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

茅盾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

茅盾出生在一個思想觀念頗為新穎的家庭里,從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後入商務印書館工作,從此走上了改革中國文藝的道路,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說子夜》、《春蠶》和文學評論《夜讀偶記》。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將不起,將稿費25萬元人民幣捐出設立茅盾文學獎,以鼓勵當代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沈德鴻
  • 外文名:Mao Tun
  • 別名茅盾、郎損、蒲牢、沈余、微明(筆名)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浙江省嘉興市桐鄉
  • 出生日期:1896年7月4日
  • 逝世日期:1981年3月27日
  • 職業作家,文學評論家,社會活動家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預科
  • 主要成就: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
    中國革命文藝奠基人
  • 代表作品:《子夜》,《霜葉紅似二月花》,《春蠶》,《白楊禮讚》等
  • :雁冰
人物生平,人物經歷,愛情婚姻,人物軼事,志在鴻鵠,字跡潦草,怒斥編者,筆名趣事,個人作品,中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散文名篇,童話作品,戲劇作品,國學研究,文藝理論,書法作品,創作特色,創作題材,敘事風格,評論特色,文學思想,現實主義,自然主義,古典文學,人物評價,人物影響,文藝影響,政治影響,文學獎項,紀念故居,烏鎮故居,北京故居,

人物生平

人物經歷

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省桐鄉縣烏鎮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第一類。預科畢業後,入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工作。
1920年初,主持《小說月報》“小說新潮欄”編務工作。同年11月,茅盾正式接編《小說月報》。
茅盾
1921年,1月,參與發起組織“文學研究會”,接編並改革《小說余月報》。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由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成員轉為正式黨員。
1923年,辭去《小說月報》主編職務,轉商務印書館國文部工作。
1925年,被選為出席廣州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26年,留廣州工作,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作秘書。3月,返滬。
1927年,1月赴武漢,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教官。約4月,任漢口《民國日報》主編。7月間,從武漢至南昌不順,阻於牯嶺。8月,南昌起義失敗,試圖與黨組織取得聯繫而不得,從此失去與黨組織失去聯繫。9月,於上海以茅盾為筆名發表小說《幻滅》。
1928年,1月,完成6月,先後完成《動搖》《追求》──即三部曲《》的創作。7月,東渡日本,期間寫有長篇小說《》(未完)和《從牯嶺到東京》等。
1929年,論文《讀<倪煥之>》發表。
1930年4月,回上海。不久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1931年,開始創作《子夜
1932年,7月,發表《林家鋪子》。11月,發表《春蠶》。
1933年,《子夜》正式出版發行。4-7月創作《秋收》、《殘冬》並發表。
1935年,論文《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一集·導言》被收錄發表。
1937年,2月,偶遇周恩來恢復與黨組織的聯繫,但黨員身份已不明確。參與編輯的《救亡日報》、《吶喊》(後改名《烽火》)分別在上海創刊。年底,上海淪陷,茅盾離滬抵長沙。
1938年,1-2月,在香港、廣州、武漢等地活動。3月,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被選為理事。4月,他主編的《文藝陣地》在廣州創刊,同時編香港《立報·言林》。12月,應杜重遠的邀請赴新疆迪化
1939年3月,抵新疆,在新疆學院任教。4月新疆文化協會成立,被推舉為文協為委員長。
1940年,4月底離開新疆,經蘭州、西安於抵延安。在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處講學。10月,從延安到達重慶,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員會常委。此時,陸續完成優秀散文《風景談》《白楊禮讚》的創作。
1941年,離開重慶到香港。5月,任《大眾生活》編委;開始創作《腐蝕》。9月,主編《筆談》半月刊,計7期。12月,離開香港達桂林。在桂林期間,寫下長篇《霜葉紅似二月花》。
1942年底,再赴重慶。
1945年,4月開始創作劇本《清明前後》,6月,文藝界為紀念茅盾創作活動二十五周年舉行慶祝會,並發起茅盾文藝獎金徵文。
1946年,赴蘇聯訪問。
1947年,4月,歸國到達上海。年末,再赴香港。
1948年7月,參與《小說月刊》的編委工作,9月,主編《文匯報·文藝周刊》。年底,離香港。
1949年,2月,達北平。7月,被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和中國文學工作者協會(後改為中國作家協會)主席。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長職務,主編《人民文學》雜誌。
1951年1月,當選為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
1958年,1月,開始創作《夜讀偶記》。3月,《茅盾文集》第一卷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1961年,《茅盾文集》十卷出齊。
文化大革命”中,茅盾始終與黨和革命人民站在一起。
1981年3月27日,逝於北京。3月31日,中共中央根據茅盾生前的請求決定恢復他的中國共產黨黨籍,黨齡從1921年算起。
1984年-199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38卷本的《茅盾全集》。

