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生涯
華倫斯坦出生在
波希米亞的一個破落貴族家庭中。12歲時就失去了雙親。他的最初信仰是
新教,但在1606年改宗
天主教。此後不久華倫斯坦加入了哈布斯堡王朝的軍隊中。1609年與捷克一位富有的寡婦結婚,成為大地主。1618年參與鎮壓捷克起義。
華倫斯坦還是個語言天才,他能流利地講德語、捷克語、拉丁語、義大利語,對西班牙語和法語也很熟悉,多語種優勢讓他可以和各國的僱傭兵暢通交流,這就為他積累了廣泛的軍事和人脈資源。
華倫斯坦主張驅逐包括羅馬教廷在內的外國勢力,結束諸侯割據的局面,建立以君主專制,並實現德意志統一。
皇帝侍從
1606年6月,他被哈布斯堡王朝任命為摩拉維亞軍隊上校,秋天,華倫斯坦成為未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馬蒂亞斯的侍從。華倫斯坦這時的政治立場已很明確,他把自己的事業與神聖羅馬帝國連在了一起,這就促使他拋棄了少年時代所接受的新教教育,從一個新教徒變成了舊教徒。
魯道夫二世皇帝逝世後,馬蒂亞斯於6月13日繼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華倫斯坦隨之進入馬蒂亞斯皇帝的宮廷。由於對皇帝極盡忠心,華倫斯坦在1615年得到首席公爵侍從的頭銜。這種榮譽使他更賣力地為皇帝服務。
1617年,他帶領自己的200名騎兵去增援神聖羅馬帝國對獨立的
威尼斯共和國的進攻,在那裡,他與西班牙僱傭兵並肩戰鬥。
蝗蟲大軍
1618年波希米亞人民不堪忍受哈布斯堡王朝的民族壓迫,在
布拉格舉行起義,
三十年戰爭從此開始。華倫斯坦立即參加了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斐迪南二世(1619年即位)對捷克起義的鎮壓,成為了蒂力元帥的得力助手。通過對波希米亞人的鎮壓,華倫斯坦收回了被新教暴徒占領的祖宅,並將許多原新教貴族的土地占為己有。他最大的一塊領地在
弗里德蘭,成為弗里德蘭公爵。他不斷增長的財富和威望吸引了許多僱傭兵加入他的隊伍,甚至連皇帝斐迪南二世都對他的財力人力十分依賴,通過這些資源,他打造了一支只聽從他號令的私家軍。雖然手握十分可觀的資源和權勢,但是華倫斯坦一直對哈布斯堡王室保持步調一致。
1625年,丹麥國王
克里斯蒂安四世在反哈布斯堡同盟的支持下,率領丹麥軍隊攻入德國,三十年戰爭第二階段開始。
對於遠在維也納的皇帝斐迪南二世來言,
白山之戰帶來的波希米亞的徹底臣服固然是一局開門紅,極大地提高了天主教同盟的士氣,但是他來不及慶祝,因為德意志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區依舊是新教徒的地盤,一小撮新教徒叛軍依舊在僱傭軍首領曼斯菲爾德的帶領下流動作戰,波希米亞遭受的嚴重破壞需要時間來重新恢復,淨化新教瘟疫依舊是一項讓他寢食難安的難題。北部地區複雜的政治局勢和眾多的敵人讓皇帝渴求將才,在廷臣的舉薦下,阿爾伯特·馮·華倫斯坦引起了皇帝的注意。
