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古代,近代,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利比亞戰爭與卡扎菲家族的覆滅,後卡扎菲時代,自然環境,區域位置,地形地貌,氣候特徵,水系分布,時區,自然資源,行政區劃,區劃,首都,國家象徵,國名,國旗,國徽,國歌,人口民族,政治,政局,憲法,議會,政府,司法,政黨,政要,經濟,概況,工業,農業,貨幣,外匯,文化,語言,宗教,飲食,節日,習俗,軍事,利比亞戰爭前,利比亞戰爭後,交通,概況,陸運,鐵路,空運,水運,管道,社會,媒體,教育,醫療,外交,外交政策,對外關係,旅遊,主要景點,世界遺產,簽證辦理,
歷史沿革 古代 7世紀,阿拉伯人打敗拜占庭人,征服當地柏柏爾人,帶來了阿拉伯文化和伊斯蘭教。
16世紀,
奧斯曼帝國 攻占的黎波里塔尼亞和昔蘭尼加,控制了沿海地區。
近代 1912年,利比亞在
意土戰爭 後成為
義大利殖民地 。
義大利殖民者在利比亞,利比亞所在的北非戰場是二戰重要的轉折點 1943年初,法、英分別占領利比亞南、北部。二戰後,由聯合國對利全部領土行使管轄權。
1951年12月24日,利比亞宣告獨立,成立聯邦制聯合王國,
伊德里斯一世 成為國王。
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 1969年9月1日,以
卡扎菲 為首的“
自由軍官 ”組織發動
九月革命 ,推翻伊德里斯王朝,成立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
利比亞前領導人卡扎菲及其接班人穆塔西姆出席九月革命40周年慶典 1977年3月改國名為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1986年4月改國名為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
卡扎菲執政時,利比亞政府持有143噸
黃金儲備 ,卡扎菲欲藉此創建一個泛非貨幣,與全球現行的美元系統相對抗。利比亞巨大的石油產量,也是美國軍事干涉利比亞內政的原因。
美國和卡扎菲政權之間的積怨由來已久。1970年6月,利比亞宣布收回
美國 設在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附近的軍事基地。1980年,美國宣布利比亞為“支持恐怖主義國家”,關閉了駐利比亞大使館。1981年,美國海軍的飛機擊落了兩架利比亞飛機,兩國斷交。1986年,時任美國總統
里根 下令停止與利比亞的經濟和貿易關係,凍結利比亞在美國的資產。此後,美利接連發生軍事衝突,里根下令空襲利比亞。1988年12月,美國
泛美航空公司 的一架波音747客機製造爆炸,機上的259名乘客和地面11人罹難,即
洛克比空難 ,美國認為是兩名利比亞情報官員所為(但當事人始終未認罪)。
美國政府在打敗
薩達姆 之後,在所謂的“戰後重建”中越陷越深,從而對卡扎菲採取了
懷柔政策 。而卡扎菲在威懾和利誘的情況下,也選擇了退讓。
1999年,利比亞同意移交兩名疑兇給聯合國受審。
21世紀初,美國已經開始從
伊拉克 脫身,而且有埃及政變這么好的機會,美國會趁機順手推動卡扎菲下台。
2003年9月12日,聯合國安理會以13票贊成、2票棄權的表決結果通過第1506號決議,決定解除聯合國因1988年洛克比空難和1989年法國聯航空難事件而對利比亞實施的長達11年的制裁。
利比亞戰爭與卡扎菲家族的覆滅 2011年2月16日起,利比亞多個城市出現抗議活動,要求卡扎菲政府下台,抗議活動向全國蔓延,演變成武裝衝突;3月17日,聯合國決定在利比亞設立
禁飛區 ,以法國、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利比亞展開“
奧德賽黎明 ”軍事行動;8月21日,反對派攻入的黎波里;兩天后,占領卡扎菲權力象徵的
阿齊齊亞兵營 ,卡扎菲政權正式倒台,反對派成為利比亞執政當局。
利比亞民眾國的綠色國旗落地,標誌卡扎菲42年統治的終結 10月20日,執政當局稱完全占領卡扎菲殘餘最後一個據點
蘇爾特 ,卡扎菲及其接班人
穆塔西姆 被俘身亡。執政當局武裝將兩人遺體送至
米蘇拉塔 一處肉類冷藏庫中向市民展覽了4天后秘密下葬。卡扎菲身亡後,利比亞
分崩離析 。
2013年1月9日
利比亞國民議會 正式批准停止使用“
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 ”名稱的決定,改國號為“
利比亞國 ”。
後卡扎菲時代 2011年,卡扎菲政權被推翻。歷史上,利比亞由
的黎波里塔尼亞 (西部)、
昔蘭尼加 (東部)和
