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與笑(紀伯倫散文詩集)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淚與笑》是紀伯倫第一批散文詩的合集,也是他寫得最美的散文詩集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淚與笑
  • 外文名:A Tear and a Smile
  • 作者:紀伯倫
基本介紹,作者簡介,目錄,

基本介紹

《淚與笑》(阿文音譯為Dam‘ah Wa lbtis mah/英譯為A Tear and a Smile)是紀伯倫第一批散文詩的合集,也是他寫得最美的散文詩集之一。加上"引子"和"結語"共有56篇作品,內容非常豐富;該集正式出版於1913年,但其中的篇章早在1903年至1908年就已寫出並發表了。刊載這些文學小品的是在美國紐約發行的阿拉伯《僑民報》。該報的主持人是紀伯倫的一位同胞,名叫納希L·阿利達。正是由於這位慧眼獨具的出版家的鼓勵和堅持,《淚與笑》才得以結集出版。本世紀第二個十年開始前後,紀伯倫已受到尼采哲學的影響,他對《淚與笑》中流露出的哀怨、痛苦和傾訴已經表示出否定態度,甚至對再次出版表示"愧怍不安",但最終還是同意出版了。這一過程的前前後後在納希L·阿里德撰寫的序言中均有記載。
《淚與笑》從一開始就展現了紀伯倫最關心的文學主題:愛與美,大自然,生命哲學,人道主義,社會批判,詩人的使命和孤獨,等等。這個集於中的全部散文詩作,已預示了紀伯倫一生的創作方向,也集中反映出紀伯倫的藝術風格發展趨勢。
在《美》、《在美神的寶座前》等文里,作者把"美當作宗教,當作主神;認為美中才有真理,才有光明;美是"智者哲人登上真理寶座的階梯"美以使人的靈魂"歸真反璞至大自然"。在《幸福的家園》。《情侶》等篇目,他把愛與美比作一對情侶,而把智慧說成是這對情侶的"女兒"。在紀伯倫描繪的生命流程中,愛與美是他的小發點,也是他的終點,他最終是要"回到愛與美的大海中"去的。
《火寫的字》一文表現了紀伯倫積極的人生哲學,對人生、未來充滿信心。他一反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濟慈那"聲名用水書寫"的觀點,而提出"聲名用火寫在天空"。他相信人類走過"鋪滿荊棘的道路",穿過"人生黑夜的陰影'之後,"黎明終將會到來"。在《夢境》一文中,描繪出自己與"青春結伴而行",而"希望則在前面引路飛奔"的理想的人生道路。《在日光下》一文,指出人生有其意義,並非空虛,人生是克服艱辛,走向光明,向真理運行的。從副題上看,是有意否定聖經《傳道書》所謂人生空虛的悲觀論的。
《淚與笑》中有許多篇章是直接針對人類社會中的不義和罪惡的。作者通過《夢境》暴露出一個顛倒、荒誕的世界:"我看到祭司們像狐狸般老奸巨猾;騙人的帝王在千方百計地籠絡民心""牧師多如牛毛,他們兩眼仰望天空,心卻埋在貪婪的墳墓中","可憐的窮人在耕種,富豪卻去收穫"。《茅屋與宮殿之間》、《兩個孩子》用對比的手法,展示了人類在歲月舞台上長年演出的悲劇,批判了那些為這悲劇"喝彩叫好"的"觀眾"。《罪犯》控訴罪惡的社會把好人變成兇手。通過一隻"受盡了人的殘酷虐待"的護家犬,如何逃離了那片"不講仁義、沒有公正"的土地,形象地揭示廠那些被社會拋棄的人們的悲慘命運。一部分作品的社會批判性,與紀伯倫小說的社會批判性在激烈程度上、深刻性上,都不相上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淚與笑》也涉及了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主題,《相會》通過歷史的追憶,表現"黎巴嫩之子"與"尼羅河仙女"之間永恆的愛情,實際上歌頌丁阿拉伯世界各民族之間的同胞手足之情。《時世與民族》以歷史老人的深沉目光,審視了民族的興衰,闡述了一種歷史哲學。作者借時光老人之口,指出東方:—些民族的衰落,不過是一種"必要的沉睡","隨之而宋的將是朝氣蓬勃,充滿活力"。
紀伯倫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是和他的人類一體觀相聯繫著的。他認為祖國和世界是統一的,不是對立的。在《致責難者》中他提出:"整個地球都是我的祖國,所有的人類都是我的鄉親。'在《詩人的聲音》中,更具體闡述了自己的這一立場。他說:"人類劃分成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集體,分屬於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區。而我認為自己卻既不屬於任何一國,又不屬於任何一地。因為整個地球都是我的祖國,整個人類都是我的兄弟;因為我覺得,人類本來就不夠強,把自己肢解得零七碎八,豈不荒唐,地球本來就不夠大,再分成大大小小的國家,豈非太傻?"所以他說:"我愛故鄉,更愛整個的大地。"他反對和憎惡假借"愛國主義"之名占侵略鄰國,屠殺無辜這是典型的人類一體論,地球家園淪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民族沙文主義和民族復仇主義的叫嚷甚囂塵上的時候,發出這種充滿理性的呼喚,喊出"你是人,我愛你,我的兄弟!"這樣的口號,充分說明了紀伯倫的清醒和良知。
《淚與笑》也是紀伯倫價值觀和人生理想的—次集中展示。在《真偽之間》、《致我的窮朋友》等篇章內,我們可以看到體現他價值觀的最重要、最關鍵的字眼:"生命"、"自由","良心"、"公正"、"博愛","真理',當然還有紀伯倫神廟裡的主神"愛"與"美'。在《展望未來》、《幻想女王》等篇章中。我們則可以看到他的社會理想,未來世界的藍圖,一那是一個沒有貧者、沒有"醫生"、沒有"教士"、沒有"律師",人人平等的世界。
《淚與笑》中最優美、最有韻味的抒情散文詩,恐怕當推《組歌》中的《浪之歌》、《雨之歌》、《美之歌》以及《花之歌》諸篇了。這幾昌-作品情思交融,婉約清麗,晶瑩剔透,稱得上是散文詩中的上乘之作,深受讀者喜愛,把它們視作散文詩的"典範"或"標準"亦無不可。這幾篇作品之所以膾炙人口,是因為它們十分難得地實現了一般詩作難以達到的"自然"這一目標。這篇篇佳作,既顯示出真實的外在的"自然",又顯露出清淳的內在的"自然",並通過從"自然"中選取的種種意象,將情、理、景融為一體,沒有一點斧鑿的痕跡,實屬上乘。

