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羌繡的來源說法不一,民間對挑花
刺繡有這樣一種傳說:三國以前,羌族婦女能征善戰,孔明派姜維到汶山,屢被羌族女將打敗;後來孔明就用符咒組成挑花圍腰,送給羌女。羌族婦女爭相效仿,挑花圍腰就在她們中流傳開了。誰知,圍腰上孔明畫的符,把羌族婦女的心給迷住了,從此,羌族婦女便不會打仗出謀,只知挑花刺繡。傳說固不可信,但剝開這個傳說的神秘外衣,我們可以看出,羌族挑花刺繡藝術原來最初是由漢區傳入的。但是,這種挑花藝術,已長期在羌族人民中生根,經過生活的實踐和提煉,既汲取了漢族挑花刺繡的基本針法的成份,又繼承了古羌文化的傳統,它的構圖、紋彩,早已具有羌族的民族風格和特色,成了羌族獨特的藝術珍品。
關於羌繡
羌族是一個極富睿智的民族,更是一個崇尚美的民族。美與藝術起源於勞動,也正由於人們在勞動中創造了那些具有初步形式美的客觀對象,才可能相應地產生出對稱、平滑的審美觀念。羌繡的色彩鮮艷,精美絕倫,不但顯示了羌族婦女的聰明才智,更表達了羌族人民崇尚美的願望。勞動創造了美:勞動產品美,勞動工具美,勞動動作美,勞動創造的藝術品美。歷經千年傳承和發展,羌繡似乎濃縮了歷史的精華,形成了風格獨特的繡中之精品,已漸被人們認同為與湘繡、蘇繡齊名的繡中工藝品,成為中華文化瑰寶中的一朵奇葩。
如今,羌繡早已成為羌族人服飾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羌族的服飾較為樸素而華美,男人喜著青色或白色頭帕,穿自製的麻布長衫,外套一件無袖子的羊皮褂子,這種褂子可用來防寒、擋雨、墊坐。腳穿有鼻的“云云鞋”,鞋子上繡有雲彩圖案及波紋,腳上裹牛、羊毛制的氈子綁腿,綁腿有保溫和護腿的作用。婦女喜纏青色或白色的頭帕,青年婦女常包繡有各色圖案的頭帕或用瓦狀的青布疊頂在頭上,用兩根髮辮繞作鬢;一般冬季包四方頭巾,上繡各色圖案,春秋包繡花頭帕,穿有花邊的衣衫,腰系繡花頭帕,系有花邊的飄帶。年輕女子還在腳腿上纏紅腳帶子。男女皆束腰帶。羌繡有裝飾性很強的花紋圖案,無論是在羌族民眾的腰帶、衣裙、圍腰、鞋上,或是在婦女的頭帕、袖口、衣襟甚至襪子、鞋墊上都隨處可見。羌族的挑繡不僅結構完整、物象突出、色彩絢麗、工藝精巧,起到美觀的作用,而且藉助那密密麻麻的針腳,增強了衣物易磨損處的耐磨性能,延長了使用壽命,具有實用價值。馬克思認為:“動物只能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並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羌繡不只是一種單純的裝飾品,同時也是獨具民族特色的藝術品,它已深深地融入了羌族人民的生活之中,是衡量一個婦女聰明才智的重要標誌,是她們用來美化自己,寄託自己情感和美好願望的一種重要方式,也常常是青年男女表達美好愛情的訂情信物。它集藝術與實用於一體,是羌族人民對真善美追求的物化和象徵。
風格種類
羌族人民的挑花刺繡,有著悠久的歷史。“神農之世,男耕而食,婦織而衣,男女開始分工勞作。”古羌人擅用自製工藝品裝飾、美化自己的生活。羌族婦女善於運針走線、擰線織錦,刺繡佳作甚多。明清時期,羌族的挑花刺繡業十分興盛,羌族婦女從小訓練有素,常針挑線繡,製作出獨具風彩與特色的圍腰與云云鞋、尖尖鞋、朝鞋等。經歷漫長歲月的洗禮,羌繡已經成了一個內涵豐富、針法獨到的民間工藝品體系。
