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茅盾文學獎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

茅盾文學獎”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根據茅盾先生生前遺願於1981年設立,旨在褒獎優秀長篇小說創作,是中國長篇小說的最高文學獎項之一,也是中國第一次設立的以個人名字命名的文學獎。茅盾文學獎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根據茅盾先生生前遺願於1981年設立。

2015年8月16日,第九屆茅盾文學獎揭曉,本屆評選範圍是2011年至2014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格非《江南三部曲》、王蒙《這邊風景》、李佩甫《生命冊》、金宇澄《繁花》及蘇童《黃雀記》(按得票數排序)五部佳作最終獲得本屆茅盾文學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九屆茅盾文學獎
  • 設立原因:茅盾先生遺願
  • 設立時間:1981
  • 主辦單位:中國作家協會
  • 參選時間:四年一次
  • 參選作品類:長篇
評選背景,評選過程,提名名單,獲獎名單,作品介紹,頒獎典禮,

評選背景

茅盾文學獎是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根據茅盾先生遺願,為鼓勵優秀長篇小說創作、推動中國社會主義文學的繁榮而設立的,是中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獎項每四年評選一次,參評作品需為長篇小說。從2011年起,由於李嘉誠的贊助,茅盾文學獎的獎金從5萬提升到50萬,成為中國獎金最高的文學獎項。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

評選過程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由鐵凝擔任主任,李敬澤閻晶明任副主任。根據最新修訂的《茅盾文學獎評獎條例》,評獎委員會主任主持評獎工作,不參與投票,副主任及委員採用實名方式投票。投票過程在紀律監察組監督下進行,並由北京市方正公證處公證。評獎範圍為2011年至2014年間出版的長篇小說,共有252部作品參評,比上屆增加74部。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聘請了來自全國各地的62位作家、評論家和文學組織工作者組成評獎委員會。
2015年3月15日,第九屆茅盾文學獎參評作品徵集工作啟動,4月30日結束。評審對作品進行了認真閱讀、深入討論,經過5輪投票,2015年8月12日進行了第五輪投票。最終金宇澄的《繁花》、蘇童的《黃雀記》、王蒙的《這邊風景》等10部作品獲得提名,角逐最後的大獎。
2015年8月16日,經第六輪投票,產生了五部獲獎作品並向社會公布了實名投票情況。
2015年9月29日晚,備受社會矚目的第九屆茅盾文學獎頒獎典禮在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

提名名單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提名作品(以作品出版日期為序)
序號
作品名稱
作者
出版單位
出版日期
1
生命冊
李佩甫
作家出版社
2012年3月
2
格非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2年4月
3
北京出版社
2013年1月
4
繁花
金宇澄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3年3月
5
王蒙
花城出版社
2013年4月
6
黃雀記
蘇童
作家出版社
2013年8月
7
重慶出版社
2013年9月
8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14年3月
9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14年10月
10
湖南文藝出版社
2014年12月
以上參考資料:

獲獎名單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按得票數排序)
序號
作品名稱
作者
出版單位
出版日期
1
格非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2年4月
2
王蒙
花城出版社
2013年4月
3
生命冊
李佩甫
作家出版社
2012年3月
4
繁花
金宇澄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3年3月
5
黃雀記
蘇童
作家出版社
2013年8月
以上參考資料:

作品介紹

作品名稱
作品摘要
作品評價
作者介紹
江南三部曲
《江南三部曲》是著名作家格非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醞釀構思,沉潛求素,到2011年終於完成定稿的系列長篇巨作,呈現了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社會內在精神的衍變軌跡。江南三部曲分別是指:《人面桃花》、《山河入夢》、《春盡江南》。
透視精神的江南烏托邦
從《人面桃花》、《山河入夢》到《春盡江南》,《江南三部曲》格非寫作了近20年,寫辛亥革命以來的百年中國史,第一部寫辛亥革命,第二部寫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第三部寫新世紀。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地方沒變,人沒變,世界變了。但到《春盡江南》,將落點放在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對當下知識分子精神狀態作深入透視,把宏闊的歷史命題濃縮到深入的精神層面——20世紀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知識分子在精神世界的追索,的確與社會歷史緊緊聯繫在一起。
專家點評:格非的《江南三部曲》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構思,2003年前後正式動筆寫作。格非自稱,“這是用10多年的心血寫成的作品。”《江南三部曲》得到了眾評審一致好評,認為這是近年來最有厚度和整體性立意的作品。
劉勇,男,筆名“格非”,生於1964年,江蘇鎮江丹徒人。1981年考入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後留校任教。200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並於同年調入清華大學中文系。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格非文集》、《欲望的旗幟》、《塞壬的歌聲》、《小說敘事面面觀》、《小說講稿》等。他的中篇小說《褐色鳥群》曾被視為當代中國最玄奧的一篇小說,是人們談論“先鋒文學”時必提的作品。
這邊風景

