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沿革,前身史略,清泉合流,西遷五立,文化傳統,校名由來,百年印信,交大校徽,交大校訓,交大校歌,辦學現狀,交大本部,交大唐校,交大平校,交通大學120周年校慶,西安交通大學120周年校慶公告,上海交通大學120周年校慶公告,西南交通大學120周年校慶公告,北京交通大學120周年校慶公告,傑出校友,
校史沿革 前身史略 南洋公學(1896-1904)
中日甲午戰爭 失敗後,中國進一步淪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陷入了被列強肢解和瓜分的嚴重危機中。就在甲午戰爭前後,為了使中國能夠自強,一些有識之士紛紛提出學習西方和日本開辦新式學堂的構想。
1895年,洋務官員
盛宣懷 秉持著“自強首在儲才,儲才必先興學”的信息,在天津創辦了北洋西學學堂,1896年又到上海創辦了
南洋公學 。
南洋公學是一所官辦民助的新式公立學校,學校經費半由商民(即招商局、電報局)所捐,半由官助,是為公學,清末稱今上海地區為南洋,故學校取名為南洋公學。
公學內設師範、上、中、外4個院,即師範、大學、中學、國小4部分。先設師範院,以造就新學的教師。接著,在師範院內附設高等國小堂。從國小畢業生中依次遞升進入中學。從師範生和中學畢業生中,選拔一批優秀人才,派赴歐、美、日等國大學留學深造,以儘快培養出一批能從事洋務、外交、新學教學的新型高層次人才。
交通大學校史沿革 與此同時,公學還設立了具有高等程度的特班、鐵路班、政治班、商務班等。北洋西學學堂和南洋公學的創設,是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軔,使中國近代
教育 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校——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 ( 1906 - 1921 )
中國的近現代工業在萌芽基礎上有一定的發展,“教育救國”、“工業救國”、“交通救國”思想在一些政界人士和知識階層中盛行。由南洋公學發展而來的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校、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雖在十分困難的環境中仍求得了生存和發展的機會。
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1912-1920年的校門 1907年,
唐文治 擔任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校監督後,連續掌校14年,他將學校改辦成工科,先後設立了鐵路專科、電機專科和鐵路管理科。聘請了一批高質量的中、外教師。在結合中國的實際基礎上,從學制、系科設定、課程設定、教材、教學環節、體育運動等方面,全面地引進國外的先進經驗,直接採用美國
哈佛大學 、
麻省理工學院 等著名大學教科書。使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成為中國南方乃至中國高等工科院校的楷模,形成了近代工業大學的格局。
1912年,由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校演變而來的
南洋大學堂 改隸北京國民政府交通部,更名為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並將鐵路科改為土木科,電機科改為電氣機械科。
1918年3月,學校又增設鐵路管理科,這是中國設立此科之開端,開創了工管結合的先河。
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 —中國第一所本科學府 (1896-1900)
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王文韶 以《奏為擬設立鐵路學堂所需經費在火車腳價等項下酌加套用事》為題上奏
光緒帝 設立鐵路官學堂,後經光緒帝御筆朱批“該衙門知道”,在津榆鐵路總局(北洋鐵路總局)創辦了中國第一所鐵路學堂——
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 (英文名稱為Imperial Chinese Railway College,即中華帝國鐵道學院)。
