裙子指一種圍在腰部以下的服裝。
裙裝是一種圍於下體的服裝,也是下裝的基本形式之一。廣義的裙子還包括連衣裙、襯裙、短裙、褲裙、腰裙。裙一般由裙腰和裙體構成,有的只有裙體而無裙腰。
它是人類最早的服裝。因其通風散熱性能好,穿著方便,行動自如,美觀,樣式變化多端諸多優點而為人們所廣泛接受,其中以女性和兒童穿著較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裙子
- 外文名:skirt,dress
- 分類:多種
- 特點:穿著方便,行動自如,美觀
詞語解釋
基本信息
引證解釋
分類
按長度 | (1)超短裙:超短裙也稱迷你裙,長度至臀溝,腿部幾乎完全外裸,約為1/5號+4。 (2)短裙:長度至大腿中部,約為1/4號+4。 (3)及膝裙:長度至膝關節上端,約為3/10號+4。 (4)過膝裙:長度至膝關節下端,約為3/10號+12。 (5)中長裙:長度至小腿中部,約為2/5號+6。 (6)長裙:長度至腳踝骨,約為3/5號。 (7)拖地長裙:長度至地面,可以根據需要確定裙長,長度大於3/5號+8。 |
按整體造型 | |
按腰頭的高低 | 可分為自然腰裙、無腰裙、連腰裙、低腰裙、高腰裙和連衣裙等。 (1)自然腰裙:腰線位於人體腰部最細處,腰寬3-4cm。 (2)無腰裙:位於腰線上方0-1cm,無須裝腰,有腰貼。 (3)連腰裙:腰頭直接連在裙片上,腰頭寬3-4cm,有腰貼。 (4)低腰裙:前小在腰線下方2-4cm,腰頭呈弧線。 (5)高腰裙:腰頭在腰線上方4cm以上,最高可到達胸部下方。 (6)連衣裙:裙子直接與上衣連在—起。 |
按裙擺的大小 | 按裙擺的大小來分,通常分為緊身裙、直筒裙、半緊身裙、斜裙、半圓裙和整圓裙,如圖所示。 (1)緊身裙:臀圍放鬆量4cm左右;結構較嚴謹,下擺較窄,需開衩或加褶。 (2)直筒裙:整體造型與緊身裙相似,臀圍俄放鬆量也為4cm,只是臀圍線以下呈現直筒的輪廓特徵。 (3)半緊身裙:臀圍放鬆量4-6cm,下擺稍大,結構簡單,行走方便。 (4)斜裙:臀圍放鬆量6cm以上,下擺更大,呈喇叭狀,結構簡單,動感較強。 (5)半圓裙和整圓裙:下擺更大,下擺線和腰線呈180或270或360度等圓弧。 |
按性別 | 裙子按照性別可分為女裙和男裙兩種,絕大部分裙子都為女裙;而男裙多為民族服裝,以蘇格蘭方格裙為代表。 |
具體樣式
統裙 | 從裙腰開始自然垂落的筒狀或管狀裙。又稱筒裙、直裙、直統裙。常見的有旗袍裙、西裝裙、夾克裙、圍裹裙等。 ①旗袍裙。左右側縫開衩。因造型與旗袍中腰以下部分相同而得名。多選用絲綢、絲絨、錦緞、羊毛絨等面料裁製。②西裝裙。通常採用收顙、打褶等方法使裙體合身。因與西裝上衣配套穿著而得名。多選用呢、絨、化纖混紡織物和針織面料裁製。③夾克裙注重拼縫裝飾,在縫合處緝明線,有橫插袋或明貼袋,後裙擺開衩或前中縫開門,也可採用暗褶。因與夾克衫的裝飾特點相近而得名。多以堅固呢、小帆布等比較厚實的面料裁製。④圍裹裙。從裙腰至擺開口的裙片 ,通常在前身交疊,以紐帶系合。因圍裹式穿著而得名。面料不限。也可不用紐帶,圍裹下體後將余幅塞入裙腰。 | |
斜裙 | 由腰部至下擺斜向展開呈A字形的裙。多用棉布、絲綢、薄呢料和化纖織物等裁製。按裙型構成可分為單片斜裙和多片斜裙。單片斜裙又稱圓台裙。是將一塊幅寬與長度等同的面料,在中央挖剪出腰圍洞的裙,宜 選用軟薄面料裁製。多片斜裙由兩片以上的扇形面料縱向拼接構成。通常以片數命名,有兩片斜裙、4片斜裙、16片斜裙等。 常見的品種有鐘形裙、喇叭裙、超短裙、褶裙和節裙等。①鐘形裙。外形似鐘的裙。腰部常以褶飾使裙體蓬起,內加襯裡或亞麻布質的襯裙。②喇叭裙。裙體上部與人體腰臀緊密貼附,由臀線斜向下展開,形似喇叭狀。③超短裙:迷你裙。④褶裙。有定型褶的裙。通常採用可塑性高的面料,加熱壓出褶形。有百褶裙、褶襉裙等。百褶裙的裙體為等寬一邊倒的明褶和暗褶。褶襉裙通常在臀圍以上部位為收攏緝縫的襉,臀圍線以下為燙出的活褶。褶襉裙的褶襉一般比百褶裙寬,並富於變化。⑤節裙。又稱塔裙。裙體以多層次的橫向多片剪接,外形如塔狀。通常為曳地長裙,每節裙片抽碎褶,產生波浪效果。19世紀初盛行於歐洲皇室,多穿用於隆重的社交場合。現已將節裙改短,便於日常穿著。 | |
