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主要事跡,創辦,從商經歷,任職經歷,著作,公益事業,喜好收藏,年表簡編,1872年,1879年,1907年,1916年,1920年,1931年,1949年,其它信息,奠基人,與周恩來,子女,故居,位置,介紹,歷史,
個人簡介
朱啟鈐(1872~1964),字桂辛,晚年號蠖公,人們稱他桂老。祖籍貴州開州(今開陽),1872年生於河南信陽,1964年2月26日卒於北京,享年92歲,幾乎長達一個世紀。他的一生經歷了清朝末年、北洋政府、民國、日偽、新中國五個歷史時期。
中國北洋政府官員,工藝美術家。中國營造學社創始人。光緒舉人。1903年任京師大學堂譯書館監督。後歷任北京城內警察總監、東三省蒙務局督辦、津浦路北段總辦等職。1912年7月起,連任陸徵祥、趙秉鈞內閣交通部總長。1913年8月代理國務總理,稍後任熊希齡內閣內務部總長。1914年兼任京都市政督辦。1915年擁護袁世凱復辟帝制,12月任登極大典籌備處辦事員長(處長)。1916年袁世凱死後,以帝制禍首之一遭通緝。1918年獲赦免,8月當選為安福國會參議院副議長。1919年任南北議和北方總代表。和談破裂後退出政界,先後寓居津、滬。並曾經辦中興煤礦、中興輪船公司等企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曾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央文史館館員。著有《蠖園文存》《存素堂絲繡錄》《女紅傳征略》《絲繡筆記》《芋香錄詩》《清內府刻絲書畫考》《清內府刺繡書畫考》《漆書》等。1927年根據日本傳抄本重新刊刻久已失傳的《髹飾錄》。
主要事跡
朱啟鈐幼孤家貧。1881年寓居長沙,勵志攻讀。1891年隨姨父瞿鴻機(時奉督四川學政)赴川,以捐府經歷試仕川省,曾供職鹽務局。1894年任修鑿雲陽大盪子新灘工程委員。越年保舉知縣,分發江蘇試用。1902年任京師大學堂譯學館工程提調。1903年任京師大學堂譯書館監督。後任北京城內警察總監。1908年任東三省蒙務局督辦。1910年任津浦路北段總辦。民國成立後,1918年獲赦免,8月當選為安福國會參議院副議長,未就任。同年發起成立北戴河海濱公益會,被推為會長,為海濱的開發與建設做了大量實際工作。1919年任南北議和北方總代表。和談破裂後辭職退出政界,先後寓居津、滬。1921年遊歷歐美等國。
朱啟鈐自1910年任郵傳部丞參,至1912年任交通部總長。於1915年在內務總長任內又兼了一任交通總長。前後涉足鐵道事業約五、六年的時間,成為老交通系的重要成員之一。朱任交通總長時期,從全局考慮計畫再修築四條主幹線以貫通全國(一)寧湘線;(二)同成線自大同到成都;(三)浦信線自浦口至信陽;(四)隴海線,自東海至蘭州。這個龐大的修路計畫,僅隴海線東段開工,其它均未實施。
改建正陽門,打通東西長安街開放南北長街、南北池子,修築環城鐵路。袁世凱為了表示對朱的支持,還特製一把銀鎬,上銹“內務部朱總長鈐奉大總統命令修改正陽門,朱總長爰於一千九百十五年六月十六日用此器拆去舊城第一磚,俾交通永便”。朱於開工典禮日即用此鎬拆去舊城第一磚。後來朱一直珍藏著這把銀鎬,朱去世後由他的兒子朱海北先生,將此把紀念鎬贈給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如今珍藏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
創辦
北京市的第一個公園——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創辦中國的第一個博物館——古物陳列所(1946年與故宮博物館合併),任命治格(滿族)為所長;朱啟鈐又爭取到美國庚子退款20萬元,在故宮鹹安宮舊址新建了文物庫房,這樣,古物陳列所基本具備了後來的故宮博物院的雛形。1924年11月,馮玉祥將溥儀逐出故宮後,北京政府成立清室善後委員會,清理故宮資產並籌備成立博物院。1925年10月,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在故宮內廷展示北京故宮文物。1946年,國民政府將古物陳列所和故宮博物院合而為一,統稱故宮博物院。開放了天壇、先農壇、文廟、國子監、黃寺、雍和宮、北海、景山、頤和園、玉泉山、湯山等處名勝風景區。