吳調卿 以津榆鐵路總局總辦的身份兼任鐵路學堂第一任總辦(校長)。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是中國現代第一所本科學府。
1896年11月20日,北洋鐵路總局在上海《申報》上刊登《鐵路學堂告白》,開始招生。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山海關淪陷,學堂教學被迫中輟。
郵傳部唐山路礦學堂(1905-1912)
1905年,因鐵路建設人才匱乏及山海關鐵路學堂卓越的辦學成績,
山海關 內外鐵路總局籌備恢復學堂,遂選址唐山復校,改名為唐山鐵路學堂。1906年,增設礦科,學堂名稱為“山海關內外路礦學堂”。1906年8月初,學堂在天津,上海,香港等地主要報紙刊登招生信息,開始招生。
1908年,學堂由清政府郵傳部直轄,更名為郵傳部
唐山路礦學堂 。
唐山工業專門學校(1912-1921)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清政府的郵傳部被民國政府交通部取代,學堂歸交通部直轄,學校更名為交通部唐山鐵路學校。1913年,學校奉教育部、交通部令,更名為唐山工業專門學校。
教育總長范源濂親筆題寫的“竢實揚華”匾 1916年,教育部組織全國專門以上學校評比,唐山工業專門學校獲得第一,教育總長
范源濂 手書“竢實揚華”匾額一方以為獎勵。
1919年,學校校友會正式成立,時任校長
章宗元 及“中國近代工程之父”
詹天佑 等被推舉為理事。
主張創辦人:曾鯤化 郵傳部鐵路管理傳習所(1909-1911)
清宣統元年(1909年),郵傳部司員
曾鯤化 經過十餘月的考察後,起草《上郵傳部創辦鐵路管理學堂書》,文中提倡路政、培育鐵路管理人才,並極力主張創辦鐵路管理學校。同年,經郵傳部尚書
徐世昌 上奏清廷批准,於北京
府右街 創辦了“鐵路管理傳習所”,此為北京交大創校之始,為中國第一所管理學校。次年,為加強郵電事業增設郵電班,學校更名為“交通傳習所”,此為中國電信工程之始。
交通部交通傳習所(1912-1916)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學校改隸交通部,更名為“交通部交通傳習所”,增設電氣工程、有線電、無線電等科,開創了中國培養通信人才的先河,後來又成立了電信系,這裡走出了
簡水生 院士、黃宏嘉院士等一大批知名學者。鐵路與電信工程,及英文、法文各班為北平交通大學之初基。民國凡行車、管理,以及會計、材料人才,以交大北平成就為最多。
交通部北京鐵路管理學校和北京郵電學校(1917-1921)
1917年,交通部就原有各班,充實課程,並依鐵路、郵電的不同,將學校改組為“北京鐵路管理學校”和“北京郵電學校”。
1921年,時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的
葉恭綽 令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北京鐵路管理學校和北京郵電學校、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四所學校合併,定名為“交通大學”,下設京、滬、唐三校,學校更名為“交通大學北京學校”。他提出按歐美教育制度辦學,設立了董事會兼任校長。
學校曾培養出中國第一個無線電台創建人
劉瀚 、中國第一台大馬力蒸汽機設計者
應尚才 ,以及中國現代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
鄭振鐸 、中國第一本鐵路運輸專著作者
金士宣 、中國鐵路運輸經濟學科的開創者許靖、中國最早的四大會計師之一
楊汝梅 等一大批傑出人才,“東京審判”擔任首席檢察官的
向哲浚 、中國著名的經濟學家人口學家
馬寅初 等都曾在該校任教。
清泉合流 1920年12月,
葉恭綽 向國務院會議提交《閣議創辦交通大學提案文》,提議“擬以上海、唐山、北京四校,合併為
交通大學 "。提案經國務會議討論,決議照辦。1920年12月21日,葉恭綽再向
徐世昌 大總統提交《統一交通教育計畫呈文》,呈文提議,為統一學制起見,將交通部部屬的4所學校“列為大學分科,而以大學總其成,名曰:交通大學。”呈文獲得總統批准。
1921年,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北京郵電學校和北京鐵路管理學校合併改組為交通大學,總辦事處設在北京。
其中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定名為交通大學上海學校,並在全國率先成立董事會,校長亦由董事會選舉產生,葉恭綽當選為校長,
