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繡

宋繡

宋繡,擁有悠久歷史的傳統刺繡工藝。素養有國寶之稱的汴繡就是發源於宋繡。宋繡以繡歷史名畫著稱,在中國刺繡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以繡工精緻,針法細密,圖案嚴謹,格調高雅,色彩秀麗而著稱。唐宋時代就有以宋繡為主的手工藝品,建國後,傳統的宋繡刺繡工藝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宋繡
  • 年代:北宋
  • 銷售地:美國、日本、義大利、法國、香港
  • 成語:錦繡襄邑
  • 性質:傳統刺繡工業
歷史傳承,錦繡襄邑,展望宋繡,

歷史傳承

北宋時期,皇宮設有“文繡院”,聚集三百多名繡女專為皇帝王妃、達官貴人刺繡服飾和繡畫,所以宋繡亦被譽為“宮廷繡”或“官繡”。當時皇帝的龍袍,官員的朝服、烏紗帽、朝靴皆為宋繡精品。據明代屠龍《畫箋》所載:“宋之閨秀書,山水人物,樓台花鳥,針線細密,不露邊縫,其用絨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故眉目必具,絨彩奪目,而丰神宛然,設色開染,交書更佳,女紅之巧,十指春風,回不可及”,展示了北宋宋繡在歷史上的丰采。
以地域命名
商丘是中國六朝古都,古稱宋國、宋城、宋州,是兩宋王朝的發源地。今別名為宋城、宋州。因此商丘當地所產手繡稱“宋繡”。宋繡歷史悠久,早在商湯滅夏前,這塊土地上就已發展有養蠶、繅絲、刺繡業了。據《管子輕重甲》記載,商湯時,夏桀驕奢淫逸,殘害忠良,僅女樂就有3萬人,而且“無不服文秀衣裳者”。為了削弱夏的力量,商湯採用大臣伊尹的策略,命令自己部族的婦女日夜趕製“文繡”,用來換取夏人的糧食。通過發展商業貿易,商族的糧食日益增多,國力日漸強盛,最後一舉滅夏,建立商朝,宋繡即發源於此時。北宋時,宋繡曾風靡汴梁,與汴繡齊名,暢銷全國。近現代的抽紗刺繡產品,織工細緻,技術精湛,圖案美觀,色彩素雅,手感柔軟。商丘刺繡又分手繡和機繡,其品種又分刺繡、彩繡、平繡、勒繡、刁平繡等。主要產品有生絲檯布、刁平繡、棒錘花邊、歸德花邊、萬絲綢被面、富麗絲檯布、禮拜帽、勾針衣、窗簾、盤墊、床罩及各種裝飾品1600餘種。商丘市工藝美術廠生產的麻布、銀邊檯布,獲河南省1985年優質產品獎。商丘市抽紗工藝總廠生產的勾針檯布和馬甲式喇叭裙,1984年獲河南省輕工產品優秀獎。商丘抽紗製品已成為河南省重要出口商品。它以繡工精緻,針法細密,圖案嚴謹,格調高雅,色彩秀麗而著稱,早在宋代就已馳名中原。據記載:北宋時期(公元960-1127年),皇宮設有“文繡院”,聚集三百多名繡女專為皇帝王妃、達宮貴人刺繡服飾和繡畫,所以宋繡亦被譽為“宮延繡”或“宮繡”。當時皇帝的龍袍,宮員的朝服、烏紗帽、朝靴皆為宋繡精品。據明代屠龍《畫箋》所載:“宋之閨秀書,山水人物,樓台花鳥,針紅細密,不露邊縫,其用絨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故眉目必具,絨彩奪目,而丰神宛然,設色開染,交書更佳,女紅之巧,十指春風,回不可及”,燕尾服示了北宋宋繡在歷史上的丰采。據《東就夢華錄》載:民間刺繡極為興盛,到處“繡簾相拓、錦繡交輝”,宋代宋繡工藝達到鼎盛時期。
宋繡
宋繡針法細密,圖案嚴謹,格調高雅,色彩秀麗,當時皇帝的龍袍,官員的朝服,烏紗帽,朝靴皆為宋繡精品,據明代(公元1368-1644年)屠龍《畫箋》記載:“宋之閨秀書,山水人物,樓台花鳥,針線細密,不露邊縫,其用絨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故眉目必具,絨彩奪目,而丰神宛然,調色開染,交書更佳,女紅之巧,十指春風,回不可及”。
到了近現代宋繡依然口碑載道,宋繡的機繡和手繡在五十年代中後期曾為天津口岸加工出口商品,而且在1982年於城關鎮建宋繡繡花廠,宋繡刺繡工藝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
宋繡針對不同圖象圖案特點,發明了不同的針法,如滾針繡,用來繡水紋、雲彩、柳條;散套繡又名摻針,針腳參差不齊,色階自然過渡,柔和逼真,適合繡花鳥動物等;納點繡則宜繡寫意花卉等。