開發北戴河療養區,維護國家尊嚴。朱啟鈐於1918年開始號召在北戴河避暑的中國上層人士,創辦地方自治公益會,朱任會長。公益會的成立,有效地控制了帝國主義分子企圖霸占海濱的野心;限制了石領會、東山會等教會組織向西山一帶的擴張。
1920年任《四庫全書》印刷督理。朱啟鈐對中國古建築藝術頗有研究,曾組織中國營造學社,自任社長。對織繡、漆器藝術也頗有研究。1925年開始籌辦中國營造學社,從事古典建築文獻的整理研究, 1930年營造學社正式成立,任社長。這是研究祖國建築文化遺產最早的學術團體,對這項工作起了啟蒙和推動作用。1930年,張學良委任為北平市市長,未就任。
堅持民族氣節:1937年日本侵華以後,江朝宗出面聯合一批舊官僚組織“維持會”,江任會長兼“北平特別市”市長。1937年底在日本侵略者操縱下,以王克敏為首的偽臨時政府成立。但日本人認為王克敏資望不夠,壓不住陣,欲請朱啟鈐這樣北洋時期的首腦人物出來捧場。因而對朱施展了種種威脅利誘的手段,但朱堅持不就偽職。由於朱一直不肯就範,於是敵偽對朱加緊迫害,先是派特務監視朱的住宅,朱仍未屈服,繼之又以朱住的趙堂子胡同是警備地區,一般人不宜居住為由(因當時偽政府的頭目之一王克敏住在朱的隔壁),強行用低價徵購了朱在趙堂子胡同的住宅,共有八組四合院和全套家具。朱被迫移居北總布胡同直到抗日戰爭勝利,一直裝病在家,始終未與日偽同流合污。
1939年,天津水災,營造學社存於英資麥加利銀行庫中的全部調查測繪資料慘遭損毀,朱啟鈐立刻電告梁思成、劉敦楨設法搶救出這批資料。但是膠版被水泡壞已無可挽回。朱與原學社職員喬家鐸、紀玉堂等人一起將這批圖紙膠版逐漸攤開整理晾乾,作為原始資料留存。由於底片已毀,朱啟鈐又指導喬等人將過去洗印的照片重新翻拍,複製了一套底片妥為保存。為了支持梁思成、劉敦楨二人在大後方的研究工作,他又從這批覆制膠片中選出了一批最重要的古建築圖片各加印兩套,寄給梁、劉二人各一套。梁思成能夠在四川撰寫中國建築史,就因為手邊還有這樣一套重要的參考資料。20世紀50年代,中國建築史的研究也主要是依靠朱啟鈐整理出來的這批資料。還有大批古建築的測繪圖稿,凝聚了全部學社成員多年的辛勤勞動,但因紙薄又經水泡,稍不小心即被碰破。朱更是對喬等人千叮嚀萬囑咐,小心翼翼地將它們逐頁晾乾,重新裱在座標紙上,生怕碰損。今天,這批測繪圖稿珍藏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只要看到這批圖紙的人,無不為之深深感動。朱啟鈐確可稱為我國20世紀最早的一位中國古建築研究的卓越組織者及開路先驅。今天我們在為北京中軸線上的明清建築宮殿而驕傲時,在分享北京奧運會可以彰顯人文奧運的文化快樂時,在努力完善文化北京的一個個主題時,不能不感謝留住北京傳統建設根系的朱啟鈐先生。
朱啟鈐還是一位收藏家,病故之前即將大部分藏書捐贈北京圖書館。由於對家鄉貴州的眷戀之情,還要求將“捐贈北京圖書館的圖書中的黔人黔宦著作轉交貴州”。
從商經歷
從1917年起經營實業,先後經辦中興煤礦、中興輪船公司等企業任董事長。經營中興煤礦:1917年朱啟鈐脫離政界,從事實業。朱啟鈐是一個傑出的管理人才,在經營上十分重視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並大膽使用技術專家。到1936年產煤量達到173萬噸,從而使中興公司走向以煤為主,煤、焦、電、鋼鐵、農林、鐵路運輸為主船運輸為輔的多種經營的綜合性大企業。
