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熱風,又稱“火風”、“
熱風”、“乾風”,是一種高溫、低濕並伴有一定風力的農業
災害性天氣。其
風速在2米/秒或以上,氣溫在30攝氏度或以上,相對濕度在30%或以下。乾熱風一般出現在5月初至6月中旬的少雨、
高溫天氣,此時正值華北、西北及
黃淮地區小麥
抽穗、
揚花、
灌漿時期,植物蒸騰急速增大,往往導致小麥灌漿不足甚至枯萎死亡。
類型
西北氣流型
即可出現乾熱風天氣,持續3-4天。此類型乾熱風的幾率占42%。
高壓脊型
歐亞為一脊一槽,東海岸為一
深槽,黃淮海至
西伯利亞平原受西北氣流控制,沿35°-40°N有一小高壓配合溫度暖舌東移,至河套後形成華北暖
高壓脊,產生乾熱風天氣。在此類形勢影響下,河套小高壓是移動性的,乾熱風持續時間較短,一般只1-2天,且強度弱。此類型乾熱風的幾率占30%。
高壓後部型
此類型的天氣形勢與第二種類型有聯繫,即高壓後部的乾熱風天氣往往是由
高壓脊內部轉至高壓脊後部時產生,此時空氣濕度尚未來得及增加,而氣溫高,即出現乾熱風天氣。但隨著脊後偏南氣流隨時間的增長,強度的加大,空氣中濕度增加,雲層形成,則乾熱風天氣結束。故此類型乾熱風持續時間短,一般1-2天,強度弱,幾率占28%。
中國
西北地區乾熱風形成的天氣系統,主要是從中亞地區東移過來的高壓脊,在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區得到發展和加強,其次是青藏高原原地有暖高壓脊發展北挺。受高壓脊影響的地區,中、低層氣柱維持
下沉氣流,天氣晴朗,且不斷有
暖平流輸送,導致乾熱風天氣的形成。在多數情況下,西北地區的乾熱風是由上述兩類過程的疊加而形成的。大多發生在
二十四節氣的
芒種前半個月左右,最為嚴重。
成因
由於各地自然特點不同,乾熱風成因也不同。每年初夏,我國內陸地區氣候炎熱,雨水稀少,增溫強烈,氣壓迅速降低,形成一個勢力很強的大陸
熱低壓。在這個熱低壓周圍,
氣壓梯度隨著氣團溫度的增加而加大,於是乾熱的氣流就圍著熱低壓旋轉起來,形成一股又乾又熱的風,這就是乾熱風。強烈的乾熱風,對當地小麥、棉花、瓜果可造成危害。
氣候乾燥的蒙古和我國河套以西與新疆、甘肅一帶,是經常產生大陸熱低壓的地區。熱低壓離開源地後,沿途經過乾熱的戈壁沙漠,會變得更加乾熱,乾熱風也變得更強盛。位於歐亞大陸中心的
塔里木盆地,氣候極端乾旱,強烈
冷鋒越過天山,
帕米爾高原後產生的“
焚風”,往往引起本地區大範圍的乾熱風發生。
黃淮平原
乾熱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以該區域的
大氣乾旱為基礎。春末夏初,正是北半球太陽直射角最大的季節,同時又是我國北方雨季來臨前天氣晴朗、少雨的時期。在乾燥
氣團控制下,這裡天晴、乾燥、風多,地面增溫快(平均最高氣溫可達25-30°C),凝雲致雨的機會少,容易形成乾熱風。這種乾熱風,對這一帶小麥後期的生長發育不利。在
膠東半島北部,由於受中部山地的影響,再加上夏季刮
東南風,那裡便成為了
背風坡,夏季同樣有乾熱風出現。雖然沿海,但是夏季氣溫比同緯度的其他沿海地區高很多,降水也較少。
江淮流域
乾熱風是在太平洋
副熱帶高壓西部的西南氣流影響下產生的。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是一個深厚的暖性高壓系統,自地面到高空都是由
暖空氣組成的。春夏之際,這個
高氣壓停留在江淮流域上空,以後逐漸向北移動。由於在高壓區內,風向是