纏繞裙 | ||
百變裙 | 百變裙子:一款可以有多種穿法,隨心穿,隨心變,百變百搭;一條裙子可以變換成上百種禮服、連衣裙、吊帶裙、長裙、中裙、短裙、半身裙、舞裙造型,被稱為“智慧裙子”、“魔幻裙子”的新款裙子。 |
選擇款式
有小肚腩的女性最好是穿了塑身衣才穿裙子,塑身衣一般都能把小肚腩收緊、顯瘦,這樣穿什麼裙子都可以。如果不願穿塑身衣,可以選擇比較寬大的連衣裙,例如長款娃娃裙,比較寬大,也沒有腰身,自然也不會看出小肚腩。此外,還可選擇A字裙,這樣腹部寬鬆些,但腰部不要有過多褶。 應避免修身連衣裙和緊身裙。
發展歷程
遠古 | 裙子這種服裝,在我國可謂源遠流長。眾所周知,在遠古時代,我們先祖為禦寒冷,用樹葉或者獸皮連在一起,便成了裙子的雛形。據東漢末年劉熙撰寫的《釋名·釋衣服》上說:“裙”,“群”也,即把許多小片樹葉和獸皮連線起來。 | |
先秦 | 相傳在四千多年前,黃帝即定下“上衣下裳”的制度,規定不同的地位的人著不同顏色的衣裳。那時的“裳”,就是裙子。五代《實錄》說:“古所貴衣裳連,下有裙隨衣色而有緣(沿邊而裝飾曰“緣”。);堯舜已降,有六破(破者,析也,即皺褶。)及直縫,皆去緣;商周以其太質,加花繡,上綴五色。蓋自垂衣裳則有之,後世加文飾耳。”《實錄》又說:“隋煬帝作長裙,十二破,名仙裙。”說明了裙子的演變。 夏商周時期,中原華夏族的服飾是上衣下裳,束髮右衽。河南安陽出土的石雕奴隸主雕像,頭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領衣,下著裙,腰束大帶,紮裹腿,穿翹尖鞋。這大體反映了商代服飾的情況。 在春秋戰國時代,人們普遍著深衣,上衣與下裳相連。深衣類似連衣裙,但略有不同之處。 | |
漢朝 | 漢代時裙子便流傳開來,不過上衣甚短,裙子甚長,如現代朝鮮人的裙裝。現存的漢代陶俑、舞伎俑所著服飾就有如此明確的反映。那時裙子都有皺褶,即所謂“褶襉裙”。據文獻漢人劉歆所著《西京雜記》,和漢人伶玄撰寫的《飛燕外傳》都記載了漢成帝皇后趙飛燕的故事,趙飛燕身穿雲英紫裙,裙裾飄飄;鼓樂聲中,在太液池畔翩翩起舞,恰時大風突起,身若輕盈的燕子被風吹起。成帝忙命侍從將她拉住,沒想到驚慌之中卻拽住了裙子。皇后得救了,而裙子上卻被弄出了不少褶皺。可是,起了皺的裙子卻比先前沒有褶皺的更好看了。從此,宮女們競相效仿,這便是當時的“留仙裙”。從漢代開始,裙子的樣式逐漸接近現代樣式。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發現了完整的裙子實物,它是用4幅素絹拼制而成的,上窄下寬,呈梯形,裙腰也用素絹為之,裙腰的兩端分別延長一截,以便繫結。整條裙子不用任何紋飾,稱"無緣裙"。漢代,普通男子中也有穿著短襦裙的。穿襦裙的人在勞動時將裙撩起來塞在腰間,以便於勞動。 《三國志·魏志·管寧傳》載,“(管)寧常著皂帽、布襦袴、布裙”。 | |
魏晉南北朝 | ||
