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繡(小欖刺繡),流行於廣東省中山市小欖鎮的傳統美術,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小欖民間刺繡在明清時期主要分布在欖鄉民田經濟作物區的大欖村(即今小欖永寧社區)及小欖村(即今小欖新市社區),到清末以後,漸向小欖“水色匝”外周邊村落擴散,即今小欖九洲基、東區、北區、竹源等社區。小欖民間刺繡使用繡料廣泛,有綢緞、混仿、絹、棉府綢、細織麻布、細棉布等。小欖絲絨刺繡,開絲纖細,色彩繽紛,繡出的花鳥尤其精美,善於體現“平、齊、細、密、均、光、和、順”的藝術風格,具有構圖精密、色彩秀麗分明、針法多變、主題突出等特點。
2012年11月23日,小欖民間刺繡入選中山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Ⅶ-1。2013年11月22日,粵繡(小欖刺繡)入選廣東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Ⅶ-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粵繡(小欖刺繡)
- 批准時間:2013年11月22日
- 非遺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申報地區:中山市小欖鎮
- 遺產編號:Ⅶ-4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主要製品,原料色彩,藝術風格,製作工序,題材作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譜系,保護措施,社會影響,衍生活動,展覽活動,榮譽表彰,
歷史淵源
小欖刺繡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民間傳統刺繡藝術的代表,是粵繡中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分支。小欖刺繡的歷史悠久,進入清初後,作為粵繡分支的小欖刺繡開始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特色。
清乾隆《香山縣誌》中已多有當地女性“工刺繡藉以自給”“氏工刺繡,惟以女紅自給,仰事俯育孝慈”的記載,可見刺繡已經成為鄉中婦女的主要手工業之一。清中葉以後,小欖民間刺繡品與麻織品經銷店鋪主要集中今新市大廟前、南門直街一帶,其品質在四鄰八鄉乃至省城聲名起,製品除經當地絲綢莊經銷外,還有經廣州“十三行”或狀元坊的繡坊、繡莊銷往國外。在小欖民間刺繡製品中,還有一種叫“麻布刺繡”,《香山縣鄉土志》卷十四載小欖麻布“所織較細密,號小欖機有運售南洋者,”“其布帛則攀枝吉貝機杼精工百卉千華。”(見乾隆《香山縣誌》)鄉人就是以這種細密的漂白麻布,用染色蠶絲線繡上花卉、蝴蝶、喜鵲等吉祥圖案,獨具一格。
晚清年間,小欖金魚池直街關七姑及第十街麥四姑等,因丈夫或夫家都是在廣州十三行從事蠶絲綢緞與刺繡生意的商人,她們先後在家設館教授刺繡技藝並發外加工,繡品多是絨繡,主要有裙、褂、床簾、門帘等婚嫁及家居用品,交廣州家族商號經銷。
清光緒三十三年,為適應刺繡的發展,扶植女子在社會上自立,鄉內先後開辦了“小欖女子職業學堂”和“區立乙種工藝學堂”,工藝學堂常年經費由泰寧坊、泰寧主帥廟、大欖華陀廟、沙口成美堂碼頭等提撥,校址設在沙口漁洲街梯雲義學內。
宣統元年,鄉人劉鐵香又在大市劉家巷創辦了“擷秀女子學堂”,這些學堂均有繪畫、編織、刺繡、剪紙等手工藝課程。學堂除講授本地刺繡工藝外,亦有講授洋人繡巾、鏡屏繡畫以及當時流行於歐洲的十字繡等工藝知識,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博採眾家之長,旨在讓小欖民間刺繡多元發展以適應市場的需要。
1958年1月,小欖永寧鄉率先將各繡社和散落民間的繡女組織起來,開辦了“永寧繡花社”,產品主要是日本 背巾、和服以及披巾、被面、枕套等傳統繡品,以出口為主。後來原城區內的“欖溪繡坊”改名為“小欖刺繡工藝廠”,有繡工130多人,產品經廣州絲綢進出口公司和廣東抽紗公司出口國外。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刺繡成了被掃的封、資、修“四舊”之列。
20世紀70年代前,曾湧現出一大批精通繡藝的人。1967年,小欖刺繡工藝廠增辦小五金車間,部分繡花工人改行。
文化特徵
主要製品
小欖刺繡早期製品主要是實用性刺繡,如服飾、枕頭、門帘、帳沿、喜帳、壽帳、桌圍等,後發展有欣賞性的繡畫。
原料色彩
小欖刺繡以絲絨繡著稱,因刺繡時所用絲線有毛絨質感,故也名“絲絨繡”。所用絲線是以桑蠶絲在繅取絲緒之前剝去的繭殼表面絲絮為原料,經染色後製成。這種絲絨線色彩豐富,有青、黃、紅、黑、白等正色,有綠、赭、紫等間色。為使繡線色階過渡得更自然逼真,絲線在深中淺三個色階之內,又各分為三階,同時把傳統的3種鄰近色增加成5種鄰近色,以使繡品效果更自然寫實。
藝術風格