羌繡分為挑花、繡花、納花、盤花、刺繡等。挑花和刺繡是羌族傳統的民間工藝美術,是勞動人民藝術的結晶,是民族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刺繡,早在明清時代就已經在羌族地區極為盛行,後來逐漸被挑花所取代。挑花製品,由粗布、錦線綴成,多為黑底白紋,色彩對比強烈,醒目而調和,質樸而敦厚,有濃烈的裝飾圖案美。挑花刺繡是羌家姑娘的拿手絕活,她們十歲左右就開始受到嚴格訓練,常在耕種之餘和農閒之時,從事紡線、織麻布、織氈子和挑花、刺繡,正所謂“一學剪,二學裁,三學挑花繡布鞋”。羌族婦女一生挑繡的高潮是在出嫁前夕,她們一定要盡其所能繡出幾件最漂亮的嫁衣、最好的云云鞋和最好的鞋墊,否則會被男方輕視。她們既不打樣,也不劃線、繪圖,僅以五色絲線或錦線,全憑嫻熟的技巧,信手挑繡成具有民族風格、絢麗多彩的各種幾何圖案、自然紋樣或花卉麟毛,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究其圖案種類與題材,大多是反映羌族生活或自然景物,或植物中的花葉、瓜景,動物中的鹿、獅、馬、羊、飛禽、蟲、魚以及風情人物等。所挑繡之景物,皆秀麗精緻,多含吉祥如意以及對幸福生活的渴望和美好憧憬,如“團花似錦”、“魚水和諧”、“蛾蛾戲花”、“云云花”、“瓜瓞綿綿”、“麒麟呈祥”、“群獅圖”、“二龍戲珠”、“五龍歸位”、“三羊開泰”、“乾坤歡慶”、“鹿鶴回春”等圖案,色彩艷麗醒目,形象活現逼真,可謂風格獨特。
色彩圖案
羌繡挑花刺繡的色彩以黑、白對比居多,且多用絲錦線,顯得樸素大方、清爽明快。也有用色線挑花,有的飄帶全是彩色線分條排列,採用納花針法,如五色虹霓,色彩斑斕、絢麗奪目。羌族挑花刺繡的仿飾圖案是在繼承古羌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羌族婦女服飾的領口、袖口、衣襟、托肩等處的紋飾,既是所出土的彩陶陶片紋飾的變異(汶川縣姜維城遺址),又與汶、理、茂、北川石棺岩墓土的陶罐口沿下頸部與肩部之裝飾壓印紋極似,故被稱為“缸缽邊”。男青年的三角肚篼(俗稱肚子)上的紋飾與汶川龍溪出土的西周酒器“青銅鼎”上的紋飾基本一致。婦女圍腰上的方形組合紋飾彩繡圖案,其用色及圖像與敦煌莫高窟之唐代壁畫“藻井”無異。
羌族紋飾圖案不但生動,而且寓意深刻。如牡丹象徵幸福;瓜果、糧食象徵豐收;鳥巢象徵喜慶;獅、豬等動物象徵歡樂;魚、龍象徵吉祥等等。服飾中心的紋樣“團團花”為圓形組合;升子印為大方形組合;一顆印為窄邊紋樣組合;火盆花為寬邊大方形團花。角花與邊花紋樣,有長條形的吊吊花、燈籠花、方格子、萬字格、八瓣花、缸缽邊、牙籤子、樹丫子、飛蛾子、合合花等等,對中間的團花起陪襯作用。羌族花紋圖案的裝飾性很強,無論是婦女的圍腰、衣襟、袖口、頭帕、枕帕、錢包、香包、鞋底、鞋幫、腰帶幾乎隨處可見。究其裝飾部位,均系易損處。既有美化之功效,又能藉助密密麻麻的針腳,增強了衣物的耐磨性能,延長使用之壽命,因而具有實用價值與保存價值。
羌繡針法
羌族刺繡製品多以粗布、錦線綴成,黑底白紋,對比強烈,用於頭帕、圍腰、飄帶、衣領、衣角、鞋面等處的裝飾。羌族挑花刺繡針法除多採用挑花外,還有納花、纖花、鏈子扣與平繡等等。挑花精巧細緻;纖花和納花顯得清秀明麗;鏈子扣則剛健淳樸、粗獷豪放。但不同的羌族村寨,製作出的挑花刺繡作品,其針法風格與方法有些細微的差異。在羌寨中較普遍的挑花刺繡技藝和針法主要有“十字挑”、“串挑”、“編挑”三種。
