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會試
- 外文名:metropolitan examination
- 舉辦部門:禮部
- 地點:京師
- 起源:金
- 時間:春天
- 別名:春闈或春試或禮闈
- 錄取人數:90-410
會試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中央考試。應考者為各省的舉人,錄取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會試,金元明清四代科舉考試名目之一。所謂會試者,共會一...
會元是指會試(科舉考試)的第一名。會試由禮部主持,在京師舉行考試。...... “伯虎性素坦率,酒中便向人誇說:‘今年我定做會元了。’”因會試是聚集各省舉人...
翻譯會試是科舉考試制度之一。清朝特定的翻譯科最高一級考試。雍正元年(1723) 定,三年一次,於辰、戌、醜、未年舉行, 恩科加試。...
嘉慶六年(1801)始定宗室子弟三年一次應會試之制。應試宗室舉人只試一場,限一日,每科約取中三四名,另書一榜於宗人府張掛。光緒三十一年(1905)廢止[1] 。...
《送張君會試》是明代詩人徐渭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 《送張君會試》是明代詩人徐渭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作品名稱 送張君會試 創作年代 明代 作品體裁 五...
注音wǔ huì shì ㄨˇㄏㄨㄟˋㄕㄧˋ 武會試解釋明 清 時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舉行的武科考試。《續文獻通考·選舉六》:“﹝ 明神宗 萬曆 ﹞三十八年,...
此展品為清代文物。光緒甲辰年(公元1904)的恩科會試闈墨,為河南文明堂原本。“闈”是指鄉試、會試的試院,“墨”是指考試的試卷,清代每屆鄉試、會試的試卷由...
《明王寵楷書送陳子齡會試詩》是明代王龐創作的書法作品。...... 故宮博物院藏王寵小楷《送陳子齡會試詩》 ,鈐“太原王寵”、“王履吉印”白文印兩方。...
科舉制度名。清代駐防八旗科舉考試名目之一。凡駐防八旗舉人,準與京師八旗舉人一體應會試,惟試卷彌封外鈐用“駐防” 戳記,另定中額,並於發榜時註明“駐防” ...
春闈,指明清京城會試,均在春季舉行。出自唐朝王勃的 《釋迦佛賦》。...... 春闈,指明清京城會試,均在春季舉行。出自唐朝王勃的《釋迦佛賦》。中文名 春闈 拼音...
鄉試,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之一。唐宋時稱“鄉貢”、“解試”。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試本地人,一般在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金代以縣試為鄉試,由縣令為試官,取...
清沿明制而文武並重,順治三年丙午科同時開始文科考試、武科考試,也分為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一般三年奉行一次,遇新皇帝即位或皇帝太皇大壽慶典另加恩科考試,...
而且勤奮好學,19歲應廣東鄉試,考得第九名舉人,21歲參加禮部會試,考中副榜進士,入國子監(中國古代設立的國家最高學府)讀書。後來,雖然兩次赴京參加會試都落選了...
鄉試考中的第一名叫做解元。 會試第一名叫做會元。 殿試第一名叫做狀元。科舉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它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
明代鄉、會試的試卷,由考官選定後編刻成書,稱為程文,也稱試錄。清代沿之,別稱闈墨。...
首先要經過縣州級考試,這級考試叫"童試",考中者稱為秀才;再經省級考試,這級考試也叫"鄉試",考中者稱舉人;再經過國家級考試,這級考試叫"會試",考中者稱...
到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院試(即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基本以"四書五經"為準,以“四書”文句為題,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必須參照...
三級考試:府試考諸生,俗名“秀才”,只考《四書》八股文。鄉試(即在本省考)考舉人,首場考八股文。會試(在北京考、包括禮部貢院考及殿試)考進士,首場也考八股...
同省鄉試解元、全國會試會元、殿試狀元合稱大三元,為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下的讀書人最高成就。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代科舉歷史中,大三元及第的文臣僅有1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