隋唐 | 隋代的裙子樣式基本承襲南北朝時的風格,下長曳地的長裙在隋代特別受到人們的歡迎,間色裙在這個時期依然為人們所採用,唐代的裙子長度,與前代相比有明顯的增加。隋唐時,裙子更加風行,有的裙子增加了裙幅,使裙子更加彭然豐滿。裙子被各個階層所鐘愛。唐代的服裝主要由裙、衫、帔三件組成。裙長曳地,肩上再披著長圍巾一樣的帔帛。全唐詩中描寫裙子和穿裙子的風姿的詩作將近有三百多篇。如:王昌齡的《採蓮曲》比喻羅裙和荷葉一般青翠,在湖光山色中如一幅絕妙的畫卷。“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白居易的《小曲新詞》把穿著紅裙的少女放在早秋的明月夜裡,月色和裙色相映生輝。“紅裙明月夜,碧殿早秋時。好向昭陽宿,天涼玉漏遲。”杜審言的《戲贈趙使君美人》則是另一番情景。好一句“紅粉青娥映楚雲,桃花馬上石榴裙。”孟浩然的《春情》更把長裙的風姿摹寫地曼妙無比。“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元稹的《晚宴湘亭》中,舞女紅裙碧袖。“花低愁露醉,絮起覺春狂;舞旋紅裙急,歌垂碧袖長。” | |
宋遼金元 | 宋代的裙子色彩以素雅為主,裙身仍然很寬。宋代的裙子有六幅、八幅、十二幅的形式,共同的特徵是折襉很多。裙子上的紋飾更是豐富多彩,有彩繪的,有染纈的,有作銷金刺繡的,有綴珍珠的……裙子的色彩以鬱金染的黃色最為高貴(此處鬱金,所指應為中藥里姜科鬱金,而非現代所說的鬱金香花);也有紅色裙,是歌舞伎穿的;而色彩艷麗的石榴裙最負盛名。宋代因襲了唐代的襦裙,將其作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服飾。由於受少數民族服飾的影響,宋代襦裙的衣襟形式可左可右,以右為主;在裙子中間的飄帶上常掛有一個玉制的圓環飾物——“玉環綬”,用來壓住裙幅,使裙子在人體運動時不至於隨風飄舞而失優雅莊重之儀。 遼金元時期是由少數民族執政的時代,這個時期的漢族所用裙式,基本上沿襲宋代遺制。至於少數民族裙,則較多地保留了本民族的特點。如遼金時期的契丹、女真族,多穿一種襜裙,顏色以深暗為主,上繡連枝花木,周身折為6襉,通常穿在團衫之下。 | |
明朝 | 明朝服飾 | |
清朝 | 清代,由於清朝貴族的壓迫,漢族"上衣下裳"的制度被破壞,裙子基本退出男裝領域,但廣大漢族婦女仍沿襲明朝的服裝。清代初期的裙子,仍保存著明代的遺俗,有鳳尾裙、月華裙等式樣。後來隨著時代的推移,也有許多新型的裙式問世。 "彈墨裙"就是其中的一種。它是以淺色綢緞為底,上用彈墨工藝印上黑色小花,因色彩素雅,花紋別致而深受歡迎,尤以士庶婦女所著為多。以後裙子的式樣越來越多,隨時有變,有在裙上裝滿各種飄帶的;有在裙幅底下綴以無數小鈴,使之叮噹叮噹的;也有裙幅下繡滿水紋,隨著人體的行動,一折一閃,異常美觀。傳統的百襉裙在這個時候也經過了改制:以數幅布帛為之,折成細襉,折襉之間以絲線交叉串聯,因展開後形似鯉魚的鱗甲,故被稱之為"魚鱗百裙襉",這種裙式流行於晚清同治年間,有詩為證:"鳳尾為何久不聞,皮綿單夾弗紛紜。而今無論何時節,都著魚鱗百襉裙。”至於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及內外命婦,遇有朝賀、祭祀等重大禮節,都要穿著朝裙。朝裙通常穿在外褂之內。按照季節,朝裙被分為冬、夏兩種形制,冬朝裙用料以緞為主,緣以獸皮;夏朝裙以紗為主,緣以織錦。製作是分為兩截,上用紅色或綠色,下用石青色,周身折有細襉,所用紋樣有嚴格區別:嬪妃以上可用龍紋,以下則用蟒紋。 清朝後期,穿裙漸少。古代人穿裙子,一是為掩體,二是和禮節有關,並存在著嚴格規定。無論老太太和少奶奶,即使家居也要整整齊齊,否則被認為輕薄無禮。在家一般著黑色的裙子,式樣為褶襉裙,裙幅家居為六幅,會客為八幅,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來形容著裙之美。在清末民初時,紅裙子是一種禮服,要夫婦雙全者才可以穿。夫婦之間,惟正室可以穿紅裙,姨太太亦不允穿紅裙。 | |
近現代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