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

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

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The Great Socialist People's Libyan Arab Jamahiriya)是1977年-2011年間存在過的一個政權,今利比亞國的前身。

位於非洲北部。北臨地中海,西接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南鄰尼日查德,東界埃及蘇丹。面積1759540平方千米。海岸線長約1900千米。人口617.3萬(2008年),主要是阿拉伯人,柏柏爾人僅占1.4%,另外還有少數巴基斯坦人等。阿拉伯語為國語。絕大多數居民信仰伊斯蘭教。首都的黎波里。石油是經濟的命脈和主要支柱,為世界主要石油生產國之一。由於石油收入,利比亞一度成為非洲按人口平均計算國民生產總值最高的國家。

1969年9月1日,由卡扎菲領導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伊德里斯王朝統治,成立了以卡扎菲為首的革命指揮委員會,行使國家最高權力,並宣布建立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1977年3月2日卡扎菲發表《人民權力宣言》,宣布利進入“人民直接掌握政權的民眾時代”,取消各階級政府,建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委員會,改共和國為民眾國,同時在全國範圍內普遍建立各級革命委員會。1986年4月改國號為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2011年,卡扎菲政權被推翻,10月20日,卡扎菲及其接班人穆塔西姆被殺身亡,利比亞民眾國土崩瓦解。

2013年1月9日,利比亞國民大會(議會)正式批准停止使用“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名稱的決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
  • 英文名稱:The Great Socialist People's Libyan Arab Jamahiriya
  • 簡稱:利比亞
  • 所屬洲:非洲
  • 首都的黎波里
  • 主要城市:的黎波里、班加西蘇爾特
  • 國慶日:1969年9月1日
  • 國歌:真主至高無上
  • 國家代碼:LBY
  • 官方語言阿拉伯語
  • 貨幣第納爾
  • 時區:UTC+2
  • 政治體制:共和制
  • 國家領袖奧馬爾·穆阿邁爾·卡扎菲
  • 人口數量:628萬人
  • 人口密度:3.2人/平方公里
  • 主要民族:阿拉伯人-柏柏爾人
  • 主要宗教:伊斯蘭教
  • 國土面積:176萬平方公里
  • 水域率:0%
  • GDP總計:739億美元(2008年)
  • 人均GDP:16114美元(2008年)
  • 國際電話區號:218
  • 國際域名縮寫:ly
  • 道路通行:靠右駕駛
  • 存在時期:1977年3月—2011年8月
  • 中利建交時間:1978年8月9日
  • 國家榮譽:2008-2009年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
地理,歷史,概況,國歌,國旗,國徽,國花,民族,節日,獨立日,政要,政治,憲法,議會,政府,司法,政黨,經濟,概況,資源,工業,農業,金融,外貿,社會,交通,生活,新聞出版,教育,軍事,外交,美國,歐盟,中國,阿拉伯國家,非洲國家,國際問題,

地理

面積1759540平方公里。位於非洲北部。東部與埃及交界,東南與蘇丹為鄰,南部同查德和尼日毗連,西部與阿爾及利亞和突尼西亞接壤。北部臨地中海。海岸線長約1900餘公里。
全境95%以上地區為沙漠半沙漠,沿海和東北部內陸區是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其它地區基本上為沙礫覆蓋,為向北傾斜的高原內陸盆地。高原上分布著海拔500-1000米的山脈。
利比亞地圖利比亞地圖
沙漠中稀疏地分布著一些綠洲,境內無常年性河流和湖泊。井泉分布較廣,成為主要水源。
北部沿海屬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冬暖多雨,夏熱乾燥,1月平均氣溫12℃,8月平均氣溫26℃;夏季常受來自南部撒哈拉沙漠乾熱風(當地稱“吉卜利風“)的侵害,氣溫可高達5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為100—600毫米。內陸廣大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乾熱少雨,季節和晝夜溫差均較大,1月15℃左右,7月32℃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00毫米以下;中部的塞卜哈是世界上最乾燥地區。的黎波里1月氣溫8—16℃,8月22—30℃。
1998年,利比亞全國劃分成26個人民省。2002年增至28個人民省及兩個地區。