北平解放前夕,朱啟鈐寓居上海。周恩來曾授意來北平參加國共和談的章士釗寫信給他,勸他留在大陸。上海解放後,周恩來即派章文晉(朱的外孫)接他來京。到京不久,他便以中興輪船公司董事長的身份,同其他常務董事共同努力,把跑到香港的九條貨輪召回大陸支援國內海運。1950年,朱氏將珍藏的明岐陽王世家名貴文物56件捐獻給故宮博物院,文化部頒發獎狀予以表彰。還先後將大量藏書分別捐給北京圖書館、清華大學、古代建築修整所和貴州圖書館。1952年中興煤礦公司改為公私合營,繼任董事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3年5月被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是第一屆北京市政協委員,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古代建築修整所顧問。1961年老人90壽辰時,周恩來總理親自在全國政協為他主持了祝壽活動。1964年2月26日病故,終年92歲。
任職經歷
朱啟鈐(1871-1964),字桂莘,號蠖園,貴州開州(今開陽)人。清光緒年間舉人,曾任京師大學堂譯學館監督、北京外城警察廳廳長、內城警察總監、蒙古事務督辦。辛亥革命後,曾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內務總長、代理國務總理,因擁護袁世凱稱帝而被通緝。1919年任南北議和的北方總代表,談判破裂後,遂辭職潛心著述;1930年組織中國營造學社,自任社長,從事古建築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著有《蠖園文存》。
著作
著有《哲匠錄》(與瞿兌之、闞鐸合輯) 、《李仲明營造法式》、《蠖園文存》、《存素堂絲繡錄》、《女紅傳征略》、《絲繡筆記》、《芋香錄詩》、《清內府刻絲書畫考》、《清內府刺繡書畫考》、《漆書》、《紫江朱氏家乘》、《貴州碑傳集(稿本) 》等。主持編印《中國營造學社彙刊》(共七卷)。1927年根據日本傳抄本重新刊刻久已失傳的《
髹飾錄》。刊有宋李誡《營造法式》。1991年9月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了《蠖公紀事—朱啟鈐先生生平紀實》。
公益事業
朱啟鈐熱心公益事業。1914年,時任北洋政府內務總長的朱啟鈐發動紳士、商人捐款,將
社稷壇開闢為公園,命名為“中央公園”,又名“稷園”,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公園”。中央公園是北京城內最早開放的公園,當時建設的主要景點,諸如四宜軒、唐花塢、水榭、來今雨軒、習禮亭、
格言亭、投壺亭、迎暉亭和蘭亭八柱等,仍然是今天的中山公園的主要景點。當年園中有一楹聯——“名園別有天地,老樹不知歲時。”
喜好收藏
朱啟鈐喜好收藏,尤以緙絲③收藏為最,據說朱啟鈐堪稱“中國緙絲收藏第一人”。據朱啟鈐後人說,民國初年,清皇室貴族日趨潦倒。朱啟鈐從恭親王奕欣的後人手中購得一批緙絲珍品,有的年代可至宋朝。有日本人聞訊後,曾出價百萬想購買,朱啟鈐不為所動。但當時時局動盪,朱啟鈐惟恐國寶有失,遂以20萬元轉讓給了張學良。1950年,朱啟鈐將珍藏的明岐陽王世家名貴文物56件捐獻給故宮博物院,文化部頒發獎狀予以表彰。
解放後任中央文史館館員、全國政協委員等。極喜藏書,特留意地方文獻,故儲書頗多。有藏書樓曰“存素堂”。在經營營造學社期間,收藏河渠、建築等類圖書,自稱:“河漕為經國大猷,工官之掌錄,幕客之秘籍,方州文獻,臣僚奏議,故家架藏,往往而出”。編撰有《存素堂入藏圖書河渠之部目錄》1冊,著錄有400餘種,是研究中國水利史必備資料。《存素堂入藏黔籍之部目錄》1冊,著錄黔人文獻有400餘種。1953年,他將多年所藏書捐獻給北京圖書館,其中黔人文獻歸貴州省圖書館。刻書有《黔南叢書》8種,著有《李仲明營造法式》、《存素堂絲繡錄》、《貴州碑傳集》等。
年表簡編
說明:1.朱氏某些事跡的年代,現有資料說法不一,或事跡本身傳聞異辭,我們把不同的記載用魚尾弧(【】)標出,以待進一步考察。
2.本表只是為不熟悉朱氏生平的人士提供一點了解朱氏生平的線索而作,故未註明資料來源,以省篇幅。
3.我們見聞有限,本表肯定存在不少缺點錯誤,尚乞讀者不吝賜教。
朱啟鈐,譜名啟綸,字桂辛,別號鑊園,晚年自號所居曰“勤炳燭齋”。
朱氏父名慶墉,號稚皋。母為貴陽傅壽彤之長女夢瓊。壽彤以鹹豐中進士、庶吉士,歷任河南南、汝、光兵備道二署河南布政使,晚退居林下,築"止園"於長沙,居十餘年,著書多種。
