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軍東征(十字軍遠征)

十字軍東征(中古歐洲歷史事件)

十字軍遠征一般指本詞條

十字軍東征(拉丁文:Cruciata,1096年-1291年)是一系列在羅馬天主教教皇的準許下進行的、持續近200年的、有名的宗教性軍事行動,由西歐封建領主騎士以收復阿拉伯穆斯林入侵占領的土地的名義對地中海東岸國家發動的戰爭,前後總計九次。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象徵,因此每個參加出征的人胸前和臂上都佩戴“十”字標記,故稱“十字軍”。

當時原屬於羅馬天主教聖地的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手中,羅馬天主教為了收復失地,便進行多次東征行動。但實際上東征不僅僅限於針對伊斯蘭,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就是針對信奉東正教拜占庭帝國。十字軍在他們占領的地區建立起了幾十個十字軍國家,最大的是耶路撒冷王國,此外還有安條克公國的黎波里伯國等。

自然,它受到了整個天主教世界累世的傳誦,眾多隨軍教士及後世的教會編年史家都在竭力記述此役,讚美基督,如神跡般傳誦。同時,這場戰爭及其後拉丁東方的建立,更是影響了整個東地中海格局,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受到各方的強烈關切。拜占庭亞美尼亞突厥人阿拉伯人,各種宗教背景、不同地位出身的史家都在著述陳辭,詳述此事,以資借鑑反思。

基本介紹

  • 名稱:十字軍東征
  • 地點:西歐到耶路撒冷
  • 時間:1096年至1291年
  • 參戰方:歐洲封建領主和騎士,穆斯林
  • 結果:歐洲封建領主和騎士失敗
  • 參戰方兵力:200多萬人(總計)
  • 傷亡情況:非常慘重
  • 主要指揮官:烏爾班二世
  • 又名:法蘭克人入侵
戰爭背景,戰爭起因,東征前,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第八次,第九次,戰爭軼事,東徵結果,歷史影響,

戰爭背景

拉丁語:Cruciata;伊斯蘭世界稱為法蘭克人入侵;1096年-1291年)是一系列在羅馬天主教教皇的準許下,由西歐封建領主騎士對他們認為是異教徒國家地中海東岸)發動了持續近200年的宗教戰爭,前後總計有九次(有時也將第九次合併為第八次東征的一部分)。東正教徒也參加了其中幾次十字軍。
十字軍東征十字軍東征
參加這場戰爭的士兵佩有十字標誌,因此稱為十字軍。十字軍主要是羅馬天主教勢力對穆斯林統治的西亞地區作占領並建了一些基督教國家,因而也被形象的比喻為“十字架反對弓月”;但也涉及對“基督教異端”、其他異教徒和對其他天主教會及封建領主的“敵對勢力”的征服,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將矛頭指向了東正教拜占庭帝國
天主教徒相信,十字軍的最初目的是收復被穆斯林統治的聖地耶路撒冷。當塞爾柱土耳其的穆斯林安納托利亞對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國取得軍事勝利時,十字軍的戰役為回響拜占庭的求助而被點燃了。
曠日持久的戰役斷斷續續在黎凡特地區展開,戰爭中敵友雙方界線不完全是按宗教劃定,例如第五次東征時基督徒們與羅姆蘇丹國結盟。十字軍雖然以捍衛宗教、解放聖地為口號,但實際上是以政治、社會與經濟等目的為主,伴隨著一定程度上的劫掠。
參加東征的各個集團都有自己的目的,甚至在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劫掠了天主教兄弟東正教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所以,美國學者朱迪斯·M·本內特在他的著作《歐洲中世紀史》里寫道,“十字軍遠征聚合了當時的三大時代熱潮:宗教、戰爭和貪慾”。
到1291年,基督教世界在敘利亞海岸最後一個橋頭堡——阿卡被攻陷,十字軍國家的命運告終。
十字軍東征對西方基督教世界造成了深遠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影響,其中有些痕跡當代尚存。