歷史

古代利比亞居民是柏柏爾人、圖阿雷格人和圖布人。公元前7世紀左右迦太基人入侵。公元前3世紀,利比亞人在反抗迦太基帝國統治的鬥爭中曾建立統一的努米底亞王國。前146年羅馬人入侵,利比亞淪為羅馬帝國的領地。7世紀,阿拉伯人打敗拜占庭人,征服當地柏柏爾人,帶來了阿拉伯文化和伊斯蘭教。16世紀,奧斯曼帝國攻占的黎波里塔尼亞昔蘭尼加,控制了沿海地區。
1912年10月,利比亞在意土戰爭後成為義大利的殖民地。1943年初,英、法占領利比亞南北部。英國占領北部的黎波里塔尼和昔蘭尼加地區,法國占領南部費贊地區,並分別成立了軍政府。二戰後,由聯合國對利全部領土行使管轄權。
1951年12月24日,獲得英國及法國同意,在聯合國安排之下宣告獨立,由伊德里斯國王領導,稱利比亞聯合王國(實行聯邦制)。
1969年9月1日,由卡扎菲領導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伊德里斯王朝統治,成立了以卡扎菲為首的革命指揮委員會,行使國家最高權力,並宣布建立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根據《的黎波里憲章》,與埃及蘇丹結成革命同盟。新政府成立後,制定新憲法,採取了一系列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措施,收回英、美在利比亞的軍事基地、將外國銀行和英國石油公司收歸國有、沒收義大利人的地產等等。
1973年5月,卡扎菲提出了既非資本主義也非共產主義的“世界第三理論”,並於1976年至1979年陸續出版了闡述這一理論的《綠皮書》。1977年3月2日卡扎菲發表《人民權力宣言》,宣布利進入“人民直接掌握政權的民眾時代”,取消各階級政府,建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委員會,改共和國為民眾國,同時在全國範圍內普遍建立各級革命委員會。
1988年12月21日,發生洛克比空難,利比亞政府被指包庇涉案行兇者。1991年聯合國在英國、美國為首的國際壓力下對利比亞實施包括空中封鎖、武力禁運、經濟和外交制裁等一系列制裁。1999年,利比亞同意移交兩名疑兇給聯合國受審。2003年9月12日,聯合國安理會以13票贊成、2票棄權的表決結果通過第1506號決議,決定解除聯合國因1988年洛克比空難和1989年法國聯航空難事件而對利比亞實施的長達11年的制裁。
2011年2月17日,利比亞爆發“憤怒日”大規模示威抗議,要求政府下台。3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3月19日,英國、法國、美國等多國軍隊發動對利比亞的空襲。2011年8月26日,利比亞國家過渡委員會已攻入首都的黎波里,卡扎菲政權倒台。10月20日,卡扎菲及其接班人穆塔西姆被殺身亡,利比亞民眾國土崩瓦解。

概況

“利比亞”一詞源於希臘語,意為“白種人居住的地方”,用以區分撒哈拉,撒哈拉以南黑種人居住的地方。在成為國名之前,“利比亞”泛指埃及以西的整個北非地區。古希臘最早的地理學家曾把尼羅河作為亞洲同非洲分界線,並將非洲稱為“利比亞”。

國歌

真主至高無上(نشيد وطني ليبي‎)

國旗

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2:1。旗地為綠色,沒有任何圖案。利比亞是穆斯林國家,絕大多數居民信奉伊斯蘭教,綠色是伊斯蘭教信徒所喜愛的顏色。利比亞人還把綠色看成革命的象徵,綠色代表吉祥、幸福和勝利的顏色。
迎風飄揚的民眾國國旗迎風飄揚的民眾國國旗

國徽

為一隻胸前有綠盾的。相傳這種鷹是先知穆罕默德統治地區古萊希部落的象徵。鷹爪下的飾帶上用阿拉伯文寫著“阿拉伯共和國聯邦”。利比亞曾數次更改國名,但國徽上的文字一直未變。
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國徽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國徽