費贊 (南部)三個地區構成。2012年3月6日,利比亞東部的拜爾蓋地區(舊稱“昔蘭尼加”)宣布實行聯邦自治。
2018年12月19日,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在北京宣布其理事會已批准新一批6個意向成員加入,其中包括利比亞。
自然環境 區域位置 利比亞位於非洲北部,面積1759541平方公里,位於東經9°-25°,北緯18°-33°之間。東部與
埃及 交界,東南與
蘇丹 為鄰,南部同
查德 和
尼日 毗連,西部與
阿爾及利亞 和
突尼西亞 接壤。北部臨
地中海 。海岸線長約1900餘公里。
利比亞行政區劃 地形地貌 利比亞全境95%以上地區為沙漠和
半沙漠 。大部分地區是
平均海拔 500米的低高原,受寬闊低地分割。北部沿海有狹窄平原。荒漠與半荒漠占總面積90%以上;西北部與南部多
礫漠 、
石漠 ;其餘為沙漠,間有
綠洲 。
歷史古蹟 氣候特徵 利比亞北部沿海屬
亞熱帶地中海氣候 ,冬暖多雨,夏熱乾燥內陸區屬
熱帶沙漠氣候 。其夏季平均氣溫為35℃,冬季平均氣溫為15℃。 年平均降水量從北往南由500毫米----600毫米遞減到30毫米以下,常有來自南面撒哈拉沙漠的乾熱風為害。中部的塞卜哈是世界上最乾燥的地區之一。
水系分布 利比亞境內無常年性河流和湖泊。
井泉 分布較廣,為主要水源。
時區 格林尼治中午12時,為利比亞14時,即台北時間20時。
自然資源 石油和天然氣探明儲量位居非洲第一,分別為430億桶和1.54萬億立方米。
古城雨後
利比亞是主要的石油出口國之一。利比亞1955年頒布國家石油法,並開始石油勘探。1959年發現了第一批
油田 ,1961年開始出口
原油 。利比亞原油油質好,並且含硫量低,蠟油產率高。
2011年內戰爆發前,利比亞原油日產量約160萬桶。
截止2014年9月統計,利比亞天然氣儲量1.54萬億立方米,居非洲第四位。
2018年,利比亞石油生產趨向穩定,目前日產量約95萬桶。
利比亞其他資源有鐵(蘊藏量20-30億噸)、
鉀 、錳、磷酸鹽、銅、錫、硫碘、
鋁礬土 等。沿海水產主要有
鮪魚 、
沙丁魚 、海綿等。
行政區劃 區劃 1990年利比亞重新劃分行政區域,將原來的13省合併為7個省(
沙拉拉 、巴延奧盧、五點、
蘇爾特灣 、的黎波里、
綠山 、西山),下設42個地區。1998年,利比亞全國劃分成26個省。2002年增至28個省及兩個地區。
首都 首都
的黎波里 (Tripoli),人口175萬(2006年)。的黎波里是利比亞最大港口,位於國境西北部,瀕臨地中海南岸。的黎波里是一座擁有2700多年悠久歷史的古城,自古便是重要
貿易中心 和戰略要地。的黎波里作為城市名稱,有著一段漫長的歷史。公元前7世紀,
腓尼基人 在北非地中海沿岸建立起3座城市,這就是
奧薩 、布雷撒和萊普蒂斯,統稱為“的黎波里斯”。
的黎波里 國家象徵 國名 卡扎菲執政時期國名為
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 (The Great Socialist People's Libyan Arab Jamahiriya),2011年,卡扎菲政權被推翻,國名暫定為利比亞(Libya)。2013年1月9日
利比亞國民議會 正式批准停止使用“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名稱的決定,報導稱,議員們批准了“利比亞國”(State of Libya)作為現國名,在新憲法確立以前,將一直使用這一國名。議會領導層的訊息稱,“通過這個決定的目的是讓政府可以修改所有官方檔案,這些檔案仍採用以前的國名。”國名源於
希臘語 ,意為“白種人居住的地方”。
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標誌 國旗 利比亞國旗為紅、黑、綠三色橫旗。中間黑色帶子代表昔蘭尼加地區,闊度是紅色和綠色帶子的兩倍。黑色帶子中央的新月和五芒星是多數阿拉伯穆斯林國家的傳統標誌,這個設計來源自塞努西穆斯林教派黑底新月五芒星旗。紅色帶子代表費贊地區,亦象徵人民的鮮血;而綠色帶子代表
的黎波里塔尼亞 地區和
伊斯蘭教 ,亦是繁榮的象徵。
利比亞國旗 國徽 利比亞自2011年利比亞內戰後,利比亞政府尚未設計確定新國徽。2013年起,利比亞國駐外使館及護照所使用的星月徽章作為國徽。
利比亞國徽 國歌 《利比亞,利比亞,利比亞》
中文歌詞:
我的國家!我的國家!
在我頑強鬥爭之下,
在我不懈努力之下,
把敵人和厄運都打垮,
得翻身,得翻身只因我們付出了代價,
利比亞!利比亞!利比亞!
我的國家是祖先所留下,
願安拉把傷你的手都截下。
我們永是保衛您的戰士,
只要您生存不在乎誰垮。
我們把誓言向您莊嚴許下,
我們絕不會讓您再受欺壓。
我們已獲自由,已經解放了自己的國家,
利比亞!利比亞!利比亞!