張鑄 為滬校主任,
凌鴻勛 和
張廷金 為副主任,學校在原有電機科外又增設了機械科。
唐山工業專門學校 定名為交通大學唐山學校。北京郵電學校和北京鐵路管理學校定名為交通大學北京分校。
1922年秋,因北洋政府派系糾紛,交通大學存在不足一年即解體。
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學
1922年6月,交通大學上海學校更名為交通部南洋大學。1926年初,中共南洋大學黨團支部建立,中國共產黨在學校的影響不斷擴大,學生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愛校鬥爭開展。由於政局多變,學校人事變動頻繁,籌措經費困難,給辦學帶來了極大困難。儘管如此,學校於1926年6月設立了中國大學第一個科研機構——工業研究所。1927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接管交通部南洋大學,改名為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學。
交通部第二交通大學
1922年,交通部改組交通大學,交通大學唐山學校更名為交通部唐山大學。
1928年2月,北洋政府交通部指令交通部唐山大學改名
唐山交通大學 。同年6月,國民政府宣布南北統一,唐山交通大學改稱交通部第二交通大學。
交通部第三交通大學
1922年5月,因
北洋政府 派系糾紛,葉被迫離職,交通大學存在不足一年即解體。
1923年,學校更名為“北京交通大學”。
1928年,
南京國民政府 取代北洋政府,北京更名為北平,6月,學校更名為“交通部第三交通大學”。
1928年10月,南京國民政府改組,增設鐵道部。學校移歸鐵道部管轄,將設在上海、唐山、北平三處的交通大學各學院合併,統稱鐵道部交通大學,分上海本部、唐山土木工程學院和北平交通管理學院。
中國交通大學
1928年11月,交通大學唐山土木工程學院更名為
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 。1937年“七七事變”後,該校
校園被日軍占領。在全校師生、校友的努力下,學校於年底在湖南湘潭復校。1938年3月,教育部指令,交通大學北平交通管理學院暫行併入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5月,學校遷往湖南湘鄉楊家灘。 1938年,武漢淪陷,舉校再次被迫西遷。1939年,學校在貴州平越古城(今福泉市)複課。1941年7月,教育部下令將學校校名改為國立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北平鐵道管理學院。由於此校名在校內引起爭議,1942年1月,教育部更改前令,組建
國立交通大學貴州分校 ,下設唐山工程學院和北平鐵道管理學院。 1944年11月,日軍攻占貴州獨山,學校被迫再次遷校到四川璧山辦學。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8月,接教育部令,學校更名為國立唐山工學院,歸教育部直轄,遷回唐山原址辦學。1949年,新中國成立,學校由中央軍委鐵道部接管,組建
中國交通大學 ,本部在北京東交民巷34號,下設唐山工學院和北京鐵道管理學院,學校更名為
中國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 。
國立交通大學
1937年7月7日,
盧溝橋事變 爆發,抗日戰爭開始。上海淪陷後,校園被日寇占領,學校被迫遷入法租界上課,最終仍落入日偽政權控制。由於校友積極倡導和戰時對工程技術人才的急需;1940年11月,交通大學分校在重慶小龍坎建立;1942年8月,在重慶九龍坡建立了交通大學本部,且重慶商船專科學校併入交大。
交通大學(上海本部)(1928-1942) 1945年10月,抗戰勝利後,重慶交大總校師生分批覆員上海。
國立交通大學(1946—1949) 1946年,國民黨挑起內戰,滬校與渝校會合,增設電信管理、電信技術兩專修科。廣大師生投入到反對內戰的鬥爭之中。在通貨膨脹、經濟困難與白色恐怖之中,學校仍堅持改進教學,並增設電信管理、電信技術兩專修科。截至1949年1月,交大設有理、工、管理3個學院18個學系,2個專修科,1個研究所。1949年5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上海,並於同年6月15日接管交通大學。
