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早年生活,涉足美術,文學生涯,巔峰時期,人物逝世,個人生活,家庭成員,感情生活,主要作品,文學作品,繪畫作品,創作特點,主題思想,藝術手法,人物評價,後世紀念,人物故居,詩人墓地,社會紀念,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1883年1月6日,紀伯倫出生於
黎巴嫩北部省的一個小山村貝什里,父母在馬龍教派教堂為他洗禮。
1888年,紀伯倫就讀於以賽亞修道院國小,接受讀寫規則訓練,學校中的賽里姆·達希爾醫生使紀伯倫的文學藝術愛好得以發展。
1891年,其父哈利勒·紀伯倫因涉嫌小鎮上的一宗欺詐案被捕,紀伯倫家被查抄。為了擺脫這種不光彩和貧窮的境地,其母卡米拉於1894年攜子女離開貝什里,於1895年到達美國波士頓。紀伯倫一家隨後定居在位於波士頓種族混雜的南端區邊上的敘利亞移民聚居區奧利佛。紀伯倫一家生活艱難,靠著卡米拉沿街兜售物品維生,一年後他們開了一家小乾貨店維持生計。
涉足美術
1895年9月,12歲的紀伯倫進入奧利佛附近的一所移民學校奎西中學學習,在這裡他接觸了西方文化。在校期間,紀伯倫表現出的繪畫天賦受到弗勞倫斯·皮爾斯的注意,在她的推薦下,紀伯倫被“孩童資助社團”的社會工作者傑西·弗萊蒙·比爾介紹給波士頓先鋒派藝術的支持者、攝影藝術家、出版商弗雷德·霍蘭德·戴伊。
1898年9月至1902年4月,紀伯倫返回黎巴嫩的貝魯特學習阿拉伯語言文化知識;1903年返回美國後,紀伯倫開始以每周2美元的報酬在紐約阿拉伯文報紙《僑民報》上陸續發表一系列短篇散文,這些文章不僅給生活困頓的紀伯倫帶來了實際的物質幫助,而且使他開始在美國的阿拉伯移民讀者中贏得聲譽。
文學生涯
1904年5月,在波士頓畫廊舉行首次個人畫展,其中《靈魂皈依上帝》與《痛苦的噴泉》等畫吸引了馬爾萊布魯街女子國小校長瑪麗·伊莉莎白·哈斯凱爾,兩人自此結為摯友。
1905年,出版《音樂短章》;1906年,出版短篇小說集《草原新娘》。這兩篇作品進一步擴大了紀伯倫在美國阿拉伯移民讀者中的影響。
1907年,發表短篇小說集《叛逆的靈魂》,該書發表後,土耳其政府宣布其是“危險的,叛逆的,毒害青年的”,在貝魯特中心廣場當眾焚燒此書,紀伯倫被定下叛逆分子罪名。
1908年7月1日,在摯友瑪麗的資助下,紀伯倫前往巴黎學習繪畫藝術,居住在巴黎先鋒派藝術家聚居地蒙馬特高地,感受了先鋒藝術狂放自由的精神;期間,紀伯倫從威廉·布萊克、尼采、盧梭、伏爾泰的作品中汲取營養,為後期的文學創作作了思想儲備。
1909年7月,和朋友艾敏·雷哈尼去倫敦參展博物館,繼續學習繪畫;7月開始從事政治活動,與阿尤布·薩比特,舒克里·哈尼姆等籌建政黨。
1910年10月,回到波士頓,在經過了與瑪麗的情感糾葛,並共同決定放棄婚姻以後,兩人成為一生的戀人和摯友。1911年5月,出於事業發展的考慮,遷居當時美國的新興文化中心紐約,並居住在紐約的藝術家聚居區格林威治村;同年冬天,其阿拉伯語小說代表作《折斷的翅膀》出版,並被譽為“阿拉伯文學新運動的開端”。
1912年,創作繪畫《三個女人》;6月16日,在紐約
敘利亞婦女俱樂部發表演講;同年,開始創作《暴風集》。
1913年(一說1914年)4月16日,《藝術》雜誌主編納西布·阿里德匯集了《淚與笑》全集出版。
1914年2月,在蒙特魯斯大廳舉行個人畫展,展出75幅作品。受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超人哲學影響,開始寫《瘋人》,並與瑪麗一起把《瘋人》譯成英文。其間,《新月》《閃電》《西方明鏡》等雜誌均刊登了他的作品。
