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生平
1892年,從岩石上摔下,右肩胛骨摔傷,在姑母家養傷數月。此後一生右臂無力。
1895年6月25日,因不堪忍受
奧斯曼帝國的殘暴統治,紀伯倫的母親帶他去美國,在
波士頓唐人街愛丁博羅街。紀伯倫一家生活艱難,靠卡米萊沿街兜售物品維生,一年後他們開了一家小乾貨店維持生計。9月1日入波土頓奧利弗·布里斯區公立僑民國小。在這裡他接觸了西方文化,他的名字也被美國化為更簡略的哈利勒·紀伯倫。在校期間,紀伯倫表現出的繪畫天賦受到弗勞倫斯·皮爾斯的注意,在她的推薦下,紀伯倫被孩童資助社團的社會工作者傑西·弗萊蒙·比爾介紹給波士頓先鋒派藝術的支持者、攝影藝術家、出版商弗雷德·霍蘭德·戴伊。
1896年12月9日,與波土頓文藝界人士弗雷德·霍蘭德·戴伊相見。此人欽募東方精神,發現紀伯倫全家是東方典型。在戴伊激勵下,紀伯倫開始給許多書籍畫封面。
1897年,給女詩人約瑟芬·布魯斯頓畫像。
1898年3月8日,參加戴伊舉辦的畫展,結識許多文化名人,為
波士頓公共圖書館繪封面,9月,紀伯倫隻身返回祖國學習民族歷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會。入
貝魯特希克瑪學院。阿拉伯文教師扈利·尤素福·哈迷德為他介紹古詩人穆台納比等,並介紹《詩歌集成》和《聖經》給他看,同時為他修改作文以在其刨辦的校刊《復興》上發表。求學期間,曾在黎巴嫩各地旅行,深人民間,訪尋名勝古蹟。
1899年夏,回故鄉貝什里看望父親哈利勒,住在嬸母家。完成一些古代阿拉伯詩人的畫像,如阿爾法利德、
阿布·努瓦斯、穆台納比以及阿拉伯女詩人罕莎等。
1900年,獲法語學習第一名。其間未中斷學畫,常去藝術家哈比·蘇魯日家求教。戴伊寄50美元支票給他以作封面畫報酬,並肯定了紀伯倫作為波士頓一名畫家的地位。在記事本里記下了對多方面社會問題的看法,如對貧窮處境和社會環境的厭惡等。
1901年4月,返美途中得知妹妹蘇爾丹娜逝世噩耗,回美後仍住波士頓。
1902年,因為治病,欠下了15000美元的債務。紀伯倫兄妹變賣了家中的財物,紀伯倫靠寫文章、賣畫、做零工來賺錢,並且還要還債。
1903年,與約瑟芬愛情受挫,專心致志作畫。開始寫構成散文詩集《淚與笑》的文字。開始以每周2美元的報酬在紐約阿拉伯文報紙《僑民報》上陸續發表一系列短篇散文,這些文章不僅給生活困頓的紀伯倫帶來了實際的物質幫助,而且使他開始在美國的阿拉伯移民讀者中贏得聲譽。至1908年間在《僑民報》陸續發表50多篇散文詩,總標題為《淚與笑》。
1904年5月,在波士頓畫廊舉行首次個人畫展。其中《靈魂皈依上帝》與《痛苦的噴泉》等畫吸引了馬爾萊布魯街女子國小校長瑪麗·伊莉莎白·哈斯凱爾。兩人自此結為摯友。此畫展不久在瑪麗學校展出,瑪麗買下《痛苦的噴泉》與《思想之舞》。10月,帶40幅畫再次參加在波士頓舉行的畫展,不久畫廊一場大火,大部分作品被焚毀。
1906年,感情轉向瑪麗·哈斯凱爾。出版短篇小說集《草原新娘》,艾敏·胡萊卜作序。進一步擴大了紀伯倫在美國阿拉伯移民讀者中的影響。
1907年,發表短篇小說集《叛逆的靈魂》,該書被土耳其政府宣布是危險的,叛逆的,毒害青年的。並在貝魯特中心廣場當眾焚燒此書,而且給紀伯倫定下叛逆分子罪名。6月末到巴黎,住一潮濕畫室。6月13日進法國巴黎藝術學院,受到
奧古斯特·羅丹、奧金·卡萊爾在19世紀建立起來的象徵主義畫派的影響。與神秘派畫家布倫諾交往甚密。從事當時流行的商業性立體藝術,與朋友發生分歧。在巴黎各處游訪,參觀