人口民族 利比亞全國總人口637萬(2017年),主要是阿拉伯人,其他為
柏柏爾人 。
政治 政局 自2011年卡扎菲政權被推翻以來,利比亞社會墜入嚴重失序的深淵,各路諸侯爭權奪利,派系武裝擁兵自重,部落紛爭不斷激化,教俗力量摩擦不斷。目前兩大勢力正在割據對峙,一方是
利比亞民族團結政府 與支持它的武裝力量,控制著利比亞西部部分地區;另一方是在東部城市
圖卜魯格 另建政府的
利比亞國民代表大會 ,利比亞軍事強人
哈利法·哈夫塔爾 麾下“國民軍”2019年4月4日奪取位於
的黎波里 以南大約80公里的蓋爾揚市。利比亞東部臨時政府“外長”阿布德·海爾·霍維希2019年4月8日向
俄新社 記者表示,利比亞東部臨時政府呼籲俄羅斯協助推動利比亞衝突各方的和解進程。
卡扎菲倒台以來,宗教勢力和世俗勢力就一直爭權奪利。2012年,利比亞通過選舉產生了宗教勢力為主的國民議會。兩年後,第二次選舉產生的國民代表大會為世俗勢力所主導,但支持宗教勢力的“利比亞黎明”武裝不滿權力分配,於當年8月攻占首都
的黎波里 ,扶植任期已結束的國民議會復會,組建“救國政府”。利比亞政府和國民代表大會被迫前往東部的
圖卜魯格 ,利比亞由此出現兩個議會、兩個政府東西對峙的局面。
2015年12月,在聯合國斡旋下,利比亞對立雙方議會代表簽署《利比亞政治協定》,同意組建民族團結政府,位於東部的國民代表大會改為利比亞的議會。但國民代表大會並未承認民族團結政府。
憲法 1969年12月曾頒布臨時憲法。1973年,
卡扎菲 發動“文化革命”,宣布停止執行一切現行法律。2011年8月,“
利比亞國家過渡委員會 ”公布《憲法宣言》,在政治過渡階段發揮臨時憲法作用。《憲法宣言》規定,利比亞將建立
多黨制 民主國家,實行
法治 ,保障全體人民平等享有基本自由和人權。伊斯蘭教為國教,教法是國家立法的主要依據,國家保護非穆斯林民眾的宗教信仰自由。《憲法宣言》還公布了利政治過渡的時間表。根據利政治過渡時間表,國民大會成立後組建憲法起草委員會,成立後2個月內完成新憲法起草並提交國民大會審議。審議通過後1個月內組織憲法公投,公投通過後新憲法將正式生效。利比亞已組建制憲委員會,但
制憲 進程十分緩慢,新憲法草案尚未完成。
議會 卡扎菲政權時期設有總人民大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構。卡扎菲政權被推翻後,2012年7月7日,利比亞舉行國民議會選舉,共有200名議員當選;8月8日,議員在最高法院院長艾德漢主持下宣誓就職;8月10日,利比亞國民議會在首都的黎波里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
穆罕默德·馬賈里亞夫 當選首議長。2013年5月馬賈里亞夫議長辭職,
努里·阿布·薩赫明 任新議長。2014年5月18日晚,利比亞軍事警察部隊司令穆赫塔爾·費爾納納宣布解散利比亞國民議會,並由制憲委員會代行國民議會職權。5月20日,利國民議會在首都的黎波里宣布重啟運行,阿布·薩赫明任議長。
2014年6月25日,利比亞舉行國民代表大會選舉,共有包括152名女性在內的1714名候選人參與角逐。利比亞共有約340萬合法選民,此次參加投票的只有約63萬。這是自卡扎菲政權倒台以來,利比亞第二次進行議會選舉。
國民代表大會產生後,將取代原利比亞國民議會,成為利比亞政治過渡時期的最高立法機關。 7月21日,利國家最高選舉委員會在首都
的黎波里 公布了國民代表大會選舉的最終結果。結果顯示,在全部200個議席中,共有188名候選人當選為議員,尚有12席空缺。8月4日,利國民代表大會在東部城市圖卜魯格召開首次會議,並選舉
阿基拉·薩利赫·伊薩 為議長。2015年12月,利各派在摩洛哥正式簽署《利比亞政治協定》。根據該協定,國民代表大會履行議會職能,國民議會更名為“國家最高委員會”,為利最高諮詢和協商機構。目前,國家最高委員會主席是哈立德·邁什里。
政府 2012年10月,利國民議會選舉
阿里·扎伊丹 為臨時政府總理。11月,新政府宣誓就職。新政府設3名副總理,27名部長,2名國務部長。利最大的兩個政黨
全國力量聯盟 和
公正與建設黨 分別有5人入閣。2013年3月,扎伊丹總理被國民大會解職,臨時政府國防部長阿卜杜拉·薩尼任代總理。2014年8月,國民代表大會任命薩尼為臨時政府總理。同月國民大會重啟運作,並組建“救國政府”。2015年12月利各派簽署《利比亞政治協定》,並將成立民族團結政府。2016年1月19日,利比亞總理委員會宣布正式組建民族團結政府,並於當天公布新政府32名部長的名單,資深政客
法伊茲·薩拉傑 出任總理。4月5日,利比亞“救國政府”宣布解散,結束了利比亞‘兩個政府並存“的狀態。
司法 1979年9月卡扎菲宣布由司法人民委員會掌管司法權。原由最高法院等機構基本上被各地革命委員會建立的特別法庭和革命法庭等取代。為統一審判工作,1988年3月成立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1990年10月回復最高法院。
政黨 1969年9月1日,
卡扎菲 領導的“