愛情婚姻

茅盾和夫人孔德沚自小定親。1916年春節,茅盾從上海回到故鄉與定下親的孔德沚正式成婚。從此兩人一直相伴,茅盾專心事業,而孔德沚照顧他的生活。直至1928年茅盾東渡日本,一個叫秦德君的女學生與之同行。因為都是單獨來到陌生地,兩人關係密切並產生了感情,在這種情形下茅盾和秦德君同居了。訊息傳到上海,孔德沚起先不相信,後經證實,便大哭一場。婆婆勸她:“茅盾會回心轉意的。”果然1930年,茅盾和秦德君一起回到上海,便分手了。
解放後,茅盾出任新中國第一任文化部長。孔德沚全力料理家務,而茅盾則全力投入於工作。“文革”開始之後,茅盾靠邊還被抄了家。孔德沚在這場劫難中為之擔心不已,這使得她的糖尿病復發。70多歲的茅盾伴其左右,無微不至的照顧她。但是這仍於事無補,1970年1月29日凌晨,孔德沚因醫治無效在醫院逝世,自此兩人結束了長達44年的婚姻生活,從此陰陽相隔一直到1981年茅盾逝世。

人物軼事

志在鴻鵠

8歲時茅盾入烏鎮立志國小讀書,後轉入植材高級國小,成為該校第一班學生。在學校里,茅盾的各門功課都名列前茅,特別是他的作文更是出色。受父母的影響,茅盾很小就心懷天下。十二歲時茅盾在會考作文中就寫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當以天下為己任”。在父母親的鼓勵下,十三歲的茅盾踏上到湖州的火車,開始了中學生活。有一次,先生布置的作業是自命題寫作,很多學生茫然不知所措。茅盾卻借鑑莊子《逍遙遊》中的寓意,寫了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志在鴻鵠》。文中寫了一隻大鳥展翅高飛,在空中翱翔,嘲笑下邊仰著臉看卻無可奈何的獵人。茅盾借對大鳥形象的描寫,表明了自己的少年壯志。而且,文章的題目又與茅盾的名字德鴻相合,形象生動,故藉此自抒胸臆。先生很是賞識,誇讚他“將來能為文者”。

字跡潦草

1913年夏天,茅盾中學畢業,報考北京大學預科第一類。他自己覺得考得不錯,便安心地回家等候訊息了。想不到發榜時竟沒有沈德鴻的名字,茅盾非常失望。但不久,他卻意外地收到了北京大學寄來的入學通知,通知書上寫的是沈德鳴三個字。茅盾趕忙跑到報名處去查報名單,發現自己在填報名單時,書寫潦草,把“鴻”字寫得像個“鳴”字了。這件事對他觸動很大,從此,他寫字一筆一划,端端正正,從不草率,直至80多歲高齡寫回憶錄,還用毛筆正楷書寫,字跡清楚俊秀。