凡爾賽宮。開始為當時知名人士畫像,其中有奧古斯特·羅丹,艾德蒙·魯斯坦,亨利·洛克,
克勞德·德彪西。在青年土耳其團體金環內多次發表演講。10月2日和10月4日給瑪麗寫信傾訴愛情。寫出《我的生日》一文。此文表達了他25歲時對於生活、知識,真理,自由、愛情的思考。開始對尼采作品,耶穌傳記,宇宙成因理論等發生興趣。
1909年7月,和朋友艾敏·雷哈尼去倫敦遊覽博物館。繼續學習繪畫。7月23日給瑪麗信中說失去了父親。開始從事政治活動,與阿尤布·薩比特,舒克里·哈尼姆等籌建政黨。
1910年,參加巴黎春季傳統畫展,展畫《秋》獲銀獎。10月末從巴黎回到波士頓。在經過了與瑪麗的情感糾葛,並共同決定放棄婚姻以後,兩人成為一生的戀人和摯友。年底移居紐約。在祖國獨立的政權形式問題上,與在巴黎和美國的朋友發生分歧,這阻止了他去巴黎參加那裡舉行的阿拉伯人的政治會議。
1911年,開始寫《暴風雨》。4月末住進紐約格林威治村西10街51號—座藝術家公寓。發表中篇小說《折斷的翅膀》,以一個心靈遭到悲痛打擊的阿拉伯薄命女子命運,作為受凌辱的東方民族的象徵。此小說於當年末開始在阿拉伯世界造成很大影響,引起許多批評和疑問。外界壓力更增加了他的反抗性。4月16日瑪麗因年齡關係不能與紀伯倫成婚,自此紀伯倫為愛情描繪的目標即獨身。5月2日參加土耳其大使召開的宴會,為敘利亞哀嘆。
1912年,畫《三個女人》等畫。從巴黎返美後,公開發表對抗土耳其統治、進行革命和解放鬥爭的言論。6月16日在紐約給
敘利亞婦女俱樂部作演講。10月25日談
巴爾幹戰爭實質,詛咒奧斯曼帝國,希望它壽終正寢。
1913年2月18日,寫信告瑪麗挑選了十幅畫贈送她,這些畫分別是《讓我們一同奮起》、《種子》、《眺望者》,《堆放的薔薇》,《沙漠的心臟》,《頭生兒》等。4月16日《瑪麗日記》載紀伯倫對想買他畫的人講,這畫決不賣。《藝術》雜誌主編納西布·阿里德匯集了《淚與笑》全集出版(一說是1914年)。前言中引紀伯倫信中的話,說他生命中訴怨、哀嘆的一個時期已經結束。
1914年,開始與生活和工作在埃及的黎巴嫩女作家梅婭·齊雅黛通信。他倆的通信聯繫一直持續到紀伯倫逝世前不久。2月,在蒙特魯斯大廳舉行個人畫展,展出75幅作品。此舉肯定了紀伯倫作為藝術家的地位。受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超人哲學影響,開始寫《瘋人》,並與瑪麗一起把《瘋人》譯成英文。其間,《新月》、《閃電》、《西方明鏡》等雜誌均刊登了他的作品。針對當時只重物質的西方文明,他提出必須從物質主義中解放生活。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為祖國解放而鬥爭的積極性更為高漲。曾提出反對
猶太復國主義見解。
1915年,賣六幅畫獲6400美元。瑪麗幫他投資實業,第一次成為股東。任敘利亞難民救濟委員會會長,演講,著文,對於饑荒中的祖國人民表示同情。通過美國幫助,實現運送救濟糧的計畫。
1916年,在家中與阿拉伯僑民作家
米哈依勒·努埃曼第一次見面,從此兩人成為文學之友。
1918年,《七藝》連載其重要藝術評論,格言、訪問記。5月發表詩作《生活》,《權利》、《愛情》、《知識》、《幸福》和《死亡》,發表繪畫《公正》、《自由》、《正義》等。10月中旬。其第一部英文散文詩集《瘋人》發表於紐約,從此進入以英文寫作為主的階段。出版《二十幅畫》一書。艾利斯·魯法依勒在前言中稱紀伯倫把東方和西方兩種藝術結合在自己的作品裡。
