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之徐

楊之徐,廣東大埔縣百侯鎮侯南村人,天資聰穎,年少讀書,過目成誦。清康熙十四年(1675)中舉人,二十七年(1688)中進士,三十四年(1695)被任命為河南光山縣知縣。

在任知縣期間“甫下車,即訪詢百姓疾苦,有不便於民者,盡行裁事。聽獄斷訟,誓不受暮夜金”。在任期內,修文廟、續舊志,頗有政績。“一腹三翰林”正說明楊之徐教子有方。其子楊纘緒楊黼時楊演時三人,在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先後考取了進士,進入翰林院

基本介紹

  • 字號:字沛若,號慎齋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廣東大埔縣百侯鎮侯南村
楊之徐,字沛若,號慎齋,廣東大埔縣百侯鎮人。有夙慧至性。七歲母卒,哀毀過於成人。康熙初功令罷去八股,之徐甫十歲,為論策出語驚其長老。未幾復八股,之徐業之復精。年十四縣、府、道試皆第一。十七歲舉康熙十四年鄉試,二十七年成進士
三十四年謁選知河南光山縣。禮士惠民,以經術飾吏治。甫下車即訪詢百姓疾苦。有不便於民者,盡行裁革;聽獄斷訟,誓不受暮夜金。邑舊苦編審戶冊,數歲一舉,比里計甲,按戶呼人,道途跋涉,時日羈延。食貨因之騰貴,胥吏藉以誅求。使民靡財失業,相率以困,良法遂成為弊政。前令陳汝弼受冊不呼人,以日易月,三晨而竣事,民以為從前未有。
三十五年復屆編審,之徐乃取籍於約保,捐費於俸余,不崇朝而大役告成。吏無科擾,民不羈累。縣民謂與汝弼為“前蕭(蕭何)後曹(曹參)”,刊石以紀其事。是歲,康熙親征噶爾丹,軍書旁午,刻時取應,不遑暇食。之徐猶日覽詞訟,判決如流。光山文廟僅存大殿,兩廡址荒草茂,之徐捐俸二百金,鳩工庀之。光為宋司馬溫公誕育地,縣治北涑水祠在焉。之徐即其祠置義學,延邑人明經周怡為之師,人皆踴躍來學。邑有志書,歲久多殘缺失次。之徐延同邑宿儒吳羔,公餘之暇與之博訪旁蒐,收集史料,刪繁補漏,成書付梓。秋闈分校,得士六人,悉一時名士。
三十六年大計,各當道議置卓異矣。上憲有愛之徐才者,欲羅而致之門下。之徐曰“士君子當以義命自安,夤緣攀援,吾不為也。”謝絕之。遂以此中當事者忌。廉摭無所得。適邑中有二莠民為之徐置諸法,上憲藉以修怨,遂入彈章罷官回里。邑中父老無不為扼腕,或唏噓泣下者。歸里後,杜門課子,以詩文自娛。尤留意於祖嘗祀規,皆手自酌定繕寫。凡承祭,齋肅將事無倦。處族中,與父言慈,與子言孝,人皆敬畏而樂親之。遇不平事輒義形於色。解忿息爭,委曲勸導有加。數十年中,其族無鼠牙雀角之傷者,之徐力也。歷任縣官均引重延訪,而於地方利病興革,侃侃持正義不少屈。
生平未嘗一日輟鉛槧,至老能作小楷書。其手抄經史性理諸子百家不下萬卷。尤邃心於理學宗傳。常訓諸子曰:“讀聖賢書,當體驗之身心日用間,尋取向上,勿徒記誦章句為也。”又曰:“做人當從孝弟起。異日居官,忠以事上,仁以利民。許多事業,皆從此處出。即隱居伏處,亦不失醇儒。若本實先撥,枝葉未有不傷者也。”
子纘緒以爭焦弘勛事罷官歸,父子相見歡甚。尋問纘緒:“京中大人君子曾有指授汝以讀書真種子乎?”纘緒曰:“發京前一夕,少宰沈公近思特至寓送行,教以讀宋儒諸書,不如熟玩《四書集注》。蓋此書朱子精力所聚,其他千言萬語大旨不出此,苟能玩索而體察之,身心受益不淺。”之徐聞之大喜曰:“此分明指引程朱路也。”家居孝友。父在時先意承志,雖析爨,朝夕必親侍膳事繼母,終身如一日。同母兄三人,異母弟六人,怡怡無失德。晚歲念族大丁繁,窮而無告者甚多,商諸族人,撥祭余租谷以贍之。又議置義田為永遠計。事將就緒而卒,年七十有三。子七人。
次子夢時,字式愚,號蝶莊。乾隆丙辰恩貢生。生平刻意問學,額其齋曰:“寶陰”。教授子弟數十年不懈。弟纘緒、黼時、演時俱入詞林。子允璽登賢書,必蕃成進士。侄必振、必詵、德基、德征、錫恩、德瑞俱領鄉薦。皆親教之,見其成立者也。年七十,以詩酒自娛,尤酷愛花竹,嘗語人曰:“紆青拖紫,吾無心焉。坐月醉花,信有之矣。卒年八十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