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可以有兩種方式判斷一個人多大程度上是阿拉伯人。
語言
基因
阿拉伯人是一個
語言共同體而並非民族
血緣群體。他們由於宗教和歷史原因,伊斯蘭教和與之伴隨的阿拉伯語及其各種方言廣泛流行。
大多數認為自己是阿拉伯人的人們是考慮到語言的因素,但是也有人雖然滿足上面那條,但是基於基因的考慮認為自己不是阿拉伯人。
另外,《古蘭經》認為
伊斯瑪儀是阿拉伯人的祖先,穆斯林們認為是他們屬靈上的祖先,而伊斯瑪儀是
亞伯拉罕(即易卜拉欣)的兒子,所以阿拉伯人也認為亞伯拉罕是其祖先。
起源
阿拉伯人的民族來源可以上溯到遠古的閃米特人部落,他們認為自己是
以實瑪利的後代。在歷史上與亞述人、
阿拉米人、
迦南人、腓尼基人、希伯來人(猶太人)等有
親緣關係。7世紀初,伊斯蘭教興起後,各阿拉伯部落在伊斯蘭教旗幟下完成統一後迅速向外擴張。8世紀中葉建立起東自
印度河,西至
大西洋,橫跨亞、非、歐三洲的
阿拉伯帝國(中國史稱“
大食”)。
四大哈里發時期(632年-661年)建都
麥地那,後移至
庫法。
倭馬亞王朝(661年-750年)遷都
大馬士革;
阿拔斯王朝(750年-1055年)遷都
巴格達。10世紀起,國勢漸衰,並分裂為許多獨立的
哈里發政權。1055年
塞爾柱土克曼人攻占巴格達,東部哈里發國遂亡。西部各哈里發國也隨之先後覆滅。但哈里發的名義一直延續到1258年。
阿拉伯人在伊斯蘭教興起之前和之後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伊斯蘭教和阿拉伯語廣為傳播以前,阿拉伯人系指
阿拉伯半島上以遊牧為生的
閃米特(Semitic)居民。
阿拉伯帝國之後,
中東和
北非地區的居民接受了伊斯蘭教和阿拉伯語,並且經歷了混血。形成一個以伊斯蘭教和阿拉伯語為紐帶的語言
文化群體。
近代所稱阿拉伯人包括從非洲西部
摩洛哥到伊朗西南的
沼澤地帶操阿拉伯語的居民,其範圍包括北非
馬格里布(Maghreb)全部,阿拉伯半島以及中東等廣大地區。
生活地區
歷史背景
阿拉伯人概念
阿拉伯語陽性名詞為Arabi,陰性名詞為Arabiya,複數為Arab。
阿拉伯人是以
阿拉伯語為母語的民族。在伊斯蘭教和阿拉伯語廣為傳播以前,阿拉伯人系指
阿拉伯半島上以遊牧為生的閃米特人(Semitic)。
近代則包括從非洲西部
摩洛哥到
伊朗西南的沼澤地帶操阿拉伯語的諸民族,其範圍包括北非
馬格里布(Maghreb)全部,阿拉伯半島以及中東等廣大地區。
由於有相當大的地區變異,該民族有各種不同的長相與體型,無法以刻板模式劃分。
伊斯蘭教誕生前
阿拉伯半島上的早期阿拉伯人,主要是在荒漠上放牧綿羊、
山羊和駱駝的
遊牧民族。定居的阿拉伯人則在綠洲上種
棗椰和穀物。綠洲也成為商隊們從阿拉伯南部和
非洲之角向文明的北方運送香料、象牙和黃金的
貿易中心。迄今,沙漠遊牧部落與市民及農民之間的區別在阿拉伯世界中仍普遍存在。 那時候的阿拉伯人信仰
原始宗教,南方阿拉伯人主要崇拜
日月星辰,北方阿拉伯人則將泉水,岩石和植物等物體作為神靈加以崇拜。當時的阿拉伯人仍處於
氏族社會的階段,由於貧瘠的沙漠可以供養的人十分有限,阿拉伯人開始向外遷移,但是當時的
波斯帝國和
拜占庭帝國又對阿拉伯人入境進行控制,造成了阿拉伯半島內部相對的
人口過剩,使得半島內部的阿拉伯人征戰不斷,
血親復仇盛行。
伊斯蘭教興起
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出身貴族哈姆希氏族,可是家庭已經敗落。穆罕默德尚在娘腹中時,父親外出經商染病身亡。穆罕默德的童年在沙漠中長大,5歲返回麥加,6歲時母親病逝,此後由他的祖父和伯父撫養。穆罕默德的少年靠著為人放牧維持生計,隨後跟著伯父前往敘利亞經商,從而使年輕的穆罕默德開闊了眼界,學習到了許多寶貴的知識。穆罕默德25歲時,受僱於富孀
赫蒂徹,前往敘利亞經商,不久後穆罕默德與赫蒂徹成婚,從此過上了家境殷實的良好生活。
然而穆罕默德並不貪圖富貴,經常于禁月(伊斯蘭曆9月)期間到麥加近郊的山洞靜居隱修,沉思苦想,尋求真正的信仰。據說610年的某個夜晚,
