴不是去看個一場兩場三場就可以自己學會的,還要融會貫通。有些歌仔戲的唱調不是像流行歌曲那么好學,一些起承轉合是必須要注意的,你必須要去抓他的“密角”。可能有年輕人想學,但後來沒辦法學好,因為不是本來就生活在這個環境,突然要學也學不來。
時代會改變、會進步,近年來,禮儀公司紛紛推出各式各樣客制化的生前契約,讓喪葬流程處理起來越來越快速簡潔,往往家屬還沒進入狀況,喪事就已經結束。
社會快速變遷、凡事追求效率,許多儀式被化繁為簡,過去人們重視的喪禮排場也同樣被簡化許多。像原先在喪禮里,那些為了講求排場跟熱鬧才出現的項目就被業者們直接刪除,如果家屬們沒有特別要求,就不會被規划進流程里,而孝女白琴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