西遷五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新中國建立後,交通大學師生員工投入各項運動。在院系調整中,交通大學由原來的理、工、管三學院改變為以機、電、船為主的重工業大學,調出了大量系科,為新中國建立一批新的高等學校作出了貢獻。為適應形勢和社會主義建設布局的需要,根據國務院決定,1956年交通大學內遷西安,史稱
交通大學西遷 ,並由此誕生了交通大學
西遷精神 。1957年,國務院根據交通大學內部實際情況和西安上海兩地的需要,決定交通大學分設西安、上海兩部分,實行統一領導。之後,大部分系、專業和師生陸續遷至西安。
交通大學校牌隨校西遷,運來西安新校區。 1959年7月,國務院決定將交通大學西安、上海兩部分分離成為兩所學校,作為主體的交通大學西安部分定名為
西安交通大學 ,原交通大學校長
彭康 改任西安交通大學校長;剩餘的交通大學上海部分,則在與另一所學校合作之後改名為
上海交通大學 。此即標誌著交通大學的建制被撤銷。
1950年8月,
中國交通大學 唐山工學院更名為北方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1952年,北方交通大學校部撤銷,京唐兩院獨立,學校改稱
唐山鐵道學院 ,隨後全國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該校採礦、冶金、化工、建築、水利、通訊等系(組)師生調整到外校。1964年9月,根據中共中央建設大三線的精神,鐵道部決定將
唐山鐵道學院 遷至四川峨眉。1972年,學校更名為
西南交通大學 ,1989年定址成都。
毛澤東主席為北方交通大學(今西南交大、北京交大)題寫校名。 1950年8月,中國交通大學北京管理學院改稱北方交通大學北京鐵道管理學院,1952年,北方交通大學撤銷,京唐兩院獨立,學校改稱北京鐵道學院。1956年,學校新建恢復了鐵道建築(土木)系、鐵道機械系、電氣化工程系和套用理學系。1970年恢復“北方交通大學”校名。2000年與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由鐵道部劃轉教育部直屬管理。2003年恢復使用“北京交通大學”校名。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後,交通大學部分校友遷至台灣,之後在台灣新竹“復校”,這就是
新竹交通大學 。1958年,交大在台校友成立國立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1967年,電子研究所改制為工學院。1979年,恢復校名為“
國立交通大學 ”(新竹交通大學)。
文化傳統 校名由來 交通大學的“
交通 ”一詞,源於
中華民國 時期學校曾隸屬
交通部 。
1952年5月8日,交通大學淩鴻勛老校長解釋“交通”二字含義。 2010年前後,為對標
清華大學 “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校訓(《
周易 》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方才出現了“交通”源自《
易經 》的“天地交而萬物通”的新說法,成為了
後來居上 的新穎解釋。
一方面民國交通部的職能既包括公營事業、路政等”有形之交通“,亦包括通商、對外交流、郵政、電信、旅遊之“無形交通”;另一方面《易經》之“交通”包舉宇內八方、古往今來。這兩種意向的“交通”都暗示著交通大學是一所綜合性大學,交大滬校(今西安、上海、新竹交大)建校之初的辦學定位是培養”商法政經“人才,與北洋大學堂之“專工”形成“互補之勢”;唐山交大(今西南交大)“尤善礦冶”,也培養出了許多著名的材料、數學、經濟學、物侯學、地質學專家和航空航天工程師。
交通大學校名最早出現於1920年12月,時交通部提議將主管四校合併籌組“交通大學”。1921年8月1日,交通大學合組成立。但早在1918年,葉恭綽遠赴歐美、
日本 等國考察實業和文化教育。美國的實業教育、德國的職業教育、法國的分科設系,這些成功的教育典範使他感觸不已。他認識到學校的任務是要精研學術,培養人才,輔佐實業發展。反觀中國教育,學理與實用脫離,學非所用,教授方法亦不合世界潮流。
當時,交通部下轄專門學校四所:上海、唐山各有工業專門學校一所,北京有鐵路管理學校和郵電學校兩所。其中,上海辦校歷史悠久,規模較大,程度較高,學科也最多,有土木、電機、鐵道管理三個專業,學制均為四年。不過,葉恭綽有這樣一個疑問:“各校歷史悠久,成績甚佳,尤其是上海、唐山兩校,程度已於歐美同類大學的一、二年級相當,何以所出人才究不敷用?”心存疑惑,葉恭綽於是派員分赴各校,進行實地調查,發覺所屬學校存在著不少需要改進之處。