戰爭起因

從第一世紀開始,創始於羅馬帝國境內猶太省(今以色列巴勒斯坦地區)的基督教迅速傳遍羅馬帝國
4世紀時的基督教已是羅馬帝國的最大宗教,313年米蘭敕令使之合法化,並在380年時狄奧多西大帝任內成為羅馬帝國國教
在隨後的幾個世紀,耶路撒冷巴勒斯坦敘利亞地區都處於羅馬帝國及其分裂後的拜占庭帝國境內,基督徒在聖地占據壓倒性優勢。
7世紀,伊斯蘭教阿拉伯半島興起。伊斯蘭教穆斯林以武力脅迫非穆斯林入教和發動以宗教為旗號的戰爭,在此原則下,先知穆罕默德的後繼者——四大哈里發時期的穆斯林們實行了最大化武力,迅速向阿拉伯半島以外的地區擴張,中東的歷史格局從此發生巨變。
而此時拜占庭帝國波斯薩珊帝國因彼此的連年戰爭而筋疲力竭,人民厭戰,新興的穆斯林從中運動得利,以強迫和恐嚇威逼利誘同化人民。穆斯林在636年的約旦擊敗拜占庭軍隊,並於638年占領了聖地耶路撒冷,穆斯林稱為古都斯。
在7世紀的剩餘時間裡,阿拉伯人不可阻擋地向北方和西方驅進。阿拉伯軍隊於711年渡過直布羅陀海峽,並擊敗了西哥特人;次年擴張至伊比利亞半島中部(今西班牙);到8世紀30年代,在歐洲西面,以北非柏柏爾人為主的穆斯林征服者挺進到法蘭克王國的心臟地帶,但在732年的圖爾戰役中被查理·馬特挫敗,其在西歐的擴張步伐遂被遏止,基督徒從此生活在穆斯林的統治下。
基督徒和教會和大地主喪失了他們的土地,而這些土地被收歸於伊斯蘭國家國庫、寺院以及他們的高層官員所有;當地民眾受到統治者的嚴重壓迫;阿拉伯人的政府所收的土地稅和人頭稅,比過去拜占庭帝國所征的有過之而無不及。在耶路撒冷有奧米耶朝所建立的年集市,允許適當的商品販賣。在《聖阿丹南傳》里,對下列情況表示驚訝:“來自各國的無數商人民眾,常聚集於耶路撒冷來互相進行買賣。”
在869年耶路撒冷主教狄奧多西寫給君士坦丁堡的同僚的信里,讚揚了薩拉森人的寬大政策,因為基督徒可以建造教堂並依照他們自己的法律過活。
10世紀,拜占庭收復了周邊一些失地,但未收復耶路撒冷。909年,伊斯蘭教什葉派首領在突尼西亞法蒂瑪阿里的後裔自居,自稱哈里發,是為法蒂瑪王朝(中國史書稱“綠衣大食”),建都馬赫迪亞(969年遷至開羅)。
1009年,西方對穆斯林態度發生了巨變,日後聖地的統治權在十字軍出現前反覆在什葉派(開羅)和遜尼派巴格達)政權之間交替。這一年,第六任埃及法蒂瑪王朝哈里發暴君哈基姆(Al-Hakim bi-Amr Allah)下令摧毀包括聖墓教堂在內的所有耶路撒冷基督教堂猶太會堂,加深了對非穆斯林的迫害。基督教徒到耶路撒冷朝聖的路被封。在近東,朝聖者受新入主西亞突厥奴隸軍人穆斯林侮辱的訊息傳至西歐,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互相對立氣氛更加嚴重。
1039年,在埃及哈基姆的繼任者收受了巨大的財物後允許拜占庭重建聖墓教堂,雙方關係再次和平。隨後,朝聖者被允許往來於聖地,同時突厥穆斯林統治者們也認識到朝聖者之於增加財源的重要性。但是期間對異教的迫害並未中止。然而,破壞已經造成,後來的塞爾柱人(另一支入主西亞突厥人)加劇了基督教世界的堪憂。
實際上,來往朝聖的人們中有不少帶著朝聖者和商人的雙重角色。如10世紀末期,一些義大利商人利用拜占庭給他們的保護建立了同埃及敘利亞的商業關係。他們對聖地表現出熱忱,在安條克耶路撒冷為朝聖者建造旅舍。
後來,穆斯林熱那亞和比薩艦隊作戰失利,加之諾曼人征服西西里(1090年),伊斯蘭勢力逐漸喪失了在地中海的優勢地位,義大利沿岸各共和國受到了有力的刺激。

東征前

實際上基督徒對異教徒的“聖戰”的序幕在東征之前就已拉開,如1090年義大利南部皈依基督教諾曼人穆斯林手中收復了西西里島
而最早的十字軍運動發生在西歐的邊緣——伊比利亞半島,西歐的基督徒與穆斯林的矛盾在此表現最為劇烈。早年阿拉伯人入侵併滅亡西哥特王國時,半島上就開始了收復失地運動
11世紀,支援伊比利亞人對異教徒的戰鬥的外國騎士(主要來自法國)增多,同時半島北方基督教的卡斯蒂利亞王國萊昂王國實現了聯合。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前夕,作為與東征部隊的呼應,教皇烏爾班二世便鼓勵這裡的基督徒們收復塔拉戈納

