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加西

班加西

班加西是利比亞第二大城和重要海港,班加西區首府。人口約88萬(2013年)。古代重鎮,通往非洲內陸的商貿中心。有紡織、魚類加工、水泥等工業。交通樞紐,有國際航空站。建有巨大的海水淡化廠。冬季旅遊、療養勝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班加西
  • 外文名稱:Benghazi
  • 別名:比林奇
  • 行政區類別:首府
  • 所屬地區:利比亞班加西區
  • 下轄地區:邁爾季 蘇盧格 蓋米尼斯
  • 地理位置:錫德拉灣沿岸
  • 面積:11536平方公里 
  • 人口:881,203(2013年)
  • 方言:阿拉伯語,柏柏爾語
  • 氣候條件:熱帶沙漠氣候
  • 機場:班加西國際機場
  • 高等學校:班加西利比亞大學
簡介,歷史沿革,經濟發展,城區建設,暴亂危機,

簡介

利比亞利比亞
班加西(英語:Benghazi;阿拉伯語:بنغازي‎)是位於利比亞(英語:Libya)北部錫德拉灣沿岸的一座港口城市,也是該國第二大城市,班加西區首府,是臨時政權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總部所在地。
原名比林奇。城市建於古希臘時代的,名稱則是以當時對城市的興盛有所貢獻的人物來命名。人口670,797(2006年)。
位於利比亞東北部,西臨地中海蘇爾特灣。屬地中海氣候,7~8月平均氣溫 22~29℃;冬季溫和,1~2月平均氣溫10~17℃ ;年平均降水量254毫米。
班加西之夜班加西之夜
自古就是通往非洲內陸的商隊貿易集鎮。前5世紀希臘人始建。後被埃及人、羅馬人汪達爾人拜占庭人先後占領。16世紀起被土耳其人統治達300年之久(1578年~1911年)。17世紀改為現名。1912年~1942年為義大利侵占。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同盟國軸心國激烈爭奪,曾5次易手,最後於1942年11月被英軍占領。
班加西現為全國經濟、交通中心之一,冬季旅遊 、療養勝地 。分新舊市區與內外兩港。附近海灘產食鹽。有紡織 、食品、製鹽、煉油、化工、業,還有製革、釀造和捕漁業。設有規模很大的海水淡化廠。沿海聯邦公路經此,原有鐵路通往蘇盧格和邁爾季。城東32千米的貝尼納有國際機場。設有加爾尤尼斯大學(原稱班加西大學)。

歷史沿革

前5世紀由希臘人始建於希斯皮里德斯附近。在埃及托勒密王朝統治期間,托勒密三世為紀念其王后,改名比林奇。後被羅馬人汪達爾人、拜占廷人、阿拉伯人先後占領。16世紀起土耳其人統治達300餘年之久(1578~1911年),17世紀改稱班加西,仍是一個小鎮。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同盟國軸心國激烈爭奪,曾5次易手,最後於1942年 11 月被英軍占領。義大利統治期間(1912~1942年)有一定發展,但其經濟面貌的巨大改變,則始於20世紀50年代石油工業的發展。1969年,卡扎菲在班加西發動了九月革命,卡扎菲政權(1969-2011年)年間經濟得到發展,在利比亞東部具有中心地位。

經濟發展

作為石油工業設備進口中心,港口迅速擴建,跨國石油公司紛紛設立辦事機構,人口迅猛增加;並發展了製鹽、食品、水泥、鋼管、化工、紡織、鞣革、釀酒、魚類加工等工業;還有巨大的海水淡化廠。港口有3個深水碼頭,1個油輪泊位,碼頭水深9米。有公路通全國主要城市。城東32公里的貝尼納有大型國際航空港。在利比亞內戰中並未遭到太大破壞。

城區建設

文化設施有建於 1955 年的利比亞大學。市區分兩部分,舊城在北部,以阿拉伯穆斯林居民為主;新城在南部,向郊區發展迅速,居住著阿拉伯人和外國僑民。
班加西班加西

暴亂危機

2011年2月16日以來,利比亞爆發了大規模反政府騷亂及流血衝突, 反政府武裝在東部班加西成立了利比亞"臨時政府"("全國過渡委員會")。主要由舊王族、反對部落貴族、富商、反對政府的財團、卸任政府官員,對利比亞獨裁者卡扎菲不滿人士及少數“基地”組織成員組成。目前位於班加西的全國過渡委員會已經控制了利比亞全境,於2011年10月23日在班加西宣布全國解放,開始過渡進程。2011年春季以來,多國家高官訪問班加西並承認全國過渡委員會為利比亞唯一合法政府,8月英法領導人訪問了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與班加西。2011年10月。美國國務卿希拉蕊閃電訪問利比亞。中國大陸外交部亞非司司長於7月6日旋風訪問班加西,並表示中方重視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的作用,視其為“重要對話方”,願繼續保持雙方接觸,推動利比亞危機早日得到政治解決。中國已於9月承認全國過渡委員會為利比亞執政當局與利比亞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
2016年的班加西2016年的班加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