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源流,工藝要求,歷代,戰國,漢代,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民國,文革,十字繡,中國四大名繡,流派,蘇繡,湘繡,粵繡,蜀繡,汴繡,隴繡,民間,針法,綜述,變體繡,特點和種類,收藏價值,
簡介
刺繡,古代稱之為
針繡,是用
繡針引彩線,將設計的花紋在
紡織品上刺繡運針,以繡跡構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古代稱“
黹”、“
針黹”。因刺繡多為婦女所作,故屬於“女紅”的一個重要部分。刺繡是中國古老的手工技藝之一,中國的
手工刺繡工藝,已經有2000多年歷史了。據《
尚書》載,遠在4000多年前的
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繡”。至周代,有“繡繢共職”的記載。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戰國、
兩漢的
繡品,水平都很高。唐宋刺繡
施針勻細,設色豐富,盛行用刺繡作書畫,飾件等。明清時封建王朝的宮廷繡工規模很大,民間刺繡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先後產了
蘇繡、
粵繡、隴繡、湘繡、
蜀繡,號稱“五大名繡”。此外還有
顧繡,
京繡、
甌繡、
魯繡、
閩繡、
汴繡、
漢繡、麻繡和
苗繡等,
刺繡按照材料又可分為絲繡、羽毛繡和
發繡。繡品的用途包括:生活服裝,歌舞或戲曲服飾,檯布、枕套、
靠墊等生活日用品及屏風、
壁掛等陳設品。明代刺繡中最著名的是顧繡。
刺繡在渭南世代相傳,遍及全市。花色品種達上百個。主要有枕、童帽、
裹肚、
門帘、
鞋墊、床圍、
針線包、
荷包、
動物玩具等,其內容多為花鳥蟲魚和風俗畫面,
潼關一帶的婦女,將象徵富貴的
牡丹和素雅的荷花繡於布馬鐙兩端,做工精巧,十分耐看,人稱“
東府刺繡一絕”。隨著時代的變化,鄉品內容有所更新。同時一些傳統繡品已進入外貿市場。
百鳥裙,唐中宗安樂公主擁有兩件百鳥裙,都是曠世
珍品。就是用天然羽毛做成的衣服。羽毛繡不但能繡出山水花鳥,還能繡出各種日用品抱枕、羽毛繡地毯、羽毛繡服裝。
源流
刺繡起源很早。黼黻絺繡之文,見於尚書。
虞舜之時,已有刺繡。
東周已設官專司其職,至漢已有宮廷刺繡。三國吳
孫權使趙夫人繡山川地勢軍陣圖,唐永貞元年(公元805年)盧眉娘以
法華經七卷,繡於尺絹之上,因刺繡聞名,見於前者著錄。自漢以來,刺繡逐漸成為閨中絕藝,有名刺繡家在美術史上也占了一席之地。
在原始社會,人們用
紋身、紋面來進行裝飾。自從有了
麻布、毛紡織品、
絲織品,有了衣服,人們就開始在衣服上刺繡圖騰等各式
紋樣。據《尚書》記載,早在四千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繡”。在先秦文獻中有用硃砂塗染絲線,在素白的衣服上刺繡
朱紅的花紋的記載及所謂“素衣朱繡”、“
袞衣繡裳”、“黻衣繡裳”之說。在當時既有
繡畫並用,也有先繡紋形後填彩做法。
這些繡品在圖案的結構上非常嚴謹,有明確的幾何布局,大量運用了花草紋、鳥紋、龍紋、獸紋,並且浪漫地將動植物形象結合在一起,手法上寫實與抽象並用,穿插蟠疊,刺繡形象細長清晰,留白較多,體現了
春秋戰國時期刺繡紋樣的重要特徵。
目前傳世最早的刺繡,為戰國時期湖南長沙楚墓中出土的兩件繡品。觀其針法,完全用辮子股針法(即
鎖繡)繡成於帛和羅上,針腳整齊,配色清雅,線條流暢,將圖案龍游鳳舞,猛虎瑞獸,表現得自然生動,活潑有力,充分顯示出楚國刺繡藝術之成就。
漢代繡品,在
敦煌千佛洞、河北五鹿充墓、內蒙古北部地方、新疆的
吐魯番阿斯塔那北古墓中皆有出土,尤其1972年在長沙
馬王堆出土的大批種類繁多而完整的繡品,更有助於了解漢代刺繡風格。從這些繡品看,漢繡圖案主題,多為波狀之雲紋,翱翔之鳳鳥、賓士之神獸,以及漢鏡紋飾中常見之帶狀花紋、幾何圖案等。刺繡新採用的底本質材,則為當時流行的織品,如織成“延年益壽大宜子孫”、“長樂光明”等吉祥文字之絲綢錦絹。其技法以鎖繡為主,將圖案填滿,構圖緊密,針法整齊,線條極為流暢。
東晉到北朝的絲織物,出土於甘肅敦煌以及新疆
和田、
巴楚、吐魯番等地,所見殘片繡品無論圖案或留白,整幅都用細密的鎖繡全部繡出,成為滿地施繡的特色。傳世及出土的唐代刺繡,與唐代宗教藝術有著密切的關係,其中有不少唐繡佛像,如
大英博物館藏有東方敦煌千佛洞發現之繡帳靈鷲山釋迦說經圖,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所藏釋迦說法圖等,都與當對佛敦隆盛的信仰,有直接關聯。此時刺繡技法仍沿襲漢代鎖繡,但針法已開始轉變運用
平繡為主,並採用多種不同針法,多種色線。所用繡底質料亦不限於錦帛和平絹。刺繡所用圖案,與繪畫有密切關係,唐代繪畫除了佛像人物,山水花鳥也漸興盛。因此佛像人物,山水樓閣,花卉禽鳥,也成為刺繡圖樣,構圖活潑,設色明亮。使用微細平繡之繡法,以各種色線和針法之運用,替代顏料描寫之繪畫形成一門特殊的藝術,也是唐繡獨特的風格。至於運用金銀線盤繞圖案的輪廓,加強實物之立體感,更可視為唐代刺繡的一項創新。
唐以前之繡品,多為實用及裝飾之用,刺繡內容與生活上的需要和風俗有關。宋代刺繡之作,除為實用品外,尤致力於繡畫。自晉唐以來,文人
士大夫嗜愛書法並及於繪畫,書畫乃當時最高的藝術表現,至宋更及於絲繡,書畫風格直接影響到刺繡之作風。歷代迄清各時代之繡畫與繪畫應有不可分離之關係。
宋代刺繡之發達,由於當時朝廷獎勵提倡之故。為使作品達到書畫之傳神意境,繡前需先有計畫,繡時需度其形勢,乃趨於精巧。構圖必須簡單化,紋樣的取捨留白非常重要,與唐代無論有無圖案之滿地施繡截然不同,明代
董其昌《筠清軒秘錄》載:“宋人之繡,針線細密,用絨止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遠近之趣,樓閣待深邃之體,人物具瞻眺生動之情,花鳥極綽約讒唼之態。佳者較畫更勝,望之三趣悉備,十指春風,蓋至此乎。”此段描述,大致說明了
宋繡之特色。
