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刺繡(岫巖滿族民間刺繡)

滿族刺繡(岫巖滿族民間刺繡)

滿族刺繡(岫巖滿族民間刺繡),遼寧省岫巖滿族自治縣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岫巖滿族民間刺繡流行於遼寧省岫巖滿族自治縣一帶,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岫巖滿族民間刺繡製品多為生活實用品,主要包括繡花衣、繡花鞋、繡花帽及荷包、菸袋、腰褡、錢褡、披肩、綁帶、枕頭頂、桌圍、床罩等。岫巖滿族民間刺繡技法獨特,既有扎繡、緞繡、割繡、補繡、包繡、編繡等繁複的繡法,又有套針、搶針、亂針、長針、鎖針、花針、扎針、納針等豐富的針法,繡品既有粗獷豪放又有嚴謹細膩的風格特徵。

2007年6月,岫巖滿族民間刺繡被列入遼寧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7日,滿族刺繡(岫巖滿族民間刺繡)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Ⅶ-8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滿族刺繡(岫巖滿族民間刺繡)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申報地區:遼寧省岫巖滿族自治縣
  • 遺產編號:Ⅶ-80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紋樣特徵,色彩特徵,製作工序,題材作品,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滿族在歷史上幾度興衰與融合中,不斷吸納周邊各民族優秀文化融入自身的文化,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滿族文化,形成了滿族所獨有的民俗形態,滿族刺繡藝術就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關於滿族刺繡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金代,女真人在公元1115年建立金國後,從較為原始的遊牧生活趨向於定居的農耕生活。在服飾方面,女真人在漢族和其他民族的影響下,不僅由原來的皮毛禦寒逐漸向織布裁衣過渡,同時由於等級與貧富的分化,慢慢形成了固定的服飾制度。金在與宋、遼等國的戰爭中,掠奪了大批“擅縫紉,會織繡”的男女匠人,並專門設立了“紋繡署”等機構,負責織造御用和嬪妃服飾等。此間,女真人的刺繡由服飾邊緣發展到通體花繡,金朝貴族的四季服裝,無論胸肩領袖無不以刺繡作為裝飾,以體現皇家宮廷的富貴豪華。即便如此,真正的“女真刺繡”除“釘線補繡”外,其刺繡技法完全脫胎於漢族刺繡,並未形成本民族獨立的刺繡方法。
滿族刺繡(岫巖滿族民間刺繡)
岫巖滿族民間刺繡
至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後,女真人通過貿易、掠奪、學習等渠道頻繁與漢文化接觸,使滿族刺繡藝術得以再次發展,並形成宮廷刺繡和民間刺繡兩個系列。《滿文老檔》記載:天命八年(1623年)努爾哈赤命匠人為文武一至九品官員織繡以禽獸為圖案的“補子”,即為滿族早期的官方繡品。朝鮮《燕行錄》記載:身穿五彩龍紋天蓋,上長至膝下長至足,裁剪貂皮以為緣。諸將亦有穿龍紋衣,緣飾則或以貂,或以豹,或以水獺,或以山鼠皮。
至清朝建立後,在從女真族到滿族的歷史變革中,民眾生活方式也逐漸發生改變。由於清朝政治制度尤其是文化方面的逐步改革,促進了官方與民間的文化交流,尤其是滿族與漢族人民之間的不斷交往與融合,使得滿族的風俗習慣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逐步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和鮮明民族風格的滿族民間刺繡。
岫巖縣是滿族聚居區,岫巖地區山高溝深,冬季漫長嚴寒,生活在這裡的滿族人民在冬季里不便勞作,舊時也很少有其他文化活動,婦女們便坐在火炕上做起各種女紅活計,刺繡成為岫巖滿族婦女日常生活十分重要的內容。她們將內心深處對春天的嚮往、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期望都表現在刺繡中。由於滿族婚嫁習俗的需要,滿族婦女無論貧富,自幼就描花樣、學刺繡,親手繡制嫁妝,並通過母女相傳、姑嫂交流、妯娌交流、閨蜜切磋、鄰里相授等途徑,使刺繡技藝和藝術風格代代相傳。

