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德里斯王朝(利比亞現代王朝)

伊德里斯王朝(利比亞現代王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伊德里斯王朝指的是利比亞現代王朝,建立於642年,1846年賽努西將宣教中心遷移到利比亞沙漠南部賈拉布卜綠洲,建立了“扎維葉”和伊斯蘭大學,主張恢復伊斯蘭教的純潔性,其影響擴大到整個利比亞。該教團反對土耳其蘇丹統治和義大利殖民主義入侵北非。1912年淪為義大利殖民地。1951年獨立,組成以伊德里斯一世為國王的伊德里斯王朝。1969年9月以卡扎菲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建立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1977年3月改稱現名。

基本介紹

王朝詳情
利比亞位於北非北部。面積176萬平方公里。全國人口430萬(1989)。居民絕大部分是阿拉伯人,其次是柏柏爾人。穆斯林占全國人口的98%。伊斯蘭教為國教。阿拉伯語為國語,通用英語。首都的黎波里。642~643年,阿拉伯將領阿慕爾·本·阿斯率騎兵初次攻占東部的昔蘭尼加地區,僅迫使居民交納貢賦。645年,阿拉伯穆斯林軍占領的黎波里,並進入南部的費贊等地,利比亞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當地柏柏爾人逐漸歸信伊斯蘭教,使用阿拉伯語。8世紀,艾巴德派曾以利比亞山區為堡壘,其信徒擴展到一些綠洲的柏柏爾居民,並領導各部族發動起義,反對阿拔斯王朝統治,10世紀建立了幾個獨立的艾巴德派小王朝。910年,什葉派法蒂瑪王朝占領的黎波里,傳播什葉派教義。11世紀時,阿拔斯王朝向北非大量移民,阿拉伯人遷居各地,促進了柏柏爾人伊斯蘭化和阿拉伯化的過程。12世紀的黎波里塔尼亞併入摩洛哥穆瓦希德王朝,恢復遜尼派的領導地位,承認阿拔斯王朝哈里發的宗主權。後歸屬於突尼西亞哈夫斯王朝。16世紀奧斯曼帝國占領利比亞,派台伊統治,蘇丹直接任命法官,推行哈乃斐學派教法。18世紀初,利比亞建立卡拉曼王朝。後奧斯曼帝國派兵推翻卡拉曼王朝,派遣總督直接統治。19世紀,蘇菲派賽努西教團在利比亞傳播,在白爾切建立了非洲第一座“扎維葉”。1846年賽努西將宣教中心遷移到利比亞沙漠南部賈拉布卜綠洲,建立了“扎維葉”和伊斯蘭大學,主張恢復伊斯蘭教的純潔性,其影響擴大到整個利比亞。該教團反對土耳其蘇丹統治和義大利殖民主義入侵北非。1912年淪為義大利殖民地。1951年獨立,組成以伊德里斯一世為國王的伊德里斯王朝。
利比亞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大多遵從馬立克教法學派,極少數為哈乃斐教法學派。一部分柏柏爾人屬於艾巴德派。利比亞賽努西教團雖被宣布取締,但仍有一定社會影響。1969年臨時憲法規定,伊斯蘭教為國教,利比亞的目標是實現伊斯蘭社會主義和阿拉伯的全面統一。1975年卡扎菲發表《綠皮書》,提出“世界第三理論”,闡述了伊斯蘭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是《古蘭經》和伊斯蘭教義。利比亞實行伊期蘭教法,並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令和教規,稱之為“法律的伊斯蘭化”。伊斯蘭教育在利比亞有廣泛影響,建有各級伊斯蘭學校,著名的宗教大學有賽努西大學和伊斯蘭宣教學院,專門培養高級教職人員和學者。利比亞政府設立“聖戰基金”組織,創辦了提倡伊斯蘭教復興的國際性組織“伊斯蘭宣教協會”。宣教會在非洲、歐美許多國家設立伊斯蘭中心,派出400多名傳教師。並向一些國家的伊斯蘭社團提供各種援助。出版有《伊斯蘭文化月刊》,向世界發行。利比亞為“阿拉伯國家聯盟”和“伊斯蘭會議組織”、“世界伊斯蘭大會”、“伊斯蘭世界聯盟”的成員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