自由軍官 ”組織推翻了
伊德里斯王朝 ,建立了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1977年3月2日,改名為
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 ),卡出任革命指揮委員會主席兼
武裝部隊 總司令,並晉升為上校。此後,卡扎菲執政長達42年。在卡扎菲執政時期,成立政黨被視為“
叛國罪 ”。在2011年利比亞內戰中,卡扎菲政權被推翻。2012年7月7日利比亞舉行了首次多黨制國民議會選舉,主要政黨有:
(1) 全國力量聯盟 ,成立於2012年2月,是利比亞第一個宣布成立的政黨組織,是一個世俗化自由主義政黨。該黨尋求建設一個民主的公民國家,提倡尊重婦女權利和其他民主變革。該黨21世紀初是
利比亞國民議會 第一大黨,前
利比亞國家過渡委員會 執行局主席
馬哈茂德·吉卜里勒 是該黨主席。
(2) 公正與建設黨 ,是利比亞的一個
伊斯蘭 主義政黨,由
穆斯林兄弟會 成員於2012年3月3日在
的黎波里 創建成立。該黨21世紀初是議會第二大黨。
(3) 全國陣線黨 , 是一個利比亞自由主義、
世俗主義 和
進步主義 政黨,成立於2012年5月。該黨的前身為1981年成立的反抗卡扎菲統治的抵抗組織——拯救利比亞全國陣線(NationalFrontfortheSalvationofLibya,NFSL)。該黨主要活躍於利比亞東部地區,21世紀初是利國民議會第三大黨。
除此之外,還有祖國聯盟 和全國中間派黨 等其他政黨組織。
政要 經濟 概況 利比亞資源豐富,特別是氣儲量十分豐富,是世界主要產油國和石油輸出國之一。這正是利比亞吸引外資的關鍵因素之一。
塞卜拉泰考古遺址內的大劇院遺址 石油生產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0-70%,2004年,利比亞
原油 產量達到160萬桶/日,國內消費約25萬桶/日,淨出口約120萬桶/日(2012年)(2004年6月恢復對美出口石油),出口占總產量的83.75%。還出口鐵礦石、花生、皮革等,進口以機器設備、車輛、糧食為大宗。除石油外,天然氣儲量也較多,其它資源有鐵、鉀、錳、磷酸鹽、銅等。1985年石油探明儲量29.18億噸,產油5000餘萬噸,已探明,天然氣儲量6053億立方米。主要工業部門是石油開採、煉油,還有食品加工、石化、化工、建材、發電、採礦、
紡織業 等。鐵、錳、銅、
錫 、鋁土、
磷灰石 、
鉀鹽 等礦藏尚少開發。可耕地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2%。糧食不能自給,大量靠進口。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玉米、花生、柑桔、橄欖、菸草、
椰棗 、蔬菜等。畜牧業在農業中占重要地位。牧民和半牧民占農業人口一半以上。
主要經濟指標(2017年,資料來源:2018年《經濟季評》):
工業 2013年,利比亞工業總產值413.46億美元,石油是利比亞的經濟命脈和主要支柱,絕大部分出口收入來自石油。20世紀50年代發現石油後,利比亞石油開採及煉油工業發展迅速。2013年受油田港口示威活動影響,利比亞石油出口銳減。2016年出口石油創匯81億美元,主要出口至義大利、德國、西班牙、法國等國。利工業還包括石化、建材、電力、採礦、紡織業、食品加工等。
農業 在利比亞只有2%的土地因為能得到足夠的降水而適合耕種。但根據調查,利比亞南部沙漠地區蘊藏有豐富的地下淡水資源,其儲存量相當於尼羅河200年的總流量。為了開發更多適於耕種的土地,利比亞興建了很多地下水灌溉系統,AlKhufrah綠洲則是利比亞東南部(接近埃及邊境)的國內最大農業規劃之一。
利比亞婦女 利比亞的綠洲採用中心樞軸供水系統,將地下水通過壓力輸送到電鍍鋼管或鋁管上,電鍍鋼管或鋁管上安裝有噴灌頭,再配合地面支撐的輪子,圍繞一個中心旋轉,整個噴灌機噴灌面積形成一個圓形的“麥田圈”。這種時針式噴灌機械在
撒哈拉沙漠 和美國使用的很普遍,中國有些地區也有使用。
農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約2.6%。農業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17%。可耕地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1.03%,水澆地不到1%。利比亞農業非常落後,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玉米、花生、柑桔、橄欖、菸草、椰棗、蔬菜等。畜牧業占有重要地位。全國有牧場約850萬公頃。利比亞食品自給能力不足,近一半的糧食和畜牧產品依賴進口。
貨幣 利比亞原來使用的貨幣名稱為利比亞鎊,與英鎊等值。1959年該國正式公布貨幣的含金量為2.48828克,官方匯率為1利比亞鎊等於1英鎊,又等於2.80美元。1967年11月18日,英鎊貶值14.3%,利比亞鎊未隨同貶值,故對英鎊改為0.857143利比亞鎊等於1英鎊。