組織管理上,四所學校散居各處,各自為政,缺乏明晰劃一的組織系統;專業設定不合理,有的專業各校重複設定,有的專業各校都沒有,造成有限辦學資源的浪費;學科程度上,四校均為高等專門性質,實際程度卻不齊,
上海 、
唐山 兩校已經達到本科水平,然而從四校總體水平來看尚未達到大學本科水平,難以培養出高深技術人才;實習安排上,實習階段如何支配,與教學內容如何呼應,實習機關如何分派與管理,都需要有統一機構進行調度。
以上諸多弊端,阻礙著人才的培養。鑒於此,葉恭綽決心對四校進行根本的整頓。他接受交通部技正鐘秉峰(1911年該校電機科首屆畢業生)的建議,將四校合併,增加經費,改善管理,提升辦學層次,組成一所培養高級人才的“交通大學”。
1920年12月,葉恭綽向國務院會議提交《閣議創辦交通大學提案文》,提議“擬以上海、唐山、北京四校,合併為交通大學"。提案經國務會議討論,決議照辦。1920年12月21日,葉恭綽再向
徐世昌 大總統提交《統一交通教育計畫呈文》,呈文提議,為統一學制起見,將交通部部屬的4所學校“列為大學分科,而以大學總其成,名曰:交通大學。”呈文獲得總統批准。
12月底,交通大學籌備處成立,葉恭綽責成交通次長
徐世章 負責籌備事宜。次年1月,籌備處擬定出《交通大學大綱》,經葉恭綽呈準後正式公布。大綱共14章38節,第一章第一節規定:“本大學定名為交通大學。”
經過數月籌備,交通大學於1921年8月1日正式成立,對外稱交通大學,英文名稱是:Chiao Tung University ,“交通大學”校名由此啟用。
百年印信 交大校徽 1926年1月23日,南洋大學校長凌鴻勛 簽名發出通告,確定校徽。 1926年1月23日,
凌鴻勛 校長通告公布校徽云:“為通告事,校徽所以表揚學校性質,與精神關係至重。上年以該校校徽,亟應明定,曾經徵求式樣,並交由教務會議推定委員會審查。茲經參照原式,重行指定,合亟公布,作為該校校徽。下學期起,一律採用,特此通告。”
1926年確定的交通大學校徽原稿(西安交大檔案館歷史檔案) 1930 年交大校徽 1930年,交大啟用“精勤、敦篤、果毅、忠恕”新校徽。該校徽套用未久,但校徽頂部
篆書 “交通大學”四字為今
西安交大 、上海交大所沿用。
1933年,《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及鐵道展覽會參觀指南》封面的校徽。 1930年代交大校徽 20世紀30年代,交大回歸“鐵砧、鐵錘、書籍”樣校徽,其後以此為定製。
1930年代交通大學校徽 1940年代交大校徽 從20世紀40年代起,交大數次在1926年版的校徽基礎上對其進行美化修飾,並持續將“鐵砧、鐵錘、書籍”圖案形象予以固化。
1940年代交通大學校徽 西南交通大學 校徽不同於其他脈系。是在1935年李汶教授設計的校徽基礎上演變而來。校徽成盾牌狀,左上角是地質錘,右上角是“唐山”字樣和鐵軌,左下角是荒地上的兩棵大樹,右下角為水準儀。體現了西南交通大學作為一所理工科高校特點。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 )
交大校訓 1909年(宣統元年),學校頒布校訓及其解釋,校訓為四個字,即:
勤,儉,敬,信 。
“精勤求學 敦篤勵志 果毅力行 忠恕任事”——交大校訓 1933年4月9日,交大三日刊社出版《國立交通大學工業鐵道展覽會特刊》(第11號)。在有關這次展覽會的新聞報導里,提到文治堂講壇上懸掛的校訓,即:精勤,敦篤,果毅,忠恕 。與宣統時代的校訓在表述上有了差別。遺憾的是,尚難確定這則校訓是什麼時候頒布的。
在1937年6月編印的《交通大學一覽》上,人們看到新的校訓,即: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將“1933年校訓”的4個詞語擴充為8個詞語,即增添了“求學,勵志,力行,任事”4個詞語。這8個詞語既有獨立的思想內涵,又有著密切的聯繫,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
精勤求學
精勤 :指專心勤勉。《後漢書·馮勤傳》:“以圖議軍糧,在事精勤。遂見親識。”南朝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術解》:“郗愔(yin)信道,甚精勤。”求學:求--探索,尋找;學--學問、學業。求學意為探求學問。《朱熹·中庸章句集注》於“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下注中引述“
程子 曰:五者廢其一,非學也。”校訓旨在培養學生如何做學問,養成勤奮學習的品行,完善知識結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慎于思考,明辨是非;學無止境,終生不輟;理論聯繫實際,學以致用。
