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千步廊
- 用途:中央政府機關的辦公之地
- 名字來源:北側左右各有東西向廊房110間
- 地點:北京
- 原屬:紫禁城失去的部分
歷史沿革,建築布局,
歷史沿革
舊時千步廊是中央政府機關的辦公之地,主要是六部、五府和軍機事務的辦公地。辦公按文東武西的格局,文官在東千步廊,武官在西千步廊。
長安左、右門又因“東青龍,西白虎”而得名龍、虎門。兩道門外面是張貼皇榜之處,文榜在龍門外,武榜在虎門外。兩門各有三個門洞,所以也俗稱為“三道門”。
明清兩代,由於實行“殿試”的科考制度,所以每三年一次在京都舉行科考,時間是在春季陰曆三月份。地方各省的舉人,皆可進京應考。但進京應考的舉人,必需首先集中在大清門內東側的千步廊,待朝廷禮部經會試考中為貢士之後,再由貢士經 殿試考中者,才能被皇帝賜為進士。進士分為三等,即將殿試名列第一者,名曰"狀元"(亦俗呼頭等狀元);將殿試名列第二者,稱之為"榜眼"(亦俗稱二等狀 元);將殿試名列第三者,叫做"探花"(亦俗名三等狀元)。 總之,凡是經殿試考中狀元、上了金榜的,統一美稱為“登龍門”。一登上龍門,身價百倍,高官厚祿,接踵而來。所以,長安左門被俗稱為“龍門”,這也是一個原因。
但大清門內西側的千步廊和長安右門,其用途與東側的千步廊和長安左門截然不同。朝廷規定:每年各省在秋季以前,必須將平時判處死刑並未立即執行的案件上報京都朝廷的刑部。具體而言,各省上報的案件,首先集中於大清門內西側的千步廊,由刑部會同負責審查案件的官署大理寺等進行審核之後,奏請皇帝裁決。皇帝的裁決亦由天安門送出長安右門,公布於眾,名曰為“秋審”,即將膽敢侵犯"王法"的重犯押出長安右門宣明“正法”。這樣,老百姓將長安右門呼之為“虎門”,顯然好似一比:誰一旦被押入這種虎口,再難生還。
北京舊城改造時,大清門和東西兩側的千步廊,以及長安左門、長安右門,雖然均已被拆除掉,但至今長安街名,仍然是出自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因被保留下來的“長安”二字而得名。
建築布局
千步廊是皇宮前御街兩側的廊廡。具有組織空間和襯托高大的主體建築的作用,造成相當開朗而又主次分明的效果。北宋汴京大內正門宣德樓前御街兩側已設很長的御廊。自金到明清,皇宮前面御街均有“千步廊”。據記載,清代的千步廊,從天安門前到大清門內,東西各有144間,共288間
據文獻記載,東京有三重城,每重城牆之外都有護城壕環繞。外城周19公里,是後周時擴建的;內城即唐汴梁外城,周9公里;宮城是宮室所在地又稱大內,因為是在原來唐朝節度使治所的基礎上發展的, 布局不如唐代恢廓,僅2.5公里周長,規模受到局限。
宮城位於內城的中央稍偏西北,每面各有一座城門。城的四角建有角樓。南面中央的丹鳳門(宣德樓),有五個門洞,門樓兩側有朵樓,自朵樓向南出行廊連闕樓,其平面呈“門”形。出丹鳳門往南是御街,街的兩側建有御廊。御街千步廊制度是宋代宮殿的創造性發展。後來元、明、清的宮殿群均設千步廊金水橋,就是宋的影響。
丹鳳門以內,在宮城南北軸線的南部排列著外朝的主要宮殿(軸線從宣德門到主殿大慶殿,內廷不復保持對稱格局,這些都是氣局不大之處)。最前面的大慶殿寬九間,東西挾屋各五間,是皇帝大朝的地方;其次是常朝紫宸殿。在這軸線的西面,又有與之平行的文德、垂拱二組殿堂,作日朝和宴飲之用。外朝諸殿以北是皇帝的寢宮與內苑,宮城內還有若干官署。內城東北隅有一座大型園林-艮岳,外部西郊有金明池,都是皇帝遊樂的御苑。北宋宮殿的主要殿堂有些是工字殿形式,整個規模雖不如隋唐兩朝宏大,但擴建時曾參照西京(洛陽)唐朝宮殿,所以組群布置既規整,又具有靈活華麗和精巧的特點。工字殿平面,唐代用於官署的廳堂,叫“軸心舍”;宋代宮殿早先由州署子城改建而來,保留了部分原來布局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