出於制衡國內貴族和蒂力元帥的需要,以及滿足實現征服北部諸邦、統一德意志的戰略雄心,皇帝也樂於提攜華倫斯坦,將北部戰區的統帥權交給他。
1625年夏,華倫斯坦駐軍
馬格德堡(Magdeburg),進而轉戰上匈牙利。
克里斯蒂安四世計畫兵分兩路,他的手下有兩位經驗豐富的將軍,曼斯菲爾德與布魯斯維克。前者來自薩伏伊,他是一名私生子,得不到封地只能通過自己的軍旅生涯來實現人生逆襲。他雖然出身於天主教家庭卻為新教徒而戰,而且即便加入了新教陣營,他依舊保持著天主教信仰,他的背景與華倫斯坦神似,同樣通過長期的僱傭兵統領生涯積累了豐富的軍事經驗和戰術才能,是當時僱傭兵圈子裡鼎鼎有名的人物。當得知克里斯蒂安舉起了反皇帝的大旗後,他立刻飛馬前來投奔,並被丹王招入麾下。布魯斯維克是丹王的外甥,其新教背景自然是十分深厚,他曾在尼德蘭參加抵抗西班牙的戰鬥,不到25歲就有3次戰役的履歷。他熱愛戰爭,生性殘暴,對待敵人毫不留情,天主教陣營給他冠以了"瘋狂的"外號,因此瘋狂的布魯斯維克就成了丹王南下的不二人選。按照計畫,曼斯菲爾德率軍前往德紹地區尋找華倫斯坦,而布魯斯維克插入下薩克森與蒂力對決。
1626年4月25日,德紹橋戰役爆發。
德紹位於易北河河畔,其中的橋樑是連線兩岸的交通要道,如果要摧毀河對岸天主教同盟的軍事基地馬格德堡,就必須拿下它,因此誰先搶到這座橋誰就能占據主動。華倫斯坦加快行軍速度,為了能第一時間搶占橋樑,華倫斯坦派阿德靈根率領少數部隊以最快速度直奔德紹橋,並趕在曼斯菲爾德之前將其占據。
阿德靈根果然成為第一個趕到的人,他隨即在橋頭部署火炮和工事障礙,由於人數太少,阿德靈根只能儘可能以遠程火力消耗拖延敵軍,如果華倫斯坦來得太晚,他們就將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
曼斯菲爾德隨後不久抵達。當他看見對面只有少數部隊時大喜過望,輕蔑地判定對方已經犯了分兵的大忌,下令全軍火速過河,他要在華倫斯坦趕到之前殲滅這支偏師並奪取河對岸的陣地。雖然阿德靈根的火炮部隊在橋頭給曼斯菲爾德帶來了不小的麻煩,但是對手憑藉人數優勢已經大量湧入河對岸,阿德靈根的部隊馬上就要支撐不住了。
就在這緊急時刻,華倫斯坦的部隊終於抵達戰場並直接從側翼對曼斯菲爾德的部隊展開進攻,驚慌失措的丹軍瞬間陷入被前後夾擊的劣勢,不久開始潰散,大量的人員墜入河中溺斃和死於橋上的踩踏,曼斯菲爾德損失了近一半的兵力,無力再戰。
蒂利方面,一開始由於人多勢眾,丹麥軍隊節節獲勝,但是,身經百戰的老將蒂利名不虛傳,很快穩住了陣腳,並且開始反擊,由於華倫斯坦擋住了波希米亞的新教軍隊,使得老將蒂利無後顧之憂,可以全力迎戰當面之敵丹麥軍隊。
華倫斯坦派出五千援兵,加強了蒂利的力量。
1626年8月27日,在魯特爾戰場,布魯斯維克被蒂力打得大敗,帝國火炮部隊的優異表現和步兵的猛烈衝鋒將他的陣線撕成了兩半,薩克森盟軍被帝國的騎兵衝殺大半,丹軍隨後被徹底擊潰。他的坐騎在帝國軍的火槍下被接連打死四匹,最後在自己騎兵的拚死掩護下僅以身免,負傷逃離戰場,正值炎夏,不久後因傷口感染而不治身亡。