順時針方向吹的,所以在副熱帶高壓的西部,就吹
西南風。位於副熱帶高壓偏北部和西部地區,受這股西南風的影響,產生乾熱風天氣。初夏時,北方仍有
冷高壓不斷南下,勢力減弱,發生變性;當它與副熱帶高壓合併時,勢力又得到加強,使晴好天氣繼續維持,乾熱風就更加明顯。
長江中下游平原
梅雨結束後天氣晴朗乾燥,偏南乾熱風往往伴隨“
伏旱”同時出現,對雙季早稻(或中稻)抽穗揚花不利。
每年5月中、下旬至6月上、中旬,
東亞大槽強度已明顯減弱,主體東移。但在120°E附近尚有小槽,中亞的高脊繼續維持。同時,由於青藏高原的存在,地形對西風氣流的摩擦作用,在其東部的陝、晉、豫交界一帶的低空,形成一個
反氣旋環流。在這個反氣旋環流南、北兩側各有一個
鋒區,對應於地面常有兩條鋒帶,一條在40°N以北的中國內蒙古東北,另一條在華南。
黃淮海地區處在
高空槽後脊前的西北氣流控制中,低空和地面處在兩條鋒帶之間的
反氣旋區內,天氣晴朗,氣溫高,空氣乾燥,有利於乾熱風天氣的形成和加劇,系統分為三種類型。
指標
各地乾熱風指標大體相近,略有不同,不同作物的指標也有差異。
高溫低濕型的指標一般為:
每年5月1日至6月5日,預計未來24小時日最高氣溫
大於等於32℃,14時相對濕度小於等於30%,且14時風速大於等於2米/秒;或者已經出現小到中雨以上降水過程的2天內,預計未來24小時日最高氣溫大於等於30℃,14時相對濕度小於等於40%,14時風速大於等於3米/秒,為輕乾熱風日;
每年5月1日至6月5日,預計未來24小時日最高氣溫大於等於35℃,14時相對濕度小於等於25%,且14時風速大於等於3米/秒,為重乾熱風日。
雨後青枯型為:小麥成熟前10天內有1次小雨過程,雨量小於或等於10毫米,雨後猛晴,3天內有1天以上日最高氣溫大於或等於30℃,相對濕度較低,有1天風速大於或等於3級。
多發地區
中國發生的乾熱風,一般與東亞大氣環流的演變過程密切相關。乾熱風可分為乾旱的高溫低濕型和雨後高溫猛晴的雨後青枯型兩類。發生乾熱風的主要地區有
華北平原乾熱風區和西北乾熱風區:
華北平原乾熱風區:北起長城以南,西至黃土高原,南自
秦嶺、淮河以北,東至海濱,這一地區亦為中國冬麥主要產區。其中冀、魯、豫危害最重,沿海地區較輕;
蘇北、
皖北一帶乾熱風危害也頗頻繁。
西北乾熱風區主:要包括
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及新疆盆地,是中國
春小麥主要產區。一般低洼盆地、沙漠邊緣、谷地、山脈
背風坡等受害較重,而丘陵薄地、
沙地、陽坡地危害輕。同時,隨海拔升高,危害程度也逐漸減輕。
在中國,乾熱風天氣從4~8月均可出現,約2~4年出現一次危害嚴重年。5~7月發生的乾熱風對小麥危害最大。中國小麥受乾熱風的危害,東南部早於西北部。危害的輕重程度地區間、年際間均不相同。
危害
乾熱風對作物的危害,主要由於高溫、乾旱、強風迫使空氣和土壤的蒸發量增大,作物體內的水份消耗很快,從而破壞了葉綠素等色素,阻礙了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合成過程,使植株很快地由下往上青乾。尤其是乾熱風,常常和乾旱一起危害作物。作物根部本來就吸不到應有的水分,而乾熱風卻又從莖葉中把大量的水分攫取走了,因而使作物更快地萎黃枯死。
乾熱風常發生的初夏時節,正是我國北方小麥灌漿時期,碰上乾熱風,麥穗會被烤得不能灌漿,提前“枯熟”、麥粒乾癟,粒重下降,導致嚴重減產。
乾熱風的危害程度,還與乾熱風出現前幾天的天氣狀況有關。如雨後驟晴,緊接著出現高溫低濕的燥熱天氣,危害較重。在乾熱風發生前如稍有降水,對於減輕乾熱風危害是有利的。從播種時間的早晚來看,晚麥容易受害。所以,農諺說:“早谷晚麥,十年九壞”。從農時來看,