元代繡品傳世極少,台灣雇故宮博物院僅有一幅作品,由作品觀之,仍承繼宋代遺風。元人用絨稍粗,落針不密,不如宋繡之精工。元代統治者信奉喇嘛教,刺繡除了作一般的服飾點綴外,更多的則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被用於製作佛像,經卷,幡幢,僧帽,以
西藏布達拉宮保存的元代《刺繡密集金剛像》為其代表,具有強烈的裝飾風格。山東元代李裕庵墓出土的刺繡,除各種針法外,還發現了貼綾的作法。它是在一條裙帶上繡出梅花,花瓣是採用加貼綢料並加以綴繡的做法,富有立體感。
明代刺繡始於
嘉靖年間上海顧氏露香園,以繡傳家,名媛輩出。至顧名世次孫顧壽潛及其妻
韓希孟,深通六法,遠紹唐宋
發繡之真傳。摹繡古今名人書畫,劈絲配色,別有秘傳,故能點染成文,所繡山水人物花鳥,無不精妙,世稱露香園顧氏繡,蓋所謂畫繡也。此即傳世聞名之顧繡。
顧繡針法,最主要繼承了宋代最完備之已成繡法,更加以變化而運用之,可謂集針法之大成。用線主要仍多數用平線,有時亦用捻線,絲細如髮,針腳平整,而所用色線種類之多,則非宋繡所能比擬。同時又使用中間色線,借色與補色,繡繪並用,力求逼真原稿。又視圖案所需,可以隨意取材,不拘成法,真草、暹羅鬥雞尾毛,
薄金、頭髮均可入繡別創新意,尤其利用發繡完成繪畫之製作,於世界染織史上從未一見,即此可知顧繡有極其巧妙精微之刺繡技術。
清代刺繡,多為宮廷御用的刺繡品,大部分均由宮中
造辦處如意館的畫人繪製花樣,經批核後再傳送江南織造管轄的三個
織繡作坊,照樣繡制,繡品極工整精美。除了御用的宮廷刺繡,同時在民間先後出現了許多地方繡,著名的有
魯繡、
粵繡、湘繡等、
京繡、
蘇繡、
蜀繡等,各具地方特色。蘇、蜀、粵、湘四種地方繡,後又稱為“四大名繡”,其中蘇繡最負盛名。蘇繡全盛時期,流派繁衍,名手競秀,刺繡運用普及於日常生活,造成刺繡針法的多種變化,繡工更為精細,繡線配色更具巧思。所作圖案多為喜慶、長壽、吉祥之意,尤其花鳥繡品,深受人們喜愛,享盛名的刺繡大家相繼而出,如丁佩、
沈壽等。
清末民初,
西學東漸,蘇繡出現了創新作品。
光緒年間,余覺之妻沈雲芝繡技精湛,聞名蘇州繡壇。沈氏30歲時,逢慈禧太后70壽辰,沈氏繡了“
八仙慶壽”的八幀作品祝壽,獲賜贈“福”“壽”兩字,因而改名沈壽。
沈繡以新意運舊法,顯光弄色,參用寫實,將西畫肖神仿真的特點表現於刺繡之中,新創“仿真繡”,或稱“藝術繡”,針法多變,富立體感。
刺繡保存難度較大,正因如此,古代刺繡的價值遠超過其它收藏品。清代刺繡保存至今的大多數顏色脫落,變色,或者已經開始腐爛,現存的保存較好的刺繡為甘肅民間藏品《福祿壽》,市面上常見的清代刺繡大部分變色,繡工較粗,構圖簡單,但是《福祿壽》(長260cm、寬110cm)至今保存完好,顏色鮮艷,繡工精細,人物栩栩如生,屬名家繡品,此藏品曾用於民國總統府過節或壽辰時的中堂。此類繡品極其少見,市場上僅此一件,其價值遠超過千萬,除了有較高收藏價值,還有很深的文化底蘊,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代刺繡藝術家
沈壽,不但繡藝高超,還分類整理歷代刺繡針法,繼承顧繡、蘇繡
傳統技藝,並引用西方素描、油畫、攝影的表現方法,創造散針、旋針、以表現物體的明暗虛實。她繡制的義大利帝王肖像,在義大利都朗
世界博覽會中國工藝美術會展出,獲世界榮譽最高級之卓越獎。
1911年,沈壽在天津開設自立女工傳習所,傳授繡藝,組辦女子師範學校傳習所,培養專業人才,晚年病中寫成《
雪宧繡譜》,總結中國自唐宋畫繡、
明代顧繡以及她的美術繡所刺繡針法,為中國刺繡藝術作出了卓越貢獻。
隨著蘇繡的發達與創新,延至今日,又形成許多新的刺繡,如
亂針繡、束繡、
雙面繡、
雙面異色繡、
精微繡、
彩錦繡等。刺繡最早多為實用,及至宋元廣及書畫之製作,漸乃成為藝術珍賞之用。故宮所藏之刺繡,多屬此類。時代最早者為五代,而用品最多者為清代。經歷代的創新發展,各具特色,皆有高度的成就。台灣故宮博物院藏品幾乎皆為精品,繡工勻整,針線細密,設色精妙,深得書法精髓,且均裱裝成冊軸卷,使觀賞者往往誤以為書畫,欣賞珍藏藝術價值極高。
1958年,在中國長沙楚墓中出土了龍鳳圖案的刺繡品,這是二千多年前中國古代戰國時期的刺繡品,是現在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刺繡實物之一。到了漢代,刺繡品的套用更加廣泛,出土的實物也較多。
明代刺繡已成為一種極具表現力的藝術品,先後產生號稱“四大名繡”的蘇繡、粵繡、湘繡、蜀繡。上海的露香園顧繡,就是當時最出名的刺繡。顧氏家族世襲相傳,善於刺繡的聲譽名揚大江南北,並得到朝廷的賞識。到了清代顧繡不僅震海內,而且蜚聲海外,吸引了不少國外商人來上海,大量訂購顧派刺繡品,一時顧繡成為刺繡的通稱了。
中國古代的刺繡,很長一段時間內在
國際藝術品市場上不走俏,價格平平。直至1993年起在香港、新加坡等地,才開始有人專門收集。據市場分析家推論,要使刺繡品成為國際市場上的新寵兒,還需收藏家們10年時間的努力。近兩年國內的一些藝術品拍賣會上,刺繡拍品,價格競現高攀,非常吸引買家競爭。
刺繡在國外也享有很高的聲譽。在外國人眼裡,刺繡是中國文化藝術的代表之一。
工藝要求
刺繡的工藝要求是:順,齊,平,勻,潔。順是指直線挺直,曲線圓順;齊是指針跡整齊,邊緣無參差現象;平是指手勢準確,繡面平服,絲縷不歪斜;勻是指針距一致,不露底,不重疊;潔是指繡面光潔,無墨跡等污漬。
歷代
戰國
中國刺繡起源很早,相傳“舜令禹刺五彩繡”,夏、商、周三代和秦漢時期得到發展,從早期出土的紡織品中,常可見到刺繡品,早期的刺繡遺物顯示:周代尚屬簡單粗糙;戰國漸趨工致精美,這時期的刺繡用的都是辮子繡針法,也稱辮子繡,
鎖繡。湖北
江陵馬山矽廠一號戰國楚墓出土的繡品,有對鳳、對龍紋繡、飛鳳紋繡、
龍鳳虎紋繡禪衣等,都是用辮子股施繡而成,並且不加畫填彩,這標誌此時的刺繡工藝已發展到相當成熟階段。
漢代
漢代,刺繡開始展露藝術之美。因為經濟繁榮,百業興盛,絲織造業尤稱發達;又當社會富豪崛起,形成新消費階層,刺繡供需應運而興,不僅已成民間崇尚廣用的服飾,手工刺繡製作也邁向專業化,尤其技藝突飛猛進。從出土實物看,繡工精巧,圖案多樣,呈現繁美縟麗的景象,堪稱為這項民族工藝奠定優秀的傳統。
漢代
王充《論衡》記有“齊郡世刺繡,