錦繡襄邑

宋繡的發源:在“錦繡襄邑”中尋覓宋繡的身影
關於宋繡的文字記載,“襄邑”是今商丘市睢縣的別稱,為東漢地名,古屬兗州陳留郡。襄邑處在黃河流域,氣候溫暖濕潤,非常利於桑樹生長,這為襄邑絲織業的極度繁榮提供了極其適宜的自然條件。許慎《說文解字》中“錦”字,就是“襄邑織文也”。可見漢代的錦,在襄邑出產之富。據說,東漢明帝率領大臣祭天地,穿的都是五彩花紋的服裝,這是陳留郡襄邑獻給皇帝的貢品。
中國養蠶業早在6000年前就有了。在4000年前,不僅能養蠶,還能繅絲,並能織出最原始的帛。到了商代,作為手工業的蠶絲業已相當發達,不僅在織帛技術上有很大改進,品種也增加很多,絲織品此時得以高度發展。襄邑(今商丘市睢縣)所產的美錦,到春秋戰國時期已馳名遐邇,且在工藝上達到了很高的成就。作為三商之源的商丘,商人、商業上的貿易,不會僅僅是農副產品,織錦、布匹也應在交易之列,甚至是將養蠶、繅絲、織錦技術一併傳播出去。作為春秋戰國宋國國都,宋國為莊子、墨子、惠子等眾多先賢故里,孔子祖籍。商文化、宋文化的豐富,商宋文明的博大,由商丘這塊高地傳向四面八方。
能將這一成就呈現出來的,是一幅《璇璣圖》,841個字織在8寸見方的錦上,用文字織成迴文詩,無論反讀、橫讀、斜讀、互動讀,退一字讀,迭一字讀,均可成詩。可以讀成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詩1000多首,才情實在妙極。
據《晉書》記載,創作這幅《璇璣圖》的東晉前秦女子蘇蕙,今陝西興平人,善屬文,其父蘇道質做陳留令,她隨父在陳留襄邑住過。由此可推想其在織錦之鄉必學得一手織錦技藝,繡得令人嘆為觀止的《璇璣圖》,也就不足為怪了。
西晉時辭賦作家左思的《魏都賦》里,提到北方名產有“錦繡襄邑,羅綺朝歌,綿纊房子,縑總清河”。如此有地位、有影響的襄邑錦繡搭上“絲綢之路”,遠銷海外,這是極有可能的。我們是不是能夠這樣推想,在“錦繡襄邑”輝煌的行進中,有一個影子隨時可以呼之欲出,那就是宋繡。

展望宋繡

展望是美好的,尤其是對宋繡。
商丘特有的符號為內容的宋繡產品,主要有桃花扇、商字、王亥像等。桃花扇的影響在此不必贅言了,商丘另有一幅國寶級的書畫真跡——《五老圖》,有極高的國家影響、國際影響以及美術價值、歷史價值。
《五老圖》又稱《睢陽五老圖》,被美國幾家博物館珍藏,上海博物館珍藏有臨摹品。《五老圖》“五老”德高望重,德、才、壽兼備,備受人們敬重,為當時睢陽畫家(宋人)創作。成圖時,五老都還健在,並分別為圖題詩抒懷。
原畫為絹本設色,手卷,原五人像後各有七律詩一首,另有歐陽修、晏殊、范仲淹、韓琦、邵雍、文彥博、司馬光、程顥、程頤、蘇軾、黃庭堅、蘇轍等18人的奉和詩,還另有56家觀識和題跋。
《五老圖》是中國歷史上一件名跡,從北宋時算迄今將近1000年,其流傳雖然曲曲折折,但名人大家不斷為之題跋作序、寫詩、複製、裝裱,簡直是一部中國名畫小史。如今,歷代從繪畫、磚雕、木刻、刺繡、陶瓷等方面借《五老圖》開發出來的東西,已經又成了文物。
除《五老圖》外,能與開封清明上河圖媲美的,當數梁孝王的三百里梁苑了。三百里梁苑即是天下文人的難圓之夢,更是出遊者熱切嚮往的勝景佳地。將《五老圖》、三百里梁苑等開發成宋繡形式的旅遊禮品,將很有價值,很受歡迎。
宋繡以商丘文化為賣點的產品有:桃花扇、西陂六景圖、商字雕塑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