經過這兩場戰役,南下的丹軍被重創,士氣也極大受損,德意志北部的新教諸侯大呼戰爭無法繼續維繫,並拒絕再向丹王提供支援。不萊梅與凡爾登這兩個主教區被帝國軍隊順勢拿下,易北河掌握在皇帝的手中,進軍波羅的海的門戶已經洞開。
1627年春,華倫斯坦攻入
西里西亞,迫使丹麥軍隊敗退。同年7月,華倫斯坦又進駐
下薩克森,在蒂利伯爵的支援下把丹麥軍隊逐出了帝國,並一直追入
日德蘭半島。
帝國軍攜勝利餘威橫掃日德蘭半島。雖然占據了丹麥王國的本土,但依舊不足以將其徹底征服。因為丹麥王國的首都哥本哈根在西蘭島上,如果要拿下首都,必須打造一支強有力的波羅的海艦隊。斐迪南二世下旨賜予華倫斯坦北海艦隊司令銜位,令其在波羅的海南岸建設海軍基地,打造艦隻,軍港城市斯特拉松德(
施特拉爾松德)就成為了華倫斯坦重點進攻的目標。
但是帝國軍在圍攻斯特拉松德的過程中爆發了黑死病疫情,城內的蘇格蘭僱傭軍表現出色,丹麥海軍還在瑞典人的幫助下,從海上不斷提供支援,歷經四個月攻城戰沒有起色(
施特拉爾松德戰役)。
這是華倫斯坦參戰以來的首個挫折,為了避免使皇帝不悅,他開始轉攻沃加斯特,尋求與丹王克里斯蒂安四世的正式對決,以彌補在斯特拉松德的失利局面。
雙方在8月22日清晨在沃加斯特城郊開始布陣,丹王擁有6000名士兵參戰,其中有近2000名驍勇善戰的蘇格蘭援軍,由蘇格蘭僱傭兵將領唐納德·麥凱帶領。華倫斯坦統領8000人,包括33個重步兵團,20個胸甲騎兵團和11門火炮。
戰鬥以華倫斯坦的主動進攻打響,依仗優勢兵力,帝國軍迅速對丹軍的側翼展開包抄。帝國胸甲騎兵的衝鋒極為迅猛,丹軍被衝殺了1000多人並有數百人被俘,但是蘇格蘭軍隊的頑強抵抗超出了華倫斯坦的預期,戰鬥隨後進入膠著狀態。
面對這塊難啃的骨頭,華倫斯坦下令一支騎兵部隊前去奪取沃加斯特城,城中僅只有500名守軍,眼看自己已經與丹王的大部隊失聯,沃加斯特守軍不戰而降。當看到城中升起的帝國旗幟後,在戰場上負隅頑抗的蘇格蘭軍隊隨即士氣崩潰開始潰逃。帝國軍隊再一次贏得了對新教徒的大勝。
沃加斯特戰役結束後,丹王深知無力再戰,這標誌著丹麥王國與帝國戰爭的徹底失敗。雙方都感到筋疲力盡,簽訂和約重歸和平開始提上了雙方的外交日程表。
1629年5月22日,雙方在波羅的海港口城市呂貝克簽署了《呂貝克和約》,華倫斯坦代表皇帝參加和會,6月7日經斐迪南二世的御批後正式生效。按照和約規定,丹麥王國可以拿回戰前所有領土,放棄對所有德意志北部主教區的領土要求,解除與德意志北部諸侯國的同盟關係,丹麥王國從此不得再干預帝國事務。
《呂貝克和約》是一項內容較為寬大的和約,它的簽訂並沒有讓丹麥損失很多,因為華倫斯坦不想過分得罪丹麥,如果過於壓榨丹麥,就會為帝國招致更多的敵人。皇帝與蒂力曾經決心要讓丹麥付出更多的代價,例如賠款200萬帝國塔勒,永久割讓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和朱特蘭等,但是最終在華倫斯坦的勸說下做出了讓步。