小滿、芒種是一關,農諺有“小滿不滿,麥有一險”的說法。就是說,小麥在小滿時還沒有灌漿乳熟,是容易受到乾熱風危害的。在北方主要危害小麥,是北方麥產區的主要
農業氣象災害之一。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也會使水稻、
棉花受到損害。它使植株蒸騰加劇,體內
水分平衡失調,葉片光合作用降低;高溫又使植株體內物質輸送受到破壞及原生蛋白質分解。北方小麥在乳熟中、後期遇乾熱風,將受嚴重影響,使粒重減輕產量下降。南方長江中下游水稻在抽穗揚花期遇乾熱風,會使住頭變乾、影響授粉;在灌漿成熟期則導致籽粒逼熱;棉花會導致蕾鈴大量脫落。
防禦措施
1.適時澆足灌漿水。灌漿水一般在小麥灌漿初期(麥收前2~3周左右)澆。如小麥生長前期天氣乾旱少雨,則應早澆漿水。
2.酌情澆好麥
黃水。對高肥水麥田,澆麥黃水易引起減產。所以,對這類麥田只要在小麥灌漿期沒下透雨,就應在小雨後把水澆足,以免再澆麥黃水。對保水力差的地塊,當土壤缺水時,可在麥收前8~10天澆一次麥黃水。根據氣象預報,如果澆後2~3天內,可能有5級以上大風時,則不要進行澆水。
3.噴
磷酸二氫鉀。為了提高麥稈內磷鉀含量,增強抗禦乾熱風的能力,可在小麥孕穗、抽穗和揚花期,各噴一次0.2~0.4%的磷酸二氫鉀溶液。每次每1/15公頃噴50~75千克。但要注意,該溶液不能與鹼性化學藥劑混合使用。
4.噴施硼、鋅肥。為加速小麥後期發育,增強其抗逆性和結實,可在50~60千克水中,加入100克硼砂,在小麥揚花期噴施。或在小麥灌漿時,每1/15公頃噴施50~75千克0.2%的
硫酸鋅溶液,可明顯增強小麥的
抗逆性,提高灌漿速度和籽粒飽滿度。
5.噴施
萘乙酸。在小麥開花期和
灌漿期,噴施20PPM濃度的萘乙酸,可增強小麥抗乾熱風能力。
6.噴
氯化鈣溶液。在小麥開花和灌漿期,可噴施濃度為0.1%的氯化鈣溶液,每畝用液量為50~75千克。
7.噴灑食醋、醋酸溶液。用食醋300克或醋酸50克,加水40~50千克,可噴灑1/15公頃小麥。宜在孕穗和灌漿初期各噴灑1次,對乾熱風有很好的預防作用。
人體防護
出現乾熱風天氣時,長時間在戶外勞作的農民朋友要注意預防中暑,注意補充水分,必要時應準備一些
防暑降溫藥品。同時,由於氣溫高時人體新陳代謝旺盛,容易感到疲勞,所以要保證充足的睡眠,使身體得到放鬆,預防中暑。
中新網石家莊5月31日電(
劉秀峰 郭迎春)河北氣象局31日17時通報,據最新氣象資料分析,2-3日,中南部地區最高氣溫可達34-37℃,局部有重度乾熱風。
31日,受冷空氣影響,河北省出現分散性雷陣雨天氣,主要集中在張家口、承德、唐山、秦皇島、廊坊、石家莊、衡水等地。據加密雨量站監測,8時至17時,雨量一般在3毫米以下,張家口10個鄉鎮、秦皇島青龍的
祖山雨量超過10毫米,祖山最大為23.9毫米。34個縣市出現
雷暴,9個縣市出現大風,風力8級。
根據當前天氣狀況,結合農業生產現狀,氣象專家建議麥區要加強後期田間管理,落實好“
一噴三防”技術措施,確保
冬小麥充分灌漿,增加千粒重,提高小麥單產,減輕乾熱風的不利影響。
乾熱風,習稱“
火南風”或“火風”,是
農業氣象災害之一。乾熱風對開花到乳熟期間的小麥危害極大,它能加速作物水分的蒸發量,破壞葉綠素,停止作物的光合作用,使其莖葉很快枯萎,因而籽粒乾癟、皮厚、腹溝深,千粒重下降,一般減產5%-10%,嚴重的減產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