怒斥編者

茅盾向來是溫和的,但是也有被人惹到生氣的時候。1978年,新版的全國通用教材修改完畢,其中收錄了茅盾的散文《風景談》,編寫組將修訂後的教材排樣寄給茅盾參看,茅盾發現自己僅僅3500多字的文章竟被修改了100多處。對此,茅盾異常憤怒,當即回了一封信給編寫組:“你們改字改句,增字增句,多達百數十處,我不懂為何有此必要。大概你們認為文章應該怎樣寫,有一套規範,不合你們的規範,就得改。那么,又何必選作家的文章來做教材呢?每個作家有自己的風格。你們這種辦法(隨便刪改,卻又不明言),實在太霸道了,不尊重作者的風格。”茅盾在信中舉例說,如把駱駝脖子上掛的本來一樣的鈴鐺補加“大小”,茅盾譏諷地問:“事實上,駱駝掛的鈴鐺只有一種,你們為什麼要改為‘大小鈴鐺’呢?”接到茅盾的信件之後,編寫組不得不做了退步讓《風景談》大部分保持了原貌。

筆名趣事

現已獲得證實的沈雁凍的筆名有98個,然而在眾多筆名中“茅盾”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這個筆名的來源也有一個小小的故事。1927年,大革命失敗,沈雁冰被迫隱居在上海,鬱郁不得志的他開始用筆來宣洩心中的情感,於是創作了小說《幻滅》。小說完成後沈德鴻開始投稿,可許多的報社卻不敢登他的文章。這使得他內心十分矛盾,於是他在手稿上署名“矛盾”。稿子最後交給了《小說月報》的編輯葉聖陶,葉聖陶認為小說很好,但是看了這個名字卻提出了意見,認為這個名字是個哲學名詞,不像一個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並且在當時那樣的環境下使用如此尖銳的筆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張在“矛”字上加了一個草字頭,改作“茅盾”。沈雁冰對這一改動也很滿意,以後就一直以此為筆名了。

個人作品

中長篇小說

長篇小說中篇小說
一個人的死
少年印刷工
劫後拾遺
霜葉紅似二月花續稿
蝕·三部曲(含《幻滅》、《追求》、《動搖》)
第一階段的故事
鍛鍊
他們的兒子
以上整理自

短篇小說

保施
創造
大鼻子的故事
農村·三部曲(含《春蠶》、《秋收》《殘冬》
野薔薇
林家鋪子
詩與散文
石碣
手的故事
水藻行
小巫
煙雲
有志者
自殺
宿奔
色盲
喜劇
以上整理自

散文名篇

賣豆腐的哨子
人造絲
全運會印象
車中一瞥
鞭炮歲月
談月亮
霧中偶記
大地山河
黃昏
天窗
以上資料整理自

童話作品

尋快樂
大槐國家
負國報恩
千匹絹
兔娶婦
海斯交運
樹中餓
驢大哥
金龜
平和會議
書呆子
獅騾訪豬
飛行鞋
怪花園
風雪雲
蛙公主
牧羊郎官
以上整理自

戲劇作品

國學研究

莊子選注
淮南子
紅樓夢(潔本)敘訂
楚辭選注
以上整理自

文藝理論

小說研究ABC(理論)1928,世界
歐洲大戰與文學(理論)1928,開明
神話的研究(理論)1928,商務
中國神話研究ABC(理論,上下冊)1929,世界
騎士文學ABC(理論)1929,世界
現代文藝雜論(理論)1929,世界
六個歐洲文學家(理論)1929,世界
神話雜論(理論)1929,世界
西洋文學(理論)1930,世界
希臘文學ABC(理論1930,世界
北歐神話ABC(理論)1930,世界
漢譯西洋文學名著(理論)1935,中國文化服務社
世界文學名著講話(評論)1936,開明
創作的準備(理論1936,生活
文藝論文集(理論)1942,群益
青年與文藝(理論)1942,耕耘出版社
夜讀偶記(理論)1958,百花
鼓吹集(理論)1959,作家
反映社會主義躍進的時代,推動社會主義時代的躍進!(理論)1960,人文
鼓吹續集(理論)1962,作家
關於歷史和歷史劇(理論)1962,作家
讀書雜記(評論)1963,作家
茅盾近作(理論)1980,四川人民
茅盾論創作(理論)1980,上海文藝

書法作品

茅盾是一位出色的書法家。其字布局縝密嚴謹,筆法精勁含蓄,秀逸疏朗,淳雅婉麗,似取法於瘦金體,然實則學於《董美人墓誌》,茅盾從中取其華美堅挺,故而給人以一種清朗爽勁之感,而中宮緊收,線條舒展雅致,纖細而不羸弱,秀挺而富有彈力。唯一不足之處則是顯得過於光滑流暢,使得其字美妍有餘而韻味不足。