安拉的啟示開始降臨。後來穆斯林稱這個夜晚為“授權之夜”(古蘭經稱之為“高貴的夜晚”),從這一天起,伊斯蘭教誕生,穆罕默德開始了傳播伊斯蘭教的生涯。
伊斯蘭教成立後,穆罕默德採取秘密傳教的方式傳教,入教者寥寥無幾,且大多數是親朋好友。大約在612年,穆罕默德公開傳教,卻遭到古萊西人的反對,伊斯蘭教面臨夭折的危險。正在這時,穆罕默德邂逅了葉斯里卜的來者,原來是葉斯里卜內部為了有限的資源開始相互廝殺。620年的禁月和621年,分別有66名和12名葉斯里卜人皈依伊斯蘭教。621年,穆罕默德和葉斯里卜人在麥加郊外訂立誓約:穆罕默德負責調停葉斯里卜部落內部的糾紛並傳教,葉斯里卜人則對穆罕默德宣誓效忠。622年朝覲時節,75名葉斯里卜皈依者來到麥加,與先知穆罕默德訂立新的誓約,全力支持穆罕默德。隨後麥加的穆斯林開始遷往葉斯里卜,這些人被稱作“
遷士”,他們都是早期穆斯林團體的核心成員。穆罕默德將葉斯里卜的名字改為麥地納,意為“先知之城”。穆罕默德首先制止了麥地納的仇殺,隨後對麥加的古萊西人展開反擊,經過一系列的軍事勝利,以及伊斯蘭教中的團結、平等的說服力,大批阿拉伯人皈依伊斯蘭教。
629年,穆罕默德來到
麥加朝覲。632年,穆罕默德率領10萬穆斯林再度來到麥加朝覲,發表了著名的“告別演講”,闡述了伊斯蘭世界的社會準則。同年6月8日,穆罕默德逝世,但是以伊斯蘭教為核心的強大帝國已經初步確立。
阿拉伯帝國
7世紀初,伊斯蘭教興起於阿拉伯半島中西部,成為團結沙漠遊牧部落──貝都因人──和綠洲
城鎮居民的宗教力量。在一個世紀之內,伊斯蘭教廣泛傳播於大部分阿拉伯語世界,此外,還傳入中亞和
伊比利半島。作為伊斯蘭教經典《古蘭經》語言的阿拉伯語,因伊斯蘭教的快速興起而廣泛通行於中東及北非地區。阿拉伯文化的要素,包括對
遊牧生活的讚美,便同許多當地
文化傳統結合在一起。然而今日的阿拉伯人並非全為穆斯林,在世界各地,以阿拉伯語為
本族語言的約有5%是基督教徒、德魯茲教派(Druzes)伊斯蘭教徒、
猶太教徒和泛靈論者。
經過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戰爭,穆罕默德及其繼承人開始率領阿拉伯騎兵對四周進行征服,用了十餘年的時間,基本打下了現代的阿拉伯世界疆域以及
土耳其、西班牙、中亞和
義大利、印度、
外高加索的一部分。阿拉伯人經歷了早期麥地納哈里發時代,倭馬亞王朝以及阿拔斯王朝。另外,在北非和歐洲的西班牙、法國、
義大利半島南部的一部分都有過穆斯林政權的存在,並且十分包容,基督徒,猶太人只要交納人頭稅就可以保持自身信仰。
20世紀
20世紀中,阿拉伯世界的傳統
價值觀念受到
都市化、工業化、非部落化和西方影響等方面的壓力而有所改變。近一半的穆斯林阿拉伯人住在都市和城鎮,家庭和部落的紐帶逐漸被打破。
大部分阿拉伯人繼續生活在狹小而孤立的農村中當農民,在那裡傳統價值和傳統行業仍然盛行,包括女性的恭順和家庭隔離(深閨制)。都市阿拉伯人多半趨向於按職業或國籍而不按部落區分,農民則仍尊重畜牧的流動生活(遊牧),並自稱他們與沙漠中那些過去的大部落有
血緣關係。由於
石油工業發展而促成的
民族主義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阿拉伯人的遊牧生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過著沙漠放牧生活,即依然按照傳統的阿拉伯文化的典型生活的遊牧民只占現代阿拉伯人口的10%。其餘遊牧民中,許多人已放棄完全遊牧,或鄉居務農、飼養
家畜,或受僱於石油公司,或是在城鎮尋求其他工作,或做為移民大量出國謀生。
文化習俗
盛行嫡堂婚姻,個別地方尚有
交換婚和臨時婚。傳統住宅一般為泥土房、四合院。南阿拉伯人多住塔式和堡壘式
多層樓房;南伊拉克、巴勒斯坦及其他沿海地區居民多住用
棕櫚葉和蘆葦搭成的茅屋或用珊瑚礁砌築的小房。因為天氣炎熱,當地人大多喜歡將床搬到屋頂睡覺,以便於乘涼。遊牧民住羊毛或帆布四角帳篷。
服飾
傳統服裝為白
長衫、粗
毛呢斗篷、黑色
燈籠褲;戴
白布或方格布的
蓋頭或纏頭。大部分地區的婦女外出戴面紗。婦女喜戴戒指、項鍊和鼻環等首飾;有的還在前額、