儘管如此,和約的誕生還是標誌著丹麥在歐洲國際關係的地位急劇下降,北方霸主的地位將被瑞典取代。此外,由於丹麥與德意志新教諸侯同盟關係已經破裂,皇帝開始大膽地在這片土地上推行宗教壓迫政策。
這時,軍事和政治優勢都轉到了
帝國方面,整個北德意志都處在帝國的控制之下,華倫斯坦一時被譽為“皇冠上的第三顆寶石”。這時,華倫斯坦對軍隊事務有絕對威權,他不僅在1627年9月獲得了西里西亞公國,以補償他對軍隊的支出,而且在1629年獲得梅克倫堡(Mecklenburg)作為他世襲的封地,華倫斯坦晉為公爵,達到了他事業的頂峰。但是從這時起,他逐漸與皇帝產生了分歧。
解除兵權
1627年後,華倫斯坦的政治思想傾向已很明確,他主張宗教自由、緩和國內矛盾、集中力量一致對外、加強
神聖羅馬帝國的
中央集權、建立統一的君主國。
華倫斯坦在以後的數年間,一直為實現其政治目標而奮鬥。但是
斐迪南二世的想法卻與華倫斯坦截然相反。
1629年3月6日,皇帝頒布了歸還教產赦令,規定新教諸侯應將1552年後所侵占的教產全部歸還原主,這項敕令在歐洲掀起了軒然大波,新教徒與天主教徒的矛盾推向了新的頂點,帝國國內的政治、宗教格局都將因此而發生巨變,整個歐洲的國際關係格局也將受到嚴重衝擊。
當時,法、荷、英等反哈布斯堡同盟各國,面對哈布斯堡陣營的勝利,正在策劃更大的入侵計畫,華倫斯坦清楚地意識到了這一點,但他不得不違背自己的意願去強力推行歸還教產赦令。在華倫斯坦軍隊的鎮壓下,成千的新教徒被迫改信
天主教,不然就被流放,僅
奧格斯堡一地就有8,000人被放逐。歸還教產赦令引起大多數德國諸侯的不滿,舊教諸侯也不能容忍皇帝權力無限制地擴大,他們在天主教同盟領袖
巴伐利亞公爵
馬克西米連一世的帶領下,一致把矛頭指向了幫助皇帝擴大威權的華倫斯坦。
1630年8月13日,斐迪南二世迫於諸侯的壓力,經過幾周的爭論,在帝國會議上解除了華倫斯坦的職務。華倫斯坦回到波希米亞(今捷克)。
雙雄對決
1630年夏,在反哈布斯堡同盟的支持下,瑞典國王
古斯塔夫二世率領精銳部隊長驅直入德國。
蒂力戰死、
巴伐利亞全面失守、
波希米亞脫離控制、
瑞典軍隊與
薩克森軍隊向奧地利挺進……一道道無比糟糕的訊息被呈送到
維也納宮廷里。皇帝
斐迪南二世捶胸頓足、寢食難安,此刻的他無比後悔當初聽信了
巴伐利亞公爵的讒言,將勞苦功高的華倫斯坦將軍免職。自從華倫斯坦被罷免軍職以來,帝國軍隊就像失了魂一樣,不復往日的士氣與戰鬥力,在古斯塔夫的兵鋒前一觸即潰。有的廷臣建議皇帝啟用皇子
斐迪南三世作為領軍大將,雖然皇子才能出眾、民望很高,但是年紀輕輕、經驗不足,加上皇帝護子心切,這個建議立刻就被否決了。如今帝國的統治搖搖欲墜,焦急的皇帝急需一位統領全局的將才,急需一場漂亮的勝仗來提振士氣。那個將才沒有其他選擇,只有華倫斯坦。
自打解甲歸田以來,華倫斯坦就一直通過自己廣闊的人脈網路密切注視著局勢的發展。他住進自己在