創作特色

創作題材

茅盾的對作品選材的注意力一直放在那些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上,捕捉和傳達那些新近發生的重大事實,將當代重要的政治經濟事件作為自己的創作題材。茅盾在這些事件尚未從當代人的印象中消退時,便將它們納入和熔鑄在自己的藝術作品中。他的大多作品都可以說是中國現代革命史的藝術的大事記,是紀實的文學報告,是中國現代革命史的現實主義的編年史。通過一個歷史時期廣闊、複雜的社會面貌的反映,以顯示這個時代的本質特徵。茅盾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事性、紀實性和傳記性的特徵。其題材主題具有重大性與時代性。如《》的第一部是在蔣介石發動4·12反革命政變的四個月後動筆寫成的,第二部是在同年11月份開始寫作,第三部寫於1928年4-6月,僅僅在事件發生一年之後,就完成了對大革命經驗的記錄和藝術概括。而小說《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真實反映了三十年代國中國農村“豐收成災”的現實和農民的覺醒、反抗的過程。他的散文及報告文學亦然,同樣取材於當下發生的事件,如《白楊禮讚》描寫的西北地區的白楊樹而實際則是讚揚當時抗戰的戰士們,《訪蘇實錄》則實實在在地描寫了作者自己在蘇聯的所見所聞。可以說茅盾的這些題材的作品是中國現代革命史和現代思想史的最佳文學記錄。
茅盾
在關注現實題材的基礎上,茅盾也開拓了都市題材作品的創作,他的《子夜》直接記錄和概括了1930年春夏間在大都市上海發生的經濟和政治鬥爭,而《幻滅》、《動搖》和《追求》的故事也同樣發生在兩個都市之中,這些小說深深紮根於都市的大環境中,並以此為背景展開故事的脈絡向前推進。茅盾在都市的背景下運筆自如,展示了對都市題材優秀的駕馭能力。而在都市題材之外,茅盾也深化了魯迅開創的鄉村題材創作,他的《農村三部曲》顧名思義就是寫在農村裡的三個小說,其中《春蠶》是茅盾農村題材小說的代表作,小說通過一幅濃鬱江南水鄉的風俗畫形象的描畫了帝國主義侵略給農民帶來的衝擊和上產所帶來的恐慌。

敘事風格

在敘事方面,茅盾追求宏大而嚴謹的布局,他在小說中喜歡採用能夠體現時代性的網狀型結構形式。如作品《子夜》茅盾根據主題的需要,根據中心人物性格發展的邏輯來安排各種人物事件,矛盾衝突和環境場面,作品一開始就在吳老太爺的弔唁儀式上將所有重要人物推上前台,組成複雜的人物網路,以及在設下情節因果關係的伏筆,從而經緯交匯地建成《子夜》式的也是茅盾式的龐大的“網狀結構”。與其他現實主義大師一樣,茅盾也是一個擅長於心理描寫的語言大師。他的心理描寫手法多樣但是最具特點的是注重“社會心理因素”的探索。他往往以充滿著血和淚的感情對形形色色的小資產階級人物心靈世界進行刻畫和解析。通過心理描寫的藝術手段強烈地表現他們苦悶、傍徨的矛盾心緒,從而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隱秘和衝突以及這種衝突的社會性,豐富人物的性格,使人物達到形神具現的境地。比如,《春蠶》中對人物的心理描寫,通過人物觸景生情,情隨物遷的心境變化,再現其內心世界。在《腐蝕》中,採用以內視角為主的敘述方式來敘事狀物,使作品的心理剖析和社會環境描寫達到了“精微真確”的程度。而《子夜》中,茅盾又將這種心理描寫提升到象徵主義的套用上,從第一章吳太爺的言行總是圍繞著一個總體象徵展開,可以散在各處的象徵性細節窺見到這個老封建的內心世界,如老太爺對快節奏的都市生活閉起雙眼全身發抖的細節。
小說之外,由於時代政治性的緣故,茅盾的散文也形成了風格鮮明的敘事方法,善於使用以托物言情寄意和以實襯虛的敘述手法。如《白楊禮讚》整個藝術構思中,以無邊無垠、雄壯、偉大但又顯得單調的西北黃土高原來襯托傲岸挺拔的白楊樹,以白楊樹的形象實體的描寫來透出它的精神,同時又以白楊樹的實體與精神來展現抗日軍民及其領導者共產黨的偉大氣概。《風景談》用虛實結合、避虛就實的手法在浩瀚的西北沙漠背景上推出忍辱負重、堅韌沉毅的駱駝隊,並藉助叮噹的駝鈴聲作為節奏,以猩紅大旗作為標幟,象徵性地描繪出民族危難當頭的時代環境中黨領導的解放區所處的歷史地位,所體現的民族的偉大精神。