國花

石榴花

民族

阿拉伯人為主,其餘為柏柏爾人、巴基斯坦人等。

節日

國慶日:9月1日

獨立日

12月24日

政要

“九·一”革命領導人奧馬爾·穆阿邁爾·卡扎菲上校(omar mouammer al gaddafi) ,(1942年6月7日—2011年10月20日)
奧馬爾·穆阿邁爾·卡扎菲上校(1942-2011)奧馬爾·穆阿邁爾·卡扎菲上校(1942-2011)
卡扎菲之子、國家安全顧問穆塔西姆·卡扎菲中校

政治

1973年5月,卡扎菲提出了既非資本主義也非共產主義的“世界第三理論”,並於1976年至1979年陸續出版了闡述這一理論的《綠皮書》。1977年3月,卡扎菲發表《人民權力宣言》,宣布利進入“人民直接掌握政權的民眾時代”,取消各級政府,代之以各級人民大會和人民委員會,同時在全國範圍內普遍建立各級革命委員會組織。2009年,利當局對內繼續保持社會穩定和發展經濟;對外奉行靈活務實政策,積極改善與西方大國關係。
2011年2月中旬以來,利局勢持續動盪,民眾示威遊行遭到當局鎮壓後,迅速演變為內戰。反政府武裝在東部班加西成立“國家過渡委員會”,利政府軍和反政府武裝在多個戰略要地展開激戰。聯合國安理會先後通過了1970、1973號決議,對利實施制裁,並在利設立“禁飛區”。2011年8月下旬,反對派武裝攻入首都的黎波里,卡扎菲政權垮台。

憲法

1969年12月,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曾頒布臨時憲法。1973年,卡扎菲發動“文化革命”,宣布停止執行一切現行法律。1977年3月發表的《人民權力宣言》規定:《古蘭經》為利的社會法典;人民直接行使權力是民眾國政治制度的基礎;保衛國家是每個公民的職責。宣稱利信奉自由、社會主義和阿拉伯統一等原則。

議會

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的議會稱總人民大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構。由總人民大會秘書處秘書和總人民委員會全體秘書、各人民省和地區人民大會和人民委員會秘書、各地基層人民大會和人民委員會秘書等逾千人組成。負責討論和制定國家的有關法令、預算、對外政策、締結條約;任命總人民大會常設機構與總人民委員會的成員;審查總人民委員會的工作等。1976年11月舉行第一次大會,此後每年召開一次例會,必要時召開特別會議。常設機構為總人民大會秘書處,秘書處成員任期一年,可連任。

政府

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的政府稱總人民委員會,是國家最高行政機構。

司法

1979年9月卡扎菲宣布由司法人民委員會掌管司法權。原有最高法院等機構基本上被各地革命委員會建立的特別法庭和革命法庭等取代。為統一審判工作,1988年3月成立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局(1996年2月14日改為人民檢察院)。1990年10月恢復最高法院。

政黨

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政府憲法禁止一切政黨活動。

經濟

概況

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長期實行單一國營經濟,依靠豐富的石油資源,曾一度富甲非洲。1992年開始,受洛克比問題影響,經濟狀況不斷下滑。1999年聯合國中止對利制裁後,特別是近幾年國際油價持續居高,利石油收入大幅增加,利經濟出現較好的發展勢頭。自2003年起,利開始實行經濟改革,嘗試建立股票市場,加快部分國營企業和銀行的私有化進程,允許外資銀行在利營業,將過去單一的國家所有制改為國營、集體和私營三種所有制,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放寬進出口許可權,鼓勵出口創匯型企業,改善投資環境,積極吸引外國公司來利投資和開展貿易,促進經濟多元化發展。近年來,利積極推進私有化進程,現已完成了數十家國有企業的轉制,並著手研究民航、電力、銀行等重要領域的私有化問題。在戰亂爆發之前,利比亞每天生產160萬桶石油。聯合國發展署、非洲發展銀行等國際組織聯合發布報告預測,利2011年經濟可能收縮19%。
卡扎菲的綠皮書卡扎菲的綠皮書

資源

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礦產資源以石油為主,探明儲量為430億桶。其次為天然氣,探明儲量達1.54萬億立方米。其他有鐵(蘊藏量20-30億噸)、鉀、錳、磷酸鹽、銅、錫、硫碘、鋁礬土等。沿海水產主要有鮪魚、沙丁魚、海綿等。