文化特徵

紋樣特徵

岫巖滿族民間刺繡的紋樣豐富多彩,有山川河流、花草樹木、日月風雲等種類。岫巖滿族民間刺繡紋樣構圖講究,基本上延續了中國傳統的“層層剝皮,疏密相間、疏能跑馬、密不透風”的民間構圖法則,圖形中點、線、面有機配伍,三角、菱形、方、圓交替穿插。其紋樣的構圖方式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自由式的,主要是指平繡花卉動物和人物風景等紋樣的構圖方式,紋樣布局和安排自由大膽;另一種是規律式的,是指滿族民間刺繡世代相傳的程式化構圖方式,主要有對稱式、平衡式、適合式和連續式等。從表現手法看,岫巖滿族民間刺繡的紋樣既有寫實性再現,也有抽象概括和幾何化的變形手法。從立意構思看,岫巖滿族民間刺繡的紋樣有的是對美好生活的願景,有的是對現實生活的展現,還有一部分體現了東北滿族薩滿文化的崇拜觀念。岫巖滿族民間刺繡“件件有內容,圖圖皆吉祥”,具有北方少數民族“大氣不失小節,概括不失細膩”的鮮明特徵。
滿族刺繡(岫巖滿族民間刺繡)
岫巖滿族民間刺繡

色彩特徵

岫巖滿族民間刺繡的主要配色特點是醒目艷麗、對比強烈,紅色、綠色和黃色等亮色的運用普遍。這種特點與大紅大綠有著本質的區別,可謂艷而不俗、和諧統一,體現的是一種淳樸熱烈的藝術風格。刺繡藝人善於使用“退暈法”來實現顏色對比強烈的藝術效果,即逐步減弱顏色的明度和純度,以不同顏色的遞增或遞減呈現的色差來展現不同色澤與色度之間的對比效果,如紅花綠地,綠地的顏色不變,但紅顏色依次遞減,與綠地相接時花朵顏色變為粉白色,由此形成地色與花色之間的鮮明對比,同時形成顏色上的協調。
岫巖滿族民間刺繡在色彩的選擇上“尚白”,樂於用大面積的白色為襯底,使主體紋飾更加突出。在主體紋飾的色彩處理上,卻使用對比強烈的彩線勾填碰撞,用色活潑大膽、富於變化,同時又不失質樸本色。

製作工序

製作材料
岫巖滿族民間刺繡所用材料有針、五彩線、紗、鍛、綢、花繃子、剪子、刀、頂針、紙殼、紙樣等。
主要技法
岫巖滿族民間刺繡針法多樣,種類和技法也與中原地區的刺繡有所區別,其技法可以概括為以下幾種:
扎繡:亦稱納繡、戳紗、納紗,扎繡為岫巖方言,扎繡一般在白紗、絲網之類的面料上進行,針法為面進背出,背進面出,類似於納布鞋底的方法。由於紗、網之類的面料縱橫分明,按方格子即經緯線走針,所以扎出的圖案多呈幾何圖形,中規中矩,裝飾味較濃。
滿族刺繡(岫巖滿族民間刺繡)
岫巖滿族民間刺繡
緞繡:緞繡故名思義就是在緞面上刺繡,因為緞面布料花樣繁多,面料蓬軟,這就要求適當地選用彩線的顏色,根據需要選用針法。在岫巖緞繡的針法主要為落針、鎖針,走針時從外向胸前方向走,並配以套針搶針、亂針繡出各種圖案,緞繡的針法較多,表現力豐富,適應繡各類題出材,繡品色彩斑瀾,花樣繁多,是岫巖滿族民間刺繡的主要繡法。
割繡:割繡不太講求刺繡的用料,但面料應比較堅挺、厚實,把兩塊面料的面緊貼一起上在撐子上,然後用扎針的方法正反面走線,同時根據畫面需要不斷變換各色彩線,針腳儘量緊靠一起,並適當掌握彩線的鬆緊度,紮好後,用寬刀從兩塊刺繡中間將彩線均勻割斷,即成左右對稱的一對繡品了。此方法繡出的繡品,葷素得當,細膩厚重,有美術上套色木刻或攝影上色調分離的感覺。
補繡:亦稱貼繡,用布或綢、緞或其他面料剪成形狀各異的圖案,一塊一塊有機地布置在繡織物上,然後用針和彩線釘或補在面料上。還有一種方法,不用剪,用勾針勾織出各式單色圖案,然後縫在面料上。這兩種方法即為補繡。補繡的針法不穿透面料,這種方法的繡品色彩對比強烈,色塊分明,質樸大方,主體感強。
包繡:也稱墊繡,用厚紙或其他稍硬一點的面料做成各種圖形,厚度根據需要而定,然後以各色花線用納繡或扎繡將這些圖案塊包圍向內繡好,繡出的繡品圖案深淺不一,凹凸有致,形象鮮活,寫實逼真,適宜表現繡品中的畫龍點睛之筆。
編繡:編繡離不開“編”字,編繡的針法主要使用長針。刺繡時,先將圖案用筆或染料畫在地上,然後用馬蹄針之類的長針(為了方便)走線,針碼很大,進針時一個針眼,出針時針眼連成一片,進針端彩線厚成一點,出針端彩線散成一排,此方法使繡品呈放射狀的梯形、扇形,因而排列組合簡潔,韻味獨特,別具一格。

