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尼亞戰役

科尼亞戰役,腓特烈一世擊敗羅姆蘇丹國軍隊的戰役。1190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參與第三次十字軍東征,進入小亞細亞,經過漫長的行軍之後,在科尼亞之戰中擊敗羅姆蘇丹國君主基利傑·阿爾斯蘭二世,占領科尼亞

基本介紹

  • 名稱:科尼亞之戰
  • 地點:今土耳其科尼亞城城外
  • 時間:1190年5月17日
  • 參戰方:德意志十字軍;羅姆蘇丹國
  • 結果:十字軍獲勝
  • 主要指揮官:腓特烈一世;基利傑·阿爾斯蘭二世
背景,行軍,作戰過程,雄獅阿爾斯蘭,赴戰,喋血科尼亞,戰役結果,後續發展,

背景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開始,小亞細亞荒蕪的高原內陸就被視作一條死亡之途。那是突厥人縱橫肆虐的主場,博希蒙德一世那樣的勇士也差點在多里萊烏姆之戰中全軍覆沒。
1101年出發的十字軍試圖支援新建立的十字軍國家,結果在小亞細亞就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號稱多達20萬人的十字軍只有十分之一的得以活下來。1147年開始的第二次十字軍東征,事實證明也是一場軍事災難,當時還年少的腓特烈隨自己的叔父康拉德三世親歷了這場災難,德國十字軍被突厥人如同狼群掃蕩綿羊一樣橫掃,最後狼狽地逃回拜占庭帝國控制下的大城尼西亞
1101年十字軍的行軍1101年十字軍的行軍
即便是親身經歷,依然沒有讓膽略過人的腓特烈一世對內陸感到畏懼。他的十字軍異常龐大,僅僅是作戰人員就多達1.5萬人,拜占庭帝國無力提供將十字軍直接送到聖地的船隻,只能將他們送過馬爾馬拉海。而由於得罪了北義大利的城邦,腓特烈一世無法像英法兩國的十字軍那樣得到龐大的船隊幫助。68歲的腓特烈已經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軍人,他採取了被先前那些十字軍所忽視的一切預防手段,最終成功穿越了險惡的小亞細亞內陸。

行軍

大皇帝在遠征第一階段(1190年3月至4月)所選擇的道路與第二次十字軍東征中的法國國王路易七世相差不多,在拜占庭境內穿過了密西亞和呂底亞。他從費拉達菲亞進抵特里波利斯( Tripolis),又從那裡穿過邁安德河谷進入勞迪西亞。
腓特烈在小亞細亞的行軍路線腓特烈在小亞細亞的行軍路線
不過從這裡開始,他並沒有像法王那樣轉向南方,而是掉頭向東,準備沿著羅馬大道穿過阿帕梅亞( Apamea)和皮西迪亞的安條克城向科尼亞前進。如果想要穿越小亞細亞高原,這要算是一條最主要的交通幹線。奇怪的是,其餘十字軍居然都不曾考慮過這條路線,突厥人在阿帕梅亞的邁安德河源頭附近接近並包圍了腓特烈,對他展開進攻,但在損失了大量人員之後被對方擊退(4月30日)。在此之後,他們又在索佐波利斯( Sozopolis)附近的博魯山( Borlu Dagh)隘路中發動進攻,卻再次戰敗(5月2日)。
到了此時,突厥人最可靠的盟友,饑荒,又開始在日耳曼大軍中發生效力了。由於突厥人已經將附近所有草地燒毀,腓特烈軍中的戰馬因缺乏草料而大批餓死。在抵達埃迪爾湖(Egid)之時軍中的給養已經是如此缺乏,迫使腓特烈放棄這條雖然可以直接通向科尼亞,卻已荒廢的道路,轉向卡拉利斯( Canalis),向“曼努埃爾一世常走的皇家大道”前進。調轉方向後。腓特烈從一條艱難的馬道穿過了蘇丹山,進入費洛米利烏姆的富饒平原。
這樣一來,他便進入了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戈德弗雷和博希蒙德所選擇的道路,日耳曼人在這裡找到了補給,但很快就開始再次為生存而戰。突厥軍隊此時已經從山地中走出來,來到了這片最大的丘陵平原,因為這裡最適合他們施展自己圍而不戰,射了就跑的遊牧戰術。