第一次

(1096年—1099年)參加的約有10萬人。騎士十字軍兵分4路,1097年會合於君士坦丁堡,旋即渡海進入小亞細亞,攻城奪地,占領了塞爾柱突厥人都城尼凱亞等城,大肆擄掠,於1099年7月15日占領耶路撒冷,進城後使用武力殺死了70000餘人,接著按歐洲國家模式,在地中海沿岸所占地區建立若干封建國家。因為此次傷害造成了主流右翼歷史觀點將十字軍活動定性為正義的,但對於百年的複雜宗教軍事政治文化運動來講,不應該輕率定性,因為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
十字軍十字軍
1095年 烏爾班二世在克萊蒙費朗號召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1096年 民兵十字軍東征,在小亞細亞被殲,潰退。
1097年 十字軍與阿歷克塞一世衝突,進入小亞細亞,收復尼西亞,在多里萊烏姆之戰中與突厥人激戰。
1098年 法蒂瑪王朝占領耶路撒冷。十字軍拿下安條克,博希穆德成為安條克君主(安條克之圍)。鮑德溫成為埃德薩伯爵。的黎波里成為公國。
1099年7月 十字軍占領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戰役)。法蘭克人的王國在耶路撒冷建立。布永的戈弗雷當上國王,只接受“聖墓的保護者”的稱號。發生阿什凱隆之戰
1100年 威尼斯和法蘭克人王國締結貿易協定。
1100年—1118年 耶路撒冷國王鮑德溫一世在位。
十字軍十字軍
1101年 幾次派遣援軍均告失敗。
1102年 鮑德溫在拉姆勒獲勝,占塞薩雷
1103年 十字軍攻占聖-讓-阿克和比布洛。土耳其人哈蘭打勝仗。拜占庭人要求拿回安條克。
1106年 唐克雷德攻下阿帕梅。基里吉·阿爾斯蘭占領梅利泰納。
1107年 唐克雷德占領拉奧迪塞。
1108 博希蒙德被俘於阿歷克塞一世
1109 占領的黎波里和貝魯特。建立的黎波里公國
1110 鮑德溫一世占領西頓。進攻的黎波里
1112 薩勒諾的羅傑繼承唐克雷德為安條克君主。
1113 土耳其人進軍。鮑德溫一世太巴列戰敗。
1115 十字軍與大馬士革的阿塔貝克結盟。發生特勒達尼特戰役。鮑德溫一世攻占莫阿布。
1116—1118 鮑德溫一世進攻埃及
1117—1118 阿拉伯人重新占領薩拉戈薩。
1118—1131 耶路撒冷國王鮑德溫二世在位。
1119 特拉基布蘭之敗(血地之戰)。薩勒諾的羅傑戰死。同年鮑德溫二世哈布會戰中擊退了穆斯林軍隊,安條克公國成為耶路撒冷王國的附庸
1123 雅法海戰,法蒂瑪海軍被威尼斯人打敗。
1124 十字軍占領推羅
1125 伊斯蘭教徒占領阿勒頗,後來在阿齊茲為鮑德溫二世所擊退。
1126 鮑德溫到達大馬士革。
1128 贊吉控制阿勒頗。
1130 贊吉占領哈馬,進攻安條克。
1131—1148 耶路撒冷國王富爾克一世在位。
1135 贊吉進入的黎波里公國。
1136 雷蒙成為安條克君主。
1137 富爾克在巴蘭(蒙特費朗)投降。
1138 安條克君主雷蒙承認約翰·康尼努斯為最高主權。
1139 富爾克和大馬士革結盟對付贊吉。
1140 贊吉從大馬士革撤兵。
1142 十字軍在奧龍特河被贊吉打敗。
1143—45 拜占庭人和安條克人又起糾紛,雷蒙屈服。
1143—51 托羅斯二世把拜占庭人逐出奇里乞亞