1915年任敘利亞難民救濟委員會會長。1916年,紀伯倫與文學家
米哈依勒·努埃曼結交。1920年4月,“筆會”正式成立,紀伯倫當選為筆會會長;5月20日前夕,在科學技術學會發表演講。8月中旬,出版《先驅者》。
1921年後,紀伯倫開始主要用英語進行文學創作,同時也進入了他文學創作的高潮期。
巔峰時期
1923年5月8日,尤素福·托瑪·布斯塔尼在埃及為紀伯倫出版《珍趣篇》。6月16日重印《珍趣篇》。9月3日及17日中國《文學周刊》雜誌分別發表
茅盾從《先驅者》中選譯的五篇散文詩:《批評家》、《張雪白的紙說》《價值》《別的海》《聖的愚者》;同年,在紐約克諾夫出版社出版《先知》。
1924年,穆罕默德·托基丁蒐集其文章在埃及出版文論集《在文學世界》。其後,陸續為各界名流畫像,包括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等人。其繪畫作品相繼在各地展出。
1926年,正式發表《沙與沫》;開始寫《人之子耶穌》,18個月後完成,並參與印度人蘇尤德·候賽因主持的《新東方學會》雜誌,為其撰稿;同年,紀伯倫應邀出任紐約《新東方》(The New Orient)雜誌的編委。
1928年,完成《先知園》,開始寫《流浪者》《大地諸神》;同年夏天,《人之子耶穌》完稿。秋季在波士頓出版,被稱為紀伯倫福音。
人物逝世
1931年4月10日,紀伯倫因肝硬化和肺結核而逝世於美國紐約格林威治村聖芳心醫院,享年48歲;8月21日,靈柩運回黎巴嫩,首都貝魯特舉行迎靈儀式;8月22日,送葬行列把遺體送回故鄉,葬於貝什里聖徒謝爾基斯修道院內。
個人生活
家庭成員
紀伯倫的父親名叫哈利勒·紀伯倫,最初職業是藥劑師,後來成為負責徵收牲畜稅的鄉官,對工作恪盡職守,但因為無法面對生活的壓力而以嗜酒作為逃避,以至於一家人生活日益窘迫。在紀伯倫的印象中,父親經常喝醉回家,並且借著醉酒對家人十分粗暴。紀伯倫與父親的關係也日益緊張。1891年哈利勒因為欺詐案被人誣陷而入獄,他們的房子和財產也被沒收。卡米拉決定去跟隨她的哥哥去美國。儘管1894年,哈利勒無罪獲釋,但是卡米拉依然下定決心要去美國。
紀伯倫的母親卡米拉·紀伯倫是一位以精力旺盛、聰明幹練聞名鄉里的女性,與哈利勒結婚之前,曾嫁給堂兄哈納·阿卜杜·薩拉姆。卡米萊曾隨他去巴西,1877年生下兒子彼德·布特魯斯,其1902年3月12日因肺結核病逝。第二次,她嫁給親戚優素福·伊里亞斯·吉阿基阿。但此次婚姻一開始便不順利,不到一個月時間,丈夫便撒手人寰。之後她嫁給了哈利勒·紀伯倫,1883年生下了紀伯倫,1885年生下了瑪爾雅娜,其後在裁縫店工作,1887年生下蘇爾丹娜,其1901年4月4日因肺結核病逝。卡米拉後因癌症病逝。
感情生活
紀伯倫早年結識約瑟芬,但於1903年分手。
1904年5月,紀伯倫在波士頓畫廊個人畫展時結識馬爾萊布魯街女子國小校長瑪麗·伊莉莎白·哈斯凱爾,兩人結為摯友。1906年,紀伯倫與瑪麗開始交往,但瑪麗因年齡關係不能與紀伯倫成婚。瑪麗和紀伯倫成為了一生的摯友。二人延續一生的通信,是研究紀伯倫創作和生活的重要文獻。
主要作品
文學作品
繪畫作品
創作特點
主題思想
紀伯倫的作品鮮明地體現了
阿拉伯文化和西方文化對於紀伯倫文學創作的互動作用,他文學作品中的“先知”象也呈現出階段性的特徵。紀伯倫的文學創作從最初關注自己的祖國民族,關注東方世界,到最後上升到全人類的高度去進行思考,他的“先知”形象也經歷了從民族的“先知”到普世的“先知”的轉變。無論是在文學作品中採用詩歌這種具有較強的“對話”特點的體裁形式,還是對於“聖經文體”的推崇,都體現了紀伯倫建立自身文本神聖性的自覺努力。