恆女無不能”,足以說明當時刺繡技藝和生產的普及。因為刺繡工藝的成熟,漢代已經在無形中開始區分使用刺繡的人群等級和種類,刺繡雖然是在勞動中由勞動人民創作產生,但是絕大部分的勞動人民是享用不起高檔絲織刺繡品的。普通的勞動人民只能在生活中用簡單的刺繡工藝來點綴服飾鞋帽等實用品。
最具代表性的是
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刺繡殘片,它們雖已在地下埋藏了幾千年,但出土時仍然精美絕倫,配色、針工都運用得恰到好處,讓我們這些現代的繡工們都汗顏。漢代的刺繡工藝在山東一帶也很發達,並早已成為民間婦女的普遍勞動。而四川成都的蜀繡在漢代也很精美。由此可見刺繡工藝在漢代就已經很普及了。
唐代
唐代刺繡套用很廣,針法也有新的發展。刺繡一般用作服飾用品的裝飾,做工精巧,色彩華美,在唐代的文獻和詩文中都有所反映。如李白詩“翡翠黃金縷,繡成歌舞衣”、
白居易詩“紅樓富家女,金縷刺羅襦”等,都是對於刺繡的詠頌。唐代的刺繡除了作為服飾用品外,還用於繡作佛經和佛像,為宗教服務。唐代刺繡的針法,除了運用戰國以來傳統的辮繡外,還採用了平繡、
打點繡、紜襉繡等多種針法。紜襉繡又稱退暈繡,即現代所稱的戧針繡。它可以表現出具有深淺變化的不同的色階,使描寫的對象色彩富麗堂皇,具有濃厚的裝飾效果。
宋代
刺繡工藝發展到唐宋時期已有數十種針法,其風格也逐漸形成了各個地域的不同特色。刺繡已不單單是繡在服飾上,而是從服飾上的花花草草發展到了純欣賞性的
刺繡畫、刺繡佛經、刺繡佛像等等。據傳
武則天時,曾下令繡佛像四百餘幅,贈予寺院及鄰國,由此可見唐代繡佛像已非常盛行。
宋代是中國手工刺繡發達臻至高峰的時期,無論產品質量均屬空前,特別是在開創純審美的藝術繡方面,更堪稱絕後。宋代手工刺繡之發達,由於當時朝廷獎勵提倡之故。據《宋史·職官志》載,宮中文繡院掌纂繡。徽宗年間又設繡畫專科,使繡畫分類為山水、樓閣,人物、花鳥,因而名繡工相繼輩出,使繪畫發展至最高境界,並由實用進而為藝術欣賞,將書畫帶入手工刺繡之中,形成獨特之觀賞性繡作。
朝廷的提倡,使原有的手工刺繡工藝顯著有了幾個方面的提高:1、“平針繡”法富變化,鑽研發明出許多新針法;2、改良工具和材料,使用精製鋼針和發細絲線;3、結合書畫藝術,以名人作品為題材,追求繪畫趣致和境界。
元代
元代刺繡的觀賞性製作雖遠不及宋代,但也繼承了宋代寫實的繡理風格。入主中原的元人,在全國各地廣設繡局和羅局,刺繡的審美和功用,越趨於美術化。佛教題材的出現,始自隋唐,主要圖案是
寶相花。宋繡獨尚名人書畫,偶有佛像繡品。
元世祖忽必烈為了否定儒家的首一地位,崇推出藏傳佛教,中原拜佛信教之風復興。
然而,各地繡局仍沿著宋人路子,刺繡名人書畫或花卉寫生,且工不如宋人。《清秘藏》中則道:“元人用線稍粗,落針不密,間用墨描眉目,不復宋人精工矣!”
明代
明代是中國手工藝極度發達的時代,承繼宋代優良基礎的刺繡,順應時代熱烈風氣,繼續蓬勃昌盛,而且更上層樓。
明代刺繡工藝也表現了多項特色:
一是用途方面,廣用流行社會各階層,製作無所不有,與後來的清代,成為中國歷史上刺繡流行風氣最盛的時期;
二是繡藝方面,一般實用繡作,品質普遍提高,材料改進精良,技巧嫻熟洗鍊,而且趨向迥異宋代的繁縟華麗的風尚;藝術繡作,承襲宋繡優秀傳統下,能夠推陳出新有新發明,特別是明代已經出現以刺繡專業的鳴世家族和個人如有名的“露香園”繡,為上海顧家所創,發明繪畫刺繡結合的“繡畫”作品風靡至清不歇;這種刺繡家紛然崛起廣受社會推崇的風氣,也以明末清初最盛。
三是衍生其它繡類方面,刺繡原本僅以絲線為材料,明代開始有人嘗試利用別的素材,於是有透繡、發繡、紙繡、貼
絨繡、
戳紗繡、平
金繡等出現,大大擴張了刺繡藝術的範疇。
明代刺繡以灑線繡最為新穎突出。灑線繡用雙股捻線計數,按方孔紗的紗孔繡制,以幾何紋為主,或配以鋪絨主花。灑線繡是納線的前身,屬北方繡種,以定陵出土明孝靖皇后灑線繡蹙金龍百子戲女袷衣為例,它用三股線、絨線、捻線、包梗線、孔雀羽線、花夾線6種線、12種針法製成,是明代刺繡的精品。屬北方繡系的還有山東魯繡、衣線繡和輯線繡。
清代
清代國中時期,國家繁榮,百姓生活安定,刺繡工藝得到了進一步地發展和提高,所繡物像變化較大,富於很高的寫實性和裝飾效果;又由於它用色和諧和喜用金針及
墊繡技法,故使繡品紋飾具有題材廣泛、造型生動、形象傳神、獨具異彩、秀麗典雅、沉穩莊重的
藝術效果。折射出設計者及使用者的巧思和品味,體現了清代刺繡所具有的豐富內涵和藝術價值。
清代刺繡,另有兩點值得視為突出成就:
一是地方性繡派如雨後春筍般興起,著名的除有“四大名繡”蘇繡、粵繡、蜀繡、湘繡,還有京繡、魯繡等,各自樹立自我特色,形成爭奇鬥妍的局面。
二是晚清吸收
日本繪畫長處,甚至融和西洋繪畫觀點入繡,江蘇蘇州沈壽首創的“仿真繡”,為傳統刺繡注入新血和新面目。
民國
民國刺繡,存世量極少,因晚清政府腐敗帶來的國家百姓生活困苦還未得到改善,隨即又面臨國民新政府的上台,新政府政治上缺乏收拾爛攤子的能力,空虛的國庫更是沒有能力迅速的帶領百姓從困苦的邊緣解脫。龐大國家的經過這么多年的國外列強欺凌和內部軍閥的混戰,再加上國民政府的
四大家族瘋狂斂財,百姓的生活確實的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藝人們也都在顛沛流離中疲於解決生存問題,根本無暇顧及業餘的生活和藝術創作的追求。因此,民國刺繡的發展幾乎停頓,流傳至今所見繡品基本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從藝術和觀賞角度出發的刺繡藝術精品非常罕見,而作為刺繡收藏的作品更是難得。
文革
解放後,人民生活剛剛穩定,物質和精神的追求僅僅滿足在最底的需求上,國家的發展趨勢以及國際的局勢都不容樂觀。時代精神與社會局勢,部分解決了溫飽地區的人民民眾沒有迫切的建設和發展的需求,文化藝術創作成了業餘生活的主要目標,大量的優秀刺繡作品應運而生,刺繡針法的運用與實踐上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刺繡技術的革新與成熟度又提高到了有史以來又一個新的層面上。
雖然,解放初期的手工刺繡工藝到達一個新的歷史高點,但是,由於國家局勢與各種條件的限制,所有繡品的題材選擇基本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作品題材局限於描寫國家的建設、政治人物或者突出解放初期人民民眾政治生活與政治精神面貌的作品。