朱氏祖籍江西,世居貴州開州城南永興場(今開陽
雙流鎮)。啟鈐曾祖理堂,於道光十二年(1832)游湖南返,主講於正本書院,遂遷省城。明末於元乖西軍民府置開州,清因之,民國改州為縣,尋又改為紫江縣,即今
開陽縣。
1872年
(清同治十一年)
啟鈐生於信陽南、汝、光道署西偏之葵園。【一說生於貴州誤】
1875年(清光緒元年),三歲。
慶墉病亡,啟鈐育於外家,始得成立。
1881年(光緒七年),九歲。
又受教於姨父瞿鴻機,勵志攻讀。稍長,結交湘人唐才常、
楊篤生、張邵希等人,青年奮發,常私購變法維新書籍,交相傳習,後各分道,唐、楊均因革命而犧牲。
1889年(光緒十五年),十七歲。
與元配
陳光磯結婚。陳氏為清駐英、法、比使館參贊陳遠濟之侄女。
1891年(光緒十七年),十九歲。
鴻機
簡放四川學政,啟鈐隨往。鴻機為報捐府經歷銜(時人貨所捐者為從仕資格,可參加候補選官,或得委任差使)。
1893年(光緒十九年),二十一歲。
1894年(光緒二十年),二十二歲。
任修鑿雲陽大盪子新灘工程委員。與萬縣鹽務局總辦王責之、雲陽縣令吳寶錐共同負責工程事務。
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二十四歲。
由川返湘,因其原配陳氏病逝於瀘州,所生子沛(澤農)及一女均幼,續娶貴陽於德懋之長女寶珊為繼室。朱氏此時納資捐知縣,亦得于氏及劉夫人之資助。適姨父瞿氏亦轉江蘇學政,遂攜眷隨往江蘇候補。【一說保舉知縣,分發江蘇試用】
1879年
(光緒二十五年),二十七歲。
奉派襄理蘇、松、太道三屬歲考試事。後又調辦理出口捐局。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二十八歲。
啟鈐母傅氏病逝,丁憂,奉母樞歸葬長沙。
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二十九歲。
瞿鴻機已調北京,朱氏亦人京,待服除後謀職。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三十歲。
任京師大學堂譯學館工程提調及監督。【據
郝平《北京大學創辦史實考源》,1902年底,改同文館為
翻譯科,並在
東安門內北河沿增購房屋,翻譯科總辦為曾廣儉。1903年3月,始在京師大學堂附近置房設譯學館,將原翻譯科並人,朱啟鈐任監督。
1904年(光緒三十年),三十二歲。
由
徐世昌之介,去天津,督修天津勸業場,後辦理平民習藝所。始為袁世凱下屬。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三十三歲。
清延設巡警部,徐世昌任
尚書,原工巡局總監
內閣學士毓朗任
左侍郎,主辦北洋警察的直隸候補道趙秉鈞任右侍郎。啟鈐調巡警部,派任北京內城巡警廳廳萃,後轉調外城廳塞。
曹聚仁《聽濤室人物譚·悼念朱啟鈐老人》說:“無論如何桂老總是寫民國史前半頁的主要人物之一;和去年在台北九十大慶的
許世英都是清末推行新政的人物。辛丑回盔後,桂老便任外城巡警總廳廳塞(等於後來的警察廳長,內城巡警總廳廳塞為汪嘉丞)
許靜老便是桂老那兒的行政處金事。我們如今看來,警察算得什麼?在當時,卻是了不得的大事,也只有年輕有膽識敢作敢為的敢去推行。那時,他們在外城
大柵欄推行過單行道制,而敢違犯這規矩的乃是肅
王善譽的
福晉,他們有勇氣判罰那福晉銀元十元,真是冒犯權威,居然使肅王聽了折服,這才施行得很順利。"啟鈐任廳塞期間,又設立公安消防布局。
1907年
(光緒三十三年),三十五歲。
瞿鴻機政敵袁世凱買通御史侮毓鼎,以“交通報館,賄賂言宮”的罪名,奏劾鴻機,鴻機奉旨開缺回籍(免去軍機大臣,回長沙)。實則瞿曾有密奏,請宥赦
康梁,忤慈禧意。啟鈐受牽連,隨之開缺。未久,曾應
端方之約,去南京謀職,尚未確授。適徐世昌出任
東三省總督,朱啟鈐隨之出關。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三十六歲。