《這邊風景》是王蒙六七十年代下放新疆農村勞動期間創作的長篇小說,因各種緣由未曾付梓,但在《王蒙自傳》和各版本評傳中都有所提及,因而是一本早有耳聞卻遲遲未露面的小說。小說反映了漢、維兩族人民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的真實生活,帶有歷史沉重的份量,又將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塑造得極為生動,懸念迭生,獨具新疆風情。
新出的小籠包還是陳年老釀
《這邊風景》,初次定稿於1978年,塵封了35年後,當作者王蒙近80歲時,書稿新鮮出爐。它描寫了上世紀60年代農村的階級鬥爭、伊犁風光、新疆生活風貌以及十幾個民族的日常往來,字裡行間洋溢著對生活的赤誠與熱情。這部寫於特殊時期的作品有其特殊的歷史價值,一定程度上填補了“文革”文學的空白。作者自己還在思考,文學是冒著熱氣的新出鍋的小籠包呢,還是醞釀許久的陳年老酒呢?
專家點評: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副會長包明德說:“王蒙以一種現實主義的文學勇氣和敘事自覺,向讀者講述了上世紀60年代新疆的故事。以一個獨特視角,藝術再現了上世紀60年代的中國風貌,熱情歌頌了誠實的勞動、正直的品格、民族的團結和美好的愛情,我看了以後很感動。”81歲高齡的王蒙自稱,這是一本下了苦功夫的書。“沒有許多年的農村生活,沒有與各族農民的同吃同住同勞動,沒有維吾爾語的熟諳,沒有對於生活、對於大地、對於邊疆、對於日子的愛與投入,不可能有這部作品。”
王蒙,男,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滄州,1934年10月15日生於北京。中共第十二屆、十三屆中央委員,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當代作家、學者,文化部原部長、中國作家協會名譽主席,任解放軍藝術學院、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師範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新疆大學、新疆師範學院、中國海洋大學、安徽師範大學教授、名譽教授、顧問,中國海洋大學文新學院院長。著有長篇小說《青春萬歲》、《活動變人形》等近百部小說,其作品反映了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的坎坷歷程。曾獲義大利蒙德羅文學獎、日本創價學會和平與文化獎、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與澳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約旦作家協會名譽會員等榮銜。作品翻譯為二十多種語言在各國發行。
生命冊