自1966年到1976年,刺繡又遭遇了十年文革運動,全國的經濟建設停止,刺繡行業也無例外地停止了前進的步伐,創新以及創作幾乎為零,其間少有新做問世,也還是與政治有關。
解放初期至文革結束,為刺繡的又一個歷史時期。這些少量存世的題材單一、技藝優秀的繡品,隨著時間的遷移,應該可以作為刺繡收藏的一個熱點,相信有著大幅度的價值提升空間,有刺繡收藏愛好的投資者機會適當可多加關注。
十字繡
最早
十字繡是用從蠶繭中抽出的蠶絲在動物毛皮的織物上刺繡,後來進而被人們用來裝飾衣物和家具。十字繡以其繡法簡單,外觀高貴華麗、精緻典雅、別具風格,很快在歐洲宮廷中風行,成為皇室貴族休閒娛樂的首選,後來逐漸傳入民間。廣泛流行於歐洲和美國以及亞洲等國家和地區。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十字繡的基本材料是純綿的繡線、特殊工藝製作的格線面料及設計圖稿,各種顏色的刺繡線都被人們編上了號碼,每幅圖案都被設計師作了特殊處理,每張設計圖稿都是按照線號來製作的,即使是很複雜的圖案,只要按照設計圖稿的位置選用適當的線進行刺繡就可以完成。由於它是一項易學易懂的手工藝愛好,更是藝術的創新,因此流行非常廣泛,受到不同年齡的人們的喜愛。
中國四大名繡
四大名繡,指的是我國漢族刺繡中的
蘇繡、湘繡、
粵繡、
蜀繡。刺繡,古稱針繡,是用繡針引彩線,按設計的花紋在紡織品上刺繡運針,以繡跡構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刺繡作為一個地域廣泛的手工藝品,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通過長期的積累和發展,都有其自身的特長和優勢。除了漢族四大名繡,在我國還有京繡、魯繡、汴繡、甌繡、杭繡、漢繡、閩繡等地方名繡,而我國的少數民族如維吾爾、彝、傣、布依、哈薩克、瑤、苗、土家、景頗、侗、白、壯、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繡。
四大名繡之稱形成於十九世紀中葉,它的產生除了本身的藝術特點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繡品商業化的結果。由於市場需求和刺繡產地的不同,刺繡工藝品作為一種商品開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而其中蘇、蜀、粵、湘四個地方的刺繡產品銷路尤廣,影響尤大,故有“四大名繡”之稱。
流派
蘇繡
蘇繡已有兩千六百多年歷史,在宋代已具相當規模,在蘇州就出現有繡衣坊、繡花弄、滾繡坊、繡線巷等生產集中的坊巷。明代蘇繡已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影響較廣。清代為盛期,當時的皇室繡品,多出自蘇繡藝人之手;民間刺繡更是豐富多彩。清末時沈壽首創“仿真繡”,飲譽中外,她曾先後在蘇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收徒傳藝,培養了一代新人。
20世紀30年代,丹陽正則女子職業學校繪繡科主任
楊守玉,創始亂針繡,豐富了蘇繡針法。
蘇州刺繡,素以精細、雅潔著稱。圖案秀麗,色澤文靜,針法靈活,繡工細緻,形象傳神。技巧特點可概括為“平、光、齊、勻、和、順、細、密”八個字。
針法有幾十種,常用的有齊針、
搶針、套針、網繡、紗繡等。繡品分兩大類:一類是實用品,有被面、枕套、繡衣、戲衣、台毯、靠墊等;一類是欣賞品,有台屏、掛軸、屏風等。取材廣泛,有花卉、動物、人物、山水、書法等。雙面繡《金魚》、《小貓》是蘇繡的代表作。蘇繡先後有80多次作為饋贈國家元首級禮品,在近百個國家和地區展出,有100多人次赴國外作刺繡表演。在1982年榮獲全國
工藝美術品百花獎金杯獎,雙面繡《金魚》雜1984年第56屆“波茲南國際博覽會”上獲金質獎。在蘇繡的近代史上,有一位傑出的蘇繡藝術家---沈壽。其作品震驚海內外。
沈壽代表作:《萬年青圖》《仕女圖》《三馬圖》等。
此外,
蘇州發繡也是一件藝術瑰寶。
發繡是中國傳統工藝中一顆古老而耀眼的明珠,據史料記載,在唐代就已開始流傳,與絲繡相比,它有著清秀淡雅、線條明快、清雋勁拔、耐磨耐蝕、永不褪色、富有彈性、利於收藏等特點。幾年來,發繡在收藏界的價格一直不斷攀升。2012年,蘇州發繡技藝申報蘇州市“非遺”成功。
湘繡
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刺繡品的總稱。是在湖南民間刺繡的基礎上,吸取了蘇繡和粵繡的優點而發展起來的。清代嘉慶年間,長沙縣就有很多婦女從事刺繡,光緒二十四年(1898),優秀繡工
胡蓮仙的兒子吳漢臣,在長沙開設第一家自繡自銷的“吳彩霞繡坊”,作品精良,流傳各地,湘繡從而聞名全國。清光緒年間,
寧鄉楊世焯倡導湖南民間刺繡,長期深入繡坊,繪製繡稿,還了創造了多種針法,提高了湘繡藝術水平。早期湘繡以繡制日用裝飾品為主,以後逐漸增加繪畫性題材的作品。湘繡的特點是用絲絨線(無拈絨線)繡花,劈絲細緻,繡件絨面花型具有真實感。常以中國畫為藍本,色彩豐富鮮艷,十分強調顏色的陰陽濃淡,形態生動逼真,風格豪放,曾有“繡花能生香,繡鳥能聽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的美譽。湘繡以特殊的鬅毛針繡出的獅、虎等動物,毛絲有力、威武雄健。1982年,在全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評比中,湘繡榮獲金杯獎。
粵繡
粵繡是
廣繡和
潮繡的總稱,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唐代蘇顎《杜陽雜編》中就已有南海(今廣州番禺)少女
盧眉娘“工巧無比,能於尺絹繡《法華經》七卷”的記載。唐代廣東刺繡的工藝水平已非同一般。唐玄宗時,嶺南節度使張九皋進獻精品刺繡給楊貴妃而獲加官三品,可見當時最高階層對粵繡欣賞有加。到明中期,因廣東沿海貿易交往便利,粵繡已揚名海外。明正德九年(1514年),葡萄牙人購買了廣繡藝人繡制的龍袍袖片獻給葡王,葡王大喜,賞賜厚。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英國女王