評論特色

茅盾前期的文藝評論根植於“為人生”的現實主義觀,後期又逐漸演變成革命現實主義文學觀,但是無論觀念的變化如何,他都緊緊結合著中國的文藝運動實際和作家的創作實際,來從事理論批評工作。同時茅盾堅持革命現實主義的文藝應與中國的革命取同一步調,長期堅持反對公式化、概念化的傾向,注重藝術形式與藝術技巧的探索,積累了關於選材構思、謀篇布局、提煉情節、塑造人物、運用語言等一系列的成熟經驗。茅盾一貫主張廣大創作者學習世界文學中對自身有益的東西,在革命文學領域內重視藝術規律,以促進現代文學內容與形式的不斷進步,對中國文學的現代化作出貢獻。

文學思想

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文學觀是茅盾的文學思想的核心。他認為現實主義文學必須是時代的反映,文學創作源泉是一定時代的社會生活,因此文學應該反映時代的風貌,必須反映每一歷史階段的重大事件、重大鬥爭。他的小說展現了從辛亥革命時期到建國前夕的中國現當代的重要歷史面貌。《霜葉紅似二月花》展示了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前夕的江南鄉鎮生活,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最後一個時期留下一幅歷史畫卷;《虹》展示了從“五四”到“五卅”,從成都到上海的鬥爭風雲;《蝕》展現了大革命前後從上海到武漢再到上海的鬥爭風雲;《路》、《三人行》從中部到南部,表現了大革命失敗後知識青年的苦悶和追求;《子夜》、《林家鋪子》和“農村三部曲”,提供的帝國主義侵凌下民族工業的敗落與農村經濟的破產的形象資料。茅盾不是一般的要求文學要反映客觀生活,而是站在社會歷史家的角度, 要求文學展示繁複紛紜的社會生活整體特別是其間的“政治、社會和思想的大變動” ,展示歷史發展的曲折性和“ 革命必然取得最後勝利” 的歷史趨向。從而,使文學自覺地成為真實的時代鏡子和社會史詩。正如王若飛所說:“從茅盾先生的創作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社會的大變動,也可以看到中國人民解放運動的起落消長。茅盾先生的最大成功之處,正是他的創作反映了中國大時代的動態,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創作的中心內容,與中國人民解放運動是相聯繫著的”。
茅盾的現實主義文學觀中另一個重要的特徵既是對社會背景的重視,要求將“最典型的人物事態”放置到“ 力所能及的廣闊畫面上” 去展現。他的小說,總是把特定的社會歷史生活濃縮為輪廓和背景,塗以情緒的色彩,在人物與環境的交流中展示典型性格。如《子夜》將故事放置在20世紀30年代民生凋敝的上海,民族產業普遍受到打擊,吳蓀蒲在這樣的背景下,性格被典型化、臉譜化,同時悲劇性的意味也隨之加深。另外《春蠶》則放在20世紀30年代的江南農村,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給農民帶來巨大的恐慌,故事中老通寶的形象於是在這樣的背景豐富化立體化。在小說之外茅盾也以此作為批評標準, 在文學評論《讀<北京人>》中指出《北京人》等作品對圍繞於人物的世界變化描寫模糊的缺陷。在現實主義文學觀之外,茅盾也借鑑了泰納的寫實主義、左拉的自然主義,還曾譯介過一些象徵主義作品,有效地擇取、揚棄和融化,以引導新文學的創作,為文學表現人生這一根本目的服務。而這些借鑑和吸收的文學思想都可以在他的長篇小說《子夜》中窺見,茅盾的現實主義文學觀既恪守現實主義的本質精神而又廣為吸收各種藝術流派之長,堅持原則卻非自我封閉,大膽開放並不隨意調和,由此走出了一條富有個性和創新性的現實主義之路。
同時作為堅實的無產階級革命主義者,茅盾在作品中也較為強烈地表現了個人在政治上的傾向,前期主要以文學評論的方式闡述了個人在文學思想上的取捨,他吸收了歐洲的寫實主義與中國傳統文藝理論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在其文學評論的作品中大力推廣了“為人生”的藝術宗旨。以後在此基礎上又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文學觀,這時期以小說散文為主在故事之中有意識地表現個人的文學思想以及提供政治導向,這時期的重要作品有《子夜》、《清明前後》等。建國後,茅盾的文學創作較少而開始了大量的文藝總結,書寫總結了較多的文藝理論文章,這些文章也無不在闡述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然而學界同樣也有聲音認為茅盾對於宣揚的這些文藝觀並沒有做到融會貫通,而存在一定的教條主義式的照搬。茅盾1919年底才開始接觸階級鬥爭學說,而1925年便仿照早期蘇聯文學,倡導“ 無產階級藝術” ,這些都是在尚無中國實踐依據之時確立的。在被當作法典並實行的半個多世紀中,不允許對其進行發展、修正, 缺乏一個“ 中國化” 過程,因此,長時間地被教條主義所統治。他寫了大量的文藝雜論,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見解,但終究屬於技巧,而非主體;屬於局部,而未上升到全局意義上。他沒有趙樹理那樣的優患意識,寫出暴露極左路線的作品。也沒有高爾基那樣的獨立性, 發表“ 離經叛道” 式的“ 不合時宜的思想” 。因此有學者也認為茅盾一生的矛盾是教條主義的悲劇。