脖頸、雙唇、雙頰、胸部、腳掌黥染藍色花紋。
經濟體制
歷史上的阿拉伯人以遊牧和商業為主業,後來由於石油和天然氣的發現大部分阿拉伯人開始轉向定居生活,一部分阿拉伯人仍過遊牧或半
遊牧生活。半遊牧民主要飼養山羊和綿羊,
阿拉伯馬,兼營農耕。仍堅持遊牧的阿拉伯人亦稱“貝都因人”,主要飼養駱駝,仍保留部落制度及
血族復仇殘餘,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僅存純遊牧部族之一。
貢獻簡述
阿拉伯人把伊斯蘭教和阿拉伯語帶到
阿拉伯帝國各個角落,取代了當地語言和宗教,同時吸收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形成以
巴格達、
開羅和科爾多瓦為中心的
阿拉伯文化,在文學、醫學、史學、數學、天文、建築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對世界文化寶庫做出了重要貢獻。阿拉伯風格的建築物至今遍布於
西亞、
中亞和
北非。早在
阿拔斯王朝(中國古書“
黑衣大食”)時期,阿拉伯人即與中國發生貿易關係,經內陸走
絲綢之路。
怛羅斯戰役後,阿拉伯人不僅控制了中亞,還得到了
造紙術。經海路到
廣州、
泉州、
揚州等地經商,並有一些阿拉伯人留居中國。在巴格達還設有專賣中國貨的市場。
文化思想
阿拉伯人的歷史貢獻與其它其他民族不同,阿拉伯人的科學成就與伊斯蘭教是密不可分的。因為在伊斯蘭教進入阿拉伯土地之前的漫長歲月中,蒙昧的阿拉伯人以及帝國內其他一些後來皈依伊斯蘭教的民族完全籠罩在
古埃及、
古印度、希臘、
羅馬與
波斯文明的陰影之中。隨著阿拉伯人版圖與
活動範圍的擴張,許多民族如波斯人成為信奉由阿拉伯人率先傳播的伊斯蘭教的穆斯林。由於踐行伊斯蘭所倡導的真主之下人人平等的思想,因此帝國的阿拉伯人及其他民族在
科學文化上持寬容與兼收並蓄的態度,從而大大推動了那個時代科學的進步和發展。在伊斯蘭教帝國的統治下,也很少發生針對異教徒的宗教迫害——只要他們交一定的
人頭稅。
阿拉伯人和伊斯蘭教在
亞洲和北非的影響很大,在
阿拉伯帝國極盛之時,成批的阿拉伯人外出經商或是傳教,將伊斯蘭教傳播到了世界各地。伊斯蘭教的傳播,《古蘭經》所規定的“眾穆斯林皆為兄弟”的偉大理念,使不同的穆斯林民族間得以相互團結,
共同發展。崇尚伊斯蘭教寬容,自由與平等的億萬穆斯林由衷地擁護和追隨伊斯蘭教,甚至不惜以用鮮血和生命來維護伊斯蘭教的尊嚴。
阿拉伯人的貢獻十分重大,主要在文學,數學,歷史等領域上,以及文化的交流,發揚和傳承上。阿拉伯人崇尚科學,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曾經說:“信徒們,去尋求知識吧,哪怕遠到中國!”穆罕默德另一句名言:“如果你有兩塊
麵包,你應當用其中的一塊來換取一朵
水仙花。”這表明伊斯蘭教先知提倡
物質文明與
精神文明同等重要。
阿拉伯數字
印度的
阿拉伯數字等都是阿拉伯人通過戰爭或是貿易傳入歐洲和世界其它地方。公元830年,蘇丹馬蒙建立了
翻譯機構智慧宮,從而孕育了被西方人稱為“
知識爆炸的時代”。阿拉伯人翻譯了托勒密的《
天文學大成》,阿拉伯譯名為Almagest(至
大論),西班牙人又翻譯了此書,西方人才了解托勒密的
宇宙觀,哥白尼、
伽利略才有批判的對象,牛頓最後才能發現
萬有引力。上面提到的智慧宮,
蘇丹馬蒙為了得到珍貴的典籍,不惜
以與著作等質量的黃金作為酬勞。可見阿拉伯人對文化的傳播功不可沒。
數學
花刺子模數學家
花拉子密把
代數學發展成一門獨立的數學分支,他寫的《還原與對象的科學》成為數學歷史上的名著,他本人也被稱為代數之父,他的著作到16世紀的時候還是歐洲各主要大學的教科書。其他的阿拉伯數學家在三角幾何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他們把
三角學發展成一門獨立的學科,並把圓周率算到17位數值,打破了中國數學家
祖沖之保持了一千年的記錄。在
幾何學方面,他們把圖形和代數
方程式聯繫起來,成為
解析幾何的先驅,後來的
笛卡兒的解析幾何也是在阿拉伯人的基礎上實現的。 阿拉伯人對科學的最大貢獻是以阿拉伯數字為工具,結合