布拉格的宅府里,表面上雲淡風輕、泰然自若、不問世事,但是內心五味雜陳。他痛恨皇帝忘恩負義、卸磨殺驢,當著眾人的面剝奪了他的一切職位和權力,令他顏面掃地,這對心高氣傲的他來說還不如殺了他。同時他又無比懷念在戰場上橫掃千軍、勇摘桂冠的崢嶸歲月,重出江湖的念想日益熾烈。
當然,自己雖然是個搶手貨,但是不可能輕易就答應皇帝帶有懺悔的盛邀。華倫斯坦可謂是那個時代最極致的"精緻利己主義者",他和
古斯塔夫二世都是絕世雙雄,但是兩人的性格品質大不一樣。比起古斯塔夫那種悲天憫人的正直高尚,華倫斯坦更加擅長以詭計和手段實現自己的目標。皇帝面臨著窘境,華倫斯坦也沒忘了積極布局,縝密的編織了一張密不透風的羅網,他要用這張網去網羅儘可能多的利益。
首先,華倫斯坦充分調動起自己的人脈網路,他寫信給薩克森的主將阿恩海姆將軍,表達他希望與薩克森選帝侯約翰·格奧爾格強化親善關係的願望,憑藉兩人多年老朋友的關係和不謀而合的政治目的,阿恩海姆爽快地答應了。接著,華倫斯坦用金錢收買一些門客和自己以前的老兵,讓他們去維也納的街頭巷尾,向民眾傳達這么一種看法,即皇帝的所有失敗都歸因於他對華倫斯坦將軍的罷黜,如果要扳回戰局非重啟將軍不可。一時間民意洶洶,皇帝的樞機大臣們也有很多人持相同的觀點。而華倫斯坦本人則擺出一副歲月靜好的模樣,宣稱自己很享受眼下的寧靜生活,不願意被俗事打擾,不要再用虛無縹緲的名利和權力去玷污他的心境,他惟一感興趣的就是自由與安寧。他當面拒絕了皇家信使進宮面聖的邀請,此時華倫斯坦手拿把攥,豈肯放低姿態,他想要皇帝屈從於他而不再任憑皇帝擺弄。
華倫斯坦的這一系列操作都是為了加強皇帝的焦慮感,將自己擺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待價而沽,全面掌握上風位置,狠狠地吊住哈布斯堡家族的胃口,以退為進謀取更多的利益。當然,華倫斯坦還是從布拉格移居到了距離維也納宮廷更近的
摩拉維亞,這樣可以更頻繁地與皇帝進行討價還價。
皇帝斐迪南二世終究還是坐不住了,快火燒眉毛的他已經顧不了那么多,他派他最寵信的大臣、也是與華倫斯坦有良好私交的埃根貝格侯爵親自前往做工作,邀請他出山,出發前皇帝勒令,令他無論如何也必須把華倫斯坦給請出來,即便做出重大讓步也在所不惜。
埃根貝格侯爵見到華倫斯坦後自然免不了要聽一大通他的吹噓、抱怨、嘆息和討價還價,明知道對方在逢場作戲,他還是得耐得住性子恭敬地去好言相勸,努力平息他的怨氣,滿足他的要求。經過一番協商,華倫斯坦答應重出江湖,但是只保證皇帝的部分請求,他同意暫時帶領軍隊,但是只為期3個月,至於3個月以後再怎么做,華倫斯坦沒有任何表示。
帝國救星華倫斯坦要招兵買馬的訊息一披露,報名的人便四面八方紛至沓來,其中不乏以前追隨他的老兵,這些忠心耿耿的鬍子兵希望再次為老恩主效力,也有被華倫斯坦的名望和誘人的獎勵吸引來的人們,他們慕名而來,希望在華倫斯坦的手下能夠官運亨通,大發橫財。應徵的人數之多,令整個歐洲為之震驚,僅以一人之力就能達到如此高效的動員效力,實屬罕見。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華倫斯坦就為皇帝徵集了多達4萬多人的部隊。