利比亞貨幣 1971年9月1日,利比亞政府發行新貨幣第納爾,並以1:1的比率收回利比亞鎊,含金量及官方匯率均維持不變。12月14日利比亞退出英鎊區。12月20日美元貶值後,第納爾對美元的官方率改為1第納爾等於3.04美元,並允許4.5%的波動幅度存在,1973年2月12日美元再度貶值後;利比亞宣布仍維持第納爾的含金量,對美元的官方匯率改為1第納爾等於3.37778美元。從1974年起第納爾和美元的匯率一直固定在1第納爾等於3.3778美元的水平。
1986年3月18日
利比亞第納爾 以1第納爾等於2.80特別提款權的比率釘住特別提款權,實行管理、浮動有效匯率制。
外匯 利比亞禁止貨幣自由進出;在利投資項目到期、項目清算、項目出售幾種情況下,允許投資人將其在利投資匯出境外;允許投資人每年把在利投資所賺取的淨利潤和紅利匯出境外。
利比亞是國際投資保障機構,承諾保護外國在利的投資;利比亞同二十多個國家簽署了保護保障投資雙邊協定、禁止雙重徵稅及其它保護保障協定。
利比亞投資促進機構是主管投資事務(不含石油投資)的專門機構,除履行與投資相關的職責外,它還與利比亞移民、海關等機構合作,向投資者提供“一站式”服務。
截至2017年12月,利外匯儲備達742億美元。
文化 語言 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少量利比亞人說英語等。
宗教 伊斯蘭教 是國教,95%的居民是穆斯林,絕大多數居民信仰伊斯蘭教,
遜尼派 穆斯林占97.2%。信奉伊斯蘭教,不吃豬肉,忌飲酒,忌吸毒。
清真寺 飲食 利比亞烹飪融合了阿拉伯和
地中海 的烹飪風格,並深受義大利影響。選單上一般都備有意大利麵食,特別是義大利通心麵。當地一道著名的飯菜是Couscous,即用粗麵粉、肉和馬鈴薯混合蒸成。肉食以羊肉、牛肉為主。Sherba是一種很好喝的利比亞湯。Bazin是一種當地的大餅,由大麥、鹽和水混合製成。
石榴花圖例 當地盛產椰棗、橙子、西瓜、杏、
無花果 和橄欖等水果,每年進口大量蘋果、香蕉等,市場上水果和蔬菜供應充足。
依照
伊斯蘭 法律,利比亞禁止飲酒和所有含酒精飲料。一般飲用瓶裝礦泉水和軟飲料。建議不要直接飲用當地的自來水或淺層地下水,口感上有一些鹹。
利比亞茶是一種加有薄荷葉的濃茶,有時還加有花生,深受當地人喜愛。美式和英式咖啡比較普遍。消毒牛奶、鮮牛奶等奶製品和雞蛋等隨處可以買到。超市、商店裡的食品和飲料多來自歐洲和阿拉伯國家。
許多地方的餐廳和咖啡店一般是外國人多有光顧。在一些餐廳和大型賓館可以提供外國風味的飯菜。
節日 節日
日期
每年3月5日
每年3月31日
每年以伊斯蘭教曆10月1日
每年以伊斯蘭教曆12月10日
8月4日
8月13日
9月1日
10月13日
12月24日
習俗 利比亞的商業風俗,冬季前往宜穿保守式樣西裝。拜會要先定好約會時間。商務活動多用阿拉伯語、義大利語和法語。阿拉伯人款待朋友的佳肴是一道現宰的生羊肝。客人來到後現宰肥羊一隻,將生羊肝切成片,碼放在瓷盤裡,上面撒辣椒麵和香料,端到桌上敬客。這便是最盛情的款待。如果客人不吃,將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有負主人的一片心意。利比亞的宴會要看主人和客人的興趣而定。有的宴會是在嚴肅的氣氛中進行,有的在談笑中進行。阿拉伯人信奉伊斯蘭教,豬肉類食品和酒禁止食用。平時以吃麵食為主,喜食甜辣風味食品。有飲茶和喝咖啡的習慣。阿拉伯人吃飯不用刀叉只用手抓,但只能用右手。飯後上一道咖啡,不上咖啡客人不可起身告辭。烤全羊是阿拉伯人的名菜。
阿拉伯人一般穿民族服裝,一種寬鬆的大袍,把整個身體包起來,女子則連整個頭部、手足都被包裹的嚴嚴實實,只露眼睛看東西。
商業往來報價宜用到岸價,不用離岸價。對對方的信用程度應加以確認。交談時不要觸及政治、宗教或諸如此類易引起爭論的話題。初次交易應要求對方用不可撤回的信用證付款,避免收受見票即付的匯票。商務洽談應設法會見最能解決問題的官員。在拜會之前要弄清官員的姓名和官銜。政府機構決策緩慢,守約是偶然的。商務活動最好於1l月至次年4月前往。
利比亞實行獨特的伊斯蘭教會主義,穆斯林國家的宗教禮儀非常嚴格,同利比亞人談判會見和打交道時,要遵循一般阿拉伯禮節和社會習慣。政府不鼓勵收受小費,但受歡迎。應邀作客,只有男性參加,利比亞是一個開放的自由國家。
在利比亞安排會晤要儘量提前,並準時到達。但利比亞人對時間的運用很靈活,他們並不很遵守時間表上的安排。
邀請吃飯或多加招待會是一般的款待形式。制定有嚴厲的禁酒法律條文。如被邀請到利比亞人家吃飯,只有男人能夠參加,而且要為男主人帶禮物,不能為他的妻子帶禮物。
阿拉伯人為父系家族。名字反映血統關係,姓名排序有一定順序:本人名,父名,祖父名,家族名。柏柏爾族實行父親家族制,一夫一妻制,男娶女嫁或姑表聯煙。家族中家長為男性,家庭成員都必須按家長的要求辦事。家庭中的全部收入都由家長掌管,柏柏休人所居住的村莊由德高望重的人組成元老院,負責掌管一切事項。