自然主義

20世紀20年代,茅盾曾被看做堅實的自然主義信徒,他在這段時間內翻譯了大量的外國自然主義的書籍,並且為之撰寫了不少的理論書籍。而到了1928年,茅盾隨著思想的變化又申辯過他也並非依自然規律開始創作生涯,而是相反一一真實地去生活,經驗了生活和人生之後才來做小說。到了1958年的《夜讀偶記》他甚至對自然主義給以全面否定----認為自然主義是個“暗坑”。雖然如此,茅盾的創作與自然主義依然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
茅盾早期剛步入文壇的時候極力倡導自然主義,他認為自然主義是文學上之寫實主義,是一種具有真實、客觀、細緻、科學等特點的文學思潮和創作方法。因此他的前期創作和文論也因自然主義而聲名鵲起,較為著名的篇目如《評四五六月的創作》,這篇關於自然主義的評論引起了當時文藝界關於自然主義的激烈討論。而1925年開始介紹新寫實主義的茅盾也開始了對自然主義的懷疑,1928年他開始明確的反對自身受左拉和自然主義的影響。然而茅盾此間的創作仍然帶有自然主義深深的烙印,如這期間發表的小說《滅亡》、《追求》無不閃現著自然主義的光輝。30年代以後,茅盾自覺沿著革命現實主義的大道闊步邁進,對自然主義作客觀分析。認為自然主義發展是因為反帝運動高漲、社會科學思想發展而帶來唯物論思想的發展,自然主義在思想基礎上與唯物論更為接近。自然主義優點在於對平民化、日常生活的描寫,勇於直接反映醜惡;而不足在於沒有留下餘地給讀者去用經驗和想像去填補。這可以說是他對自然主義認識的一次升華,故而這段時間,他的大作《子夜》誕生,裡面較為完美融合了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的寫作手法。然而茅盾後期有些過於執著對自然主義的崇敬,使之與中國正統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發生一定程度的偏離,因而產生了裂隙,引起落後焦慮導致了他創作萎縮,故而茅盾後期並無太引人注目的文學創作,而轉向文學評論。