工業

2010年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工業總產值增長2.7%。石油是利的經濟命脈和主要支柱,95%以上的出口收入來自石油。20世紀50年代發現石油後,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石油開採及煉油工業發展迅速。2009年出口石油創匯達319億美元,主要出口至義大利、德國西班牙、法國等國。2011年2月開始,利發生戰亂,石油生產受到嚴重影響,截至5月底,利石油減產1.32億桶。利工業還包括石化、建材、電力、採礦、紡織業、食品加工等。

農業

農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約2。6%。農業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17%。可耕地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1.03%,水澆地不到1%。利比亞農業非常落後,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玉米、花生、柑桔、橄欖、菸草、椰棗、蔬菜等。畜牧業在農業中占重要地位。全國有牧場850萬公頃。養殖的牲畜約1160萬頭,主要為牛、羊、駱駝,其中牛107 萬頭,羊1038萬隻,駱駝23萬峰。利近一半的糧食和畜牧產品依賴進口。
為解決用水問題,利自1984年8月開始興建“人工河”工程,用管道把南部地下水引向北部沿海地區。這是利最重要、最宏偉的水利工程,計畫總投資約300億美元。目前第一、二、三期工程已竣工,第四期正在進行。

金融

2010年底,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外匯儲備998.39億美元,外債6.3億美元。

外貿

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主要出口產品是石油(產量80%以上供出口)。主要進口糧食、食品、機械、建材、運輸設備、電器、化工和輕工產品以及武器裝備。主要貿易對象是義大利、德國、西班牙和土耳其等。

社會

交通

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的交通運輸以公路為主,無鐵路。
  • 公路:總長10萬公里,其中高級公路5.7萬公里,農用路4.2萬公里。
  • 水運:主要港口有的黎波里、班加西、托卜魯克、卜雷加德爾納、米蘇臘塔、扎維亞、拉斯拉努夫。各式商船27艘,其中油輪13艘,是非洲最大的油船隊。
  • 空運:擁有利比亞阿拉伯航空公司和非洲航空公司。各類機場共137個。主要民用機場設在的黎波里、班加西、米蘇臘塔、塞卜哈、托卜魯克、錫爾特和卜雷加。1992年4月15日起,安理會制裁利比亞的748號決議生效,使利同國外空運聯繫全部中斷。聯合國解除對利制裁後,利恢復通達歐洲各主要城市、阿拉伯國家主要城市和非洲國家主要城市等多條國際航線,外國多家航空公司在的黎波里和班加西設有辦事處,如漢莎、英航、瑞航和意航等。

生活

“九·一”革命後,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依靠巨額石油收入實行高福利政策,全民享有免費醫療和教育,對糧食、糖、茶葉等生活必需品實行價格補貼。通過私建、公建並舉,改善住房條件。其有17所綜合醫院和88個醫療中心。平均每千人有病床4.8張,醫生2名。
全國有12.2萬人享受社會保險。大多數家庭都有小汽車。至2009年底,利有固定電話用戶110萬門,手機用戶500萬,網際網路用戶35.4萬人。利2011年2月發生戰亂後,該國發生大規模人道主義危機,據國際移民組織統計,截至自2011年2月利比亞危機爆發以來,共有約60萬難民逃離利。

新聞出版

  • 民眾國通訊社:官方通訊社,每天出版阿、英、法文新聞稿。在巴黎、倫敦、羅馬和貝魯特等設有分社。
  • 民眾國廣播電台:官方電台,創建於1957年,1979年後改用現名,用阿語和英語從的黎波里和班加西廣播。
  • 大阿拉伯祖國和革命委員會之聲電台:官方電台,用英、法、俄等語言廣播。
  • 民眾國電視台:官方電視台,創建於1968年,用阿、英、法語播放。1996年5月開設電視衛星頻道,向阿拉伯地區傳送電視節目。
  • 主要報刊:《新黎明報》,阿文日報,發行約4萬份;《綠色進軍周報》,阿文和英文版,發行2—5萬份;《太陽報》,阿文版;《民眾國周報》,阿文和英文版。