“十字挑”:採用斜形交叉十字針組成花紋,按布料的經、緯下針,針腳精湛,挑綴嚴謹,組圖美觀,但是工細費時,常以小型挑綴為主。“串挑”:又稱鏈子扣,是以針線挽成鏈扣相連構成圖案,用白粉畫樣挑串,“串花”粗針細綴,組成圖案,挑綴較省工時,適於大面積的圍腰裝飾。“編挑”:多用彩色絲線,挑、編相兼,密扎排列,留空顯花組圖,編挑美觀大方,但不經洗,多適用於飄帶、鞋面、頭帕。羌繡構圖有正花、邊花、角花、補點花等。正花為主圖案,構圖有錦雞穿牡丹、獅子滾繡球、吉祥雀報春、蛾蛾抱百花、喜鵲鬧梅、猴子摘瓜、金瓜銀燈、吉祥梅花等;邊花、角花是製品四邊的點綴,紋樣多為二邊連續圖案或三角形圖案,其中有蛾蛾採花、金瓜邊、燈籠花以及各動植物圖案,刺繡時,按正花主題隨心所欲挑綴刺繡。補點花有牙籤子、吊燈台、釣魚花等,視空白大小挑刺點綴。
羌繡的針法主要有挑花、纖花、納花鏈子扣幾種。挑花精巧細緻,纖花、納花清秀明麗,鏈子扣則剛健淳樸,粗獷豪放。挑花的色彩,以黑白對比的居多,亦有用少許色線挑的;有的飄帶全用色線參差分條排列,採用納花針法,對比強烈,絢爛奪目,如五彩虹霓。挑花多用棉線,顯得樸素大方,異常明快。羌族挑繡圖案的題材,大都是反映現實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如植物中的花草、瓜果,動物中的鹿、獅、免、蟲、魚、飛禽,以及人物等等。
傳承人物
保護單位: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文化館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文化館
國家級傳承人:汪國芳
省級傳承人:汪斯芳、陳平英
傳承意義
羌族刺繡是羌族人民勞動與智慧的結晶,與羌族特定的歷史條件、生存環境、宗教信仰等有著密切的聯繫,它凸顯了羌人強大的藝術創造力和審美情趣,是羌族人民思想、感情、願望及理想的文化載體。在經濟文化產業呼聲日益高漲的今天,羌族刺繡的傳承與發展對於進一步了解羌民族的歷史文化,認識羌族民間藝術以及振興羌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其它相關
羌族刺繡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羌繡是羌家婦女農閒時的一種普通針線活,在長輩們的口傳心授中不斷發展和創新,婦女們都有自己的拿手絕活。特別是在挑花刺繡時,圖案和樣式就在他們心中,所以,他們既不打樣,也不畫線繪圖,僅以五色絲線、棉線、毛線,憑著嫻熟的技巧,就能刺繡出具有民族風格的、絢麗多彩的各種圖案,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圖案的種類與題材,主要反映了羌族的生活或自然景物,所繡之物秀麗精緻、富含寓意。圖案的色彩艷麗醒目、造型別具一格、形象質樸可愛、風格獨具特色,反映了羌民族對幸福生活的渴望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云云鞋和繡花圍腰是羌族刺繡中最具代表性的工藝品。其他還有藏式統包、挎包、帽子、氆氌、氈子、褥子、壁掛等,也都精美絕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