徐世昌始擬派啟鈐任吉林省副使,旋即成立蒙疆事務局,派啟鈐任督辦。朱氏周曆蒙古哲里木十旗,考察山川險要、民情風俗以及蒙古統治階層就朽危敗之狀,著為《東三省蒙務公牘彙編》呈之當道。解職後,又赴日、俄考察農墾事宜。(蘇全有等《徐世昌家族》說:“啟鈐任東三省蒙務總辦,舉人出身,曾任京師大學堂總監”(第57頁〉,又說“朱啟鈐雖然是徐世昌的兒女親家”(第135頁),其說均無據。)
1910年(宣統二年),三十八歲。
1912年(民國元年),四十歲。
先後任北洋政府陸徽祥、趙秉鈞內閣交通總長。
1913年(民國二年),四十一歲。
任交通總長。出席中華民國第一次國會。1913年7月,向袁世凱呈遞報告,請規定四時節令假期,袁只批准“春節”一項,同意春節例行放假,1914年實行。自此農曆歲首元旦改稱春節,沿用至今。
7月17、18日,暫代國務總理僅兩天。8月熊希齡組閣,改任內務總長,兼京都市政督辦。
舉辦縣知事訓練班。
1914年(民國三年),四十二歲。
二月,兼代交通總長。五月,任
徐世昌內閣內務總長,兼京都市政督辦。提出《修改京師前三門城垣工程呈》,獲準。發起開闢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一說1915年開闢中央公園】
7月,袁世凱公布文官官秩令,把文官分為九等,啟鈐列第二等“中卿”。
1915年(民國四年),四十三歲。
任內務總長,兼京師市政督辦。主持前門改造工程,聘請歐洲建築師羅斯凱格爾制訂設計方案。1915-1916年,拆除了瓮城東西
月牆和
關帝廟、觀音大士廟以外的所有建築;在前門城門洞兩側新開兩個門洞,新築兩條寬20米的馬路,並築人行道,修排水暗溝。這就打通了北京東西中軸線和
府右街、南北長街,
南池子、北池子兩條南北交通線的交通。同時對前門箭樓加以改建,形成今日前門箭樓的面貌。
民國初年大總統府在
中南海,朱啟鈐把位於中南海南側的
寶月樓的下層改為“
新華門”,拆除內側皇城牆,使大門直通
西長安街,又在門內修建大影壁,至今這些建築仍在發揮作用。
9月,袁世凱設大典籌備處,啟鈴兼處長。12月19日該處始對外公開。31日,下令改民國五年為
洪憲元年,改總統府為新華宮。曹聚仁《悼念朱啟鈐老人》說:“桂老當然不是‘聖人’,也不是‘豪傑’,他們都是會做官的人;他從任陸閣的交通總長起,歷趙(秉鈞)、熊(希齡)、孫(寶琦)、段(祺瑞)、徐(世昌)諸內閣,一直維持其閣員的地位,任交通或內務總長,袁世凱稱帝時期,他還兼任大典籌備處長,與趙秉鈞、
陳宦、
梁士詒列為四凶。袁帝暴死,他也成為八大禍首之一。我們且回看當時的文獻,梁士詒本來是不贊成袁世凱稱帝的,可是在大力壓迫之後,便和
周自齊、
趙慶華及桂老密商,他們認為要保全
交通系勢力,只有依順袁家父子的意旨......袁皇帝捧到了極峰上摔下來,死去了。交通系的勢力,依舊和北洋軍系的命運相終始”。
啟鈐兼京師市政督辦期間,還整理北京街市溝渠。
宣武門南一帶,水道湮垢,民居昏墊,闤闠殷填,成苦不便,乃徇於眾,為之辟城門,開馳道,濬陂阪池,治積潦,塵壤壅戶者除之,敗垣侵路者削之,經界既正,百堵皆興。(以上指在宣武門及後來馮玉祥開的和平門外的
琉璃廠、
虎坊橋、龍鬚溝等地段,疏通溝渠,改明溝為暗溝,填平下漥,修築道路等事。)《
北京街巷圖志》第232頁說:進人民國,北京的街巷布局開始變化,民國二年,內務總長朱啟鈐撤除舊門額上滿文、漢字並列的形式,改為由書法家邵炯章寫只有漢字的新式門額。
同年,
貴州會館值年貴築唐公柔、吳伯寅向啟鈐建議修葺貴州會館。貴州會館坐落於宣武門外櫻挑斜銜,原為翰林院詹事
周漁璜的住宅。康熙五十三年(1714)漁璜病故,其父
周國柱將其遺宅捐為貴州會館,該宅房屋共46間。經雍正、嘉慶年間兩度維修,到民國初年,又逾百年,“其地適當孔道,房基巳下陷數尺,蛙樞支戶,危椽礙事,東傾西應,岌岌傾頹”,啟鈐決定,“凡房舍傾欹,不中居止,一律撤卸,以待改作”。正在籌集款項,請工程人員重新設計,值袁世凱垮台,啟鈐去職而中止,新館於數年後才在啟鈐主持下完成。
1916年
(民國五年),四十四歲。
4月3日《申報》:“昨據探聞辭表之已經提出者為內務總長朱啟鈐…...惟聞當局以朱才尚可用,不令其由此即行退閒,擬準其辭去內務總長之職後,仍在北京市政督辦。其他人則尚無確耗。”
6月10日,西南
軍務院提出通緝帝制禍首楊度等人。7月14日總統
黎元洪下令通緝楊度、朱啟鈐等八人。