1919年,長詩《行列聖歌》的單行本由一位猶太出版商經手,終於在紐約出版。捐款購買阿拉伯文書籍,贈圖書館收藏。給伊米勒·澤丹的信中稱:過去自己作為作家和畫家度過的20年,只是一個準備時期,我的思想只結出一些不成熟的果實。
1920年4月20日,一批阿拉伯僑民文學家在紐約的阿拉伯文雜誌《旅行者》編輯部開會,熱烈討淪阿拉伯新文藝中的一些新問題。4月28日晚,在紀伯倫家裡繼續開會,正式成立《筆會》,紀伯倫當選為《筆會》主席,
米哈依勒·努埃曼為顧問。紀伯倫親自繪製社徽(一幅圓形的圖案,中間畫著一本打開的書,書頁上寫著《聖訓》中的一段話:真主在地下埋有寶藏,詩人的唇舌便是鑰匙)。《筆會》作為阿拉伯僑民作家團體,在發展阿拉伯海外文學,團結僑民文學家方面起了促進作用。5月20日前夕在科學技術學會發表演講。8月中旬,出版《先驅者》。
1921年,春天因心臟疾患病倒。《筆會詩文選》在紐約出版,收集了紀伯倫、努埃曼等人的散文、詩歌共43篇。阿拉伯各國報刊紛紛轉載,發表評價極高的評論,《筆會》很快蜚聲阿拉伯世界。埃及新月出版社出版其散文詩集《暴風雨》。
1923年,在紐約發表英文散文詩集《先知》。許多俱樂部、家庭都公開朗誦之。4月6日《旅行家》雜誌報導希沃爾轉述法國駐美大使、《瘋人》法譯者貝業爾·杜蘭克斯在《瘋人》譯成法文時的一句話:感謝上帝,在紀伯倫活著時認識了他。5月8日,尤素福·托瑪·布斯塔尼在埃及為紀伯倫出版《珍趣篇》。6月16日重印《珍趣篇》。9月3日及17日中國《文學周刊》雜誌分別發表
茅盾從《先驅者》中選譯的五篇散文詩:《批評家》、《—張雪白的紙說》、《價值》、《別的海》、《聖的愚者》。
1924年,穆罕默德·托基丁蒐集其文章在埃及出版文論集《在文學世界》。陸續為各界名流畫像,包括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等名人。其繪畫作品相繼在各地展出。
1925年,《先知》法譯本、德譯本出版。與女詩人芭芭拉·揚結識,病後常去波士頓妹妹家或去大自然景區。與朋友法利斯·馬魯夫經營房地產生意,想購置大樓計畫失敗。瑪麗回贈畫作作為給房產主的保證金。寄給瑪麗《沙與沫》。
1926年,正式發表《沙與沫》。開始寫《人之子耶穌》,18個月後完成。參與印度人蘇尤德·候賽因主持的《新東方學會》雜誌,為其撰稿。由此結識許多世界名人。紀伯倫認為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是當時活在世上的最偉大的人物。瑪麗·哈斯凱爾與福盧蘭斯結婚,遷往喬治亞州,但與紀伯倫一直保持友誼。
1928年,完成《先知園》,開始寫《流浪者》、《大地諸神》。夏,《人之子耶穌》完稿。秋季在波士頓出版,被稱為紀伯倫福音。阿尤布·沙比特呼籲紀伯倫應該參加黎巴嫩政權。可他仍留在美國,稱自己在紐約藝術家公寓中的畫室為禪房。
1930年3月13日,留遺囑除了把錢留給妹妹瑪爾雅娜之外,還要求把一部分錢和畫贈家鄉貝什里。
1931年4月10日,因
肝硬化和
肺結核以及長期嚴重酗酒而逝世於美國紐約
格林威治村聖芳心醫院。8月21日,靈柩運回黎巴嫩,首都貝魯特舉行迎靈儀式。8月22日送葬行列把遺體送回故鄉,葬於貝什里聖徒謝爾基斯修道院內。
個人家庭
