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月樓

寶月樓

寶月樓建於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傳說是乾隆為他的一位維吾爾族妃子容妃所建。 經過一百多年的變遷,已經成為現在的中南海正門——新華門

基本介紹

發展歷史
建造傳說
寶月樓相傳是為香妃所建,始建於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春季,完工於當年秋季。乾隆皇帝在《御製寶月樓記》中講述了建造寶月樓的緣起:因為南海的南岸是背靠著皇城的狹長地帶,原來沒有宮室,從瀛台上望去過於空曠,缺乏景觀,所以要在那裡建造一座樓宇。乾隆說,此樓建成後是臨水賞月的佳處,頗有月中廣寒宮的意境,所以命名為寶月樓。登上寶月樓,可以北眺三海、南觀街市、東看紫禁、西望遠山,乾隆還為寶月樓題寫了匾額“仰觀俯察”。
寶月樓寶月樓
香妃在宮中一直思念她的家鄉——新疆。乾隆為了安慰她的思鄉之情,又在樓對面建了回回營和清真寺等回人生活的街市(今北京西城區的東安福胡同一帶),使得香妃登樓就可見到家鄉景色。寶月樓是座面闊七間,重檐琉璃瓦卷的棚歇山頂的古典式兩層木結構的樓房。當時,寶月樓距“三海”的南牆還有一段距離。據《三海見聞錄》及《燕都叢考》等書記載,乾隆曾下令:“令西域回部移住長安街,並建禮拜祠與樓相對。”當時這裡住有百餘戶回民,並建了一座“普寧清真寺”。這樣可使容妃經常登臨眺望維族生活風情以慰鄉思,故寶月樓又有望鄉樓之稱。
歷史變遷
辛亥革命後,袁世凱政府接管了清室的西苑三海,並將中海和南海作為總統府,從那時起,中海和南海被合稱為“中南海”。袁世凱住在中海西岸洋式樓房“海晏堂”里,“海晏堂”是慈禧太后於1904年為舉辦外交活動而建,他將其更名為“居仁堂”。
按中國傳統,府邸的正門要開在南面。袁世凱為了顯示總統府的規格氣派,將位於中南海南牆內僅幾米處的寶月樓下層當中三間打通,改建為大門。又將擋在門前的皇城紅牆扒開一段缺口,加砌了兩道“八字牆”,使缺口與大門銜接。他還在門內添建了一座黃瓦紅牆的大影壁,以遮擋外人視線。改建後的寶月樓,被命名為“新華門”。那時,民國政府還將新華門前的一段西長安街命名為“府前街”,將中南海西側新開闢的道路命名為“府右街”。此處的“府”,都是指總統府。此後,又將六部口以南的排水溝上改建的道路命名為“新華街”,還在新華門對面的“府前街”南側砌築了一道西洋式花牆,以遮擋背後雜亂破舊的老房,改善總統府前的觀瞻。這一系列工程,都是由當時的內務部總長兼京都市政公所督辦朱啟鈐主持興建的。
新華門及大影壁(1922年)新華門及大影壁(1922年)
1915年12月13日,袁世凱在中南海居仁堂召集百官朝賀,宣布做了皇帝。袁世凱又將總統府改稱為“新華宮”,還派人去布置故宮三大殿,準備舉辦登基大典。當時,反對帝制的湖南名士王闓運老先生,在新華門前故意對袁世凱的部下調侃道:“我老眼昏花,望見匾額上居然寫著‘新莽門’這樣不吉祥的名稱。”原來,“華”字的繁體,有些像“莽”字。“新莽”,就是那個篡奪漢朝、自封為“新朝皇帝”的王莽
1916年6月6日,皇帝夢破滅的袁世凱因腎衰竭死於居仁堂。6月28日,袁世凱的棺材由新華門抬出,至前門西車站(京漢鐵路起點站)裝上火車,運往河南安陽埋葬。此後,中南海又成為歷屆北洋政府的總統府,還曾是傅作義的司令部。直到解放以後,才成為新中國的政治中心。 1928年後,國民黨政府設在南京,將北京改稱北平,稱為北平特別市。中南海闢為公園。記得有塊由遺老張海若寫的魏碑體中南海公園”橫匾,懸在新華門樓底層門內。一直到北平解放,又改稱北京。中央人民政府設在中南海,仍用新華門做為政府正門。
新華門新華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