利比亞人喜歡綠色,把綠色看成是革命的象徵,表示勝利和吉祥,忌諱黑色。此外,豬、貓、女性人體均屬禁忌圖案。酒也在被禁之列。
軍事 利比亞戰爭前 利獨立後,組建了利比亞皇家軍隊,1962、1963年先後建立海軍和空軍。“九·一”革命後,實行
義務兵 和
志願兵 相結合的兵役制,服役期2年。1983年2月通過“革命總動員計畫”,對全體適齡男女進行軍訓。1988年8月,
卡扎菲 宣布取消
正規軍 ,將其改編為“民眾國衛隊”,並在各省建立由省防禦委員會領導的“防衛區”(地方部隊)。1989年9月宣布成立全國臨時總防禦委員會(總司令部)。卡扎菲一直任武裝部隊最高統帥直至卡扎菲政權被推翻。
卡扎菲時代的利比亞軍銜 根據倫敦國際戰略問題研究所統計,2010年利三軍總兵力7.6萬。準軍事力量“人民武裝”4萬人。其中陸軍5萬人,海軍8000人,空軍1.8萬人。
2011年3月20日,多國部隊展開了代號為“
奧德賽黎明 ”的軍事行動,重創利防空體系和裝甲部隊,在利建立起“
禁飛區 ”。北約於2011年接管軍事行動指揮權,至7月8日,北約共出動各型軍機14281架次,其中5388架次執行打擊任務。2011年8月22日利國防部被全國過渡委員會攻占,2011年10月20日利比亞軍事中心蘇爾特被攻占。
利比亞過渡政府國防部長朱瓦利在2011年12月25日表示,過渡政府將組建
武裝部隊 ,數千名利比亞前
反對派 士兵將從2012年1月起被編入利比亞武裝部隊。這將是對利
當局 從現武裝力量領導人手中接管部隊能力的考驗。
利比亞戰爭後 2011年利比亞卡扎菲政權被推翻後,利比亞各地“
軍閥割據 ”、武裝組織林立,主要形成親伊斯蘭及親世俗派的武裝力量。主要武裝組織簡況如下:
一、利比亞政府軍。利比亞政府軍尚沒有形成有效的軍事力量,正在訓練新招募的人員,負責的黎波里街道安全,嚴重缺乏有經驗的士兵及武器。
二、利比亞革命者行動局。曾為政府認可負責保衛首都的組織,2013年10月因涉及綁架臨時政府總理
扎伊丹 被剝奪了保衛的權利,在班加西設有分支。
三、國家安全局(利比亞常規警察部隊),負責調查犯罪案件及交通違法行為,保護公共財產。在東部城市
德爾納 、南部城市
塞卜哈 遭到伊斯蘭武裝襲擊。
四、雷霆
特種部隊 。利比亞精銳部隊,由傘兵和突擊隊員組成,反對伊斯蘭武裝,2014年5月參與了哈夫塔爾領導的“尊嚴”行動。
五、反犯罪組織。隸屬於內政部,主要負責打擊毒品犯罪,被指控參與綁架利前總理扎伊丹。
六、石油設施衛隊。成立於2012年,負責保護利比亞重要石油設施。衛隊領導易卜拉欣賈哈蘭利用該衛隊占領重要油田港口,要求提高東部地區在國家石油銷售中的分成。
七、利比亞國民軍。由退役將領
哈里發·貝卡西姆·哈夫塔爾 領導,號稱6000人,士兵多數為世俗人員,自2014年2月開始進入公眾視線,5月16日以反恐名義發動“尊嚴”行動,在班加西及周圍與親伊斯蘭武裝發生激烈衝突。
八、利比亞之盾。該部隊是總部設在班加西一支民兵,隸屬於國防部,曾於2014年5月遭到哈夫塔爾的攻擊,在全國共有四個旅。
九、津坦革命軍事委員會。成立於2011年,匯集了利比亞西部津坦及納夫薩山區共23支民兵武裝,據稱是利比亞最強的武裝力量,親世俗派,自2011年秋季起控制
的黎波里國際機場 ,不時與其他武裝發生衝突。2014年7月,米蘇拉塔民兵組織為爭奪的黎波里國際機場控制權,與津坦民兵在機場及周圍爆發激烈軍事衝突,造成大量人員傷亡,機場設施、民用飛機損毀,機場被迫關閉。
十、卡厄卡厄旅。該組織人員曾在津坦地區接受培訓,分別在津坦及的黎波里設有基地,宣布支持“尊嚴”行動。
十一、雷電部隊:該組織與卡厄卡厄旅有密切聯繫,已宣布支持“尊嚴”行動。
十二、米蘇拉塔旅。成立於2011年,在“2.17”革命中繳獲大量卡扎菲部隊裝備,是津坦民兵的主要競爭對手。聯合國國際調查委員會指控其犯有
戰爭罪 。曾一度駐紮在的黎波里,2013年11月,的黎波里民眾遊行抗議安全局勢惡化,該組織向示威民眾開槍,致42人死亡,隨後撤回
米蘇拉塔 。該組織高層支持國民議會中的宗教勢力。
十三、2.17革命旅。總部設在班加西,建制大約12個營,數千人左右,涉嫌參與襲擊殺害美國大使克里斯·史蒂文斯的事件。
十四、安薩爾旅。基地位於利東部。2012年9月,美國駐班加西領事館遭襲,大使
約翰·克里斯多夫·史蒂文斯 等4人喪生。美方指認安薩爾旅策劃襲擊,並將其列入
恐怖組織 名單。安薩爾旅是哈夫塔爾“尊嚴行動”的主要打擊目標。
交通 概況 境內運輸以公路與管道為主。截止2014年9月全國有1800公里長的現代化沿海公路,5000餘公里的
能源運輸 管線和5個
油港 。
陸運 利比亞境內沒有鐵路,陸路交通主要以公路為主。的黎波里有發往全國主要城市的長途和短途客車,市區內有公車運營。各主要城市擁有出租汽車,招手即停,價格事先談定。在的黎波里和班加西可提供租車服務,左方向盤駕駛,靠馬路右側行使。國際駕照可使用三個月,過期必須申領使用利比亞駕照。
公路總長10萬公里,其中高級公路5.7萬公里,農用路4.2萬公里。