古典文學

茅盾的創作中也大量的吸收了古典文學的創作藝術,他曾在《舊形式、民間形式與民族形式》中指出“要吸取過去民族文藝的優秀傳統” ; 學習外國古典文藝以及新現實主義的偉大作品的典範;要繼續發揚五四以來的優秀作風;更要深入於今日的民族現實,提煉熔鑄其新鮮活潑的質素。”而這些在他的創作中也得到體現,《子夜》、《腐蝕》中龐大的藝術網路構建是都對《紅樓夢》中的藝術精髓的學習與提取。

人物評價

張光年:茅盾體現了“文學家與革命家的完美結合”,是並不多見的“把兩種素質集於一身的人”。
毛澤東給茅盾的回信毛澤東給茅盾的回信
王瑤《茅盾對中國現代文學的歷史貢獻》:“就中國現代文學史講,我以為把茅盾當做有重大貢獻的少數作家之一,是有充分根據的;這個根據不僅是黨中央給他的歷史性評價,而且包括人民對他的作品的喜愛的程度。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讓他的文學遺產在我們攀登文學藝術高峰的過程中起到應有的作用,而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就必須對他進行深入的研究”。
嚴家炎中國現代小說流派史》:“由茅盾開創的社會剖析小說流派,通過生活橫斷面再現社會,時一個革命現實主義的流派,甚至影響了後來寫作的《李自成》《上海的早晨》等作品的一些作家。"
夏志清:“茅盾無疑仍是現代中國最偉大的共產作家,與同期任何名家相比,毫不遜色。”
胡耀邦:“茅盾創作了大量傑出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刻畫了中國民主革命的艱苦歷程,繪製了規模宏大的歷史畫卷,為我國文學寶庫創造了珍貴的財富,提高了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的水平,在文學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郁達夫:“茅盾是早就從事寫作的人。唯其閱世深了,所以每不忘社會,他的觀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現代散文中最有實用的一種寫法……中國若要社會進步,若要使文章和實際生活發生關係,則象茅盾那樣的散文作家,多一個好一個……”
周揚:“茅盾是‘ 五四’ 以來第一個卓有成績的文藝評論家。”