題材作品

主要題材
岫巖滿族民間刺繡的題材豐富,圖案以形象為主,抽象為輔,其刺繡的題材均來自於生活生產,內容廣泛,其中包括故事人物、山水樹木、花鳥魚蟲、亭台樓閣、生活陳設、吉祥圖案等,表達了滿族人民對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另外,滿漢文字等也成為枕頭頂繡的題材,由於舊時婦女很少識字,帶有滿文的枕頭頂繡品較為罕見,比較珍貴。
滿族刺繡(岫巖滿族民間刺繡)
岫巖滿族民間刺繡
主要作品
岫巖滿族民間刺繡的載體種類多樣,繡品在滿族人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衣帽品有繡花衣、繡裙、繡鞋、雲肩、頭帕、虎頭帽、兜肚、鞋墊、袖頭、衣襟、鞋幫等;裝飾品有香囊、荷包、腰包、褡褳、鏡套、扇袋等;日用品有幔帳、枕頂、被面、門帘、掛屏、箱搭、桌圍、椅墊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枕頭頂繡”和“幔帳套繡”。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岫巖滿族民間刺繡中人物的服裝服飾特點及建築、生活場景具有相應的史料價值,是滿漢文化交流史的活化石,見證和記錄了岫巖地區滿族人民從漁獵遊牧生活步入農耕定居生活的過程。
岫巖滿族民間刺繡形式上或粗獷豪放、涇渭分明、大紅大綠、對比強烈,或細膩樸實、纏軟綿長、珠絲馬跡,分毫畢現;從針法上,岫巖滿族民間刺繡針行龍蛇,行雲流水,套針、搶針、亂針、長針各顯示其能,鎖針、落針、扎針、納針結合併舉,同江南繡品相得益彰,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岫巖滿族民間刺繡蘊含了中國民間工藝美術獨特的藝術語言,表現出岫巖當地滿族人民的藝術創造熱情和審美理想,同時展示了岫巖滿族社會生活的主要風貌,具有社會學、民族學等方面的研究價值。
滿族刺繡(岫巖滿族民間刺繡)
岫巖滿族民間刺繡
傳承狀況
現代生活方式影響了傳統的生活習慣,在岫巖及岫巖以外地區,繡品的使用越來越少,這也意味著滿族民間刺繡特別是民間枕頂繡這項古老的工藝也將隨之漸行漸遠。
傳承譜系
岫巖從事滿族民間刺繡的基本上是在旗女人,其傳承關係呈現三種:一是家族式傳承,二是部落傳承,三是異地傳承,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在旗女人大都沒有名字,岫巖的滿族民間刺繡的傳承譜系從第三代開始。
滿族刺繡(岫巖滿族民間刺繡)
岫巖滿族民間刺繡傳承譜系
(資料來源
保護措施
2019年8月、12月,岫巖文化館連續舉辦了兩期滿族刺繡培訓班,岫巖滿族自治縣20多名刺繡傳承人和刺繡愛好者參加了培訓;同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岫巖滿族自治縣文化館獲得“滿族刺繡(岫巖滿族民間刺繡)”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滿族刺繡(岫巖滿族民間刺繡)項目保護單位岫巖滿族自治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8年9月23日,岫巖滿族民間刺繡在“月是故鄉圓”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活動中展出。
2020年6月,岫巖滿族民間刺繡在岫巖文化館舉辦的2020“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日活動中展出;同年11月,岫巖滿族民間刺繡在“最美農民”非遺文化展示大集中展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