1917年(民國六年),四十五歲。
自本年起經營實業,先後經辦中興煤礦公司、中興輪船公司等企業。
1918年(民國七年),四十六歲。
代總統馮國璋明令撤銷梁士詒、朱啟鈐等人帝制案的通緝處分。朱啟鈐號召在北戴河有產業的中國上層人士成立地方自治公益會,此為北戴河開發的起點,自任會長。
同月,徐世昌當選大總統。
11月,徐世昌特派朱啟鈐為南北議和北方總代表。南方軍政府特派
唐紹儀為南方總代表。
1919年(民國八年),四十七歲。
2月20日南北議和在上海舉行。5月,談判破裂,南北代表各向自己的政府辭職。
啟鈐在南京江南圖書館發現影
宋本李誡著《營造法式》。【一說1917年發現《營造法式》】
啟鈐出資重修櫻桃斜街貴州會館,逾年建成,全館房屋67間,工款14000餘元。朱氏有《重修貴州會館記》一文,鎊於館壁,記重修始末。
1920年
(民國九年),四十八歲。
大總統徐世昌發布命令,派啟鈐督理印行《四庫全書》事宜,即行會商各主管,擬定辦法,迅速從事.後未果。
1921年(民國十年),四十九歲。
作為徐世昌的專使,赴法國代徐受
巴黎大學贈授之文學和法學博士學位。同時到歐洲、日本考察。此後基本退出政壇。
1925年(民國十四年),五十三歲。
開始籌辦中國營造學社,從事古典建築文獻的整理研究。校印《營造法式》、《髹飾錄》。
1927年(民國十六年),五十五歲。
朱氏早在北戴河有蠢天別墅,1927年其于氏夫人逝世,即葬於別墅側之朱氏墓地。其地今仍列為
北戴河景區之一。
1928年(民國十七年),五十六歲。
中國營造學社於北京成立【一說於1930年成立】,啟鈐任社長。
費慰梅的《梁思成與林徽音》說營造學社“是一個有錢人業餘愛好的副產品”。該社運用文獻考證和實地調查的方法研究中國古建築的歷史(包括建築技術),整理出版過一些古代建築學著作,並先後編印《中國營造學社彙刊》七卷。除出版《彙刊》、調查報告、匯集營造語彙、輯錄古今營造論述以外,還注重訪問舊匠師,如清代
樣式雷、算房劉,還收購雷氏的多種燙樣、模型、圖紙、古建參考圖集、大事年表等。
出版《存素堂絲繡錄》。
1929年(民國十八年),五十七歲。
刊刻《楊劍潭先生遺詩》。
1930年(民國十九年),五十八歲。
張學良委任啟鈐為北平市市長,未就任。
朱啟鈐建議梁思成任中國營造學社研究部主任。
出版《清內府藏刻絲繡線書畫錄》和《絲繡筆記》。刊印明人計成著《園冶》。
1931年
(民國二十年),五十九歲。
“9.18”事變日本帝國主義占領中國東北,啟鈐托其盟弟榮原(叔章)以偽滿名義宣布在東北的清內府刻絲繡品為國寶,印巨冊《纂組英華》,使這批寶貴文物未被劫往日本。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六十歲。
8月,
劉敦楨移居北京參加營造學社工作。原研究部改為“法式部”,梁思成任主任,劉敦楨任“文獻部”主任。
營造學社承接了其歷史上第一項工程,維修故宮貯藏《四庫全書》的
文淵閣。文淵閣始建於1776年(清乾隆四十一年),到此時
樑柱下沉,梁思成,劉敦楨、
蔡方蔭測算其承重是安全承重的兩倍,建議用水泥大梁替換原有樑柱。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六十一歲。
《絲繡筆記》增補本出版,此書及《存素堂絲繡錄》、《清內府藏刻絲繡線書畫錄》、《女紅傳征略》合為《存素堂絲繡叢刊》。
出版《髹飾錄》箋證本、《存素堂校寫幾譜三種》。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六十二歲。
刊印民國《開州志稿》、乾隆《開州志稿》。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六十五歲。
1937年4月13日,中山公園理事會成立,任理事長。
是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占領華北。日偽組織一直多方威脅利誘,企圖逼啟鈐就範。初時漢奸
江朝宗組織“北平治安維持會”,兼任委員長,要啟鈐參加,啟鈐拒不參與列名。此時啟鈐子女多人,均已成立,其本人即以讀書著述、整理出版鄉邦歷史文獻為務。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六十六歲。