人物影響

文藝影響

茅盾創造了現代小說大容量社會信息的傳遞和辨析的創作模式。茅盾小說注重創作題材和主題的深入挖掘,創造了現代小說與現代社會同步共進的全景化史詩性品格。社會科學家氣質的茅盾,由社會活動和文學理論的熱情活躍於文壇,這使得他進入創作便達到了空前的思想深度和廣闊的歷史內涵,他小說的創作題材所涉及的社會生活內容,涵蓋了20世紀中國上半葉的歷史全貌,時代的線索排列構成了社會的編年史。如從社會的政治、經濟鬥爭和階級矛盾以及社會各階層人物看,茅盾小說反映出軍閥混戰、經濟危機、工人罷工、農民暴動等社會重大問題,規模的宏大和分析的深刻,都是中國現代社會小說前所未有的。
茅盾小說以不斷創新的藝術形象,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中國現代小說的人物畫廊。縱觀茅盾小說的人物形象系列,除了《子夜》當中的民族資本家吳蓀甫形象的獨創價值外,從《霜葉紅似二月花》、《走上崗位》等作品中,更突現出茅盾資本家形象塑造的豐富性和完整性;茅盾對知識分子和農民形象的塑造,注重社會人的心理剖析和社會歷史剖析的有機統一,在現代小說史人物刻畫方面有所開拓。早期《》三部曲中的時代女性形象,從“傳統”和“現代”的對比中,從時代急流的變動中挖掘“新人”形象的價值。在20數量30年代短篇小說《春蠶》里,對老通寶、多多頭父子兩代農民的刻畫,不僅在典型的社會時代背景下烘託了人物,而且以兩代人的心理、性格的歷史內涵的巨大差異,創造了思想深刻的農民典型。這些形象都達到了較高的典型性,為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確立了典範。
茅盾小說以開放的現代意識、豐富的生活積累建立了較為完整的現代都市文學。茅盾從踏入社會之初,在商務印書館的工作就與中國最早最大的商埠上海有密切關聯。在上海,他有複雜的社會關係,同鄉舊故中有各階層人物。茅盾小說全面地描繪了現代都市的企業、金融業、商業、公館、舞廳、大飯店等,並且著重展示了現代都市以政治、經濟為軸心的各階級、階層的不同人物,如資本家、金融家、買辦官僚、公務員、市民等之間的複雜人際關係;同時茅盾更注意描寫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特性,現代都市發展的不健全性,以及受到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衝擊,急變和交雜的都市走向現代化的艱難過程。如進入都市迅速“風化”的遺老遺少、封建性和現代性混雜的地主式資本家、洋房公館的血脈緊連著宗法社會的農村等,都活生生地展現在其小說世界裡。茅盾小說創造的都市文學,為20世紀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提供了生動形象的讀本。
茅盾小說對於現代長篇小說的樣式、結構等方面的藝術探索和追求,充分顯示了現代小說的文體意識的獨立,是與茅盾的進入小說創作分不開的。茅盾的第一篇長篇小說《蝕》,採用“三部曲”形式:既可獨立又能連綴,可分可合,伸縮自如。茅盾隨後的創作中有較多的三部曲作品,使得這一形式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更是現代中、長篇小說文體新的拓展,如以小見大的《林家鋪子》、歷史畫卷式的《霜葉紅似二月花》、長篇日記體的《腐蝕》等多樣化的小說體式。而就小說結構而言,茅盾的小說突破了單一的線性結構,表層的時空交換構架呈現了開放性和交叉性的結構特點;熱情關注時代風雲,深刻把握遼闊而複雜的社會,構成了他小說宏大而嚴謹的布局、盤根錯節的人物和情節交叉的網狀結構;標誌現代心理小說的心理剖析經茅盾的努力,在範圍和程度上的創新和對個體心靈世界的透視賦予的社會性的力度。總之,茅盾作為中國現代小說大師,其成就和貢獻是多方面的。

政治影響

茅盾是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之一,為黨的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30年代他參加組織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黨一起發展革命文藝,團結和壯大了革命文藝隊伍,反擊了國民黨的文化“圍剿”;抗日戰爭爆發後,又在周恩來同志的領導下,廣泛團結了國民黨統治區的進步文化人士從事抗日救亡工作。抗戰勝利後,茅盾不顧國民黨的壓迫,積極參加堅持民主、和平反對內戰的運動,有力地支持了人民解放戰爭。建國後,作為中國作家協會的第一任主席,文化部的第一任部長的茅盾負責國家文化事業和文學藝術的組織領導工作,為我國文學事業和文化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文學獎項

茅盾文學獎是根據茅盾生前遺願,將自己的25萬元稿費捐獻出來設立的一個文學獎項。其目的是為鼓勵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文學的發展。是我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也是中國第一次設立的以個人名字命名的文學獎。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於1981年設立。

紀念故居

烏鎮故居

烏鎮故居,是茅盾誕生和度過童年、少年時代的地方,坐落在浙江省桐鄉市烏鎮觀前街17號,坐北朝南。茅盾自1896年誕生至1909年離鄉求學,在這幢故居中生活了十三個春秋。此後,幾乎每年都要回家看望他的母親。1940年他的母親去世以後,切斷了他與故鄉聯結的紐帶,他的親屬也相繼去了外地定居,故居房屋便陸續租給了居民居住。1977年春,當地政府動員住戶騰出了後園的三間平屋,加以修繕保護。1981年3月茅盾逝世後,烏鎮茅盾故居被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京故居

北京故居,位於東城區交道口南後圓寺胡同13號,東鄰蔣介石北京官邸。茅盾自1974年12月初由原文化部宿舍遷入,直到1981年2月20日入院治療,在這裡度過了6年多時光的晚年生活。1984年北京市政府京公布茅盾故居為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故居正式對外開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