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珠(沈德鴻筆名)

玄珠(沈德鴻筆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即為茅盾, (1896~1981)現代作家、社會活動家。原名沈德鴻, 字雁冰,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都是他常用的筆名。另外還是 金丹學術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玄珠
  • 出生日期:1896
  • 逝世日期:1981
  • 職業:現代作家、社會活動家
個人履歷,展露頭角,成為黨員,早期作品,翻譯事業,教育事業,曾任職務,個人著述,

個人履歷

茅盾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父親沈永錫,清末秀才,通曉中醫,是具有開明思想的維新派人物。母親陳愛珠,是一位通文理、有遠見而性格堅強的婦女。茅盾10歲喪父,童年時代,就接受了母親所教的文學、地理和歷史知識。茅盾說,“我的第一個啟蒙老師是我母親”(《我走過的道路》)。
1909年,他考入浙江湖州第三中學堂插班二年級讀書,1911年秋季轉入嘉興中學堂。辛亥革命爆發後,茅盾和幾個同學發動,抨擊了一個不得眾望的學監,而被學校除名。於是,他便轉入杭州安定中學校學習,並在那裡畢業。在中學時代的生活中,固然有些師長,給茅盾以深刻的印象和積極的指導,但整個的學習空氣是陳舊的。“書不讀秦漢以下,駢文是文章之正宗,詩要學建安七子;……氣度要清華疏曠”(《我的中學時代及其後》)。這一切曾給茅盾以古典文學的修養,但在他的回憶里更多的卻是平凡、灰色和令人窒息的東西,他幾乎把課餘時間都消磨在看小說上。

展露頭角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第一類。預科畢業後,由於家庭經濟的窘迫,便開始工作謀生。1916年8月,到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開始在英文部修改英文函授生課卷,繼之和別人合作譯書。有《衣食住》、《中國寓言》等。1920年初,“五四”文學革命深入開展中,茅盾開始主持大型文學刊物《小說月報》“小說新潮欄”的編務工作。這時連續撰寫了《小說新潮宣言》、《新舊文學平議之平議》和《現在文學家的責任是什麼?》等論述,表露了茅盾早期的文學見解。同年11月,茅盾接編並全部革新了《小說月報》;12月底,與鄭振鐸、王統照、葉紹鈞、周作人等聯繫,並於1921年 1月成立了“文學研究會”。據不完全統計,1921年度,茅盾發表的譯著約130餘篇。 他以充沛的精力,致力於文學革命活動。兩年後,由於商務印書館守舊派對《小說月報》的革新不滿,茅盾辭去了該刊的主編職務,轉到國文部工作。

成為黨員

1921年初,茅盾參加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同年7月, 中國共產黨成立,他成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之一。1922年後,曾以《小說月報》編務為掩護,從事黨中央聯絡員工作。這時期,也曾先後在黨所辦的平民女校、上海大學任教,為革命事業培養幹部。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茅盾投身於民眾革命運動。 6月,和鄭振鐸等創辦了《公理日報》, 不久被迫停刊。8月,作為職工代表,參加了商務印書館的罷工鬥爭。國民黨召開西山會議後,茅盾和惲代英奉中共中央之命在上海組織了國民黨左派的上海市黨部。1925年底,茅盾和惲代英等被選為左派國民黨上海市黨部代表,赴廣州出席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後,留廣州工作,在毛澤東任代理部長的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作秘書。1926年3月,“ 中山艦事件”後,茅盾返滬。
1926年底,北伐軍占領武漢,成立國民政府。茅盾赴武漢,先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教官;1927年春,出任漢口《民國日報》主編。從4月至7月間,為該刊撰寫社論、述評30餘篇。 7月,汪精衛組織“分共會議”,公開叛變革命,茅盾撤離武漢,準備參加南昌起義,抵九江後因路途阻塞,經牯嶺回上海。這時,又遭國民黨反動派通緝。從此,他以茅盾為筆名,開始創作和其他文學活動。