鐵路 利比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是有鐵路的,但戰後該國的鐵路被拆掉。如由鄰近國家如突尼西亞乘搭火車,則需要在到達邊境時轉乘的士等交通工具往利比亞。
空運 擁有利比亞阿拉伯航空公司和非盟航空公司。主要民用機場設在
的黎波里 、班加西、米蘇拉塔、賽卜哈、
托布魯克 、錫爾特和布雷加等。國內各主要城市之間通航,旅行方便。外國多家航空公司在的黎波里和班加西設有辦事處,如英航、法航、瑞航和意航等。擁有多條國際航線,可通達歐洲各主要城市、
阿拉伯國家 主要城市和非洲主要城市等。
各類機場共137個。主要民用機場設在的黎波里、班加西、米蘇拉塔、塞卜哈、圖卜魯格、蘇爾特、卜雷加等地。
水運 主要港口有的黎波里、班加西、圖卜魯格、卜雷加、德爾納、米蘇拉塔、扎維亞、拉斯拉努夫等。
管道 利比亞油田通過管道網路接至地中海。
利比亞國家石油公司 擁有7條輸油管道,有6個石油儲備基地,並還在籌化擴建石油儲備和煉油基地。
社會 媒體 主要報刊有《新黎明報》(阿文日報)、《綠色進軍周報》(阿文和英文)、《民眾國周報》(阿文和英文)。民眾國通訊社為官方通訊社,每天出版阿、英、法文新聞稿,在巴黎、倫敦、羅馬和貝魯特等地設有分社。官方電台有(1)創建於1957年的民眾國廣播電台,1979年後改為現名,用阿語和英語從的黎波里和班加西廣播;(2)大阿拉伯祖國和革命委員會之聲電台,用英、法、俄、德、羅、匈、南、保、捷等語言廣播;(3)民眾國電視台,創建於1968年,後改現名,用阿、英、法語播放。
教育 利比亞實行免費教育。15歲以上接受過教育的人口約占人口總數的82.6%,為北非最高。
利現有國小3451所,並不斷增加,各類職業中學1150所,總計在校學生為145.555萬人,各級學校教師總數為30.3146萬人(據2006年公布的數字)。
利比亞高等教育事業歸高等教育人民委員會管理,各大學和院系也都設有各級人民委員會,負責學校的具體管理。利有15所高校,著名大學主要有:最高研究院、的黎波里法塔赫大學、班加西高爾尤努斯大學、宣教學院、石油學院、蘇爾特塔赫迪大學、貝達歐麥爾·穆赫塔爾大學、胡姆斯
納賽爾大學 、扎維耶四月七日大學等,其中前4所大學有授予碩士和博士學位的資格。截至2005年,利共有大學教師11928名,就讀學生254456名,其中研究生2095名,教師學生比為1:21,基本與國際平均水平持平。學生在大學第1年接受全科教育,從第2年開始自主選擇各系學習,本科階段一般為4年,研究生教育一般為2-3年。利具有高等學歷人口占總人口的13%。
醫療 利比亞對國民實行免費醫療,醫院主要集中在的黎波里和班加西。利比亞醫療水平一般,因工資原因,許多來自東歐的醫務人員離開利比亞。隨著私人投資意願政策的出台,出現了服務治療高、收費高的私人醫院。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1年利比亞全國醫療衛生總支出占GDP的3.9%,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人均醫療健康支出181美元。2006-2012年間,平均每萬人擁有醫院床位37張。
2011年2月局勢動盪前,利比亞全國有17所綜合醫院和88個醫療中心,平均每千人有病床4.8張,醫生2名。全國有12.2萬人享受社會保險。
外交 外交政策 利比亞新政權建立以來,獲得國際社會的普遍承認。利比亞新政權的對外政策可概括為:堅持阿拉伯、非洲、伊斯蘭和開發中國家屬性,強調獨立自主、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內政等原則。新政權奉行全方位、均衡外交,在總體方針上,摒棄卡扎菲時代“個人外交”、“非洲領袖”的烙印,踐行相對務實、溫和的“新外交“理念,將本國利益作為外交政策立場的出發點,重視民意和對外民間交往。
卡扎菲時代利比亞外交部大樓 對外關係 同美國的關係
卡扎菲執政後,利美關係一直緊張。1980年
里根 政府上台後,美指責利"支持國際恐怖主義",兩國關係迅速惡化。1991年,美、英指控利兩名情報人員策劃了1988年
洛克比空難 事件,推動
安理會 對利實施制裁。2003年8月,利在洛克比問題上對美、英做出重大讓步,表示願支付27億美元巨額賠償並為利官員行為承擔責任。2004年利美恢復代辦級外交關係,美宣布全面取消對利經濟制裁。2006年美宣布全面恢復與利比亞的外交關係,並將利從支持恐怖主義國家名單中刪除。2008年1月,利外長沙勒格姆訪美。
2009年4月21日,美國國務卿
希拉蕊 會見利比亞國家安全顧問、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之子
穆塔西姆·比拉·卡扎菲 時表示,美國非常重視同利比亞的關係,彼此有許多增進合作的機會。希拉蕊和穆塔西姆就安全合作等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了意見。兩國關係實現正常化。
然而,2011年2月利局勢發生動盪後,美公開要求卡扎菲下台。3月,美聯合多國部隊對利實施軍事打擊。3月31日,美向