《生命冊》是李佩甫“平原三部曲”的巔峰之作。作品主人公“我”,是一從鄉村走向城市的知識分子,一個“背負土地行走的人”。他從鄉村到省城,從省城到北京,再從北京到上海,一路走來,“我”的身份也從大學老師、北漂者槍手、南方股票市場上的操盤手,到一家上市公司的藥廠負責人。“我”是一個深刻、冷靜,內斂、節制,不偏執,不輕狂,有著一切自省者的特點和帶有知識分子尊嚴的人物,所以自始至終都在默默地觀察和審視著周圍的一切。
找不到、回不去的故鄉
花甲之年,河南作家李佩甫的《生命冊》面世。它積累了半個世紀,習慣於從中原文化的腹地出發,書寫平原大地上土地的榮枯和拔節於其上的生命的萬般情狀。在他的筆下,鄉村與城市、歷史與現實、理想與欲望並置,其試圖從中摸索出時代與人的命運之間的關聯。小說,既有對二十世紀後半期政治運動中鄉民或迎合或拒絕或游離的生存境況的描摹,亦有對鄉人“逃離”農村,在物慾橫流的都市誘惑面前堅守與迷失的書寫。他說,現在的鄉土已經不是原來意義的鄉土了,許多人已經找不到“故鄉”了。在書的扉頁上印有泰戈爾的詩:“旅客在每一個生人門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門;人要在外邊到處漂流,最後才能走到最深的內殿。”
專家點評:李佩甫也是在他寫作生涯的第38個年頭,迎來了茅盾文學獎。《生命冊》是他花甲之年完成的“平原三部曲”收尾之作。他從一風、一塵、一樹、一花寫起,書寫了整個平原上的各種風土人情及一個村莊50年的生存狀況。獲獎後,李佩甫表示,要“感謝我的平原,感謝平原上的風,感謝平原上的樹”。
李佩甫 ,大專學歷,中共黨員。國家一級作家。 1979年參加工作,歷任許昌市文化局創作員,《莽原》雜誌編輯、第二編輯室主任,河南省文聯、作家協會專業作家,《莽原》雜誌副主編,河南省作家協會第二屆理事、河南省文聯副主席,河南省作協主席。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作品有《黑蜻蜓》《村魂》《田園》等。
繁花

《繁花》是一部地域小說,人物的行走,可找到“有形”地圖的對應。這也是一部記憶小說,六十年代的少年舊夢,輻射廣泛,處處人間煙火的斑斕記憶,九十年代的聲色犬馬,是一場接一場的流水席,敘事在兩個時空里頻繁交替,傳奇迭生,延伸了關於上海的“不一致”和錯綜複雜的局面,小心翼翼的嘲諷,咄咄逼人的漫畫,暗藏上海的時尚與流行;昨日的遺漏,或是明天的啟示……即使繁花零落,死神到來,一曲終了,人猶未散。
上海國語建立的博物館
有人評價,《繁花》以滿紙滬語建立了一個文學的博物館,多少年以後你要回過頭來看上海,到小說里找就行了。作者金宇澄是文學編輯,非職業作家,作品超出很多職業作家,被公認為是寫當代上海里弄生活的最好作品。
這是一部地域小說,也是一部記憶小說,上世紀60年代的少年舊夢,90年代的聲色犬馬,敘事在兩個時空里頻繁交替,傳奇迭生,暗藏上海的時尚與流行。
它概括起來就是小說中姝華的那封信 “年紀越長,越覺得孤獨,是正常的,獨立出生,獨立去死。人和人,無法相通,人間的佳惡情態,已經不值一笑,人生是一次荒涼的旅行。”
專家點評:藝術是需要個性的。傳統是生活乃至文學最基本的發動機,金宇澄用滬語創作了《繁花》,整部作品呈現出很強的地域性和鮮明的文本識別度。他選擇改良的方言口語,因為他認為“相對於固定的國語而言,方言更有個性,更活潑,它一直隨時代在變化,更生動,也更有生命力”。
金宇澄,原名金舒澄,上海人,小說《繁花》的作者。1952年出生,被稱為小說界的“潛伏者”。《上海文學》的編輯,2012年以滿紙滬語完成了一部描寫上海市民生活的長篇小說《繁花》,一問世就反響強烈,一舉摘得中國小說學會評選的2012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長篇小說第一名。2013年憑藉《繁花》獲得第11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獎、第二屆施耐庵文學獎和第一屆魯迅文化獎年度小說獎。
黃雀記