早期作品

1927年9月,發表《幻滅》,至1928年6月,又先後完成《動搖》、《追求》——即三部曲《蝕》的創作。同年7月,離上海去日本,先住東京,後遷京都。客居日本期間寫有長篇小說《虹》(未完)和一些短篇小說、散文詩作;以及《神話雜論》、《西洋文學通論》和《北歐神話ABC》、《中國神話研究ABC》等著作;《從牯嶺到東京》、《讀〈倪煥之〉》等論文。
1930年4月,茅盾從日本回到上海。 不久,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並一度擔任“左聯”執行書記。從此,茅盾和魯迅在一起,從事革命文藝活動和社會鬥爭。1931年,抗議國民黨反動派的血腥屠殺政策,魯迅和茅盾等發表了《為國民黨屠殺大批革命作家宣言》;1932年2月, 發表《上海文藝界告世界書》和《為日軍進攻上海屠殺民眾宣言》; 5月,日本革命作家小林多喜二被害的訊息傳來, 魯迅、茅盾等8名作家發起《為橫死之小林遺族募捐啟》; 7月,致電南京政府營救被監禁的國際工聯的牛蘭夫婦。

翻譯事業

1934年9月,茅盾協助魯迅創辦《譯文》雜誌, 為進步文學的翻譯事業開拓了新路。 1936年2月,當獲悉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的訊息後,魯迅與茅盾發出致中共中央賀電:“在你們身上,寄託著人類和中國的將來。”同年10月,茅盾和許多文藝工作者發表了《文藝界同人為團結禦侮與言論自由宣言》,號召建立文藝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27至1937年,是茅盾創作的成熟和豐收的階段。這期間,完成的有中篇《路》、《三人行》和長篇《子夜》。《子夜》是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狀貌的小說。它的出版,顯示了左翼文學的實績,是“五四”以來新文學發展歷史途程上的里程碑。瞿秋白評價說,“這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小說”(《〈子夜〉與國貨年》)。與此同時,還完成優秀的短篇小說《林家鋪子》、《春蠶》、《秋收》、《殘冬》等的創作;翻譯了丹欽科的《文憑》和吉洪諾夫的《戰爭》等書;此外還在《申報·自由談》、《太白》、《文學》等刊物上寫下了大量的雜文、文藝短評和作家研究專論。
1937年抗戰初期,他參加了《救亡日報》的工作,主編《吶喊》(後改名《烽火》)。上海淪陷後,茅盾輾轉長沙、武漢、香港、廣州等地。1938年3月,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漢口成立,茅盾被選為理事。4月,他主編的《文藝陣地》在廣州創刊,同時又為在香港復刊的《立報》編輯副刊《言林》。長篇小說《第一階段的故事》(原名《你往那裡跑?》),便是這時完成的。12月,應杜重遠的邀請,經海防、昆明去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