古希臘的
邏輯學發展出完善的代數學,今天的“代數(ALGEBRA)”一詞即來自阿拉伯語(AL-JABR)。波斯人奧瑪爾·海亞姆是《代數問題的論證》(簡稱《代數學》)一書的作者,在數學尤其是代數學歷史上堪稱最傑出者之一。另外,奧瑪爾·海亞姆還進一步發展了
二項式定理。
三角學在
阿拉伯數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產生與發展和天文學有密切關係。阿拉伯人在印度人和希臘人工作的基礎上發展了三角學。他們引進了幾種新的三角量,揭示了它們的性質和關係,建立了一些重要的
三角恆等式。給出了
球面三角形和
平面三角形的全部解法,製造了許多較精密的
三角函式表。系統而完整地論述三角學的著作是由十三世紀的學者納西爾丁完成的,該著作使三角學脫離天文學而成為數學的獨立分支,對三角學在歐洲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在近似計算方面,十五世紀的阿爾卡西在他的《圓周論》中,敘述了圓周率的計算方法,並得到精確到
小數點後16位的圓周率,從而打破
祖沖之保持了一千年的記錄。此外,阿爾卡西在小數方面做過重要工作,亦是我們所知道的以“
帕斯卡三角形”形式處理二項式定理的第一位阿拉伯學者。
阿拉伯幾何學的成就低於代數和三角。希臘幾何學嚴密的邏輯論證沒有被阿拉伯人接受。
總的來看,在世界上大多數地方正處於科學上貧瘠的時代,阿拉伯的數學成就很大,歐洲人主要就是通過阿拉伯數學家的譯著才了解古希臘和印度以及中國數學的成就,可見阿拉伯人對於數學的貢獻之巨大。
文學
阿拉伯文學的主要題材是詩歌和散文。《古蘭經》堪稱阿拉伯文學的典範,而且《古蘭經》不僅僅是一部
宗教經典,也是一部對社會、政治、
道德體系全方位規劃的經典,她使伊斯蘭更是代表著一種生活方式。《
一千零一夜》則生動展示了古代伊斯蘭世界
社會生活的斑斕畫面,
高爾基在評論《一千零一夜》時,把它譽為民間口頭創作中“最壯麗的一座里程碑”。故事集反映了阿拉伯境內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顯示了阿拉伯人民高度智慧和豐富的想像力;是阿拉伯人民留給世界人民的一份珍貴的文學遺產。除了自身的文學成就以外,在整理、翻譯和改編古典著作方面,阿拉伯人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亞洲四大文豪之一阿拉伯作家
卡里·紀伯倫的詩篇號稱當代阿拉伯文學,乃至全世界文學的瑰寶。
天文學
著名的阿拉伯數學家
花拉子密的著作《花拉子密列表》 對後世的歐洲天文學的影響極大。花拉子密自己的名字被誤傳為“algorism”,後來該詞具有“計算藝術”的意思,即我們今天所稱的“算術”(arithmetic)(而古代的所謂算術則是我們今天所謂的“數論”)。阿拉伯科學家
比魯尼(973年-1050年)論證了
地球自轉的理論,以及地球是繞太陽運轉,並精確測定了地球的
經緯度。
白塔尼(858年-929年)糾正了托勒密的許多錯誤,編制了薩比天文
歷表,後來哥白尼天體運行論多處引用其中的數據。在天文學方面,阿拉伯人在帝國境內創建了一系列
天文台,製造了大量精密的
天文儀器,他們測定了地球的
圓周長48001公里,已經相當準確,他們制定的
太陽曆,每5000年才誤差一天。
阿拉伯天文學家批判
地球中心說,預測了
地球自轉並繞太陽轉,他們還精確地測出了
子午線的長度,阿拉伯天文學家阿爾·巴塔尼在他著作《薩比天文表》中,對托勒密的一些錯誤進行了糾正,這部書傳到歐洲,成為後來歐洲天文學發展的基礎。此外,阿拉伯人在曆法研究和制訂方面也做出了巨大成就,伊斯蘭
太陽曆一年平均365天,每128年設31閏年,閏年為366天。阿拉伯天文學家使用的儀器也很先進,9世紀前後,他們已經使用了
象限儀、
星盤、
日晷、
地動儀等等。
公元829年,巴格達建立天文台,在這裡工作過的著名天文學家有法乾尼等人。法乾尼著有《天文學基礎》一書,對托勒密學說作了簡明扼要的介紹。賈法爾·阿布·馬舍爾著《星占學巨引》,後來在歐洲傳播甚廣,是1486年奧格斯堡第一批印刷的書籍之一。