第二次

(1147—1149年)是在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國王康拉德三世率領下進行的。塞爾柱突厥人於1144年占領埃德薩是這次遠征的起因。出動較早的德意志十字軍在小亞細亞被土耳其人擊敗。法國十字軍攻占大馬士革的企圖也落了空,故這次遠征未達到任何目的。
1144 贊吉占領埃德薩伯國
1146 努爾丁繼承贊吉王位。聖伯爾納在韋茲來發出號召,由法王路易七世在和日耳曼皇帝康拉德三世率領十字軍展開第二次東征。
1148 包圍大馬士革失敗。康拉德和路易返回歐洲。
1149 努爾丁攻占阿帕米亞,殺死雷蒙。
1153 鮑德溫三世占領阿什凱隆。
1154 努爾丁占領大馬士革。
1155—1156 雷諾洗劫賽普勒斯
1158 鮑德溫三世重新占領哈里姆。努爾丁在布塔哈戰敗。
1159 安條克承認曼努埃爾為君主。法蘭克人與拜占庭人聯合圍攻阿勒頗。拜占庭與努爾丁請和。
1160 雷諾被努爾丁俘虜。
1162 鮑德溫三世的繼承者阿馬爾里克一世繼位。
1164 努爾丁占領哈里姆。
1167 希爾庫赫前去支援埃及。阿馬爾里克一世攻擊開羅。
1168 阿馬爾里克一世在埃及受挫。
1169 薩拉丁任埃及首相。法蘭克人與拜占庭結盟。包圍達米埃塔
1170 阿馬爾里克一世死海痛擊努爾丁,在加沙攻打薩拉丁。
1171 薩拉丁推翻開羅法蒂瑪王朝的哈里發。
1174 努爾丁和阿莫利一世去世。鮑德溫四世即位。薩拉丁攻占大馬士革,開始爭奪敘利亞政權。
1177 薩拉丁敗於蒙吉薩,被鮑德溫四世擊敗(蒙吉薩戰役)。
1179 薩拉丁入侵泰爾。
1180 薩拉丁和鮑德溫四世休戰。
1182 薩拉丁進攻納扎萊特、太巴列、貝魯特。
1183—1184 薩拉丁占領阿勒頗,劫掠撒瑪利亞加利利地區。
1185 鮑德溫五世繼位,王位不久由居伊·呂西尼昂(呂西尼昂的居伊)繼承。
1187 薩拉丁在哈丁擊敗十字軍(哈丁之戰),攻克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圍攻戰)。

第三次

(1189—1192年)是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紅鬍子腓特烈一世、法國國王奧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國國王理查一世率領下進行的。腓特烈率其部隊,沿上次遠征的陸路穿越拜占庭。法國人和英國人由海路向巴勒斯坦挺進,途中占領了西西里島。由於十字軍內部矛盾重重,此次遠征也沒有達到目的。德意志十字軍(最初約10萬人)一路上傷亡慘重,衝過了整個小亞細亞,但紅鬍子在橫渡薩列夫河時溺死,其軍隊也就隨之瓦解,只剩下一些殘兵敗將繼續東征。腓力占領了阿克拉(阿克)港後,於1191年率部分十字軍返回法國,留下了一些士兵。理查在敘利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攻占了賽普勒斯,並建立了賽普勒斯王國,又賣給了原耶路撒冷國王。以後,於1192年與埃及蘇丹薩拉丁簽訂和約。據此和約,從提爾(今蘇爾)到雅法的沿海狹長地帶歸耶路撒冷王國所有,耶路撒冷仍然留在穆斯林手中。
前三次十字軍東征打亂了拜占庭的統治秩序,使拜占庭處境困難。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導致拜占庭的形象被拉丁人醜化,拜占庭皇帝們不得不迎合西方,雖然取得一定的成功,但付出了沉重的代價,12世紀末拜占庭未能也無力迎合西方,這成為西方入侵的藉口。前三次十字軍東征導致拜占庭人與拉丁人關係惡化,拜占庭人對西方人的仇恨使得西方更加想要征服拜占庭。
1187 泰爾大主教號召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紅鬍子”腓特烈一世、法王腓力二世和英王“獅心王”理查一世率領。
1188 除了的黎波里、泰爾和安條克外,薩拉丁占領法蘭克人的全部領土。
1189 居伊·呂西尼昂(呂西尼昂的居伊)包圍聖-讓-阿克。
1190 腓特烈一世進入小亞細亞,占領科尼亞科尼亞戰役),後溺死。
1191 腓力二世和獅心王理查率十字軍東征。理查攻克賽普勒斯,占領阿卡。薩拉丁在阿蘇夫會戰戰敗。
1192 居伊·呂西尼昂(呂西尼昂的居伊)從理查手中獲得賽普勒斯。出身香檳區的亨利二世成為耶路撒冷國王。泰爾的領主德·蒙特菲拉特,被阿薩辛派刺殺。理查在雅法打擊薩拉丁,挫於耶路撒冷城前,返回西方。後於奧地利被俘。
1193 薩拉丁去世。
1194 阿馬爾里克二世繼承居伊·呂西尼昂(呂西尼昂的居伊)的賽普勒斯王位。
1197 亨利二世去世。重新占領貝魯特。伊貝蘭(Ibelin)的約翰一世成為領主。