教育事業

1939年3月抵新疆。在新疆學院任教。4月新疆文化協會成立,茅盾被推舉為委長。1940年,新疆的統治者盛世才反動面目日益顯露,茅盾被迫於4月底離開新疆,5月末抵達延安。在延安期間,曾在魯迅藝術文學院、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講學。在《中國文化》、《大眾文藝》等報刊撰文多篇。10月,從延安到達重慶,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員會常委。這時,陸續完成了優秀散文《風景談》、《白楊禮讚》的創作。1941年“皖南事變”後,國民黨統治區政治逆流日趨嚴重,茅盾和大批進步文化人士離開重慶到香港。5月, 鄒韜奮主持的《大眾生活》周刊創刊,茅盾為編委;並在該刊連載了長篇小說《腐蝕》,這是茅盾的又一力作。9月,主編《筆談》半月刊,計7期。
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不久日軍攻占香港,茅盾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江游擊隊的幫助下,離開香港輾轉達桂林。9個月中, 寫下了長篇《霜葉紅似二月花》和《劫後拾遺》等作品。1942年底再赴重慶。 1943年8月起,長篇《走上崗位》陸續發表(未完成);1945年,完成了第一個劇本《清明前後》的創作,並於9月在重慶上演。這一年的6月,進步的文藝界為紀念茅盾創作活動二十五周年,舉行了慶祝會,並發起茅盾文藝獎金徵文。
抗戰勝利後,茅盾於1946年3月離開重慶,經5月到達上海。主編《文聯》雜誌;並參加呼籲和平、爭取民主的活動。在香港期間曾連續發表《應走和平民主路線》《認清國情》等講演。6月,和上海進步文化界一起呼籲和平,發表《上書蔣主席馬歇爾及各黨派》; 7月,李公朴、聞一多慘遭國民黨特務殺害後,茅盾等致電國際人權保障會,揭露國民黨罪行;10月,沈鈞儒、茅盾等發表《我們要求政府切實保障言論自由》等文章。同年,翻譯的蘇聯小說集《人民是不朽的》、《團的兒子》、《蘇聯愛國戰爭短篇小說譯叢》出版。同年末,茅盾夫婦應蘇聯對外文化協會邀請,離上海赴蘇聯訪問。1947年1月起《游蘇日記》陸續發表。4月,從蘇聯歸國到達上海。這次訪問, 著有《蘇聯見聞錄》、《雜談蘇聯》兩部書。這時,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內戰,愈加殘酷地實行法西斯統治,茅盾被迫於1947年末再赴香港。
1948年5月,茅盾等發表《致國內文化界同人書》。6月,茅盾和香港愛國人士聯名回響中共中央“五一”號召,籲請海內外同胞團結起來,促成新政治協商會議早日召開。7月,參與了《小說》月刊的編委工作,9月,主編在香港復刊的《文匯報·文藝周刊》。 長篇小說《鍛鍊》便是在該刊連載的,並完成了《脫險雜記》。 同年底,應中國共產黨的邀請,茅盾夫婦離開香港, 於1949年2月到達北平,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工作。 7月,茅盾出席了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並在會上作了《在反動派壓迫下鬥爭和發展的國統區文藝》的報告。會上,當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和中國文學工作者協會(後改為中國作家協會)主席。

曾任職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茅盾擔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長職務,主編《人民文學》雜誌,,當選為歷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歷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和第四屆、五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在“文化大革命”的嚴重考驗中,茅盾始終與黨和革命人民站在一起。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被選為全國文聯名譽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

個人著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茅盾的著述計有《鼓吹集》、《鼓吹續集》、《夜讀偶記》、《關於歷史和歷史劇》和《茅盾詩詞》(包括建國前的部分),晚年,經受著病衰的苦痛,仍致力於回憶錄的撰寫工作。
茅盾的著作,經人民文學出版社及其他出版社印行的計有:《茅盾文集》10卷集、《脫險雜記》、《茅盾論創作》、《茅盾文藝雜論集》、《茅盾文藝評論集》、《茅盾譯文選集》、《世界文學名著雜談》、《神話研究》、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以及長篇《鍛鍊》等。人民文學出版社自1983年起陸續出版的40卷本的《茅盾全集》收錄了他的全部文學著作。
1981年3月27日,茅盾病逝於北京。 臨終前,他懇切地向黨提出:“如蒙追認為光榮的中國共產黨員,這將是我一生最大榮耀。”中共中央根據茅盾的請求和他一生的表現,決定恢復他的中國共產黨黨籍,黨齡從1921年算起。他以自己的積蓄設立文學獎金(後定名為“茅盾文學獎金”),獎勵優秀的長篇小說創作。
茅盾先生的名作:
長篇小說:
《子夜》
《蝕》三部曲
《腐蝕》
《虹》
《鍛鍊》
《霜葉紅似二月花》
《霜葉紅似二月花》續稿
《多角關係》
短篇小說:
《報施》
《創造》
《春蠶》
《大鼻子的故事》
《林家鋪子》
《色盲》
《詩與散文》
《石碣》
《手的故事》
《水藻行》
《小巫》
《煙雲》
《有志者》
《自殺》
散文:
《白楊禮讚》
《賣豆腐的哨子》
《人造絲》
《全運會印象》
《車中一瞥》
《鞭炮聲中》
《談月亮》
《霧中偶記》
《大地山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