伊莉莎白一世,十分喜歡廣東的金銀線繡,親自倡導成立英國刺繡
同業公會,從中國進口絲綢和絲線,加工繡制貴族服飾;英王查理一世繼位後,進一步倡導英國人種桑養蠶,發展英國的絲綢工業和工藝,使廣繡藝術傳播到英倫三島,被西方學者稱譽為“中國給西方的禮物”。英、法、德、美各國博物館均藏有粵繡。粵繡18世紀風靡了英國皇家及上流社會。
清初屈大均《
廣東新語》、
朱啟鈐《存素堂絲繡錄》都描述:遠在明代,粵繡就用孔雀羽編線為繡,使繡品
金翠奪目,又用馬尾毛纏絨作勒線,使粵繡勾勒技法有更好表現;“
鋪針細於毫芒,下筆不忘規矩,……輪廓花紋,自然工整”。至清代粵繡得到了更大發展。國內收藏以故宮藏為最多而有代表性。構圖繁而不亂,色彩富麗奪目,針步均勻,針法多變,紋理分明,善留水路。粵繡品類繁多,欣賞品主要有條幅、掛屏、台屏等;實用品有被面、
枕套、床楣、
披巾、頭巾、台帷和
繡服等。一般多作
寫生花鳥,富於裝飾味,常以
鳳凰、
牡丹、松鶴、猿、鹿以及雞、鵝等為題材,混合組成畫面。婦女衣袖、裙面,則多作滿地折枝花,鋪絨極薄,平貼紬面。配色選用反差強烈的色線,常用紅綠相間,眩耀人眼,宜於渲染歡樂熱鬧氣氛。18世紀納絲繡,則底層多用羊皮金(廣東稱“皮金繡”)作襯,金光閃爍,格外精美。1982年粵繡以《
晨曦》、《
百鳥朝鳳》等作品,榮獲全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金杯獎。
蜀繡
又名“
川繡”。是以四川成都為中心的刺繡品的總稱。歷史悠久。據晉代常璩《華陽國志》載,當時蜀中刺繡已很聞名,同
蜀錦齊名,都被譽為蜀中之寶。清代
道光時期,蜀繡已形成專業生產,成都市內發展有很多繡花鋪,既繡又賣。蜀繡以
軟緞和彩絲為主要原料。題材內容有山水、人物、花鳥、蟲魚等。針法經初步整理,有套針、暈針、斜
滾針、旋流針、參針、棚參針、編織針等100多種。品種有被面、枕套、繡衣、鞋面等日用品和台屏、掛屏等欣賞品。以繡制龍鳳軟緞被面和傳統產品《芙蓉鯉魚》最為著名。蜀繡的特點:形象生動,色彩鮮艷,富有立體感,短針細密,針腳平齊,片線光亮,變化豐富,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1982年,蜀繡榮獲全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銀杯獎。
汴繡
汴繡,也稱“
宋繡”,距今800餘的北宋時期,刺繡已發展到很高的水平,《
東京夢華錄》記載:開封作為北宋都城,其皇宮有“文繡院”聚集全國傑出繡女300餘人,專為皇帝王妃、達官貴人繡制官服及裝飾品,因而也被譽為“宮廷繡”或“官繡”,在民間,刺繡則更為普遍,當時開封大相國寺東門外有一條街叫“繡巷”,即是繡姑繡作了聚居的地方,又是專賣刺繡品的著名市場,放眼寺院內外,十里都城,到處是珠簾繡額,巧制新裝,名繡佳作,競相生輝,明代大學者
屠隆在他所著的《畫箋》一書中贊曰:“宋之閨繡畫,
山水人物,樓台花鳥,針線細密,不露邊縫,其用絨一、二絲,用針職發細者為之,故眉目畢具,絨彩奪目,而丰神宛然,設色開染,較畫更佳,女紅之巧,十指春風,回不可及。”汴繡以繡制中國名畫、古畫著稱於世,繡品古樸、典型、細膩。
以繡制北宋畫家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為代表作,還繡有:五代
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唐代
韓滉的《五牛圖》、
周昉的《簪花仕女圖》、
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盧楞枷的《六尊者》、
閻立本的《步替圖》、宋代
武宗元的《
八十七神仙卷》、清代義大利畫家郎世寧的《百駿圖》……,以及近代名家大作在傳統色調,針法基礎上,創新整理出基本針法36種之多,如:以及槍針繡瓦、滾針,蒙針繡山水樹木,雙合針繡繩索;悠針繡動物,以及疊彩繡、席蔑繡、納點繡、亂針繡等應物象形的針法,可稱是與刺繡藝術的結合,是在繪畫藝術基礎上的再創作。工藝品種有:單面繡,雙面繡、雙面異色繡、
雙面三異繡。
隴繡
慶陽刺繡也就是隴繡,可以說散布在慶陽人民生活的各個角落。炎炎夏日,在山鄉的路旁、河邊,你會看到一群群玩皮戲耍的孩童,他們光著屁股,不穿衣裳,胸前掛著一個花裹肚。那紅紅的裹肚上,巧針細線地繡著各種各樣的花鳥蟲魚,陽光下,紅如火,艷似錦。茶餘飯後,勞動休息或是聊天閒談的時候,你會看到那些三五成群的老人們煙桿上都吊著一個繡花菸袋。如果遇到誰家孩子過“滿月”,那刺繡品就更多了。親戚朋友,左鄰右舍向孩子賀喜,都要拿自己刺繡的東西做禮品,有虎氣生生的
虎頭鞋,有紅花綠葉的荷花帽,有描龍繡鳳的花裹肚,還有獅子枕、虎頭枕、金魚枕、龍枕、鳳枕等等。這些禮品要擺在喜桌上,讓大家觀賞、評論。
過去重男輕女,只給男孩做滿月,現在不同了,男孩女孩都一樣,可是
男女有別。給男孩的禮品,繡的不是“望子成龍”、“狀元進宅”,就是“
馬上封侯”、“二龍戲珠”,還有石榴、桃、鹿、雞、魚之類的動植物,象徵多子多福,大福大貴;給女孩繡的則以“丹鳳朝陽”、“蓮生太子”、“胖娃坐蓮”居多,還有荷花、牡丹、鳳凰、百鳥等,表示子孫綿延,永保平安。慶陽刺繡是節日民俗文化的典型體現,深入慶陽鄉村,你深深體驗到美源於生活,美就是生活。
民間
山西民間刺繡
山西省民間,是民間刺繡藝術品的生長地。民間刺繡,在山西不獨歷史悠久,而且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具有反映山西風土人情的特色。
山西民間刺繡,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圖案純樸、色彩艷麗、構圖簡潔、造型誇張、針法多樣、繡工精緻。這些來自民間的刺繡藝術品,大都出自農村勞動婦女之手。
忻州刺繡
忻州民間,刺繡在民眾中頗為普遍。
代縣一帶,刺繡品有著嚴謹、華麗、雅致的特色;
五台縣境內以及附近城鄉,刺繡風格呈現美厚端莊;忻州、
定襄、
原平等地,刺繡產品風格較為淳樸秀麗。
忻州刺繡,大致可以分為服飾、生活用品、祭獻物品三大類。