紀伯倫的小說具有豐富的社會性和深刻的東方精神。他不以故事情節取勝,不描寫複雜的人物糾葛,而著重表達人物的心理感受,抒發內心的豐富感情。大段的傾訴如歌劇中的詠嘆調,又如法庭上的辯護詞,極富感染力。他往往以“我”作為主人公之一出現,直接介入故事,使敘述顯得真實。瀰漫在小說中的悲劇意味和批判意識,把哀怨和憤怒結合起來,更能引出對社會醜惡現實的痛恨與深思。
紀伯倫既繼承阿拉伯文化遺產,又熟諳西方文化,他的三個創作時期鮮明地體現了阿拉伯文化和西方文化對於紀伯倫文學創作的互動作用,他文學作品中的“先知”形象也呈現出階段性的特徵。紀伯倫的文學創作從最初關注自己的祖國民族,關注東方世界,到最後上升到全人類的高度去進行思考,他的“先知”形象也經歷了從民族的“先知”到普世的“先知”的轉變。無論是在文學作品中採用詩歌這種具有較強的“對話”特點的體裁形式,還是對於“聖經文體”的推崇,紀伯倫都建立了自身文本神聖性的自覺努力。
藝術手法
在《瘋人》《先行者》《沙與沫》和《流浪者》中,篇幅短小、哲理深刻的寓言、諺語、格言等智慧文學占了大部分篇幅。而《先知》《
人之子耶穌》和《大地諸神》則屬於不同形式的散文詩創作。在東方文學史上,紀伯倫的藝術風格獨樹一幟。在美妙的比喻中啟示深刻的哲理。另一方面,紀伯倫風格還見諸於他極有個性的語言。他是一個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寫作的雙語作家,而且每種語言都運用得清麗流暢。
紀伯倫的文學作品整體呈現出一種神聖的“天啟體”形式,文本內容以充滿博愛情懷與人生哲學的寓言故事、智慧文學為主體,在體裁形式上多採用散文詩這一(散文詩屬詩歌的一種)文學體裁,以第一人稱“我”直接進行敘述言說、抒發觀點,如同一位博學富於智慧的“先知”對世人進行諄諄的教誨與悉心的撫慰,這就使得他文學作品的敘述者“我”與紀伯倫這一創作者幾乎融為一體。
人物評價
紀伯倫是最早從東方吹來的風暴,橫掃了西方,但它帶給我們海岸的全是鮮花。
——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評紀伯倫是貧苦出身,他的作品更像一個飽經滄桑的老人在講為人處世的哲理,於平靜中流露出淡淡的悲涼。
——中國文學家冰心評紀伯倫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極度真誠......和他對人類的信念。——美國女詩人基卜麗亞評
後世紀念
人物故居
紀伯倫故居位於黎巴嫩
北部省臨海
聖谷貝什里,建於1931年6月,最初是一家修道院,1975年改建成博物館,依雪山而建,傍天然而生,山間瀑布,雪松遍布。為窯洞式巨石壘成的建築,有一道紅褐色的小矮門,僅可一人通過。故居中陳列有440件珍貴的紀伯倫畫作原稿以及中國不同年代出版的《先知》《沙與沫》《紀伯倫全集》《紀伯倫在中國》等漢語和英文版書籍。這些書籍都是中國專家、學者、中國駐黎巴嫩大使送給紀伯倫故居博物館的禮物。
詩人墓地
紀伯倫墓地位於黎巴嫩北部省臨海聖谷貝什里,紀伯倫棺木安放在山下石室里,墓前有一處馨香的玫瑰園,在那裡可以眺望整個小鎮。
紀伯倫的墓志銘為:我就站在你的身邊,像你一樣地活著。把眼睛閉上,目視你的內心,然後轉過臉,我的身體與你同在。
社會紀念
1981年紀伯倫逝世五十周年之際,黎巴嫩和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決定該年為紀伯倫國際年,為此成立了國際委員會。決定在他故鄉貝什里舉辦展覽會,展出他的手稿和畫稿,並在
貝魯特、巴黎和紐約舉行紀念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