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昂王國(西班牙語:Reino de León;葡萄牙語:Reino de Leão),是一個已不存在的國家,存在時間為910年–1301年,原位於伊比利亞半島的西北部。1139年,西部的大西洋沿岸諸省(葡萄牙郡,即葡萄牙伯國)成為葡萄牙王國。1296年至1301年,萊昂王國一度重新獨立。1230年,國王阿方索九世之子,卡斯蒂利亞王國的國王費爾南多三世在父親死後入侵萊昂而奪取王位,該國東部併入卡斯蒂利亞王權之下,兩國成為共主邦聯,但實質由卡斯蒂利亞控制,之後卡斯蒂利亞先吞併萊昂,再跟阿拉貢王國合併為西班牙。1978年,原萊昂王國的核心地區成立卡斯蒂利亞-萊昂自治區,萊昂省為其中一省。
隨著基督教王國的復興,萊昂王阿方索三世(Alfonso III "el Magno" (886-911))開始自稱皇帝,他自視為全西班牙基督徒的君主,並大力支持科爾多瓦帝國內的反對派。此時他的王國已經推進到杜羅(Duero)河和薩莫拉(Zamora)以南的整個萊昂。阿斯圖里亞從此改成萊昂王國。萊昂王國信仰海神波塞冬(Poseidon),多用海浪做為圖騰。後來,掃平諸侯後的科爾多瓦新王阿卜杜勒-賴哈曼三世揮師北上,920年在葦谷打敗了萊昂王奧多諾二世和納瓦爾王桑喬的聯軍,兩個王國擴張的勢頭被有效遏制了。939年,萊昂王拉米羅二世與納瓦爾攝政王后托塔的聯軍在阿爾漢德加(Alhandega)殲滅了阿卜杜勒-賴哈曼三世的軍隊,萊昂進而占領了薩拉曼卡。但基督教王國的實力畢竟與進入鼎盛時期的科爾多瓦帝國相差懸殊,不久後當納瓦爾與萊昂發生內爭時,這些基督教君主就又跑到科爾多瓦宮廷去向伍麥葉哈里發求援了。十世紀,半島東部的卡斯提爾的形成對基督教國家的未來產生了深遠影響。卡斯提爾是由抵禦穆斯林入侵的城堡防線自發演變而來的國家,由一些獨立的伯爵統治。卡斯提爾的政治結構雖然鬆散,但卻頂住了這一時期穆斯林的猛烈進攻,這使她不久後將在西班牙的政治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
十一世紀的歐洲開始進入了中世紀的鼎盛時期,經濟文化的恢復了發展,封建制度的茁壯成長和克呂尼教會改革運動的興起構成了這個時代的顯著標誌,伊比利亞半島也不例外。作為西班牙統一基督教王國的君主,阿方索六世與有著重要政治影響的克呂尼派教士們和偉大的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建立了關係,教皇授予了他“全西班牙國王”的稱號。1085年,阿方索攻占了西哥特王國的舊都托萊多,同時另一個傑出的基督教將領羅德里克-迪亞茲-維瓦爾(Rodrigo Díaz de Vivar,他的更出名的稱號是“Cid”,熙德)控制了東部的瓦倫西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