就在大軍雲集、整裝待發之時,華倫斯坦卻再一次隱退。他聲稱,自己已經忠實地按照皇帝的意願為帝國重新組織好了軍隊,接下來請聖上另請高明吧。已經嘗到甜頭的斐迪南二世豈能再放過華倫斯坦,他再一次派出了埃根貝格侯爵,命令他不論如何也要讓華倫斯坦接受全軍總指揮的職位。
華倫斯坦雖然還想在皇帝欽差面前飆演技,但是他也知道適可而止,雙方經過磋商,草簽了一份協定。協定規定,華倫斯坦擁有對軍隊的絕對的、惟一的指揮權,任何人(包括皇帝)不得干預、監視;皇帝如果要換人,必須提前書面通知;皇帝對軍隊下達的敕令,必須華倫斯坦簽字同意後方能生效;華倫斯坦享有對所有戰利品絕對的、惟一的分配處置權;皇帝要將
梅克倫堡公爵領,還有一個世襲邦國領地分封給他作為酬謝。從此看來,這份協定幾乎讓華倫斯坦成為了帝國的無冕之王,帝國軍隊成為了他的私家軍,但這是皇帝眼下惟一的也是最好的選擇。
意氣風發的華倫斯坦上任後隨即展開了一系列軍事和外交部署。他第一個行動就是離間瑞典與薩克森的同盟關係,免去兩線作戰的威脅。他先下手為強,派兵迅速占領薩克森軍隊返回邦國的必經之路,掐斷他們與母邦的聯繫,然後以令人驚異的速度率軍出現於布拉格城外,通過收買的內應放開城門,全軍火速進城,城中的薩克森軍隊猝不及防,只得繳械投降並被扣為人質。同時他寫信給薩克森將軍阿恩海姆,勸他放棄波希米亞,返回薩克森保持中立。就這樣,瑞典與薩克森的同盟就輕而易舉地被華倫斯坦破解掉了。
就在這時,巴伐利亞選帝侯
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信使到了,信中公爵急切地請求華倫斯坦向南開拔,拯救巴伐利亞,因為古斯塔夫的軍隊快要占領全境了。皇帝此刻也派人送來御信,建議(而非命令)華倫斯坦與馬克西米利安會師。
對於華倫斯坦來說,讓瑞典人狠狠地修理馬克西米利安是一件能讓他心情舒暢的事情,因為身為皇親國戚的巴伐利亞大公一向鄙夷這位出身並不顯赫的將軍,在皇帝面前百般詆毀抹黑他的功績。上一次在贏取對
丹麥國王的大勝之後,自己反被莫名其妙罷黜,就是這位大公的"功勞"。因此,他對馬克西米利安的報復完全可以通過古斯塔夫的槍炮來實現,而且他對巴伐利亞的死活根本不在乎。
不過當古斯塔夫得知華倫斯坦東山再起後,就加緊了對巴伐利亞的征服,他要儘可能快地揪出馬克西米利安並將其消滅掉,然後調轉矛頭全力對付華倫斯坦。因此,華倫斯坦對此也是心知肚明,他雖然無比憎惡馬克西米利安,但是依舊以大局為重,率軍南下與巴伐利亞軍隊會師。但是這不代表著他不會給馬克西米利安一點顏色看看,他輕描淡寫地回覆說即日南下會師,而且要大公本人早點前往指定地點恭候他的到來。
看到昔日飛揚跋扈的政敵不得不卑躬屈膝地站在路邊迎接他的軍隊,華倫斯坦的確出了一口惡氣。對於藐視眾生的馬克西米利安選帝侯來說,自己貴為皇胄,擁有極為輝煌顯赫的出身、數不清的頭銜、諸侯中最廣袤的封地和巨大的財富,如今卻要把軍隊的指揮權交給一個出身低微、與自己關係極為惡劣的人,如此屈辱的事情,實在是噩夢一場。