第四次

(1202年-1204年)由教宗英諾森三世發動。目的本是要攻占穆斯林所控制的埃及,作日後行動的基地。十字軍主要由法國和義大利貴族組成,在沒有足夠的金錢付給威尼斯人以便渡海到埃及的情況下,十字軍按威尼斯貴族將領的建議轉去攻打扎拉城(現克羅地亞扎達爾)。並利用拜占庭國內的糾紛轉而攻打君士坦丁堡,在搶劫和破壞後血腥屠城三天。大戰過後,威尼斯占去拜占庭帝國八分之三的領土(包括愛琴海亞得里亞海沿岸許多港口和克里特島)。而十字軍則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建立了拉丁帝國和兩個附庸於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國的國家,分別是雅典公國亞該亞公國
十字軍進入君士坦丁堡十字軍進入君士坦丁堡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為東地中海地區的政治力量的重新組合和架構提供了條件,它使看似輝煌的拜占庭帝國瞬間崩塌,為義大利航海共和國的勢力能夠深入和控制該地區提供了便利,也給後來影響西亞和歐洲的奧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客觀上提供了條件。
1199—1220 穆罕默德統治時期。富爾克宣布,由蒙特菲拉特的卜尼法斯二世和法蘭德斯的鮑德溫九世同率十字軍東征。
1204 十字軍占領君士坦丁堡。建立東方拉丁帝國(1204~1261)。

第五次

(1217年—1221年)1213年4月19日,教皇英諾森三世要求信徒組建一支新十字軍。不過,此教令得不到歐洲的君主們支持。於是,教皇要求教士進行布道宣傳,將信徒、社會地位較低的貴族和破落的騎士加入十字軍。1215年11月,教皇在拉特蘭大堂主持召開了宗教會議,宣布組建一支以攻打埃及為目標的十字軍,通過戰勝埃及的穆斯林王朝進而重新奪取耶路撒冷。1217年,十字軍先到地中海東岸的十字軍城市阿克開拔。途中,君士坦丁堡拉丁帝國年邁的皇帝約翰、賽普勒斯的于格一世和安條克公國的王儲博希蒙德四世也加入支持。其間,十字軍按慣例沿途擄掠。在1218年6月,開始包圍達米埃塔。但在幾個月的戰爭中,疾病困擾著十字軍。適逢此時,穆斯林蘇丹阿迪爾死了。1219年11月,達米埃塔失守。十字軍終打開了勝利之門。1221年,十字軍企圖進攻開羅。戰役中,穆斯林軍隊借尼羅河水截斷十字軍的路,並包圍十字軍。9月,穆斯林攻占達米埃塔。第五次十字軍戰爭終告失敗。
由耶路撒冷國王德·布里埃納,以及匈牙利國王安德烈二世率領。1217敗於塔波爾山。
1218—1219 十字軍占領達米埃塔。聖·弗朗索瓦在埃及。
1221 十字軍遠征開羅,達米埃塔失守。

第六次

(1228—1229年)是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率領下進行的,這次遠征使耶路撒冷在1229年暫回到基督教徒手中,但1244年又被穆斯林奪回。
1229 與埃及蘇丹卡米爾簽訂雅法協定,耶路撒冷重歸腓特烈二世,為期十年。腓特烈二世在耶路撒冷加冕,建立了一個優雅尚智的宮廷。
1232 聖-讓-阿克自治區成立。
1239 十字軍在加沙戰敗。第七次十字軍東征開始。
1244 基督教徒在加沙失敗(拉佛比埃戰役)。伊斯蘭教徒(卡爾茲米安的土耳其人)最後占領耶路撒冷。
1247 土耳其人占領太巴列和亞實基倫。

第七次

(1248年—1254年)由法國國王路易九世發動。十字軍很快便攻取了達米埃塔,但卻陷入被瘟疫折磨的境況。熬過瘟疫後,十字軍進攻開羅。十字軍被由將領拜巴爾率領的奴隸騎兵(馬木留克)打敗。結果,路易九世的弟弟阿圖瓦伯爵被殺,路易九世被俘。1250年,當時的蘇丹被其馬木留克軍官推翻,故法國以大筆贖金贖迴路易九世。但直到1254年,路易九世和與他的士兵才能被釋放回國。
1248 法王路易九世(聖路易)在賽普勒斯登入。
1249 路易九世占領達米埃塔。
1250 曼蘇拉之戰,路易九世投降,放棄達米埃塔以換取自由。馬木留克騎兵篡奪埃及政權。
1250—1254 路易九世重組巴勒斯坦和敘利亞。後離開東方。
1260—1277 馬木留克騎兵的蘇丹拜伯爾斯在位。
1265 拜伯爾斯占領塞薩雷和阿爾蘇夫。
1268 拜伯爾斯占領雅法和安條克。