另外,
塔比·伊本·庫拉發現
歲差常數比托勒密提出的每百年移動一度要大;而
黃赤交角從托勒密時的23°51'減小到23°35'。把這兩個現象結合起來,他提出了顫動理論,認為
黃道和赤道的交點除了沿黃道西移以外,還以四度為半徑,以四千年為周期,作一小圓運動。為了解釋這個運動,他又在托勒密的八重天(日、月、
五星和恆星)之上加上了第九重。
哲學
阿拉伯學者法拉比對
亞里士多德的《
形上學》與《
工具論》作了全面注釋,成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被譽為繼亞里士多德後的“第二導師”、“伊斯蘭東方最偉大的哲學權威”。
7世紀初,穆罕默德(約570年-632年)在
阿拉伯半島復興了伊斯蘭教。7世紀末,一些伊斯蘭教教徒對統治者的奢侈腐化和世俗傾向不滿,他們以守貧、
苦行和
禁慾進行消極的抗議,逐漸形成了
蘇非派。該派的思想十分龐雜,除以《古蘭經》和“聖訓”(即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為根據外,還受到
新柏拉圖學派和
波斯、
印度等東方古老思想的影響。該派的思想以
神秘主義為特徵,尤其在8世紀中葉以後,宣傳神秘的愛、
泛神論和
神智論思想,要求奉行內心修煉、沉思入迷,以達到與真主合一。
8世紀初出現的
穆爾太齊賴派,是阿拉伯中世紀最早的神學-哲學派別。討論了有關真主的本質及其屬性、真主與世界的關係、人類有否意志自由等問題。
12世紀後,蘇菲派思想有了進一步發展。該派形成許多宗派,活動遍及整個伊斯蘭世界。
13世紀初,伊本-阿拉比創立了所謂“
一元論”的學說,把
客觀事物和人的
自由意志都看成是真主的本質和屬性的表現,從而把神秘主義發展為有系統的泛神論思想。蘇菲派思想至今在伊斯蘭世界仍有很大的影響。
9世紀-12世紀,在傳播
希臘哲學和波斯
哲學思想的過程中,在阿拉伯伊斯蘭教徒統治下的廣大地區出現了為數眾多的哲學家。這些哲學家較多地接受古希臘羅馬哲學和各種東方傳統思想的影響,尤其推崇亞里士多德,並注釋其哲學或科學著作。他們根據社會鬥爭和生活實踐的需要,用從亞里士多德和
新柏拉圖主義那裡獲得的精神營養,對《古蘭經》及伊斯蘭教的教義進行種種解釋,同伊斯蘭教
正統派經院哲學進行鬥爭。這些哲學家構成了中世紀
阿拉伯哲學的主體,西方學者一般稱之為
阿拉伯亞里士多德學派,他們對
穆斯林世界有著重要的影響。這些哲學家以
巴格達和西班牙的科爾多瓦為中心,分成東、西方兩支,代表人物有
法拉比、
伊本·西拿等。他們多為
自然科學家或醫生,重視
經驗知識,強調理性作用,對
自然哲學問題和邏輯有濃厚的興趣,並具有強烈的世俗傾向。但他們仍未完全擺脫伊斯蘭神學的束縛,一般都承認真主作為最初實體和始因的存在,認為世界萬物是由真主通過理性、靈魂等一系列精神的實體流溢而出,但又主張世界萬物是
客觀存在的,其間有著因果的關係,真主對世間的關係是通過媒介物間接地起作用。他們在一些具體哲學問題上,盡力排除神學,並或多或少得出了泛神論或
唯物論的結論。
醫學
在中世紀時阿拉伯人在醫學方面積累很豐富,阿拉伯統治下的西班牙有全歐洲最好的醫院。西班牙還保留有很多
清真寺。大量阿拉伯名醫的醫學著作,
拉齊的24卷《
醫學集成》,中亞人
伊本·西納的5卷《
醫典》,宰赫拉維的《醫學寶鑑》,被翻譯成多種歐洲文字,多次再版,在歐洲醫學界做了400到600年的教科書。
阿拉伯人保存和翻譯了大量古希臘、
羅馬醫學文獻,吸取了當時各族醫學上的成就。9世紀最出色的阿拉伯的翻譯家們將古代著名醫學家的著述譯為阿拉伯語,譯出了關於
營養學、脈搏、藥物、
發熱、
結石病、
胃病、
癲癇、
眼科、
外科等醫學著作100餘卷。阿拉伯人不僅保存了古代醫學,並且有進一步的發展。他們通過與希臘、
波斯、
拜占庭、中亞各民族和中國唐代的科學文化交通,創造了興盛的
阿拉伯醫學。
物理學
阿拉伯人在光學上,對球面相差,透鏡的
放大率,
月暈,
月虹等都有精湛的研究,還研究了人眼的構造,提出了現代視覺理論。在物理學方面,阿拉伯人也大量吸收了
古希臘的科學成就。
阿基米德、
亞里士多德、托勒密等人的著作被翻譯成阿拉伯文。從10世紀以後, 阿拉伯人在物理學上做了許多工作,尤其是在光學和