作戰過程

雄獅阿爾斯蘭

突厥人擁有優秀的領袖,羅姆蘇丹國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和拜占庭皇帝約翰二世的進擊而損失慘重,但又因基利傑阿爾斯蘭二世的慘澹經營重新崛起。在基利傑·阿爾斯蘭二世繼位時,羅姆蘇丹國雖然殘破不堪,但畢竟在其父馬蘇德一世的經略下勉強穩住了局勢。雖然完全無力抵擋曼努埃爾一世的兵鋒,但通過假意效力拜占庭帝國,基利傑·阿爾斯蘭二世借著曼努埃爾錯誤的制衡政策,夾縫裡求生存,竟得以發展壯大。基利傑·阿爾斯蘭二世先後占領安納托利亞東北部的達尼什曼德突厥王朝的錫瓦斯、馬拉蒂亞(Malatya)附近的地區,最終吞併達尼什曼德,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彌補了被拜占庭帝國收復的尼西亞等地造成的損失。
曼努埃爾一世發現自己的制衡令羅姆蘇丹國坐大後大怒,發兵攻打基利傑·阿爾斯蘭二世,卻在密列奧塞法隆戰役中被基利傑·阿爾斯蘭二世以少勝多打得大敗。曼努埃爾去世之後,羅姆蘇丹國在基利傑·阿爾斯蘭二世的治理下更是越發如日當空。
可以說,腓特烈一世面臨的是一位驍勇善戰,狡詐多謀的對手。在基利傑·阿爾斯蘭二世的調動下,突厥軍隊的襲擾無休無止,戰術巧妙而少有破綻,對腓特烈的大軍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赴戰

從5月4日至6日,十字軍花了16天時間,才從費洛米利烏姆到科尼亞之間75英里的道路中緩慢地殺出血路。在此期間,腓特烈被迫以戰鬥序列行軍,將行李縱列置於全軍中央,在所有方向上都加以保護。
最為危險的後衛由士瓦本公爵、美拉尼亞公爵( Duke of Merania)以及巴登侯爵Margrave of Baden)共同指揮,他們手下擁有一支由弓箭手和下馬騎士組成的強大部隊。對後衛部隊而言,最危險的情況莫過於經常要被迫轉向後方攻擊敵軍,從而導致自己與主力脫節,被突厥人衝進空隙中。這種情況也確實出現了一次,大批行李也因此喪失。由於盔甲能夠有效抵擋突厥人的箭矢,騎士們本身損失很少,據說“雖然傷者眾多,但陣亡者很少”。不過由於馬匹不像騎士那樣身披重甲,損失極為慘重。到5月13日,全軍僅剩下六百匹戰馬尚能作戰,大部分騎士只能步行。可即使如此,他們還是屢次擊退塞爾柱人的攻勢。
由於腓特烈離羅姆蘇丹國的都城科尼亞越來越近,感到壓迫後,年邁的基利傑·阿爾斯蘭二世終於不理性地下令突厥軍隊大規模正面進攻。突厥軍軍在5月6日和5月13日兩次試圖接近十字軍,但兩次都因他們的膽大妄為而受到懲罰。據說僅在第一次戰鬥中,就有364名首領、埃米爾以及6000名騎兵被日耳曼人殺死。