《黃雀記》延續了蘇童慣常的小人物、小地方的敘事風格和節奏。故事並不複雜,就是一樁上世紀80年代發生的青少年強姦案。分為三章:保潤的春天、柳生的秋天、白小姐的夏天-三章的標題暗示了三個不同的敘事視角。
香椿樹街的殘酷青春
《黃雀記》蘇童用慣常的小人物、小地方的風格、節奏來敘事。故事並不複雜,一樁上世紀80年代發生的青少年強姦案,三個受侮辱與損害的青年人的糾纏、成長和命運背後,時代的變遷、社會的變異,香椿街充滿了他獨有的細膩的南方情調、氣氛。它的很多故事後來轉移到精神病院。也許我們這個時代真的有病,有些事注定要發生在不正常的地方。
專家點評:“新歷史主義”小說家蘇童,把香椿樹街的故事寫了很多年,《黃雀記》獲獎讓他感到終於對自己有了個交代。《黃雀記》被認為是香椿樹街系列中最成熟、最完整的一部長篇小說,是蘇童香椿樹街寫作的一個重要標籤。
蘇童,原名童忠貴,中國當代著名作家。1980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江蘇分會駐會專業作家、江蘇省作協副主席。代表作包括《園藝》、《紅粉》、《妻妾成群》、《河岸》和《碧奴》等。中篇小說《妻妾成群》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並且被張藝謀改編成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獲提名第64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蜚聲海內外。2015年8月,獲得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頒獎典禮