民間服飾,傳統的民間刺繡主要是作為穿戴的裝飾。這些裝飾,又多在婦女兒童身上。婦女服裝刺繡中,不同部位有著不同的花樣。“腕袖”(上衣袖口),通常情況下多飾以含有平安、吉祥、如意的
二方連續圖案。“領口”,刺繡中大多是如意雲,飾以花卉圖案。“
裙子”,是古今婦女常用的衣服,前後各一片,常常嵌邊、繡花,而顏色多為黑、藍、紅色的底。“上衣”,繡花多在胸口,常用圖案有魚戲蓮、牡丹花等。“頂子”,常在上面
堆繡蝴蝶、蓮花等圖案。“鞋”幫子上,多繡以蝶戀花、蟾宮折桂等圖案。“涼冠”是婦女夏天束髮用的,常常以黑底繡花,甚為精緻。農村兒童的“兜肚”,多是紅色鑲邊的繡花,一般飾有蓮生貴子、富貴長春等寓意吉祥、繁衍的圖案。也有繡五毒蟲,以取毒不近身的意思。男孩子身上的“圍嘴”,常繡有雙虎對頭、雙獅對頭、五福捧壽的圖案。女孩身上的“圍嘴”,則繡以五蝶捧花、
五蓮坐子、五魚戲蓮等圖案。冬天護耳的耳套,以桃形較多,常繡有吉祥動物花鳥紋飾。“童鞋”,男孩多為老虎鞋、前為虎頭、側有虎足、後有虎尾,向上掀起。在前面繡一綠色蟾蜍的名為蟾鞋,含有“蟾宮折桂金錢落地”的意念。忻州鄉村中,還有小豬鞋、小狗鞋等等,都與當地民情風俗有關。女孩子的
鞋子造型與男孩子相同,只是鞋前繡花圖案取吉祥、歡快、飾以含有寓意的花鳥圖案。
生活用品:忻州一帶,常見的有
枕頭花、虎枕頭。虎枕頭裡又有雙頭虎、人面頭虎、虎頭魚尾等,還有蛤蟆枕頭。這些枕頭縫製精湛,紋飾、造型別致。既是幼兒枕頭,又是兒童玩具。
“砌花”,是忻州一帶婦女利用各種彩色碎布條布片依形連制的各種生活用品。像墊子、書包、馬搭等。
“鞋墊”常常作為未婚女青年贈送未婚夫的禮物,常繡有
福海無邊、事事如意、蓮花童子等圖案花紋。
“荷包”,有裝錢、裝煙等不同用途。一般情況下,“荷包”繡工都比較精細,常常作為男女訂情的信物,而往往是女子送給男子的信物。
還有,每當傳統節日時,
忻州地界內的許多地方,也為孩子們繡制一些節日用品。
端午節,母親為子女繡制佩於胸前背後的五穀“香袋”。
平時,還有人們繡制給老人坐靠使用的“
靠枕”;以繡花、割花、砌花多種手法製作的坐飾物“坐墊”;以及迎娶新人用的轎、車上裝飾的繡花“轎簾”、“車衣”等等。
祭獻物品:這一類繡製品,常常用乾祭掃禮儀的靈堂、殿宇中的供桌裙幃、神龕帷幔等飾有龍鳳仙鶴、福祿壽禧、明暗八仙等精工繡物。還有的,繡制送葬禮議用的“棺罩”和亡人的“壽在”、“壽褲”上的刺繡,用料和繡工都甚為講究。
晉南刺繡
在山西南部的農村里,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裝,多以刺繡來裝飾,像衣服的領口、袖口、裙邊、
披肩、帽子、鞋子和被面、枕頭、喜帳、壽帳、桌圍、椅墊等,都有不同紋樣的刺繡圖案。
晉南民間刺繡,在臨汾、運城兩個地區的
臨猗縣、萬榮縣、
襄汾縣、洪洞縣、
吉縣、臨汾市、
運城市較為普遍。這些地方的刺繡圖案,多以民間喜聞樂見的內容為題材,像孔雀開屏、喜鵲登梅、松鶴延年、二龍戲珠、鳳凰牡丹等,是晉南民間刺繡的一般題材。而瓜果蔬菜、飛禽走獸、山川風景、
亭台樓閣等,更是生活中百見不厭的刺繡體裁。
晉南的民間刺繡,大都出自普通農家婦女之手,這種傳統的刺繡技藝往往是通過家傳、互相之間的交流而得以延續的。這裡的女孩子,在少年時代就受到家庭的薰陶,開始學著刺繡了。隨著年齡的增長,繡花在她們的成長中自然成為一項重要的藝術活動。她們在實踐中不斷積累了經驗和技能,又在長輩的影響教導下,從模仿進而獨立地去創造新的花樣,形成了晉南民間刺繡的獨特風格。
晉南民間刺繡的作者,很善於運用多種手法表現自己構想的題材。有的寫實,有的浪漫,有的誇張,創造出無數既富有裝飾趣味又有濃郁的鄉土氣息的刺繡工藝品來。
靈寶民間刺繡
靈寶民間刺繡歷經數代人的延綿傳續,並不斷發展創新,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地方風格,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豐富多樣,寓意吉祥
靈寶的民間刺繡多屬生活實用型。凡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裝(以婦女、兒童為主),都以刺繡加以裝飾。如衣服的袖口、衣領、裙邊、圍裙、
窗簾、被面、帳沿、幼兒兜肚、童帽、手帕、襪底等等。這類物品,都被各種不同寓意的吉祥紋樣所裝飾,表現出婦女們對親人的祝福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靈寶民間刺繡的圖案紋樣,一般多採用喜慶、
吉利的象徵。或是通過字音相同的“諧音”。表達對生活的美好祝願。它融合了民眾的欣賞習慣,滲透著豫西地區的民間風情。如“蓮生貴子”、“喜鵲登梅”、“
麒麟送子”、“鴛鴦戲水”、“
並蒂蓮花”、“鳳凰戲牡丹”、“鯉魚穿蓮”、“
百鳥朝鳳”、“
獅滾繡球”、“鳳戲牡丹”等等。
傳播愛情,表現母愛
靈寶又是戲曲藝術之鄉,各種民間戲曲如“道情”、
河南梆子”,還有“
皮影戲”等,深受當地民眾所喜愛。因此,民間戲曲、皮影藝術中故事情節,服裝、色彩和人物造型,都被直接或間接地移植到民間繡品中。最突出的內容是愛情故事,如“拾玉鐲”、“
櫃中緣”、“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均被姑娘們精心繡制在
荷包,枕頭頂、門帘、帳沿、被面、床沿上。繡出的男女人物,形象樸實純真,色彩艷麗明快,寄託著姑娘們對愛情生活、美滿婚姻的快樂心情。婦女們給子女們繡制的童帽、兜肚、
布老虎、香布袋等,更是傾注了全部的母愛。
與民俗文化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在靈寶縣,根據不同的節令和時尚,婦女們根據婚姻愛情和子女健康這兩件大事,繡制出具有不同內涵、不同內容的繡品和玩具。姑娘出嫁是大喜臨門,因此必須是“藍緞鞋、繡紅花,過了門就當家”。新郎、新娘的新房必須要布置得紅火、喜慶。又是什麼樣兒呢?“鴛鴦枕、龍鳳帳,紅綢子門帘繡鳳凰”。新娘子的嫁表更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有民謠為證:王小姣作新娘,趕繡嫁農忙又忙;一更繡完前大襟,牡丹富貴開胸膛;二更繡完表四角,彩雲朵朵飄四方;三更繡完羅衫邊,喜鵲登梅送吉祥;四更繡完並蒂蓮,夫妻恩愛喜洋洋;五更繡完龍戲鳳,比翼雙飛是鴛鴦。
