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奎祥,男,清朝道光二十七年(1847)丁未科殿試金榜三甲第21名進士,曾任山西陽高、垣曲等縣知縣。
基本介紹
- 本名:伍奎祥
- 字:七橋
- 號:緯東
- 所處時代:清朝
- 出生日期:1812年
- 逝世日期:1862年
人物生平,史料記載,親屬成員,
人物生平
伍奎祥(1812-1862),字七橋,號緯東。清朝道光十七年丁酉科舉人,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進士(殿試金榜三甲第21名),與張之萬、李鴻章等同榜。即分發山西,歷署陽高、垣曲知縣。為政清廉自厲,勤理民事,其秉公持正,懲惡揚善,拔取寒士,尤為三晉士民愛戴。鹹豐二年丁憂南歸,遂歸伏田間,不樂仕進。享年五十。
史料記載
附:重慶綦江伍氏家族源、流及人物(節錄)
重慶綦江伍氏遷居祖伍莊(即興寧十二世萬全之子伍方威,字敬齋),原籍廣東梅州興寧新圩。在清王朝“拓邊西進”政策推動和民間“移湖廣,填四川”的浪潮中,他於乾隆後期,離開興寧老家,率先來到綦江縣城古南鎮從事商貿業,並最終定居。之後,家鄉長子庠生伍紹曾(號燕堂),因事頂撞考官受罰被逐,於嘉慶初從興寧出走,他鄉尋父,輾轉也來到綦江,匯同父親一道打拚拓展。除紹曾之外,莊公在綦江還有繼曾、繗曾、繩曾、精曾,共五房。
紹曾公(1762-1852),嘉慶期間,因文才出眾為綦江歷屆邑令熊士烺、劉元熙、張九穀、圖敏等所用,延聘幕府任事,曾代閱官課卷及試卷多次。並設教家塾,注重研習經史,解析吏事吏治,邑子弟多受其益。子侄孫輩,盡皆親自教讀訓誨。凡地方試院大舉,濟人利物,梓益社會,諸如修橋、築堤、鋪路、設渡等等,無不刻刻在念,贊襄其事。紹曾公為人謙潔端雅,人皆德之。享年九十,墓在附里吳家堡鄉賢山。生平著述頗多,有《率真子偶存》二十一卷,一生大略, 俱見於此。
伍氏家族史上的紹曾公,學識淵博,才具練達,實在是一位非凡的客家傳奇人物、一位傑出的教育家。他膽識過人,高瞻遠矚,奔走開拓,忍辱負重,銳意進取,殫精竭慮,崇文重教,培育後人而豐有成效。
道光年間, 紹曾公之子浚祥、輔祥(過繼繼曾之子)、奎祥兄弟三人,先後考取進士。興寧與綦江伍氏家族,進士僅此三人。清代綦江進士共五人,除陳氏二人外,即伍氏兄弟三人。一門三及第,這在當時朝廷上下及川黔一帶,頗為引人注目,被讚譽為“邑中三鳳”而口碑載道。
紹曾公於道光十五年進京,任事十六年,直到去世,享年九十。生前貴為皇族子弟之師,與當朝相國浙江湯敦甫公交情篤厚,互贈禮物並有詩詞唱和。清《全蜀詩》選有其詩作。
綦江縣城河東,石佛崗旌善亭鄉賢祠,供奉有紹曾公牌位;旌善亭與官廳之間大道,建有伍氏“兄弟進士”牌坊, 乃同治帝為嘉勉地方風化教育及伍氏科第業績,地方所立。由輔祥主持興建之“伍氏宗祠”則在城內北街,背靠后街山坡,占地近兩千平方,祠堂廳堂上方橫樑,為同治帝所頒“誥封亭”。但宗祠已於1952年拆毀,皇帝誥封亭及敕封文卷、祖宗享殿及牌位、匾額、祭祀大廳、兩廂祭祀配房、天井、門廊,一座氣勢恢宏的土石木竹混合結構建築,己蕩然無存。石佛崗的進士牌坊曾在文革期間被改作他用,現已恢復。
綦江伍氏家族秉承客家固有傳統,一向同祖地興寧保持著密切聯繫,常年寄信殷殷問詢,匯款回鄉祭祀祖宗宗祠墳墓,數十年不斷。建國後,與祖地完全失卻聯絡;中斷六十年後,才見恢復聯繫。
親屬成員
按:興寧先賢胡曦著,《湛此心齋詩話》“伍燕堂先生”篇云:吾寧伍燕堂先生紹曾,夙有才名,少時流離湘楚,後轉徙入川。聞故鄉妻子皆物故,遂家於蜀之重慶綦江,再娶生三子,長瓊甫浚祥,次翰屏輔祥,三七橋奎祥,俱成進士,入部曹,宰大邑。
伍奎祥之子伍奎祥懋郇,廩生,同知銜,雲南祿豐知縣,歷署河陽、平夷、浪窮等縣。墓葬橋河桃壩。伍奎祥另一子伍懋邰,貴州府經歷,署龍泉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