經過唇槍舌劍的討價還價,兩人最終達成協定。協定規定,華倫斯坦接管巴伐利亞軍團,有權對其下達任何軍令,馬克西米利安大公只保留獎懲自己軍隊的權力。也就是說,大公殿下要被架空了。為了冰釋前嫌與和解,為全軍打氣,兩人當著眾將士的面互相擁抱,許下友好的諾言。大公儘可能地控制情緒,臉上毫無表情,而華倫斯坦則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對於了解兩人關係的士兵們來說,這或許是個十分滑稽的場面。
1632年,華倫斯坦在掌控全軍之後率軍攻入上巴拉丁,隨即開始尋找古斯塔夫尋求會戰。他使用了一個詭計,他與薩克森大將阿恩海姆互相配合,讓其帶領自己的大軍表面上耀武揚威地挺進薩克森境內,阿恩海姆也藉此勸說薩克森選帝侯約翰·格奧爾格趕快與皇帝和解。訊息傳入古斯塔夫的耳朵里,他以為華倫斯坦要武力清算薩克森,隨即派出一支規模不小的軍隊前去援助盟友,自己隨後趕到,但是不久他發現那不過是一支規模極小的帝國偏師,華倫斯坦自己則正帶著大部隊直撲自己的所在地。意識到中計的古斯塔夫迅速率剩下的部隊進入紐倫堡,他知道兵力的劣勢不允許他打野戰,守城戰是他惟一的辦法。
當年夏天,紐倫堡的全體市民被動員起來了,瞭望塔、壕溝、護城河、木柵、棱堡、倉庫被搶修搶建,民兵組織被加緊訓練。14天后,華倫斯坦率軍抵達,他驚奇地發現敵人在短時間能用如此快的速度修建好固若金湯的防禦工事。經過地形的勘察,他率軍將這座城市團團圍住,要用飢餓和瘟疫將古斯塔夫拖垮。接下來的半個月裡,雙方的主要戰鬥發生在野外的搜糧隊之間,以及各自與瘟疫的鬥爭。但沒過多久,古斯塔夫的援軍便已抵達。
這支多達5萬人的援軍由瑞典首相奧克森提納爾(
阿克塞爾·烏克森謝納)、巴納將軍(
約翰·巴內爾)和魏瑪公爵威廉帶領,加上城內1.6萬人的古斯塔夫軍隊和3萬的民兵,華倫斯坦的圍城策略宣告失敗,他可不想被內外夾擊。淪為人數劣勢的帝國軍必須馬上解除圍城,有序撤退到在圍城期間修好的己方防禦工事裡。華倫斯坦對自己的先見之明感到慶幸,如果之前沒有修建自己的防禦堡壘,可能自己的部隊就會上演大潰退。
這可真是戲劇性的結果!攻守易勢的雙方在城牆、壕溝、尖樁之間開展著艱苦的拉鋸戰,古斯塔夫的七輪進攻均被對手碉堡上的猛烈火力擊退,10個小時的進攻讓數千名戰士橫屍戰場,一方憤怒地進攻,一方毫不示弱地還擊,久攻不下的碉堡讓兩年以來在德意志無往不勝的古斯塔夫頭一次碰了壁,而華倫斯坦依舊穩如泰山一般坐鎮城牆之後。
由於人員太過密集,加上天氣炎熱,兩方軍中都爆發了嚴重的瘟疫。紐倫堡地區的所有財富、糧食、牲畜都被這10萬多人席捲殆盡,野外千瘡百孔,到處都是腐臭的死屍、燒焦的田地、破爛的村莊和半死不活的平民。古斯塔夫被這種慘狀所震驚,短時間內又無法贏下攻城戰,他決定解除包圍前往據此不遠諾伊斯塔特修整。華倫斯坦巴不得瑞典人的撤退,在確定瑞典人已經遠離之後,他也放棄了奇恩多夫軍營,並把帶不走的東西全部燒了個精光。