漢奸
王克敏組織“北平臨時政府”,王與潘毓桂等又逼啟鈐參加。啟鈐以正在編纂《貴州碑傳集》為辭,一再拒絕。日偽不滿,又以趙堂子胡同為警備地區為由,強令啟鈐搬家,啟鈐被逼遷往
北總布胡同。此後亦不斷受到種種無理威逼,啟鈐亦以稱病、預立遺囑、分配遺產等多種辦法,與日偽周旋,始終未與敵偽政權同流合污,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
1949年
七十七歲。
4月,上海解放。啟鈐被推為中興輪船公司董事長,設法將公司所有船隻儘量由香港召囚,集中於上海,支援新中國的建設工作,得到人民政府的表揚。後改為公私合營。由於在抗日戰爭時期未與日本資本合作,故按股分定息六厘,以示鼓勵。
附識:中興煤礦公司,在山東峰縣(今棗莊),1899年(光緒二十九年)由
張翼(燕謀)等創辦。初時集資100萬兩,1913年(民國二年)集資380萬元,徐世昌任董事長,由朱啟鈐代理。1919年(民國八年)黎元洪任董事長,朱啟鈐任經理。1928年(民國十七年)黎死,朱啟鈐任董事長,曾發行公債200萬元。1938年(民國二十三年)改由
葉景葵任董事長。後設中興輪船公司。抗日戰爭開始後,日本人企圖侵吞中興輪船公司資產,有三艘輪船被強行徵用,其他船隻逃往香港。日本投降後,被征船隻收回,集中於青島,後又移往香港。上海解放後,有幾艘被蔣政權扣留,其餘除7000噸的“中興號”仍留香港暫營客運外,共召回9艘。
上海解放後,周總理派章文晉到上海接啟鈐到北京,定居東四八條住宅。
1950年,七十八歲。
啟鈐把珍藏的明
岐陽王李文忠世家名貴文物56件捐給故宮博物院。文化部頒發獎狀予以表彰。
1952年,八十歲。
中興煤礦公司改為公私合營,啟鈐繼任董事長。
1953年,八十一歲。
5月被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1957年,八十五歲。
周總理到東四八條朱宅訪問朱啟鈐。
1961年,八十九歲。
周總理在全國政協為朱啟鈐主持祝壽活動。1961年12月7日,周總理到啟鈐家訪問並與朱氏全家合影。
1964年,九十二歲。
1964年年2月26日病故。
朱氏解放後曾任第一屆北京市政協委員,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古代建築修整所顧問。
朱氏先後將大量藏書和手稿捐給北京圖書館、清華大學、古代建築修整所和貴州省。
其它信息
奠基人
朱啟鈐是
中國古代建築的奠基人。1917年,朱啟鈐在
江南圖書館發現了宋代李誡的《營造法式》手抄本,便委託
商務印書館以石印本印行,同時又在北京刊行仿宋本。之後,又組織人員對《清欽定工部工程做法》一書進行校注。1930年,朱啟鈐得到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的資助,成立了“中國營造學社”,自任社長。設文獻組和法式組,朱啟鈐兼任文獻組主任,建築學家梁思成擔任法式組主任。營造學社是最早研究
中國傳統建築式樣、設計的學術團體,奠定了中國古代建築學的基礎。
中國營造學社創辦於1930年,1937年因北平淪陷而停辦。其間,先後出版了《
中國營造學社彙刊》、《
工段營造錄》、《元大都宮苑圖考》、《營造算例》、《牌樓算例》、《
清式營造則例》、《
梓人遺制》、《哲匠錄》、《同治重修圓明園始末》等書刊。朱啟鈐評價:“中國營造學社在歷史上,在美術上皆有歷劫不磨之價值。”
與周恩來
朱啟鈐年長周恩來近三十歲,他們二人在不同的時代都擔任過政府總理,周恩來尊重朱啟鈐,朱啟鈐佩服周恩來。
1957年深秋的一個傍晚,周恩來到東四八條111號看望朱啟鈐。周恩來說他在北戴河看到一篇碑文,上面有他叔父
周嘉琛的名字,問朱啟鈐知道不知道。朱啟鈐說:“民國二年,我任內務部總長,舉辦縣知事訓練班時,你叔父是我的門生,當時他正在臨榆縣知事任內。”周恩來笑著說:“那你比我大兩輩,我和章文晉(朱啟鈐的外孫)同輩了。”
談話時,朱啟鈐因耳聾經常打斷周恩來的談話,家裡人就向他擺手示意。周恩來看到後說:“不要阻止他,讓老先生說嘛!”
