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粵繡(廣繡)歷史悠久,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在唐人蘇顎的《杜陽雜編》中便有南海14歲姑娘盧眉娘“工巧無比,能於尺絹繡《法華經》七卷”的記載,至宋代廣繡工藝日臻成熟。到了明代,廣繡已發展為重要的民間手工業之一。明正德九年(1514年),一位葡萄牙商人在廣州購得龍袍繡片,回國獻給國王,得到重賞。廣繡的美名從此傳遍歐洲。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親自倡導成立英國刺繡同業公會,從中國進口絲綢和絲線,加工繡制貴族服飾;英王查理一世倡導讓廣繡藝術傳播英倫三島,被西方學者譽為“中國給西方的禮物”。
清代是廣繡發展的全盛時期。得益於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特殊政策,廣州成為壟斷中西方海路貿易的通商口岸,也成為清代外銷藝術品的生產基地與中轉基地。巨大的海外市場使廣繡行業得到迅猛發展。清乾隆年間,廣州、佛山等地的繡坊、繡莊成行成市,僅廣州就多達50多家,分布在狀元坊、新勝街、沙面一帶,從業人員達3000多人。清光緒年間,廣東省成立工藝局,設繽華藝術學校傳授刺繡等工藝。民國初年,廣繡業出現了專業分工,名師輩出。
文化特徵
作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粵繡(廣繡)工藝自成一家。它針法多變,針步均勻,能巧妙運用針法絲理表現物像的肌理;題材廣泛,色彩豐富,注重光和影的和諧運用;不僅講究刺繡的針法技術,更加注重繡品的藝術效果,講求“功”為“藝”用。人物繡與花鳥繡等是廣繡的特色產品。
依靠對外貿易而興盛起來的粵繡(廣繡),較之蘇繡、湘繡等繡種,更注重繡品的實用性和商品性。早先流傳的一首歌謠唱道:“廣繡廣繡,廣府名流。神功會景,官袍錦袖,荷包繡片,漂洋過埠。賒佬(花佬)繡工,養家餬口,工精藝好,仲靠(還要靠)攬頭(牙人)。若無闊佬,衣食難求。”這段歌謠既道出了粵繡(廣繡)的種類繁多,又暗示了粵繡(廣繡)以市場為導向的產品定位。因外銷的主要市場是歐洲,為了迎合歐洲顧客的審美趣味,粵繡(廣繡)在色彩運用和物象表現上,融入了西洋繪畫的藝術風格,常用濃郁的七彩原色,注重光影變化。
製作工序
粵繡(廣繡)製作工具有繡線、繡針、花架、絲綢底料、搭手竹等,刺繡技法主要有“釘、墊、拼、綴、鋪”五種。廣繡品種齊全,按刺繡材料分,主要有真絲絨繡、金銀線繡、線繡和珠繡四類。廣繡的色彩主要分為兩類,“威彩”以較飽滿的色彩為主調,“淡彩”以三間色為主調,色彩根據刺繡品種而定。
刺繡步驟
1、刺繡的花樣首先定好,用鉛筆、水彩打底,在打底時就要考慮繡法;
2、定繡布。用花架(北方叫繃子)把繡布固定,用針線把繡布縫起,繃緊,以便繡的時候繡布平整花樣不變形;
3、準備各種針、各色絲線,取線,靜心開繡。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粵繡(廣繡)具有極高的技藝價值及文化審美價值,其在傳承傳統刺繡工藝手法特徵的同時具有獨特的地域工藝特徵,並且不斷發展進步。同時,粵繡(廣繡)採用嶺南畫派畫家的畫作,以荔枝、紅棉、花鳥等嶺南特色濃厚的圖案為主要題材,又吸收了西洋畫線條、明暗變化的畫法,作品看起來極富立體感和觀賞性,又善於把寓意吉祥和美好的願望融入其中,表達對生活的追求和熱愛,具有較高的文化審美價值。
傳承狀況
現在隨著老藝人的逝世,一些粵繡絕活已經逐漸失傳,粵繡(廣繡)迫切需要年輕的傳承人。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科學技術迅猛進步的今天,依靠手工技藝出奇制勝的粵繡受到機繡、電腦繡的嚴重衝擊,市場萎縮,生存困難,迫切需要扶持和保護。
傳承人物
陳少芳,女,1938年生。繡藝純熟精細,富有創新性,善於將傳統針法重新組合,創新了絨毛針、竹葉針、短髮針等多種針法,創造了雞冠花繡、園毛動物繡、雛雞繡等多種繡法。並摸索出黑、白、黃皮膚人物繡法和色彩的配搭規律,在現代藝術肖像繡上獨樹一幟。還首創刺繡絲線色彩構成法,拓展了粵繡藝術色彩表現空間。2007年初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代表作品有:《牧羊姑娘》《晨曦》《嶺南錦繡》等。
許熾光,男,1932年生。自幼受家庭薰陶,7歲起跟隨父親許松學習廣繡,在繼承傳統刺繡技藝的基礎上,善於將其他繡種針法和表現技藝運用到廣繡之中,並根據繡畫表現效果的差異而運用不同的針法,其創造的“雞仔針”長於表現質感豐富、毛球絨絨的小雞。從事廣繡50多年,指導並參與創作了一批享譽中外的刺繡藝術精品,其深厚的藝術造詣和創作經驗得到業內的充分肯定與讚揚,被譽為“對針法頗有研究”的藝人。他熱心帶徒授藝,為廣繡藝術的傳承、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保護措施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粵繡(廣繡)代表性傳承人陳少芳編寫《廣繡》一書作為培養年輕學員的教科書,從而打破了完全需要師徒手口相傳的傳統模式,培訓的技術人員不下500人次。
2019年11月12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廣州市文化館(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粵繡(廣繡)”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粵繡(廣繡)”項目保護單位廣州市文化館(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82年,粵繡(廣繡)作品《晨曦》獲得“全國工藝美術百花賽”金杯獎。
1998年,粵繡(廣繡)作品《我愛小雞群》及《馬到功成》獲得“廣東省首屆工藝美術名家名作展”金獎。
2005年,粵繡(廣繡)作品《鳳冠鳥》獲得廣州市工藝美術精品展金獎。
重要展覽
20世紀50年代,梁紀設計,蘇文、朱開、許熾光等多人繡制的《紫荊孔雀》入選掛於北京人民大會堂。
2006年,陳少芳作品《傲視群芳》代表廣繡參加中國“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
2011年8月,“最後的花佬——非遺傳承人廣繡藝術大師許熾光師徒作品展”在二沙島嶺南會展覽館舉行。
2019年4月27日,《巧針彩線畫衣繡裳——順德廣繡展》在晉祠博物館傅山紀念館開展。
2019年8月26日,由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共同主辦,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研究中心、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共荔灣區委宣傳部、中華傳統技藝研究與保護中心共同承辦,中華傳統技藝編輯部、中國傳統工藝協同創新中心、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廣東省工藝美術研究所、廣州市著作權保護中心共同協辦的《廣作華章——廣繡歷史文化與傳承展》在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開幕,這是廣繡首次在北京舉辦專場展覽。
2022年1月22日,廣東省文化館(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成功舉辦節慶“嘆”非遺——非遺年貨墟市,為廣大民眾送上了一場新春文化盛宴。在非遺手工藝區,精美絕倫的非遺手藝品吸引了眾多民眾駐足觀賞,粵繡(廣繡)代表性傳承人現場表演和講解非遺技藝,進一步激發了民眾對非遺項目的興趣及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