靜力學方面成果顯著。在光學方面,阿拉伯最傑出的物理學家是
阿勒·哈增(約965年-1038年)。他曾在
埃及任大臣,著有《光學全書》。阿勒·哈增從希臘人那裡學到了
反射定律。在此基礎上,他又進一步指出:
入射光線、
反射光線和
法線都在同一平面上。
阿勒·哈增還糾正了托勒密的
折射定律。托勒密斷言:
入射角與
反射角成正比。阿勒·哈增特地做了一個實驗來檢驗。他把一個帶有刻度的圓盤垂直地放置,一半浸入水中。
入射光通過盤邊的小孔和中心的小孔射入,入射角和反射角可以從圓盤上的刻度準確讀出。他發現:入射光線、
折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上;托勒密的折射定律只有在入射角較小時才近似成立。可惜,他也未能得出正確的折射公式。他還研究過
球面鏡和拋物柱
面鏡。他發現:平行於主軸的光線入射到球面鏡上時,則反射到這個軸上。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
阿勒·哈增問題:在發光點和眼睛已定的情況下,尋找球面鏡、圓錐面鏡和圓
柱面鏡上的反射點。他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討論。阿勒·哈增還研究了視覺生理學。當時在阿拉伯的沙漠和
熱帶地區眼病盛行,因此阿拉伯的眼病研究很發達。阿拉伯人很早已經能用手術處理眼病,關注到了眼睛的生理構造。阿勒·哈增是最早使用了“網膜”、“角膜”、 “
玻璃體”、“前房液”等術語的人。他認為視覺是在玻璃體中得到的。他還反對由
柏拉圖和
歐幾里德提出的關於視覺是由眼睛發出光線的學說,而贊成
德謨克利特的觀點,認為光線是從被觀察的物體以球面形式發射出來的。阿勒·哈增對光學的研究,有力地促進了現代光學的誕生。
在力學方面,
阿爾·哈茲尼(生卒年不詳)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在公元1137年發表的《智慧秤的故事》一文中,詳細地描繪了他自己發明的帶有5個
秤盤的
桿秤。它既可以作為桿秤使用,也可用一個可動的秤盤在沒有砝碼的情況下測量重物,還可以在水中測定物體的重量。阿爾·哈茲尼用智慧秤測物體重量,同時使用一個帶有向下傾斜的
噴嘴的容器,把水灌滿容器至噴嘴口,然後把物體浸入容器,通過測量溢出的水重可以確定物體的體積。他用這個方法確定了一些物質的密度。阿爾·哈茲尼還發現空氣也有重量,因此他把阿基米德的
浮力定律從液體推廣到空氣中。他發現“大氣的密度隨高度的不斷增加,其密度越來越小,因此物體在不同
高度測量時,重量會有所不同。”這也是很重要的力學規律。他還以路程與時間之比給出了速度的概念。
阿拉伯的物理學研究和它的經濟發展聯繫極為緊密。在度過了從公元10世紀到12世紀的鼎盛時期後,由於阿拉伯內部
灌溉農業管理不善;外部承受了基督徒
十字軍的打擊以及蒙古人、韃靼人的入侵。內外交困的阿拉伯經濟衰敗了,阿拉伯物理學與數學一樣,也隨之衰落了。阿拉伯的物理學主要是繼承了希臘人的成果,並有所創新。阿拉伯物理學為中世紀的歐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實驗、理論和方法,有力地推動了歐洲物理學的復興。
化學
在化學上,阿拉伯人改良了許多實驗器具,運用蒸餾,升華,過濾,溶解,結晶等方法,實驗各種鹼和酸的差別與化合力,製造出酒精,
蘇打,
硝酸,
硫酸,
鹽酸,
硝酸銀,
氧化汞,並運用它們發展了藥品和玻璃的
製造工藝以及印染技術。阿拉伯人也曾對
鍊金術進行過大量的研究。 阿拉伯人對科學中最有實驗性的化學的研究具有非常濃厚的興趣,並作出了卓越的成績。阿拉伯在鍊金術方面名聲很大。阿拉伯人有700多年的鍊金術史。他們 的
工作中心先是在
伊拉克,隨後遷至西班牙。
香水歷史上的一大進步發生在中世紀早期,阿拉伯人發明了大規模的植物
蒸餾法。12世紀,阿拉伯人發現將香精以酒精溶解,便可緩緩釋放出香味,部分濃縮精華也因酒精得到更好的保存。因此阿拉伯人對香水的發展有著重大貢獻。
地理學
阿拉伯帝國時期的地理學內容極為豐富而詳實,既有繪圖學與海上探測的知識,也有