作者簡介

作者:(黎巴嫩)紀伯倫 譯者:李唯中
卡里·紀伯倫,於1883年1月6日生於黎巴嫩一處名叫布雪裡的地方。布雪裡位於稱巴嫩的“聖谷”瓦第·卡地沙懸崖旁的平原之上,卡地沙以其豐沛的水源和青綠的柏樹林聞名,當地居民稱這引起柏樹林為”上帝的柏樹林”,而今,人們稱紀伯倫家旁邊的柏樹為“神聖的柏樹”。紀伯倫的童年便是在“神聖的柏樹”下度過的。紀伯倫生長在一個宗教氣息濃厚的家庭中。母親卡蜜拉是一位民龍教派牧師的女兒,美麗聰慧,多才多藝。在和紀伯倫的父親結婚之前,是一寡婦,育有一子——彼得。嫁給紀伯倫的父親之後,所生的頭一胎便是紀伯倫,後來又陸續生下兩個女兒——蘇妲娜和瑪麗安娜。童年時期,紀伯倫的母親親自教他阿拉伯文和法文,以後,又請家庭教師教他英文。1888年紀伯倫隨母親和哥哥彼得與兩個妹移居美國波士頓,父親為了守護家中的產業仍然留在故鄉。到達美國之後,彼得以經營雜貨店維持生計,而紀伯倫繼續求學。在學校中,紀伯倫的表現相當優異。1897年紀伯倫返回黎巴嫩以便接受祖國的教育,於是他講入貝魯特的一所教會大學就讀,繼續研讀阿拉伯文和法文,並且選修了醫學、國際法及宗教史和音樂等課程。1898年,暑假期間,紀伯倫隨父親旅遊中東各地。心靈豁然開朗,開始以豐富的思維和充沛的情感架構自己的生命。十五歲時,他以阿拉伯文寫下《先知》的初稿,並主編一份文學與哲學刊物,名為《真理》。十六歲時發表了第一篇散文詩。

目錄

淚與笑
淚與笑——小引
愛的生命
一個傳說
在死人城
詩人的死是生
美人魚
靈魂
笑與淚
火書
廢墟之間
夢幻
昔與今
靈魂啊,求你憐憫
寡母與孤兒
世代與民族
睿智來訪
美神寶座前
一位朋友的軼事
現實與幻想之間
致我的窮朋友
田野上的哭聲
茅屋與宮殿
兩個嬰兒
旅美派詩人
在日光之下
展望未來
幻想女王
致非難者
愛情秘語
罪犯
情侶
過去的城
相會
胸中的隱秘
盲目力量
兩種死
在歲月遊戲場上
我的朋友
情話
啞畜生
和平
詩人
我的生日
孩童耶穌
靈魂談心
風啊
情郎歸來
死之美
組歌
花之歌
人之歌
詩人之聲
結束語
珍趣集
外殼與核心
碩果壓魂
靈魂告誡我
大地
昨天·今天·明天
完美
獨立與紅氈帽
七個階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