教育

實行免費教育。15歲以上接受過教育的人口占人口總數的82.6%,為北非最高。受教育時間女性平均10年,男性平均8年。各級學校教師總數為30.31萬人,在校生人數145.55萬人。初級師範學院73所,在校學生1.14萬人。全國有15所高等院校。主要有:的黎波里法塔赫大學、納塞爾大學、卜雷加明星大學、拜達奧馬爾·黎赫塔爾大學、行胡恩電器學院、貝尼·貝利德電子學院、布拉克技術學院、加特體育學院。

軍事

獨立後,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組建了利比亞皇家軍隊,1962、1963年先後建立海軍和空軍。“九·一”革命後,實行義務兵和志願兵相結合的兵役制,服役期2年。1983年2月通過“革命總動員計畫”,對全體適齡男女進行軍訓。1988年8月,卡扎菲宣布取消正規軍,將其改編為“民眾國衛隊”,並在各省建立由省防禦委員會領導的“防衛區”(地方部隊)。1989年9月宣布成立全國臨時總防禦委員會(總司令部)。卡扎菲一直任武裝部隊最高統帥。據倫敦國際戰略問題研究所統計,2010年利三軍總兵力7.6萬。準軍事力量“人民武裝”4萬人。其中陸軍5萬人,海軍8000人,空軍1.8萬人。
2011年3月20日,多國部隊展開了代號為“奧德賽黎明”的軍事行動,重創利防空體系和裝甲部隊,在利建立起“禁飛區”。北約於3月31日接管軍事行動指揮權,至7月8日,北約共出動各型軍機14281架次,其中5388架次執行打擊任務。

外交

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強調同非洲、伊斯蘭國家加強合作。主張在公正、平等、尊重國家主權與互不干涉內政等準則基礎上建立國際新秩序,反對大國操縱國際事務。支持巴勒斯坦反對以色列的鬥爭。主張非洲和阿拉伯統一,倡議成立“非洲聯盟”和“薩赫勒—撒哈拉國家聯合體”,大力推動非盟阿克拉峰會確定建立“非洲合眾國”的終極目標,同近百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

美國

“九·一”革命後,利美關係一直緊張。1980年里根政府上台後,美指責利支持國際恐怖主義,關閉利駐美人民辦事處,驅逐利外交人員,兩國關係迅速惡化。1986年美以打擊恐怖主義為由空襲了利首都的黎波里和第二大城市班加西。1991年,美、英指控利兩名情報人員策劃了1988年洛克比空難事件,並推動安理會通過有關決議對利實施制裁。“9·11”事件後,利對美表示同情並重申堅決反對恐怖主義,利美關係有所緩和。2003年8月,利在洛克比問題上對美英做出重大讓步,表示願支付27億美元巨額賠償並為利官員行為承擔責任。2004年利美恢復代辦級外交關係,美宣布全面取消對利經濟制裁。2006年美宣布全面恢復與利比亞的外交關係,並將利從支持恐怖主義國家名單中刪除。2008年1月,利外長沙勒格姆訪美;8月,兩國政府簽署《利美公民就其所受傷害提出訴訟和索賠問題的協定》,徹底解決兩國公民間賠償問題;9月,美國務卿賴斯訪利,賴系1953年以來首位訪利的美國務卿,標誌著兩國關係實現正常化。2009年,美國務院近東事務助理國務卿費爾特曼、美國會議員代表團訪利。2010年2月,美商務部部長助理率領由波音、摩托羅拉等30多家著名美國企業組成的美國貿易代表團訪利,並舉行利-美經濟論壇會議。
2011年3月20日,美聯合多國部隊對利開展“奧德賽黎明”軍事打擊,美軍軍艦與潛艇向利發射上百枚“戰斧”巡航飛彈。3月31日,美向北約移交對利軍事行動指揮權。6月10日,美宣布其己向利提供價值8100萬美元的人道主義援助。