紐倫堡會戰是華倫斯坦與古斯塔夫面對面的第一戰,以古斯塔夫撤退告終,雖然戰鬥、開小差和瘟疫讓雙方的人數大減,但真正的決戰還要在下一場戰鬥中見得分曉。
9月,華倫斯坦避實擊虛,向
圖林根和
薩克森進軍。瑞典軍隊疲於奔命,11月16日,在薩克森的
呂岑會戰中,華倫斯坦與古斯塔夫·阿道爾夫正面交鋒,這一場鏖戰,瑞典雖然取得勝利,迫使華倫斯坦退卻,但他們的國王卻陣亡了。
養寇自重
古斯塔夫·阿道夫死後,華倫斯坦認為和平談判的機會到了,於是向皇帝提出和平談判建議,但這一計畫又遭到
天主教諸侯們的反對。這時,他對於扶植皇帝權力感到失望,轉而想依靠個人的力量來實現和平。1633年1月,華倫斯坦重新開始與
捷克和
薩克森的秘密會談,同時派心腹特使去與瑞典人、法國人會談。1633年9月,反哈布斯堡同盟已準備好與華倫斯坦談判。不久他又同
布蘭登堡和薩克森的代理人在
西里西亞進行和談。他的這些活動沒有得到皇帝的允許,因而被認為有通敵嫌疑。10月,華倫斯坦在斯坦歐俘獲了一部分瑞典軍。他們大多數是捷克起義時被流放的捷克新教徒,其中有起義的領導人之一土倫,華倫斯坦把他們全都釋放了,這一行動引起了維也納宮廷的很大震動。1633年11月,瑞典軍隊迫近奧地利邊境,
巴伐利亞公爵
馬克西米利安一世急呼增援,在皇帝的調遣下華倫斯坦進軍上巴拉丁,從那裡進入波希米亞安全區,並在
比爾森建立了他的冬天指揮部。在這裡,儘管皇帝一再要求,他一直按兵不動,或許他想表現他的不可或缺,或許他想利用他在比爾森的戰略位置繼續與瑞典、薩克森和法國會談,以保存自己的實力,不管真實的原因究竟怎樣,他在皇帝的眼裡已成了帝國的叛徒。
名裂身死
華倫斯坦與瑞典和法國進行和談,不僅招致維也納宮廷對他的憤怒,而且使仍忠於皇帝的軍官們紛紛離去。他的敵人在軍中散布謠言說華倫斯坦想要剝奪選帝侯們的封邑,還想從義大利逐出西班牙人。面對這種形勢,華倫斯坦在1634年1月11日在
比爾森召開了一個老軍官會議,會上,他要求他們宣誓誓死效忠於他。這次會議的內容很快傳到維也納,皇帝據此認為華倫斯坦已公開叛變,於是,1月24日,帝國頒布命令,解除華倫斯坦的職務,大赦全體軍官,唯有華倫斯坦的幾個親信軍官除外。這時,皇帝還沒有決定處死華倫斯坦,只有西班牙大使堅決要求這樣做。2月初,華倫斯坦軍中親奧軍官建議,“如果可能”就使陰謀者活著,不然就“作為證明有罪的罪犯處決他們”。2月18日,皇帝公布了一個“公開的人權剝奪令”。2月20日,華倫斯坦帶領1,500人從
比爾森逃到愛格城堡附近,2月25日,華倫斯坦在臥室被幾個蘇格蘭、英格蘭、愛爾蘭士兵刺死。華倫斯坦沒有躲避,沒有自衛,任憑一柄長劍刺入心臟,元帥的遺產被自己的部隊瓜分了。
人物評價
華倫斯坦並不是德意志人,他生在波希米亞,作為一個最終德意志化的人物,他守護了德意志。
後世紀念
華倫斯坦的一生曲折複雜,300多年來不僅引起史學家的興趣,而且成了文學家的題材,偉大的德國戲劇家
席勒曾以他的事跡創作了不朽名劇《華倫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