2015年9月29日晚,備受社會矚目的第九屆茅盾文學獎頒獎典禮在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中國作協主席、第九屆茅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主任鐵凝,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錢小芊出席頒獎典禮並分别致辭。中宣部副部長景俊海出席頒獎典禮。
茅盾文學獎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根據茅盾先生遺願於1981年設立,旨在褒獎優秀長篇小說創作,是我國目前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本屆評選範圍是2011年至2014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王蒙的《這邊風景》、李佩甫的《生命冊》、金宇澄的《繁花》、蘇童的《黃雀記》五部佳作最終勝出。
鐵凝在致辭時首先向獲獎作家表示崇高敬意和熱烈祝賀。她說,這五部書不會辜負珍貴的信任,每一部都如同一盞明亮的燈,照亮了這邊風景,每一部都凝聚著作家深厚的體驗和精湛的功力,在漫長的時光、寂寞的勞作中淬鍊而成,它們拓展了漢語文學的精神空間,標記著2011到2014年間中國長篇小說創作的輝煌成就。鐵凝感謝評審們的辛勤付出,認為評獎工作體現了對文學的純潔信念,保證了茅盾文學獎的公平和公正。鐵凝在致辭中對廣大讀者的熱情參與表示感謝。她說,好的文學作品不僅是評出來的,更是讀出來的,一部作品在讀者的深入閱讀中才能不斷獲得生命,在這個意義上,是偉大的讀者造就了偉大的作家和作品。中國文學是屬於人民、為了人民的文學,各種文學獎的設立,本質上也是為了鼓勵作家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以服務於我們的人民。當無數讀者以文學之燈照亮自己靈魂的時候,他們的真誠和執著也照亮了文學前行的道路。鐵凝希望廣大作家牢記中國現代文學偉大開創者們的初衷和期望,牢記肩上的使命和責任。祝福所有在文學之路上寂寞辛勞地跋涉攀登的人們創作出更多更精彩的作品,以無愧於我們的時代,無愧於我們的人民。
據悉,本屆茅獎評獎工作從今年3月啟動,歷經半年時間,依據嚴格的程式,從符合申報條件的252部參評作品中嚴格評選。評獎工作認真負責、公開透明,堅持導向性、權威性、公正性和少而精、寧缺毋濫的原則,力求思想性、藝術性的完美統一。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的五部獲獎作品,體現了近年來我國長篇小說的收穫,體現了文學關注現實、反映時代的精神風貌,體現了文學在藝術創新之路上不斷前行的豐碩成果。
在歡快的樂曲聲中,獲獎作家上台領獎。格非、王蒙、李佩甫、金宇澄、蘇童5位獲獎作家分別發表了獲獎感言。作家們或平實樸素,或熱情風趣,講述了創作背後鮮為人知的點點滴滴,分享了他們對社會人生及文學的感悟。
頒獎典禮由李敬澤主持,閻晶明、額爾敦哈達、水運憲、張莉、孟繁華宣讀授獎辭,鐵凝、錢小芊、翟泰豐、金炳華、李冰、景俊海、吉狄馬加、何建明、陳崎嶸、白庚勝為獲獎作家頒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評審、紀監組成員、獲獎作品責任編輯、中國作協各單位各部門負責人以及正在魯迅文學院學習的中青年作家、全國網路文學重點園地工作聯席會議成員單位、中國傳媒大學學生代表等近500人參加了頒獎典禮,分享了獲獎者的喜悅和榮耀。
授獎辭
格非《江南三部曲》
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以對歷史和現實鄭重負責的態度,深切注視著現代中國的壯闊歷程。以百年的跨度,在革命史與精神史的映照中,處理了一系列重要的現代性命題。三代人的上下求索,交織著解放的渴望和夢想的激情,在興衰成敗與悲歡離合之間,個體的性格和命運呼應著宏大的歷史運動、艱巨的價值思考,形成了豐贍綿密而高遠寥廓的藝術世界。這是一部具有中國風格的小說,格非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探索明清小說傳統的修復和轉化,細膩的敘事、典雅的語言、循環如春秋的內在結構,為現代中國經驗的表現開拓了更加廣闊的文化空間與新的語言和藝術維度。
王蒙《這邊風景》
在王蒙與新疆之間,連線著綿長繁茂的根系。這片遼闊大地上色彩豐盛的生活,是王蒙獨特的語調和態度的重要源頭。《這邊風景》最初完稿於近40年前,具有特定時代的印痕和局限,這是歷史真實的年輪和節疤,但穿越歲月而依然常綠的,“是生活,是人,是愛與信任,是細節,是傾吐,是世界,是鮮活的生命”。在中國當代文學中,很少有作家如此貼心、如此滿懷熱情、如此飽滿生動地展現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圖景,從正直的品格、美好的愛情、誠實的勞動,到壯麗的風景、絢爛的風俗和器物,到迴響著各民族豐富表情和音調的語言,這一切是對生活和夢想的熱誠禮讚,有力地表達了把中國各民族人民從根本上團結在一起的力量和信念。
李佩甫《生命冊》
《生命冊》的主題是時代與人。在從傳統鄉土到現代都市的巨大跨越中,李佩甫深切關注著那些“背負土地行走”的人們。他懷著經典現實主義的雄心和志向,確信從人的性格和命運中,可以洞見社會意識的深層結構。《生命冊》以沉雄老到的筆力塑造了一系列鮮明的人物形象,快與慢、得與失、故土與他鄉、物質與精神,靈魂的質地在劇烈的顛簸中經受縝密的測試和考驗,他們身上的尖銳矛盾所具有的過渡性特徵,與社會生活的轉型形成了具體而迫切的呼應。《生命冊》正如李佩甫所深愛的大平原,寬闊深厚的土地上,誠懇地留下了時代的足跡。
金宇澄《繁花》
《繁花》的主角是在時代變遷中流動和成長的一座大城。它最初的創作是在互動性、地方性的網路空間進行,召喚和命名著特定的記憶,由此創造出一種與生活和經驗唇齒相依的敘述和文體。金宇澄遙承近代小說傳統,將滿含文化記憶和生活氣息的方言重新擦亮、反覆調試,如鹽溶水般匯入現代漢語的修辭系統,如一個生動的說書人,將獨特的音色和腔調賦予世界,將人們帶入現代都市生活的夾層和皺褶,亂花迷眼,水銀瀉地,在小歷史中見出大歷史,在生計風物中見出世相大觀,急管繁弦,暗流涌動,盡顯溫婉多姿、餘音不絕之江南風韻,為中國文學表達都市經驗開闢了新的路徑。
蘇童《黃雀記》
在《黃雀記》中,一切都遙望著丟失的魂魄。蘇童回到已成為當代文學重要景觀的香椿樹街,以輕逸、飛翔的姿勢帶動沉重的土地與河流,意在言外、虛實相生,使得俗世中的緣與孽閃爍著靈異的、命運的光芒。三代人的命運構成了深微的精神鏡像,在罪與罰、創傷與救贖的艱難境遇中、時代變遷下,人的靈魂狀況被滿懷悲憫和痛惜地剖白。蘇童的短篇一向為世所重,而他在長篇藝術中的探索在《黃雀記》中達到了成熟,這是一種充分融入先鋒藝術經驗的長篇小說詩學,是寫實的,又是隱喻和象徵的,在嚴格限制和高度自律的結構中達到內在的精密、繁複和幽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