歐盟

在利發生戰亂前,歐盟是利第一大貿易夥伴和石油的主要銷售地。1999年聯合國宣布中止對利制裁後,歐盟率先宣布取消對利單方面制裁,並於2004年10月解除對利實施長達18年的武器禁運。2007年利領導人卡扎菲赴葡萄牙出席第2屆歐盟與非洲國家首腦會議,並訪問法國和西班牙。歐盟與利簽署了全面恢復與利關係的框架協定,並宣布與利建立全面夥伴關係。至2010年,利與歐盟共舉行了七輪關於加強政治、經濟、社會等各領域合作的談判。2011年4月12日,歐盟舉行外長會,並在會後發表聲明,呼籲利比亞政府停火,並要求卡扎菲下台。5月22日,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阿什頓訪問班加西,並宣布歐盟辦事處正式運行。
  • 義大利
歐盟國家中義大利與利關係最為密切,是利石油主要進口國。2008年8月,義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訪利,與卡簽署《利意友好、合作和夥伴關係條約》。意為其對利30多年殖民統治公開道歉,承諾今後20年內向利投資50億美元作為補償。2009年3月,貝盧斯科尼再次訪利,雙方確定每年8月30日為利意友好日。6月,卡對意進行其上台以來首次正式訪問。2010年5月,利比亞總人委秘書巴格達迪訪意。2011年4月4日,義大利宣布承認利反對派國家過渡委員會。6月22日,義大利外長要求北約出於人道主義考慮立即停止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
  • 法國
1991年,法指控利官員策劃炸毀法國聯合航空公司772航班,隨後在安理會內同美、英一起推動安理會對利實施制裁。1999年,法缺席判處6名法聯航炸機嫌疑犯終身監禁,利以賠償3500萬美元了結此案。2003年8月,利與美、英就洛克比賠償等問題達成一致後,法要求利增加對法聯航案的賠償,否則不惜動用否決權阻止安理會關於解除對利制裁決議的通過。通過協商,雙方最終就增加賠償事宜達成協定,利同意支付1.7億美元的賠償金。2011年,利比亞發生局勢動盪之後,法國於2011年3月10日承認利反對派“國家過渡委員會”,並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法於3月19日晚出動飛機向利進行空襲,是第一個對利採取軍事行動的西方國家。2011年6月29日,法國承認向利反政府武裝空投武器,是首個做此表態的北約成員國。
  • 英國
利同英國於1984年4月斷交。英指責利支持愛爾蘭共和軍搞恐怖、分裂活動,利抨擊英對北愛爾蘭實行殖民統治。1991年11月,英、美聯合指控利兩名情報人員策劃炸毀泛美103航班,推動安理會對利實施制裁。1999年利英復交,12月雙方互派大使。2007年,英國首相訪利,雙方簽署了軍事、能源合作協定。2008年1月,利外長沙勒格姆訪問英國。利局勢發生動盪後,英積極主張對利進行制裁和軍事打擊。2009年8月,英國基於人道主義理由釋放了洛克比案罪犯邁格拉希。2011年3月,英派出戰機參與對利軍事行動。3月29日,英在倫敦主辦召開利比亞問題國際會議。2011年4月,英決定向利反對派提供軍事顧問。5月,英國政府宣布驅逐利比亞駐英大使。
  • 德國
2004年9月,利與德國就柏林夜總會爆炸案簽署賠償協定,利向該案非美國籍受害者家屬共賠償3500萬美元。2011年6月13日,德國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韋斯特韋勒日訪問利比亞反對派大本營班加西,宣布承認“國家過渡委員會”為利比亞合法代表,並提供援助。
  • 瑞士
2008年7月15日,日內瓦警方在日內瓦一酒店逮捕攜妻子前來分娩的卡扎菲之子漢尼巴爾夫婦,起因是他們的兩名僕人稱受到虐待。兩天后,漢尼巴爾夫婦交付50萬瑞士法郎保金後獲釋回國。隨後,利比亞以違反移民法為由扣押兩名瑞士公民。瑞士和利比亞關係由此惡化。2009年8月20日,瑞士聯邦主席默茨突訪利比亞,正式致歉並與利方達成在兩個月內實現關係正常化協定。協定期限過後,兩名瑞士人仍未獲釋。11月4日,瑞士聯邦政府決定,中止與利比亞簽署的關係正常化協定並繼續限制給利比亞公民發放簽證。

