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裝

中國傳統戲曲的舞台服。又稱行頭。包括戲衣、盔頭、戲鞋等。隨著戲曲發展,戲裝逐漸成熟,形成相應的規則,不同的戲裝有著不同的含義和對應角色。清時期,經過改裝完善,逐漸發展完全。對戲曲藝術的表達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有著重要的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戲裝
  • 戲裝:中國傳統戲曲的舞台服
  • 戲曲發展:戲裝逐漸成熟,形成相應的規則
  • 清時期:經過改裝完善,逐漸發展完全
簡介,款式,盔頭,戲鞋,

簡介

中國傳統戲曲的舞台服。又稱行頭。包括戲衣、盔頭、戲鞋等。宋元以來,隨著戲劇藝術的形成和發展,戲裝逐漸程式化,具有相對穩定的穿戴規則,並由繪畫服飾演進為刺繡服飾。約在明末奠定基礎。清代康熙乾隆年間增加了清裝和女角用的旗裝。清末,戲裝又在新穎、輕便和寫實方面有了改進,稱改良行頭。1915年,梅蘭芳創製女角“古裝”,豐富了戲裝樣式。
戲服戲服

款式

戲衣 包括蟒、靠、帔、褶等戲裝。戲衣所用織品有布帛綢緞,花紋有龍雲鳳鳥,色彩有正副五色等,因而戲衣品種豐富多彩。
①蟒,即蟒袍。帝王將相的公服。滿身紋繡上為雲龍,下為海水。文官多穿團龍蟒,武將多穿大龍蟒。女蟒較男蟒短,脅下無擺,繡龍或鳳,為后妃、貴婦、女將所穿。皇帝穿黃蟒。
②靠,又稱甲。武將戎裝。有軟靠、硬靠之分。硬靠在背後插三角形靠旗。
③帔,一般為皇帝、文官便服和士紳常服。男帔及足,女帔及膝。夫妻之帔花色相對,稱對帔。
④褶,或稱褶子。在戲衣中用途最廣。分花褶和素褶兩大類。花褶有武生褶、小生褶。素褶多用於平民百姓,有青衣(婦女穿的滾藍邊的對襟衣)、窮衣(窮書生穿)、海青(又稱院子衣)、紫花老斗衣(勞動者穿)、安安衣(兒童穿)等。
戲服戲服
此外,戲衣還有官衣、大鎧、箭衣、馬褂、開氅、宮裝、斗篷、坎肩、襖褲、裙、茶衣、八卦衣、太監衣、龍套衣等。
戲衣中的蟒、帔、褶、官衣、開氅、宮裝,多在袖口上縫一段白綢,稱水袖,便於舞蹈。
戲裝款式又分北京、蘇滬、廣東三大派別,北京以圖案大方豪氣,上海蘇州以圖案優美做工精細,廣東以圖案變化多樣、顏色鮮艷為特點。因受前些年戲曲不景氣影響,目前主要生產廠家多處以維持態。

盔頭

戲裝中的冠、盔、巾、帽等。
冠多為帝王貴族所戴,有九龍冠、平天冠、紫金冠(太子盔)、鳳冠、過翅等。
盔為武官武士所戴,有帥盔、草王盔、天子盔、倒纓盔、中軍盔、八面威等。
巾有皇巾、相巾、文生巾、武生巾、學士巾、八卦巾、員外巾等。
戲服戲服
帽有皇帽、侯帽、相貂、紗帽、氈帽、太監帽、皂隸帽、鬢帽、風帽等。

戲鞋

戲裝中的各種靴、鞋。主要有:
厚底靴,為生、淨角穿用;
快靴,為武生穿用的半高靿鞋;
灑鞋,為漁民等穿用的矮靿鞋,鞋面飾魚鱗紋或其他花紋;
彩鞋,為女用便鞋,鞋頭綴有小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