婦女生育“作滿月”也非常隆重。姥姥家要送
虎頭靴,
虎頭帽,繡花兜肚,
相公帽(都離不開刺繡)。五月“端陽節”是
漢民族的重要節日。民謠說:“五月端陽太陽紅,做個香袋驅毒蟲。”靈寶農村家家戶戶的大姑娘、小媳婦和巧手婆婆們一齊動手,繡出各式各樣兒的“香布袋”,什麼“八仙”、“十二生肖”、“
孫悟空”、“搬腳娃”、“抱桃娃”,以及“雞心”、“壽桃”、“佛手”、“蝴蝶”等等。香袋裡裝滿蒼朮、白芷等芳香藥料,既能驅除蚊、蠅毒蟲,又香氣襲人。姑娘們精心繡制是為了送給情人,作為愛情的信物。母親們精心繡制,是為了保佑子女們平安、健康。
完整地保留、繼承了刺繡的傳統技法
靈寶民間刺繡代表性的針法是“拉鎖子”、“辮子繡”和“打子繡”。除此以外,經常使用的針法還有“包針繡”、“
納紗繡”、“平針”、“盤金”、“
補繡一”等等傳統技法。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繃花”和“補繡”技法。繃花,是以針引單線,廖廖數針作放射狀,繡出生動的花朵,雖屬輔助技法,但卻在繡品中起畫龍點睛的作用。這種針法,一般多用在布制玩具上,如在威嚴的虎的額頭上和兩肋處各繃一朵小花,使兇猛的獅虎露出幾分憨態,形象十分逗人喜愛。
“補繡”,在繡品中運用更為廣泛。其特點是能使繡出的物品,產生一種浮雕的效果。“補繡”又細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填補繡”,其手法類似“疊繡”,是採用布、綢或其它材料剪成所需要的圖案,以棉花填入底料中,再用針將圖案
花邊周圍鎖邊繡牢,從而使圖案紋樣凸起,出現立體的效果。在黑色紋樣中襯托出色彩鮮艷的圖案,對比強烈、明快,根出效果。這種繡法多使用在繡製鞋墊、襪底等生活用品中。
“留邊疊繡”,此種繡法技法繁雜,其手法是先將剪好的原樣一片一片地用布包貼起來,再拼貼到底料上(底料色彩仍以黑青為主),再用各種色彩線,由圖案中心向外用平針繡實。繡制時,在紋樣的邊沿均勻地留出一條細線,白色的輪廓襯托在色彩繽紛的圖案底料上顯得十分别致。
青海民間刺繡
青海刺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隨著
絲綢之路南路的開通,唐代隨著文成公主、
金城公主先後進藏路過青海和
弘化公主嫁給青海
吐谷渾王,中原絲綢源源湧入,人們開始用刺繡裝飾自己,美化生活,傳遞友誼,寄託感情,使得這種民間藝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世代相傳,不斷發展。
青海刺繡套用十分廣泛,其品種豐富,花樣繁多,綜觀各種繡品,大體上可分為四種類型:一是實用類,主要有鞋、
襪子、腰帶、辮筒、枕頭,這是刺繡的實體;二是觀賞類,主要有錢褡、衣領、衣袖、荷包、口袋片等;三是禮儀類,主要有錢包、筆包、褲帶、壽帳、輓聯、字畫等;四是宗教用品類,用刺繡塑造佛像和裝飾寺廟殿堂。這只是從大的方面區分,實際上許多東西既是實用品,又是禮儀觀賞品,很難嚴格區分。
西和民間刺繡
西和刺繡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巧娘們用一根根五顏六色的線,繡出了自己生活、智慧和心境,他們純手工繡出了各種精美的工藝品,有手工刺繡枕頭、手工刺繡鞋墊、手工刺繡鞋子,其中手工刺繡枕頭最為突出。
刺繡常用的針法有搶針,
套針,施針、亂針、滾針、切針;圖案主題多為這裡人們的生活和大自然美景,花卉類有:如紅楓、荷花、牡丹、蘭花、玫瑰花、向日葵、水仙花、鬱金香等。植物類有:竹子、墨竹蘭石、青松、草等。動物類有:
十二生肖、
龍鳳呈祥、魚、鳥、老鷹、蝴蝶、鴛鴦、仙鶴、孔雀等。人物類有:
嫦娥奔月、女媧補天等,樣式多樣,款式吸引,很受廣大民眾的喜愛。
西和手工刺繡枕頭的類型也多種多樣,有
六合枕、婚禧枕、耳枕、圓筒枕、少兒枕、嬰兒枕、頸椎枕等。
民族特色:
民族性是
青海民間刺繡的顯著特點。青海刺繡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民族自己的獨特風硌。一個民族由於語言、宗教信仰、節慶禮儀、文化娛樂、生活習俗的內容和形式以及習慣愛好的一致性,在民間藝術,特別是與人們息息相關的刺繡中必然反映出其特有的精神和意識。
濮陽刺繡
刺繡系濮陽民間傳統工藝,濮陽刺繡所用針法均系宋繡傳統技法。濮陽民間刺繡普遍,尤其黃河故道兩岸,有少女不諳剪紙、刺繡者便以愚昧觀。刺繡品舉目可視,如幼兒鞋帽、兜肚、護罩等,其中以孫擇疆生產的戲劇服裝工藝考究,設計華美,刺繡精良,在豫北地區享有盛譽。
藏族刺繡
藏族刺繡吸收
唐卡的構圖手法,又學習
漢族刺繡的技藝,繡品講究觀賞價值,追求淺浮雕和富麗堂皇的藝術效果。藏族刺繡裝飾性極強,許多圖案巧妙地組合成互相纏繞、互相紐套的和諧布局,反映出團結友愛、互不分離的民族性格。
苗族刺繡
刺繡與蠟染一樣是苗族服飾最主要的裝飾手段之一。刺繡的概念是以絲線、毛線或色布等在各種衣料、布料胚上用針刺、縫釘構成花紋的方法。
苗銹主要是用在苗裝中頭巾、衣領、袖腰、袖口、衣肩、衣背、衣擺、腰帶、圍腰、裙子、裹腿布巾、鞋子及圍兜等的裝飾。
刺繡技法大致有12類:平繡、桃花、鎖繡、堆花、貼布、打籽繡、破線繡、釘線繡、辮繡、錫繡、馬尾繡等。
總結
民間刺繡滲透了無數婦女的聰明智慧和美好的願望,十指春風,充滿了熾熱的生命力和美好的情感。技藝高超的
繡女,手中的針線猶如畫家手中的筆墨丹青,可以繡出璀璨精美的圖畫,並能表達繡女的個性,顯示出不同時代的文化風貌和藝術成就。
早期刺繡重在實用,直到紡織品出現之後,刺繡藝術才得到長足的發展,民間刺繡也就更加活躍起來。為了適應刺繡藝術發展的需要,各種刺繡針法應運而生,伴隨著繡女的孜孜不倦和執著追求,刺繡針法不斷完善豐富,形成了刺繡藝術品類萬千、百花爭艷的嶄新局面。
針法
綜述
亂針
亂針繡法主要是把傳統的手工繡法轉換為機器電腦繡法,此繡法在手工繡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增強畫面的立體感,增強欣賞者的視覺衝擊力。此繡品以德豐品牌的德豐繡品為代表。
直針
完全用垂直線繡成形體,線路起落針全在邊緣,全是平行排比,邊口齊整。配色是一個單位一種色線,沒有和色。針腳太長的地方就加線釘住,後來就演變成鋪針加刻的針法了。