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自1978年建交以來,兩國關係總體發展順利。
2008年1月,利領導人卡扎菲特使、常務副外長希亞萊訪華。唐家璇國務委員、戴秉國副部長會見,希向唐國委轉交了利領導人卡扎菲致胡錦濤主席的信件。翟雋部長助理與希舉行會談。雙方就雙邊關係及非洲一體化問題交換了意見。同月,外交部部長助理翟雋在衣索比亞出席第十屆非盟首腦會議期間會見了利主管非盟事務的副外長圖萊基。4月,利主管亞洲事務副外長巴拉尼過境北京,外交部部長助理翟雋會見了巴。8月9日,胡錦濤主席、楊潔篪外長分別與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外長沙勒格姆互致賀電,慶祝兩國建交30周年。12月,外交部部長助理翟雋訪利,與負責亞洲事務副外長巴拉尼會談,並分別會見利外長沙勒格姆、總人大外事秘書沙胡米及負責非盟事務副外長圖萊基。雙方就雙邊關係及共同關心的其他問題交換了意見。
2009年1月,外交部部長助理翟雋在衣索比亞出席第十二屆非盟首腦會議期間會見了利主管非盟事務的副外長圖萊基。3月,湖南省副省長甘霖、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李進軍分別訪利。7月,翟雋部長助理在利比亞出席第十三屆非盟首腦會議期間會見了利外長穆薩和主管亞洲事務副外長巴拉尼、主管非盟事務的副外長圖萊基。外交部副部長何亞非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出席第15次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期間會見了利外長穆薩。
雙邊經貿關係穩步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的互利合作不斷加強。2008年雙邊貿易額42.12億美元,同比增長74.8%,其中中國出口16.23億美元,同比增長88.2%;進口25.89億美元,同比增長67.3%。中國主要出口商品為機電、通訊、紡織品等,進口商品主要是原油。

阿拉伯國家

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是阿拉伯國家聯盟(阿盟)和阿拉伯馬格里布聯盟(馬盟)成員國。近年來,卡扎菲認為阿盟沒有發揮應有的政治作用,阿國在洛克比問題上對利支持不夠,多次威脅要退出阿盟。2010年3月,利舉辦了第22屆阿盟首腦會議。1992後,利對馬盟國家執行安理會對利制裁決議表示不滿,長期拒絕擔任馬盟主席國。2003年12月,第21次馬盟外長理事會決定,由利接替阿爾及利亞擔任馬盟輪值主席國。2004年12月,利宣布放棄擔任馬盟輪值國職位,後經馬盟外長緊急會議強烈要求而同意留任。
2009年3月卡扎菲赴卡達出席第21屆阿盟峰會。5月,約旦首相宰哈比訪利,並與利總理主持召開兩國第三屆最高混委會。6月,利領導人卡扎菲訪問埃及,與埃及總統穆巴拉克、阿爾及利亞總統布特弗利卡舉行三方會談,就中東局勢和其他共同關心的地區和國際問題交換看法。此外,茅利塔尼亞總統、卡達埃米爾等先後訪利。2010年1至3月,敘利亞總統巴沙爾、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卡達首相哈馬德分別訪利,與卡扎菲舉行會談。2010年3月,第22屆阿拉伯首腦會議在利舉行。6月,利比亞、埃及、卡達、葉門、伊拉克五國峰會在利舉行。10月,利主辦阿盟特別首腦會議和第二屆阿拉伯-非洲峰會。2011年3月12日,阿盟召開外交會並發表聯合聲明,希望聯合國安理會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