第八次

(1270年)由法國國王路易九世領導,但在西西里,路易九世被安茹的查理說服,進軍突尼西亞。十字軍在突尼西亞登入不久,路上發生傳染病,路易九世染病身亡。路易九世的兒子兼繼承人腓力三世馬上下令撤退。此次十字軍東征以撤退收場。

第九次

(1271年—1272年)第九次十字軍東征由英格蘭的愛德華王子領導,趕到北非救援路易九世,但已經無力回天。他在阿卡簽定了停戰協定,於1272年返回英格蘭繼承王位。此後,十字軍在東方的領土逐漸落入穆斯林手中。1291年,最後一個據點阿卡(今以色列北部城市)被埃及馬木留克軍隊攻陷(阿卡圍城戰),耶路撒冷王國滅亡。
1270 路易九世死於突尼西亞。
1274—1275 馬木留克騎兵劫掠奇里乞亞。
1277 安茹的查理覬覦耶路撒冷的王位,後奪取聖-讓-阿克。
1282 賽普勒斯的亨利二世成為耶路撒冷國王。
1287 埃及蘇丹嘉拉溫占領的黎波里。
1291 嘉拉溫的繼承者阿什拉夫·哈利勒攻占聖-讓-阿克(阿卡圍城戰)。敘利亞的十字軍王國滅亡。

戰爭軼事

說法一
1212年,在教宗和封建主的支持下,三萬名兒童組成了一支十字軍(Children's Crusade,也稱童子軍),歷史稱之為兒童十字軍。兒童十字軍在法國馬賽啟程渡海,準備完成大人們未竟的事業。最終,這些孩子不是在風暴中葬身大海,就是被船主給販賣到埃及。在德國,兒童也參軍。大部分兒童因飢餓和疾病死在途中,其他則流浪乞討。最不幸的幾千個兒童被拐賣。
說法二
兒童十字軍,即十字軍中以少年兒童為主的民間十字軍,指的是發生在1212年,於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後的一系列歷史事件或虛構傳說,通常有以下幾個元素構成:一個法國(一說德意志)少年見到異象;欲使聖地(指耶路撒冷)的穆斯林和平地皈依基督教;兒童於是進發,至義大利;被作為奴隸拐賣;後來變賣兒童的船主被處以死刑,而許多兒童直到17年後才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解救,回到祖國。
自從Peter Raedt的研究工作在1977年發表後,現階段學界普遍認為參與者並非“兒童”而是德國和法國流浪漢組成的隊伍,其中一些人企圖前往聖地,而其他人從未作此想。早期關於此事件的記敘多不可靠,且長期以來一直多有出入。

東徵結果

十字軍遠征總體上說是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參加者的社會成分繁雜不一,武器裝備上極不統一。身裹甲冑的騎士裝備的是中等長度的劍和用於刺殺的重標槍。一些騎馬或徒步的騎士除劍外,還裝備有錘矛或斧子。大部分農民和市民裝備的是刀、斧和長矛。十字軍採用的是騎士軍戰術,戰鬥由騎士騎兵發起,一接戰即單個對單個的決鬥,協同動作有限。
十字軍東征十字軍東征
與十字軍作戰的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的主要兵種是輕騎兵。交戰時,他們先用箭擊潰十字軍的部隊,然後將其包圍,實施逐個攻擊,把它們分隔成數個孤立的部分加以殲滅。
恩格斯寫道:“……在十字軍遠征期間,當西方的‘重裝’騎士將戰場移到東方敵人的國土上時,便開始打敗仗,在大多數場合都遭到覆滅。”