小欖刺繡在藝術風格上自成體系,善於根據設計意圖及物像形態、質感和神態動向,巧妙實際地將各種針法順著紋理互相配合,使效果得到逼真自然的藝術效果,其繡出的花鳥尤其精美,善於體現“平、齊、細、密、均、光、和、順”的藝術風格。刺繡針法有摻針、長短針、旋針、點綴針、直針、續針、斜針、轉針、捆咬針、打子針、釘針、網繡針等45種,又可分為基礎針法、輔助針法和實用針法3大類,其中以實用針法較具特色。
製作工序
小欖刺繡的製作工藝流程包括選圖、勾稿、上繃架、選線、選針、刺繡等六大步驟。在繡品繡完後,還要檢查括針腳、針步和針線間有否露底,過渡是否均勻、平滑、自然,是否有漏針等。同時,按照絨繡框畫、絨繡掛軸及絨繡服裝三大類別分別作適當處理,如絨繡框畫重點處理透底的交疊跨線和結頭,絨繡掛軸則還要用蠟或面脂處理繡面突出的毛毛,而絨繡裙褂、禮服等日用繡品講究耐用,絨繡線要不脫色,針步要結實不露底,在繡中還要用幼線來加固。
題材作品
由於小欖是南國菊鄉,繡品題材圖案除常見的雀鳥、魚蟲、龍鳳、雞鴨等,常配以菊花等花卉圖案,富有嶺南風土特色。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小欖刺繡擁有悠久的歷史根基和豐厚的文化土壤。
傳承狀況
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小欖刺繡工藝的有序傳承正面臨著危機,亟待搶救、保護。
傳承譜系
代表人物
林瑞賢,女,漢族,1951年4月出生。中山市小欖鎮人。2013年1月被公布為市級非物質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陳逸芸,1954年生,中山小欖人。2010年開始擔任中山市菊城刺繡有限公司總經理、藝術顧問。2019年8月被確認為市級非潰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譜系簡圖
保護措施
2009年,小欖鎮政府為弘揚這一傳統工藝,由小欖鎮商會牽頭,成立了“小欖鎮商會菊繡中心”。
2010年,在中山市非遺保護中心和小欖鎮政府的推動下,在小欖鎮商會和各文化部門單位的支持下,中山市菊城刺繡有限公司成立,開展小欖刺繡的非遺申報工作。
2016年7月28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粵繡(小欖刺繡)傳承基地在中山職業技術學院小欖學院揭牌成立。同年11月,粵繡(小欖刺繡)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立。
2019年11月27日,中山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組織市非遺保護工作專家組對在中山市小欖鎮商會申請設立中山市傳統工藝工作站開展評審,同意在中山市小欖鎮商會設立中山市傳統工藝工作站。同年12月,粵繡(小欖刺繡)中山市傳統工藝工作站設立。
小欖刺繡被列入廣府文化(中山小欖)生態保護實驗區保護之中。
社會影響
衍生活動
2017年7月30日,香港中山社團總會和中山海外聯誼會在香港黃大仙廣場聯合舉辦“香港中山是我家”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暨第二屆香港中山文化節啟動儀式,展現小欖刺繡。
2020年6月16日,作為2020年度“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之一,中山電視台《文明城市大家談》節目邀請了中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楊寧和省級非遺項目小欖刺繡的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陳逸芸,以“傳承非遺文化、守望精神家園”為題,與觀眾進行了分享。
展覽活動
2020年10月18日,由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指導,中山市文聯、廣東嶺南民間工藝研究院聯合主辦,廣州潮州韶關清遠中山五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承辦的廣東省首屆民間刺繡精品展在中山美術館開展,小欖刺繡參展。
榮譽表彰
1972年10月,小欖刺繡作品《萬象更新》曾代表小欖刺繡工藝廠參加佛山地區刺繡作品大賽,獲得“刺繡之星”稱號。
2012年,絨繡《畫眉曉春》在小欖鎮慶祝“三八”婦女節文化藝術節比賽中獲得第三名。
2012年,絨繡《富貴榮華大孔雀》在小欖鎮“金秋頌”老年人藝術文化節的老年人藝術作品展比賽中獲得第一名。
2018年4月,陳逸芸設計、李銀歡製作的絲線繡作品《菊香》在中國工藝美術協會舉辦的2018年“深圳·金鳳凰”工藝品創新設計大賽上,獲得銀獎。
2018年7月,由陳逸芸設計、林瑞賢指導,陳逸芸製作的刺繡作品《菊香》在第五屆珠三角工藝美術作品邀請展上,獲得2018珠三角工藝美術精品評比“工美金匠獎”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