非洲國家

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積極參與非洲事務,同非洲國家關係得到進一步發展。1997年8月,利倡議成立薩赫勒-撒哈拉國家聯合體,至2009年6月,成員國已發展至28個。成為非洲第二大地區性組織。2009年,第十一屆薩赫勒-撒哈拉國家聯合體首腦會議在利比亞舉行,利當選輪值主席國。
1999年9月,卡扎菲提出建立“非洲聯盟”構想。2000年7月,卡推動非統第36屆首腦會議通過《非洲聯盟章程草案》。2001年7月,非洲聯盟正式成立。2005年7月,利主持召開了第5屆非盟首腦會議,卡扎菲提出推進非洲一體化、設立非盟聯合政府並進而建立“非洲合眾國”等構想,強調非洲在包括聯合國改革等重大問題上應團結一致,“用一個聲音說話”。利積極極調解蘇丹與查德關係及非洲國家內部衝突。多次派特使訪蘇,2009年3月和6月,蘇丹總統巴希爾、第一副總統基爾分別訪利。利還通過非洲投資基金等在非開展多個發展和人道主義項目。2009年,貝寧、馬達加斯加幾內亞比索索馬里塞內加爾布隆邊、象牙海岸、賴比瑞亞等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先後訪利。利領導人卡扎菲先後訪問幾內亞、尼日、南非布吉納法索甘比亞、衣索比亞並出席非盟首腦會議。2010年1月,南非總統、坦尚尼亞總統訪利。卡扎菲在2009年2月舉行的非盟首腦會議上當選任非盟輪值主席,任期一年。2009年7月,第13屆非盟首腦會議在利比亞錫爾特舉行,同月,卡扎菲以非盟輪值主席出席了在義大利舉行的“8+5”領導人對話會議。2010年1月、7月,卡扎菲分別出席第十四屆、第十五屆非盟首腦會議。2010年11月,利主辦第三屆非洲-歐盟峰會。2011年,利比亞發生危機後,非盟積極進行政治斡旋,設立高級別特設委員會,先後提出政治利問題的“路線圖”、《框架協定建議書》等,並推動聯合國安理會召開利比亞問題國際會議。

國際問題

  • 安理會改革問題:改革的關鍵是應將安理會的職權交予聯大,使其成為立法機構;安理會成為其執行機構;國際法院成為司法機構。改革應協商一致,反對強行表決和設定改革期限。給非洲一個擁有否決權且能輪任的常任理事國席位,同時增加若干非常任國席位。
  • 非洲統一問題:利認為非洲的力量在於團結,主張將非盟打造成同歐盟一樣的組織,最終建立“非洲合眾國”。主張“非洲事務由非洲人自己解決”。
  • 伊拉克問題:反對美、英對伊的侵略,譴責向伊派駐軍隊的國家,主張聯合國在伊問題上發揮主導作用。拒絕承認伊新政府,要求美英儘快撤軍。認為處決薩達姆違背國際法準則。
  • 中東問題:譴責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占領及對巴人民權利的侵犯。認為解決巴勒斯坦問題最佳方案是成立一個由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共同組成的統一國家。
  • 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問題:利於2003年底放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主張非洲和中東成為無核區,呼籲所有國家放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 反恐問題:利公開譴責“9·11”事件,認為恐怖主義是當前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威脅,主張國際社會加強合作,聯手打擊恐怖主義。呼籲應把恐怖主義和爭取民族獨立、反抗外來壓迫的鬥爭區分開。
  • 聯合國對利比亞制裁問題
    1992年至1999年,利比亞因洛克比問題受到聯合國制裁。1999年4月利將洛克比空難案兩嫌疑犯交至設在荷蘭的蘇格蘭特別法庭,聯合國遂中止對利制裁。2000年5月3日,特別法庭正式開庭審理,並於2001年1月31日判決兩名被告之一邁格拉希有罪,處以終身監禁,另一名被告費希邁無罪釋放。邁格拉希提出抗訴。
    2002年3月,特別法庭作出維持原判的終審判決,邁格拉希現在蘇格蘭服刑並由聯合國監督。利表示終審判決是有關方面強加於邁的政治判決,要求釋放邁並立即徹底解除對利制裁。2003年8月,利在洛克比問題上做出重大讓步,表示願支付巨額賠償並為利官員行為承擔責任。9月12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解除對利制裁的1506號決議。2009年8月,英國釋放了罹患癌症的洛克比案罪犯邁格拉希。
    2011年2月26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制裁利比亞政府的第1970號決議,包括對利實行武器禁運、限制利高官旅行、凍結相關人員海外資產、將利局勢提交國際刑事法庭等。3月17日,安理會通過1973號決議,決定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要求有關國家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護利平民,並對利實施更為嚴格的武器禁運和財產凍結制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