歷史影響

十字軍遠征持續了將近200年,羅馬教廷建立世界教會的企圖不僅完全落空,由於本著收復被阿拉伯邪惡入侵的土地結果各種原因造成了失敗,使教會的威信大為下降,後世史家評論說:“在某種意義上說,比失敗還更壞些。”十字軍在搶奪了聖地耶路撒冷後,進行了空前的血洗。單在一所寺院裡,就有約1萬名避難者慘遭屠戮。十字軍一個指揮官寫給教皇的信里說,他騎馬走過屍體狼藉的地方,血染馬腿到膝。寺院、宮殿和民間的金銀財物被搶劫一空,許許多多的古代藝術珍品被毀。這場屠殺以後,十字軍到所謂的寺院前去舉行宗教儀式,隨後又投入了新的燒殺擄掠。《耶路撒冷史》記載說,十字軍占領該城後,不分男女老幼實行了慘絕人寰的30天大屠殺。“勇士們”為了掠取黃金,剖開死人的肚皮到腸胃裡去找。後來,因死人太多,乾脆把死人堆架起來燒成灰燼,再在屍灰里扒尋黃金。十字軍攻占君士坦丁堡時,對該城燒殺搶掠一星期,將金銀財寶、絲綢衣物和藝術珍品搶劫一空,使這座繁榮富庶的文明古城變成了屍山火海的廢墟。為了分贓方便,就把金屬雕塑熔鑄成塊件。法國編年史家維拉杜安寫道:“自世界創始以來,攻陷城市所獲的戰利品從未有如此之多。”十字軍這種強盜行徑,充分暴露了其宗教的欺騙性和虛假性。
十字軍東徵實際上打開了對東方貿易的大門,使歐洲的商業、銀行和貨幣經濟發生了革命,並促進了城市的發展,造成了有利於產生資本主義萌芽的條件。東征還使東西方文化與交流增多,刺激了西方的文藝復興阿拉伯數字代數航海羅盤火藥和棉紙,都是在十字軍東征時期內傳到西歐的。
十字軍東征,促進了西方軍事學術和軍事技術的發展。如西方人開始學會製造燃燒劑、火藥和火器;懂得使用指南針;海軍也有新的發展,搖槳戰船開始為帆船所取代;輕騎兵的地位與作用得到重視等。
儘管十字軍東征給東方和西歐各國生靈塗炭,造成了巨大的物質損失,但它們對歐洲文明卻有著長遠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限於它為歐洲基督教各王國的內戰找到了一個出口。十字軍東征使得歐洲大陸走上了一條世界主義的道路,使歐洲人認識到更為廣闊的外部世界。老兵們看到了他們的鄉村里永遠也看不到的東西,他們帶回來的故事點燃了歐洲創造的火花。
十字軍東征(十字軍遠征)
從12世紀開始,即大約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之後,回憶錄和歌曲形式的文學詩歌興盛起來。在中世紀黑暗年代的沉寂之後,十字軍史詩的發展和擴散被一些學者稱為“12世紀的復興”。
很多人乾脆就沒有回歐洲,尤其是那些在歐洲沒有繼承土地機會的不是長子的人。留下來的人在聖地建立了軍事、文化和商業前哨。他們在第一次東征後建立起來的要塞,常常是歐洲封建制度的移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與阿拉伯世界眾多圖書館的接觸為歐洲封閉的學者們開闢了全新的世界,他們逐漸看到那些用阿拉伯語保存了若干個世紀的豐厚的古希臘典籍。經濟和文化的交流伴隨著暴力的互動。從某種方面來說,十字軍東征在傳播知識層面的積極作用超過了它的負面影響。
十字軍東征還將歐洲的旅行者和商人同一個發展中的世界融合了起來。對中東奢侈品日益增長的需求,意味著歐洲必須拿出自己的物品來交換,由此促進了歐洲羊毛和紡織業的發展。十字軍東征和中東拉丁王國的結束意味著獲得亞洲貿易品的難度增加,但需求卻並未因此而減少。一些歷史學家推測,15世紀中東對歐洲商人的關閉加快了航海探險的步伐,並最終導致新大陸的發現。
華盛頓美國大學伊斯蘭研究中心主任阿克巴·阿赫邁德說:“十字軍東征給我們創造了一個揮之不去的歷史記憶,一個歐洲長期進攻的記憶。”它的影響深刻:對當時可能是全球最強大、最具破壞力的穆斯林文明來說,東征及其造成的破壞打擊了伊斯蘭世界,動搖了穆斯林的信心;而對歐洲來說,十字軍東征則是一個起點,它推動著歐洲從一個黑暗的孤立時代走向開放的現代世界。