喋血科尼亞

5月16日,腓特烈抵達了科尼亞,此時軍隊已經精疲力竭,而且幾乎陷入了饑荒。在此處他們得到了食物給養,並洗劫了城外的蘇丹宮殿。羅姆蘇丹國較為鬆散的體制,使得他們至少不可能在都城附近的肥沃富饒地區實施堅壁清野。
在休整了一天后,腓特烈將部分士兵組成了一條面對突厥人的戰線。
基利傑·阿爾斯蘭二世這時已經垂垂老矣,不復當年突襲曼努埃爾的膽勇。此前兩次襲擊腓特烈,都是他派部將和自己那群爭執不休的兒子們進行。但腓特烈已經兵臨城下,年邁的王者終於決定率大軍出戰,與腓特烈決一勝負。重裝的古拉姆衛隊不適合長途奔襲,卻適合在王都附近作戰,他們直接從城門中開出,對陣腓特烈銅牆鐵壁一般的德意志騎士陣線。比起十字軍,突厥騎兵們顯然是以逸待勞,擁有主場優勢。基利傑·阿爾斯蘭二世在侍從圍繞下,坐在華麗的傘蓋下方,雖然衰老卻精氣未泄,好似年邁卻依然鬃毛隨風激盪的雄獅,威風凜凜。
腓特烈不緊不慢地率領著主力與突厥王者對峙,他發現對方是一個難纏的對手,陣型滴水不漏,因為是背城列陣,他根本找不到任何破綻。

戰役結果

然而突厥軍隊在襲擊十字軍的過程中已經消耗了不少,基利傑·阿爾斯蘭二世又傾巢而出,自然就導致了科尼亞城的空虛。腓特烈佯裝與基利傑·阿爾斯蘭二世對峙,卻暗中派出一支精銳部隊,從城池的背面發起突襲。突擊部隊越城而入,出乎意料地輕取科尼亞。這次戰術機動就如同韓信井陘之戰劉裕在臨朐之戰或是華倫斯坦在沃加斯特戰役中所做的那樣精彩。由於老巢淪陷,突厥人頃刻失去了鬥志,土崩瓦解,向著廣袤的原野四面奔逃而去。
腓特烈的十字軍在科尼亞城中獲得了極為充足的食物,使饑荒的危險徹底成為過去,“這裡就好像和科隆一樣龐大”,而且極為繁華。日耳曼人們在休養生息的五天時間裡,徹底洗劫了該城。蘇丹基利傑·阿爾斯蘭二世此時已經深受打擊,在動搖之下甚至開始與腓特烈皇帝展開了談判。這位蘇丹承諾說,只要日耳曼人即刻離開此處,他就會保證其通往奇里乞亞的道路不受阻,而且還給了腓特烈20名埃米爾作為人質。

後續發展

與先前所有的十字軍相比,腓特烈的命運無疑要好很多,因此這位皇帝接受了條件,他並沒有沿著從赫拉克利亞前往奇里乞亞門的道路前進,而是改走經拉蘭達(Laranda),卡拉曼( Karaman)前往塞琉西亞(Seleucia)的道路。在抵達此處之前,十字軍並沒有再遭遇太多苦難,僅因一次地震而陷入過恐慌。但最為不幸的是,在軍隊抵達塞琉西亞的當天,腓特烈·巴巴羅薩卻因洗澡而淹死在了卡利卡德努斯河( Calveadnus,1190年6月10日)里。
沒有了皇帝強有力的領導,德意志軍隊四分五裂。其中一些人立即打道回府,另一些人則像沒頭蒼蠅一樣在小亞細亞亂撞亂沖,結果被突厥人消滅乾淨,更有極端尊崇皇帝的戰士感到信仰崩塌,有人當場自殺,隨他們的皇帝而去,也有人乾脆投降突厥人,皈依了伊斯蘭教。還願意留下的德國十字軍乘船或走陸路去了安條克,在敘利亞部隊因為一路的小戰鬥和酷暑損失嚴重,在安條克又遭到瘟疫的沉重打擊,只有一小部分人參加了圍攻阿克
腓特烈一世的意外駕崩無疑是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中一次兼具實際和象徵意義的重大事件。紅鬍子雖然用兵不及獅心王,但科尼亞之戰顯示出他的指揮藝術在晚年也臻至爐火純青。德意志十字軍的實力在各路諸侯中堪稱最強者,如果腓特烈及其大軍抵達聖地,將給予薩拉丁更大的壓力,很大可能,薩拉丁將不得不歸還耶路撒冷,而第三次十字軍的命運也將完全改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