北約 移交對利軍事行動指揮權。7月15日,美宣布承認“國家過渡委員會”為利合法執政當局。10月18日,美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訪問的黎波里。12月17日,美國國防部長
帕內塔 訪問的黎波里。
2012年7月、9月,美國副國務卿伯恩斯訪問的黎波里。2013年3月,利總理
阿里·扎伊丹 訪問美國和聯合國。2014年5月利局勢惡化後,美國逐漸加大對利問題斡旋力度,參與利問題國際斡旋努力,同義大利等國共同主持數次利問題國際會議。8月,利臨時政府總理薩尼赴美出席首屆美非峰會。
美駐利大使遇襲身亡事件:2012年7月,以色列裔美國人製作的影片《穆斯林的無知》被上傳至視頻網站YOUTUBE,引發全球多國穆斯林不滿。9月11日晚,數百名利民眾包圍美駐
班加西 領事館,抗議電影上映。部分武裝分子縱火焚燒了領館建築,並同館內安全人員發生交火,造成美駐利大使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斯及3名使館人員身亡。事發後,利予以強烈譴責,承諾保護外國駐利外交機構和人員安全,願與美國配合開展相關調查。美已認定該事件為恐怖攻擊,但表示此事不會影響美利關係。2014年6月,美在利抓獲襲擊事件主謀之一阿布·卡塔萊。
當地時間2016年4月10日,美國總統
歐巴馬 接受美國
福克斯新聞台 (Fox)採訪,承認出兵利比亞是任內最大錯誤。
同歐盟的關係
在利局勢發生動盪前,
歐盟 是利第一大貿易夥伴和石油的主要銷售地。2007年,
歐盟 與利簽署了全面恢復與利關係的框架協定,並宣布與利建立全面夥伴關係。2011年2月利局勢發生動盪後,歐盟於2月28日決定對利政府實施制裁。4月12日,歐盟外長會議發表聯合聲明,呼籲利政府停火,並要求卡扎菲下台。5月22日,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
凱瑟琳·阿什頓 訪問班加西,宣布歐盟駐班加西辦事處正式運行。
薩科奇出訪利比亞 同阿拉伯國家的關係
2011年2月利局勢發生動盪後,阿盟中止了利在阿盟的席位。3月12日,阿盟召開外長會並發表聯合聲明,支持在利設立“禁飛區”。8月25日,阿盟宣布承認“全國過渡委員會”為利人民惟一合法代表,並恢複利在阿盟的席位。
同非洲國家的關係
利比亞是
非洲聯盟 (
非盟 )成員國。卡扎菲執政時期,利積極參與非洲事務。1997年8月,利倡議成立薩赫勒-撒哈拉國家聯合體。1999年9月,卡提出建立“非洲聯盟”構想。2000年7月,卡推動
非洲統一組織 (
非統 )第36屆首腦會議通過《非洲聯盟章程草案》。2001年7月,非洲聯盟正式成立。卡還提出設立非盟聯合政府並進而建立“非洲合眾國”等構想,強調非洲在包括聯合國改革等重大問題上應團結一致,“用一個聲音說話”。
2011年2月利比亞局勢發生動盪後,非盟積極進行政治斡旋,設立高級別特設委員會,先後提出政治利問題的“路線圖”、《框架協定建議書》等,並推動聯合國安理會召開利比亞問題會議。9月21日,非盟宣布
承認 “國家過渡委員會”。10月20日,非盟表示,利可以恢復在非盟及其下轄各個機構的活動。
同中國的關係
1978年8月9日,利比亞同
中國 建立外交關係。2011年9月12日,中方宣布承認“利比亞國家過渡委員會”為利比亞執政當局和利比亞人民的代表。利比亞外長海亞勒於2012年6月訪華,並派外交部部長助理參加了於2012年7月在北京舉行的第五屆
中非合作論壇 部長級會議。另中國承認利比亞現政府的條件,即利比亞戰爭中中國的損失由利比亞承擔。
同卡達關係
2017年6月5日,利比亞政府宣布與卡達斷交。
旅遊 主要景點 通常的利比亞景點包括:古羅馬遺址的拜謁,萊普提斯遺址,
塞布拉塔 古城等。參觀這些撒哈拉沙漠上最吸引人的勝景可以徒步,也可以乘直升飛機俯瞰。在阿卡庫斯山脈可以看到山崖上及洞穴中的
塔德拉爾特·阿卡庫斯 岩畫,被世界最大的沙漠和岩石隱藏了上千年的反映古代輝煌文明的優美壁畫,最早的已經存在12000多年,向人們展示從公元前12000年至公元1世紀的生活演變。
世界遺產 名稱
類型
1
文化遺產
2
大萊普提斯考古遺址
文化遺產
3
普蘭尼考古遺址
文化遺產
4
古達米斯古鎮
文化遺產
5
塔德拉爾特阿卡庫斯岩畫遺址
文化遺產
簽證辦理 需要得到利比亞簽證,必須先從利比亞內務部獲取返簽號,具體簽證辦理所需資料如下:
1、
護照 原件(要求有效期6個月以上,需要在利比亞駐華使館指定的翻譯公司翻譯成阿拉伯語)
2、照片2張,
3、填寫利比亞簽證申請表2張(在利比亞駐華使館領取表格,複印無效)
4、單位資質證明、派遣證明或準假證明
5、發自利比亞的返簽號,需要在利比亞使館裡能查到
利比亞至中國已於2010年11月2日開通了直航航班。每周2個航班。每周星期二、星期四早上從利比亞的黎波里機場起飛,星期三、星期五從早上從中國北京國際機場返回。該航線採用A330寬體遠程客機執飛,利比亞泛非航空公司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