父親哈利勒·紀伯倫(1844年——1909年)最初職業是藥劑師,後來成為負責徵收牲畜稅的鄉官,對工作也恪盡職守,但因為無法面對生活的壓力而以嗜酒作為逃避,以至於一家人生活日益窘迫。在紀伯倫的印象中,父親經常喝醉回家,並且借著醉酒對家人十分粗暴。紀伯倫與父親的關係也日益緊張。1891年哈利勒因為欺詐案被人誣陷而入獄,他們的房子和財產也被沒收。卡米萊決定去跟隨她的哥哥去美國。儘管1894年,哈利勒無罪獲釋,但是卡米萊依然下定決心要去美國。
母親名叫卡米萊(1864年——1902年6月28日)以精力旺盛、聰明幹練聞名鄉里,與哈利勒結婚之前,曾嫁給堂兄哈納·阿卜杜·薩拉姆。卡米萊曾隨他去巴西,1877年生下兒子彼德·布特魯斯,其1902年3月12日因肺結核病逝。第二次,她嫁給親戚優素福·伊里亞斯·吉阿基阿。但此次婚姻一開始便不順利,不到一個月時間,丈夫便撒手人寰。之後她嫁給了哈利勒·紀伯倫,1883年生下了紀伯倫,1885年生下了瑪爾雅娜,其後在裁縫店工作,1887年生下蘇爾丹娜,其1901年4月4日因肺結核病逝。卡米萊後因癌症病逝。
寫作風格
紀伯倫的畫風和詩風一樣,都受英國詩人
威廉·布萊克的影響,所以,文壇稱他為20世紀的布萊克。1908年—1910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藝術期間,奧古斯特·羅丹曾肯定而自信地評價紀伯倫:這個阿拉伯青年將成為偉大的藝術家。紀伯倫的繪畫具有濃重的浪漫主義和象徵主義色彩,在紀念館收藏。在東方文學史上,紀伯倫的藝術風格獨樹一幟。在美妙的比喻中啟示深刻的哲理。另一方面,紀伯倫風格還見諸於他極有個性的語言。他是一個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寫作的雙語作家,而且每種語言都運用得清麗流暢,其作品的語言風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東西方讀者。美國人曾稱譽紀伯倫像從東方吹來橫掃西方的風暴,而他帶有強烈東方意識的作品被視為東方贈給西方的最好禮物。
大體上講,紀伯倫英語文學的體裁可以分為兩種類型:散文詩和智慧文學。在《瘋人》《先行者》《沙與沫》和《流浪者》中,篇幅短小、哲理深刻的寓言、諺語、格言等智慧文學占了大部分篇幅。而《先知》《人之子耶穌》和《大地諸神》則屬於不同形式的散文詩創作。紀伯倫的作品有意識地模仿《
聖經》中的天啟體、
智慧文學、
福音書等形式,常藉助於人與萬物和諧統一的通感手法,來表達具有泛神論色彩的神秘主義意蘊,因而,紀伯倫文學傳遞出宗教的神聖感。不僅如此,紀伯倫之模仿聖經文學,暗合了
阿拉伯文學善用比喻、寓言、格言等智慧文學形式來言明道理的文學傳統,繼承了西方自翻譯《
柔巴依集》開始的神秘主義譯介傳統,並與美國新詩運動中的東方風和唯靈主義氛圍相合。神秘主義特徵和以智慧文學的方式來表達深刻的哲理,仍然是阿拉伯裔美國文學、乃至阿拉伯流散文學的重要特徵。
早在1923年,紀伯倫的五篇散文詩就先由
茅盾介紹到中國。1931年中國作家
冰心翻譯了《
先知》,為中國讀者進一步了解紀伯倫開闊了文學的窗扉。後中國陸續出版了一些紀伯倫作品。2014年中國
九州出版社根據黎巴嫩新版《
紀伯倫全集》翻譯引進了中文版,由
李唯中翻譯,不僅收有紀伯倫的散文詩,還囊括了他的小說、散文、演講、話劇、書信,以及紀伯倫生前親手繪畫的插畫。全集分為七冊,分別是《先知》《沙與沫》《淚與笑》《愛你如詩美麗》《藍色火焰》《光與靜默》《叛逆的靈魂》。
主要著作
出版時間 | 作品名稱 | 文學體載 |
---|
1905年 | 音樂短章 | 散文 |