數個世紀以來,對於歐洲的基督徒來說前往聖地朝拜是一項最為普遍的活動。雖然重要的宗教中心都在歐洲,但許多重要聖地卻在巴勒斯坦。塞爾柱土耳其人的興起,讓前往耶路撒冷和其它中東地區的旅行危險性驟增。土耳其人對非穆斯林沒什麼好處,並且結束了阿拉伯人與基督徒之間尚稱和平的關係。同時,土耳其人在小亞細亞占領有價值的土地,給予拜占庭極大的壓力。1095年,為了回響來自拜占庭皇帝請求協助的要求,教皇烏爾班二世號召了由基督教戰士所組成的十字軍,企圖從穆斯林手中重新奪回巴勒斯坦。
徵募十字軍一事激起歐洲騎士的熱烈回響,一方面是出於本身激烈的信仰,一方面教皇也保證只要為聖戰而死均可得到上天國的回報。此外另一個誘因,是收復被阿拉伯入侵所奪取的土地與財富.
到了1097年,一支含及朝聖者和教派信徒的三萬大軍由君士坦丁堡橫越到小亞細亞。儘管領袖之間一直爭鬥不休,而十字軍與拜占庭支持者間的承諾也告破裂,這支東征的隊伍依舊踉蹌前進。在此過程中,土耳其人只受到程度不高的侵亂。法蘭克的重騎士和步兵並沒有跟阿拉伯的輕騎兵和弓兵作戰的經驗,但騎士的耐力和體能讓他們贏得一連串勝利的戰役。安條克於1098年因內部變節被占領,耶路撒冷則在1099年因駐軍虛弱不足以抵擋攻擊而淪陷。基督教徒經常在勝利後不分年齡、信仰或性別對居民進行屠殺,名聲因而大壞。雖然許多十字軍在戰後返回家園,但也有若干強悍的戰團留下來建立與歐洲相仿的封建王國。
在巴勒斯坦的十字軍統治者,在人數上遠遠落後於他們試圖要控制的異教徒人口,因而採取興建城堡與僱請傭兵的方式掌控穆斯林,不過,法蘭克的文化和宗教卻博得了該地區居民的好感。十字軍從他們安全的城堡基地出發,向抵抗的阿拉伯人作出攻擊和攔截。百多年來敵我雙方都是以典型的游擊戰作對抗。法蘭克的騎士雖然強大但移動速度慢,而阿拉伯人儘管無法抵擋這些重騎兵的衝擊,卻能以輕騎加以包圍,使其部隊失去作戰能力,好在沙漠裡設伏來捕捉他們。雖然十字軍建立的王國控制了沿岸地區,在補給和增援上不虞匱乏,但是定期的入侵和百姓的不滿情緒,皆表明了他們在經濟上的失敗。
由具備作戰能力的基督教僧侶所組成的戰鬥團旨在為聖地而戰。聖殿騎士團和救傷團的騎士成員主要是法蘭克人條頓騎士團的成員是日耳曼人。雖然這些十字軍兇猛而果決,但人數上卻永遠不足以維持地區的安穩。
部分的十字軍王國曾經存在一段時間,因為他們學會談判、妥協,並且利用不同的阿拉伯族群之間的利益衝突讓其自相殘殺。然而一個阿拉伯領袖的出現,統一了各個穆斯林的族群,這位領袖就是在1174年成為埃及和敘利亞蘇丹的沙拉丁。1187年,他在沙漠中打敗十字軍並再次奪取耶路撒冷。
在另一個世紀裡,由於僅僅取得一次罕有的短暫成功,歐洲人數度誓言重新控制聖地和耶路撒冷。多達八次以上的十字軍東征,在遭到反擊敗陣之前,大多僅能取得沿岸地區以及內陸上的些許進展。第四次的十字軍東征甚至沒能抵達巴勒斯坦,反而在威尼斯總督的領導下洗掠君士坦丁堡,為拜占庭帶來一次難以復元的無情打擊。最惡劣的一次十字軍東征就是發動於1212年的兒童十字軍,幾千名歐洲兒童遠渡至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卻在那裡被出賣作奴役。
十字軍所遺留下來的,除了基督徒與穆斯林之間新的敵意與封建體系的惡化,同時也暴露出新的文化。此外,由於很多領主陸續破產並在死後遺留土地給國王,造成了封建制度的衰落,不少農奴成為十字軍後不再回來。新的辭彙隨著東征後加入到歐洲的語言裡面,例如cotton(綿)、muslin(平紋細布)、divan(沙發床)和bazaar(市場)。歐洲人還帶回許多新奇的紡織品、食物和香料。這些新鮮貨品的需求,加速了貿易活動,義大利的商業城邦國家(尤其是熱那亞和威尼斯)亦因此得到發展。這種需求尚促進了自十四世紀開始的大發現時代。十字軍所帶回來的金銀財寶並增加了地方上的貨幣供應,大力提升經濟的成長。
十字軍東征,間接的促進了歐洲文藝復興的出現。歐洲人東征東方後,發現了在歐洲已經消失了卻仍在當地存在的古希臘文化的殘存,歐洲人將他們帶回後,最終導致了文藝復興的出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