旅行家對山川地貌的記錄,還包括測地學如對地理學坐標甚為精確的數學測量與定量的地貌研究。學者的地理學知識不僅借鑑
古巴比倫、印度、波斯與希臘的成果,而且建樹頗多,對之後航海時代的到來具有重要意義。他們繪製的地圖是繼希臘人之後對世界的最重要的認知,並具有質的進步,與中世紀
歐洲基督教世界通行採用的以
耶路撒冷為中心的“寰宇圖”則有天壤之別。 另外:阿拉伯人當初征服北非的時候,到達了
大西洋,他們認為到了世界最西方,因此稱當地為“
馬格里布”,到21世紀仍然稱呼北非諸國為“馬格里布”。
歷史學
中世紀
阿拉伯史學既汲取了猶太、波斯、基督教歷史學的有益成分,又保持了
伊斯蘭文化的鮮明個性。它的巨大成就體現在: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史學著作;產生了燦若群星的
歷史學家;具有廣博視野、深刻內容的對歷史、社會、文化的獨到見解。它還對西方歷史思想的進步產生過積極影響。 阿拉伯的史學成就超過了同時代的歐洲。14世紀時,阿拉伯歷史學家
伊本·赫勒敦最先將歷史視為關於諸文明起源和發展的學科,他的著作《歷史導論》在
史學理論方面不僅對阿拉伯而且對世界史學研究都有很大的影響。
泰伯里和麥斯歐迪是公認最偉大的阿拉伯歷史學家,其成就是後人難以逾越的高峰。麥斯歐迪,被稱為阿拉伯的
希羅多德,他是採用
紀事本末體編寫歷史的第一個阿拉伯人。他把所蒐集到的資料編成三十冊的偉大著作,可惜保存只有一部摘要:《黃金草原和珠璣寶藏》在這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中,麥斯歐迪除研究正規的穆斯林的題目外,還用研究了印度、波斯、羅馬、猶太的歷史和宗教。麥斯歐迪還是一位
博物學家,他把關於礦物、植物、動物之間的秩序的見解總結起來,寫成一本專論,叫做《提醒和監督》。
教育
穆罕默德出身貧寒,但是,他對古阿拉伯的科技和
教育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穆聖是一個崇尚知識並鼓勵人們追求學問的人。在他和他的後繼者,率領穆斯林的鐵騎南征北戰,建立伊斯蘭大帝國的同時,古阿拉伯的
教育體系也相應的建立了起來。
為了普及
宗教教育,古阿拉伯人建立了國小,通常就在清真寺中教學。大多數的男孩,少數女孩以及一些奴隸的孩子在這些國小中接受免費的或收費很少的教育。學校的課程大多數都與宗教有關,每個人必做祈禱,
閱讀《古蘭經》,通過《古蘭經》了解神學、歷史、倫理學和法律。寫字是接受
高等教育的人才學習的一項技能。不會寫的人常雇用職業
抄寫員。後來,在政府的控制下,中學也辦起來了,並且得到政府的資助變成了職業學校。在這些學校里,學生們學習語法、語言學、
修辭學、文學、邏輯學、數學和天文學。由於教師的
薪金與學生的花費都是由政府和慈善家提供的,因此上學也不用交學費。有時,學生要經過長途跋涉去聽最有名的教師上課。就像拉丁文為所有的歐洲學生使用一樣,阿拉伯文也成了所有的伊斯蘭世界用於學習的語言。學生們得不到學位,但教師可以對個人身份給與認可證明。
阿拉伯人建立了許多圖書館和大學,幾乎所有的清真寺內都有圖書館和學校。9世紀時,阿拉伯各個大城市裡都有一些大學,其中以
科爾多瓦大學最為著名。這些大學不僅傳授伊斯蘭教教義,還開設了天文、數學、醫學和法律等學科,它對後來歐洲的巴黎、牛津等大學有著重要的影響。
藝術與建築
阿拉伯世界對於
藝術美有獨特的追求。由於伊斯蘭教反對
偶像崇拜,排斥具象,因此阿拉伯藝術作品中缺少對人物和動物造型的塑造。藝術家們的才思智慧都集中在
書法藝術、幾何圖案和巧妙別致的構思中,具有明顯的抽象法和形式化的特徵。
翻譯
阿拉伯人的
翻譯運動不僅時間長,而且所涉及的範圍很廣。
一、波斯典籍的翻譯
阿巴斯王朝深受波斯人的影響。不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在國家的
政治體制和
文化建設上,阿拉伯人無不效仿波斯人。而皈依伊斯蘭教並掌握了阿拉伯語的波斯人更是擔負起將波斯典籍翻譯成
阿拉伯語的重任,其中又以文學作品為主。
二、希臘典籍的翻譯