朱啟鈐擔心死後被火化,託付周恩來:“國家不是說人民信仰自由嗎?我不願意火葬,我死後把我埋在北戴河,那裡有我繼室於夫人塋地,我怕將來辦不到,所以才和你說,你幫我辦吧!”周恩來高聲回答:“我一定幫你辦到,你相信我,放心吧!”朱啟鈐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朱啟鈐對家裡人說:“總理是我在國內外所遇到的少有的傑出政治家,也是治理我們國家的好領導。可惜我生不逢時,早生了30年,如果那時遇到這樣的好領導,我從前想做而做不到的事一定能辦到。”
註:
①廣亮大門,是北京四合院中等級最高的宅門,是具有相當品級的官宦人家採用的宅門形式。
②垂花門,在底邸、宅院建築群常作為二門,起著聯繫和分隔內宅和外宅的作用。
③緙絲,即刻絲,中國傳統絲織工藝品之一,盛於宋代。
子女
朱啟鈐繼室于氏寶珊,貴陽人,於德懋之長女,生於1877年逝於1927年,葬於北戴河,生男渤(
海北);生女:淇筠、(適章以吳,生章文晉)、
松筠、津筠、湄筠、洛筠(適張學銘)、浦筠、沚筠、汀筠、浣筠(適
吳俊升之子)。
故居
位置
介紹
趙堂子胡同屬
東城區建國門地區,是
朝陽門南小街路東從南往北數的第五條胡同,胡同西起朝陽門南小街,東止
寶蓋胡同,長250餘米。清代,即稱“趙堂子胡同”,“堂子”乃舊時江南方言,即指妓院。胡同呈東西走向,東端稍有曲折,且與另外4條胡同相通,形成一個胡同樞紐。即:往東是“後趙家樓胡同”,往北是“寶蓋胡同”,往南是“
寶珠子胡同”,往西南是“陽照胡同”。5條胡同相交實屬罕見,當地居民美其名曰“五路通祥”。
趙堂子胡同3號,舊時的門牌是趙堂子胡同甲2號,在胡同稍有曲折處北側,恰處“五路通祥”之地,坐北朝南,是一座占地近3000多平方米的四進四合院。
這座宅院是朱啟鈐在20世紀30年代購置的一所未完成的建築,由他自己重新設計並督造。據朱啟鈐之子
朱海北回憶,院內的彩畫及建築上的做法,完全按《營造法式》進行,所用木工、彩畫工都是為故宮施工的老工匠。可以說這座宅院的建設傾注了朱啟鈐大量心血。
宅院的街門為“
廣亮大門”①,街門西側是6間倒座南房,街門東側有4間南房,4間南房並不是一條脊,東側3間稍向南移。因此,街門東側的南院牆向東南傾斜。進入廣亮大門,正對著的是一條貫通南北的走廊,形成一條南北軸線將整個宅院分成東西兩個部分,共8個院落,院內迴廊環繞。西部一進院有6間倒座南房和一座兩卷“垂花門”②;二進院、三進院、四進院北房3間、西廂房3間,在北房西側建有兩間耳房。東部一進院有南房4間、正房3間,在正房西傾建有兩間耳房,北房與二進院的南房為三卷鉤連搭
歇山頂建築,用料講究,工藝精細;二進院有北房、南房、東廂房各3間,在北房和南房的西側各建有兩間耳房;三進院有北房5間、東廂房3間;四進院原來應該是宅第園林,如今已經改建。
歷史
該院建成後,前半部為“中國營造學社”,後半部是朱啟鈐及其眷屬的住宅。北平淪陷時期,日本侵略者強行購買此宅,抗戰勝利後發還。1953年,朱啟鈐搬到東四八條111號居住。
此宅現為單位宿舍,現有房屋113間,建築面積2056平方米。原有的主要建築改變不大,只是部分廊子被擴建成房屋,院內又添建了一些小廚房之類的簡易房屋。
1984年1月10日,東城區人民政府將趙堂子胡同3號作為“朱啟鈐故居”,公布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東四八條屬東城區東四地區,是東四北大街從南往北數的第八條胡同。胡同自西向東溝通東四北大街和朝陽門北小街,長700多米。東四八條111號,舊時的門牌是54號,在胡同西段北側,坐北朝南,街門為穿牆大門,開在東四八條109號和113號兩院形成的夾道內,後牆砌在
東四九條南側。大門內建有“一字影壁”一座,院內現有房屋、遊廊等建築115間,建築面積670餘平方米。此宅是朱啟鈐之女
朱湄筠的房產。朱啟鈐從1953年搬入,直至1964年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