1906年 | 草原新娘 | 短篇小說 |
1908年 | 叛逆的靈魂 | 短篇小說 |
1912年 | 折斷的翅膀 | 長篇小說 |
1914年 | 淚與笑 | 散文詩集 |
1918年 | 瘋人 | 散文集 |
1918年 | 行列聖歌 | 詩集 |
1920年 | 先驅者 | 散文詩集 |
1920年 | 暴風雨 | 散文詩集 |
1923年 | 先知 | 散文詩集 |
1923年 | 珍聞與趣談 | 詩集 |
1926年 | 沙與沫 | 散文詩集 |
1927年 | 與靈魂私語 | 詩集 |
1928年 | 人之子耶穌 | 散文詩集 |
1931年 | 大地諸神 | 詩劇 |
1932年 | 流浪者 | 散文詩集 |
1933年 | 先知園 | 散文詩集 |
1933年 | 拉撒路和他的情人 | 詩劇 |
1972年 | 愛你如詩美麗 | 情書集 |
—— | 藍色火焰 | 書信集 |
人物評價
他是位熱愛祖國、熱愛全人類的藝術家。在詩《朦朧中的祖國》中謳歌:您在我們的靈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動的心臟。他曾說:“整個地球都是我的祖國,全部人類都是我的鄉親。
愛與美是紀伯倫作品的主旋律,文學與繪畫是他藝術生命的雙翼。
在紀伯倫的心目中,祖國黎巴嫩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就像在他的作品中寫到:只要我一閉上眼睛,那充滿魅力、莊嚴肅穆的河谷、雄偉多姿的高山,便展現在面前;只要我一捂上耳朵,那小溪的潺潺流水和樹葉的沙沙聲便響在我的耳邊,我像哺乳的嬰兒貪戀母親的懷抱那樣,思念這往昔如畫的美景。
在比喻中啟示深刻的哲理。他清麗流暢的語言征服了一代代世界讀者。
紀伯倫是貧苦出身,他的作品更像一個飽經滄桑的老人在講為人處世的哲理,於平靜中流露出淡淡的悲涼。
——冰心評紀伯倫的文筆輕柔、凝練、雋秀,宛如行雲流水;語詞清新、奇異、俏麗,色彩斑斕奪目;哲理寓意深邃,比喻別致生動,想像力無比豐富;意境堪稱恬淡高逸,超凡脫俗,非同凡響;加上那富有神秘格調的天啟預言式語句,還有那鏗鏘有力的音樂節奏感、運動跳躍感,構成了世人公認的熱烈、清秀、絢麗的獨特風格。——
李唯中評後世紀念
紀伯倫故居位於黎巴嫩
北部省臨海
聖谷貝什里,建於1931年6月,最初是一家修道院,1975年改建成博物館,依雪山而建,傍天然而生,山間瀑布,雪松遍布。為窯洞式巨石壘成的建築,有一道紅褐色的小矮門,僅可一人通過。故居中陳列有440件珍貴的紀伯倫畫作原稿以及中國不同年代出版的《先知》《沙與沫》《紀伯倫全集》《紀伯倫在中國》等漢語和英文版書籍。這些書籍都是中國專家、學者、中國駐黎巴嫩大使送給紀伯倫故居博物館的禮物。
紀伯倫墓地位於黎巴嫩北部省臨海聖谷貝什里,紀伯倫棺木安放在山下石室里,墓前有一處馨香的玫瑰園,在那裡可以眺望整個小鎮。紀伯倫墓志銘為:我就站在你的身邊,像你一樣地活著。把眼睛閉上,目視你的內心,然後轉過臉,我的身體與你同在。
1981年紀伯倫逝世五十周年之際,黎巴嫩和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決定該年為紀伯倫國際年,為此成立了國際委員會。決定在他故鄉貝什里舉辦展覽會,展出他的手稿和畫稿,並在
貝魯特、巴黎和紐約舉行紀念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