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式數學,是一種源自於1989年美國數學教師委員會為闡明數學教學原則所提出的數學教育方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建構式數學
- 屬性:數學教育方式
簡介,原則和標準,美國,建構式數學及台灣教改,
簡介
建構式數學,是一種源自於1989年美國數學教師委員會為闡明數學教學原則所提出的數學教育方式。
在美加地區的“學校數學的課程與評價標準”檔案中,試圖為美國和加拿大K-12(5~18歲)的數學教育提出一個願景。他們的建議在90年代被聯邦政府與地方政府等許多教育機構所採納。2000年全國數學教師委員會修定並出版了《學校數學的原則和標準》(PSSM),而這個版本也成為許多州的數學基礎,並為政府資助的教科書目。其最重要的標準,是強烈的呼籲手算數學並贊成學生髮現自己知識和概念的思考。《學校數學的原則和標準》採取了更加平衡的觀點,但仍強調概念性思考和問題解決。這種方式的數學教學被稱為“建構式數學”或者叫“改革數學”。
原則和標準
數學教育改革的推動始於80年代初期,也就是教育工作者在60年代和70年代所稱的“新數學”。皮亞傑和其他發展心理學家將工作的重心從數學的教育內容轉移到孩童學習數學的最好方式上。全國數學教師委員會集結了在1989年國家研究的學校數學的課程與評價標準和2000年的學校數學的原則和標準,提出了改革運動的定義.。
改革的課程使得學生在數學想法的探索和演算受到挑戰。改革強調書寫和口頭溝通的能力、團隊合作的方式、概念之間的關係、以及表達方式之間的關係。相較之下,傳統式數學則強調數學的演算方式並提供一連串的習題來練習解題技巧。
傳統式數學注重在正確解答演算的教法,也因為這樣專注於演算的套用,學生必須使用特定的解法來解題,而這不在建構式數學強調的重點。建構式數學並不排斥正確答案,但更強調學生解題的過程,而不是答案本身。偶然的演算錯誤並不重要,因為那不是解決問題的最重要部分。研究顯示,當兒童知道解題方法的背後意涵之後,他們較少犯計算錯誤並且能夠更久記住演算流程。一般來說,建構式數學學生的在演算技巧上的表現不輸給傳統式教學的學生,且被認為在問題解決的測試中表現的更好。
美國
以美國實施建構式數學計畫為例。1992年12月美國教育部曾提出10項建構主義的數學計畫,但沒想到這個計畫一提出之後,很快地被全美的數學家及教育家公開反駁,認為這樣學生會無法做好往後上大學的準備。於是2000年4月中,美國數學教師國家委員會即發表了學習數學的原則及標準,內容提到恢復使用機械式的方法去計算乘法,也就是必須背誦九九乘法表。
建構式數學及台灣教改
台灣在1990年代的台灣數學教學改革一度引入建構式數學,後來因爭議過大,已未強制推動。
中華民國教育部於1999年開始的教改中《國小數學課程標準》將建構式數學列為數學新式教法,10多年來爭議和兩極化聲浪不斷,引發多位教師與家長們的批評,甚至有許多補教名師更廣開數學補習班招攬生意。亦有批評者認為嚴重削弱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