盤針
表現彎曲形體的針法。包括
切針、
接針、滾針、旋針四種。其中切針最早,以後發展到旋針。
套針
始於唐代,盛行於宋代,至明代的露香園顧繡,清帶的沈壽時,就進一步發展了。
單套:又名
平套。其繡法是:第一批從邊上起針,邊口齊整;第二批在第一批之中落針,第一批需留一線空隙,以容第二批之針;第三批需轉入第一批尾一厘許,爾後留第四批針的空隙;第四批又接入第二批尾一厘許……;其後,依此類推。
擻和針
有稱長短針。這種針法是長短針參差互用的,後針從前針的中間羼出,邊口不齊,有調色
和順的長處,可用來繡仿真形象。
搶針
又叫戧針,是用短直針順著形體的姿勢,以後針繼前針,一批一批地搶上去的針法。可以說,這種針法是直針的發展。
平針
是用金銀線代替絲線的繡法。其方法:先用金線或銀線平鋪在
繡地上面,再以絲線短針紮上,每針距離一分到一分半,依所繡紋樣而迴旋填滿,有二、三排的,也有多排的。扎的線要對花如十字紋,如同扎
鞋底花紋。
散錯針
它以多種針法變化運用,達到陰陽濃淡適度,力求所繡的形體逼真。
散整針:是套針、施針、接針、長短針兼用的混合針法。
編繡
是一種類似編織的繡法。它包括戳紗、打點、鋪絨、網繡、夾錦、十字桃花、
絨線繡等。這些針法都適用於繡圖案花紋,所以也可將它們稱為“圖案繡”。
饒繡
是一種針線相繞、扣結成繡的針法。
打籽、拉鎖子、扣繡、辮子股和
雞毛針,都屬於這一類。打籽:它是蘇繡傳統針法之一。可以用它繡花蕊,也可以獨立地繡圖案畫。
施針
是加於他針的針法。這種針法要求疏而不密,歧而不並,活而不滯,參差而不齊。
輔助針
這類針法不是獨立繡形體的針法,而是為了增強所繡景物形似程度和神情的生動性所採用的輔助性針法。歸入這一類的針法有:輔針、扎針、刻鱗針等。
變體繡
刺繡中,有一些藉助於其它工具、材料和工藝方法,使常規刺繡發生變化的特殊繡法,就是變體繡,其中包括染繡、
補畫繡、借色繡、
高繡、摘綾和剪絨等。染繡:元代繡品中的人物、花鳥多用墨描眉目,以畫代繡。
染繡的方法,就是從這兒開始的,至今仍在沿用。
特點和種類
手工刺繡的主要藝術特點是圖案工整絹秀,色彩清新高雅,針法豐富,雅艷相宜,繡工精巧細膩絕倫。就刺繡的針法而言,極其豐富而變化無窮,共有9大類43種,主要有
齊針、掄針、套針、施針、亂針、滾針、切針、平金、打點、打子、結子、網繡、
冰紋針、挑花、納錦、刻鱗針、
施毛針、
穿珠針等等,採用不同的針法可以生產不同的線條組織和獨特的手工刺繡藝術表現效果。
例如,運用施針、滾針繡的珍禽異獸,毛絲頌順,
活靈活現,
栩栩如生;採用
散套針繡的花卉,活色生香,香味朴鼻,盡態盡妍;使用亂針繡的人像和風景,絨條組織多變,裝飾味濃,
藝術效果強,富有濃郁的民間、民族特色;刺繡是中國優秀的傳統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刺繡是一種在織物上用各種線料織出種種不同圖案的工藝。根據各種古墓出土的帛畫和刺繡等實物可知,遠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時代,中國就已有華美的暗花綢和多彩刺繡。在河南發現的商代刺繡實物,是中國最早的刺繡工藝品。這種刺繡花紋為菱形紋和折角波浪紋,在花紋線條的邊緣使用加絞拈的絲線,工藝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西周(公元前1100—前771年)的刺繡印痕發現於陝西省
寶雞茹家莊的西周墓中。這種刺繡採用今天還在使用的辮子股繡的針法,運用了雙線條,線條舒捲自如,針腳也相當均勻齊整,說明刺繡技巧是很熟練的。
這種絲織刺繡工藝品的生產,不僅對中國社會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在國際文化生活中也產生了很大的作用與影響。到了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刺繡已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繡品也成為對外輸出的主要商品。由於中國是絲綢的故鄉,自古以來,富者以“閨房
繡樓”為貞,北京的京繡、溫州的甌繡、上海的
顧繡等,產地不同,風格烔異。刺繡的針法有錯針繡、亂針繡、
網繡、滿地繡等。刺繡的花卉不聞猶香,飛禽栩栩如生。走獸神態逼真。解放後,中國將油畫、中國畫、照片等藝術形式運用於刺繡,使之達到遠看是畫、近看地繡的絕妙效果。刺繡品的用途也進一步擴大,從
戲劇服裝到日常生活中的枕套、檯布、屏風、壁掛及生活服裝等等。此外,刺繡品還是中國傳統的外貿產品,經濟價值很高。
四大名繡
中國刺繡的特色和藝術價值,直接體現在四大名繡上。
蘇繡以針腳細密、色彩淡雅、繡品精細而著名,具有平、光、齊、勻、和、細、密等特點。題材以小動物為主。如《貓戲圖》、《風穿花》、《魚蝦圖》等。出現的雙面繡,兩面有同有異。如貓的眼睛,兩面顏色不一樣,十分引人入勝,其刺繡技藝之高超,是刺繡中的精品。
湘繡以寫實居多,色彩明快,以中國畫為底,襯上相應的雲霧山水、亭台樓閣、飛禽走獸,風格豪放。特點是繡虎、獅等,以獨特的針法繡出的動物毛絲根根有力。人稱湘繡“繡花能生香,繡鳥能聞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
蜀繡構圖簡練,大都採用方格、花條等傳統的民族圖案,富有裝飾性。色彩豐富鮮艷,針法嚴謹,虛實適宜,立體感強,平整光滑。所繡對象有花蝶、鯉魚、熊貓等。
粵繡採用金銀線
盤金刺繡,繡線平整光亮。構圖布局緊密,裝飾性強,富有立體感。繡面富麗堂皇、璀璨奪目,多用於
戲裝、婚禮服等。荔枝和孔雀是
粵繡的傳統題材。
收藏價值
古董收藏發燒友陳先生,19年前在福州跳蚤市場花1萬多元購得一件絲綢刺繡,這寶貝到2008年至少值30多萬元。這幅刺繡,它長約1.8米,底色暗紅,以
蝶舞牡丹花為主體,兩側伴有一對五彩鳳凰。正反兩面都是平整圖案,是
蜀繡的手法,這不是尋常人家的物件,“至少也是官宦人家的裝飾品。”此前,陳先生在廣州一家古董店看到,一幅圖案相仿但大小只有其藏品二分之一的刺繡,售價高達1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