早在希臘化的時代,希臘人就曾經將希臘文化散播於
西亞和
北非的廣大地區。直到阿拉伯人前來征服這些地區時,仍然有許多的希臘化的城市,其中著名的就有波斯的軍迪沙普爾、伊拉克的哈蘭、敘利亞的埃德薩和安條克、埃及的
亞歷山大城等。在翻譯運動中,精通
希臘文化的聶斯托里派的基督教徒成為將希臘典籍翻譯成阿拉伯語的
中堅力量。在阿巴斯王朝前期,數以百計的翻譯家不辭辛勞地將幾乎所有重要的古希臘科學跟哲學著作翻譯成了阿拉伯文。
三、印度典籍的翻譯
阿拉伯人通過翻譯已經譯為
波斯語的印度典籍,或者直接翻譯印度典籍使得印度的文化得以傳播到阿拉伯世界。印度人對阿拉伯人的影響體現在數學、天文學、文學等方面。
國家聯盟
1978年以來首腦會議每年11月舉行。從1964年以來共舉行過16次首腦會議和3次緊急首腦會議。
領導機構是理事會,由全體成員國代表組成,每年3月和10月舉行
例會。例會由成員國輪流主持。經協商一致的決議對所有成員國均有約束力。理事會下設政治、經濟、社會、法律、文化、新聞、人權、財政、婦女、交通、衛生、石油等14個專門機構。設有秘書處,負責執行理事會決議,處理日常事務。
1989年3月
阿盟理事會選舉
突尼西亞的謝德利·凱勒比續任秘書長。從屬於聯盟的還有下述專門組織:聯合防禦理事會、經社理事會、阿拉伯經濟統一理事會、阿拉伯教育、文化和
科學組織、
阿拉伯國家廣播聯盟、阿拉伯新聞
部長理事會、阿拉伯勞工組織等。聯盟總部原設在開羅,1979年3月總部遷到突尼西亞。
歷史名人
學者界
穆罕默德,伊斯蘭教先知、復興者。
塔里格·拉瑪丹,
瑞士伊斯蘭學者,1963年出生於埃及,是當代西方世界最有影響的伊斯蘭教學者之一。
軍政界
阿布·伯克爾,被認為是穆罕默德復興伊斯蘭教的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先知曾說:“在我的朋友們中,我不知道還有誰比他更得力。”
歐麥爾一世,阿拉伯將軍、哈里發。和第一任
哈里發阿布·伯克爾被稱為“先知的兩大輔弼”。
馬蒙,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第七任哈里發,開展了阿拉伯和世界歷史上著名的
百年翻譯運動,從而使阿拔斯文化和整個阿拉伯伊斯蘭文化進入了鼎盛時期。
傑克·比頓,真名叫“雷法特·阿里·斯拉曼·埃·卡莫爾”。他曾為埃及安插在
以色列的間諜,潛伏在以色列境內長達17年,為埃及情報部門服務近30年,被稱為“埃及諜王”。
科學界
泰比特·伊本·奎拉,阿拉伯數學家,翻譯了許多希臘科學家的著作,他的有些思想在大約一千年以後被
鮑耶和洛巴切夫斯基發展成為
非歐幾里得幾何。並提出了
親和數。
阿爾·哈茲尼,阿拉伯物理學家,在力學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把
阿基米德的
浮力定律從液體推廣到空氣中。他發現“大氣的密度隨高度的不斷增加,其密度越來越小,因此物體在不同高度測量時,重量會有所不同。”這也是很重要的力學規律。
阿勒·哈增,阿拉伯光物理學家,阿勒·哈增研究過
球面鏡和拋物柱面鏡,他發現平行於主軸的光線入射到球面鏡上時,都將反射到這個軸上。他提出了著名的
阿勒·哈增問題。
文學界
紀·哈·紀伯倫,是黎巴嫩阿拉伯詩人、作家、畫家。被稱為“藝術天才”、“黎巴嫩文壇驕子”,是阿拉伯現代小說、藝術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
穆罕默德·達爾維什,巴勒斯坦著名詩人,2007年,達維希獲得了著名詩歌獎“金桂冠獎”,也被巴勒斯坦人民稱為是“民族詩人”。
醫學界
馬海德,阿拉伯裔中國醫學家。
其他
伊本·赫勒敦,阿拉伯著名哲學家、歷史學家、政治活動家。總結當時歷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克服阿拉伯史學家注重
歷史現象鋪陳的弱點,把哲學和歷史學結合,去探索歷史發展的規律和歷史現象的內在聯繫,開創性地提出了新的
歷史觀及
研究方法,把
歷史科學提高到一個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