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三部曲

農村三部曲

《農村三部曲》包括《春蠶》、《秋收》、《殘冬》,作者茅盾。從《春蠶》寫蠶絲業蕭條所引起的農村破產,到《秋收》寫農民在飢餓中的搶糧風潮,到《殘冬》寫農民在一年生計完全絕望以後,終於自發起來進行武裝鬥爭的故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村三部曲
  • 作者:茅盾
  • 性質:系列文章
  • 代表作品:春蠶
基本信息,內容介紹,簡介,春蠶,秋收,殘冬,作者介紹,其它,

基本信息

【作者】:茅盾
【作品名稱】:《春蠶》、《秋收》、《殘冬

內容介紹

簡介

茅盾的這三篇小說,從《春蠶》寫蠶絲業蕭條所引起的農村破產,到《秋收》寫農民在飢餓中的搶糧風潮,到《殘冬》寫農民在一年生計完全絕望以後,終於自發起來進行武裝鬥爭,正好反映出了那個年代舊中國農村變化和農民覺醒的全過程,給我們留下了一幅清楚、生動的歷史圖畫。因此,這三篇小說也是姐妹篇,合起來稱為“農村三部曲”。
茅盾茅盾

春蠶

《春蠶》,最初發表於1932年11月《現代》第2卷第1期,寫的是清明節後所發生的事情——老通寶在這一個月時間裡,經過“大緊張,大決心,大奮鬥,同時又是大希望”,好不容易獲得了蠶繭大豐收,可是賣繭所得卻還“不夠償還買青葉所借的債”,結果氣得生了病。

秋收

《秋收》,發表於1933年4月、5月的《申報月刊》第2卷第4期、第5期,主要寫到 六月底,“春蠶時期的幻想,又在老通寶的頭腦里蓬勃髮長”;他設法賒來豆餅施肥,全家沒日沒夜地車水灌溉。又經歷了許多緊張和奮鬥,到秋天,終於見到稻下垂,又獲得了一個好收成,可是結果米價飛跌,又白辛苦了一陣子,又背了一身債。
秋收秋收

殘冬

《殘冬》,發表於1933年《文學(上海1933)》第1卷第1期。寫的是老通寶的兒子多多頭,他早知道父輩們想靠苦幹來改善處境只不過是幻想,在那個社會裡“規規矩矩做人就活不了命”,他和六寶的哥哥陸福慶等人,在一個夜晚,摸進反動武裝保衛團“三甲聯合隊”的駐地,繳了他們的槍,走上了武裝革命鬥爭的道路。

作者介紹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漢族,浙江嘉興桐鄉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和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我國革命文藝奠基人之一。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這是個太湖南部的魚米之鄉,是近代以來中國農業最為發達之區,它毗鄰著現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薈萃的地方,這裡成就了茅盾勇於面向世界的開放的文化心態,以及精緻入微的筆風。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稍稍平穩便秘密寫作《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和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茅盾於1981年3月27日辭世。

其它

上世紀80年代,是中國電影的輝煌時期,《喜盈門》、《咱們的牛百歲》、《人生》等都是在那一時期走紅的。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中國電影市場進入低谷,直到1998年前後進入最低谷。這一時期,基本上沒有可以讓觀眾印象深刻的純農村題材影片。農村題材電視劇此時應運而生,其中最為出名的是韓氏兄弟的“農村三部曲”。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韓志君、韓志晨兄弟以他們的“農村三部曲”《籬笆·女人和狗》(1989)、《轆轤·女人和井》(1991)、《古船·女人和網》(1993),在螢屏上颳起了一股強勁的東北風。棗花、茂源老漢、銅鎖、小庚等角色,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田野長大的韓志君有著強烈的鄉村情結,遼闊的東北鄉野,是韓志君藝術創作的根基,是他靈感與激情不竭的源泉。從他的作品中,觀眾與讀者能 感受到清純的田園詩情。仲呈祥等著名評論家曾撰文指出:“《籬笆·女人和狗》等‘農村三部曲’,寫的實際是當代農民的心史。”這點破了韓志君的創作初衷。
曾與張藝謀共同擔任影片《一個和八個》攝影師的肖風,帶著他的農村三部曲《喊過嶺的故事》、《清水的故事》、《海的故事》來到瀋陽百聯影城進行宣傳。這是他用近兩年的時間在遼寧拍攝完成的新作。
肖風的農村三部曲,分別講述了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農村的變遷和農民們在變遷中所經歷的喜怒哀樂愁。三部新作有一個最顯著的特點,那就是片中的演員全部為非職業演員。肖風高度評價這些演員很敬業,“演得更加生動。”
三部電影的商業性淡一點,但它們的藝術性卻很強。《喊過嶺的故事》比較幽默,喜劇色彩很動人;《清水的故事》主題較鮮明,從環保問題衍生到對農村、農民的關懷;《海的故事》講的是聾啞人在封閉的世界裡對情感的追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