敦篤勵志
敦篤 :指敦厚篤實。《左傳·成公十三年》:“勤禮莫如致敬,盡力莫如敦篤。”敦厚:誠樸寬厚。《禮記·經解》:“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篤實:純厚樸實,忠誠老實,踏實實在。《易·大畜》:“大畜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
韓愈 《獨孤府君墓志銘》:“憲公躬孝、踐行、篤實,而辯於文。”勵志:指集中心思致力於某種事業。
班固 《白虎通·諫諍》:“勵志忘生,為君不避喪生。”《舊唐書·李渤傳》:“渤恥其家污,堅苦不仕,勵志於文學,隱於嵩山,以讀書業文為事。” 校訓旨在培養學生具有敦厚誠信的品德,吃苦耐勞、創新、實幹的社會責任感,成就大事的志向。
果毅力行
果毅 :指果敢堅毅。《書·泰誓下》:“爾眾士,其尚迪果毅,以登乃辟。”孔穎達疏:“果為果敢,毅為強決……皆言其心不猶豫也。”力行:一是指竭力而行。孔傳:“行無法度,竭日不足,故曰力行。”二是指努力實踐。《禮記·中庸》:“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論語 》:“言必信,行必果。”信--誠實,言之有實;果--必行。儒家認為篤志力行、專心一意地去實踐是與好學、知恥、誠實、守信相連的。校訓旨在培養學生果斷堅毅、言行一致的品德,包括敢於改革創新,敢於拼搏,敢做敢為,戰勝困難,不怕曲折,鍥而不捨,扎紮實實,兢兢業業的事業心。
忠恕任事
忠恕 :是儒家倫理道德的基本範疇。忠--盡心為人,盡力為人謀;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論語·里仁》記載曾子評價孔子時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朱熹 《集注》:“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違道不遠是也。”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態度對待人,是“仁”的具體運用,作為貫通孔子學說的核心內容,忠恕成為儒家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原則之一。任事:有多種解釋,與校訓貼切的解釋有二:一是稱職,勝任所擔當的職責;二是頂事、頂用。北魏
賈思勰 《
齊民要術 》:“造酒法:用黍米。曲一斗,殺米一石。秫米令酒薄,不任事。”石聲漢註:“任事,頂事。”校訓旨在培養學生具有坦蕩胸懷,盡心為人、仁者愛人的品德,具有自信心、責任心、競爭力、團隊合作精神,樹立為“民族得中興”的人生觀、價值觀,以“為世界之光(為世界添光彩)”的業績來證明自己能夠勝任各種挑戰性的工作。
若從時間的角度來進行分析,可以看出,1933年校訓“精勤,敦篤,果毅,忠恕”立足於教導“如何做人”。1937年校訓在繼承1933年校訓“如何做人”的基礎上,提出“求學,勵志,力行,任事”,增添了“如何做事”的內容。用稍後公布的《校歌》來注釋《校訓》,就是要求作為一名交大人,做人永遠要謙虛勤勉,忠誠老實,果敢堅毅,寬厚愛人,心理健康,掌握與人相處的藝術;做事要永遠“求學”不止,追求“真理之花”、“性靈泉源”,煉就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通過不斷積累“實學”來“培國本”;要以“民族得中興”、“為世界之光”的遠大目標來“勵志”,既有世界眼光、國際意識,又能辨別是非,保護和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保持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以“青年之模楷”、“鼓舞群倫(群倫:同類)”、“英俊濟蹌,經營四方”的理念,在科學、藝術、實業等領域,以實幹、苦幹、巧幹的業績來身體“力行”與任事“。
李嵐清同志贈西南交大校訓 交大校歌 交通大學自1896年創辦以來,受形勢變化與隸屬關係的影響,學校多次更名,因而歷史上也創作和吟唱過多首校歌。譬如,1897年有南洋公學師範院院歌--《警醒歌》,1909年有《郵傳部高等實業學堂校歌》,1915年有《南洋大學堂校歌》,1926年有《交通部南洋大學校歌》,抗日戰爭時期又創作了新的《國立交通大學校歌》。以上校歌,除1915年的校歌是對1909年的校歌歌詞稍作修改之外,還未出現過完全採用、傳唱前校歌的先例。
《國立交通大學校歌》 “美哉吾校,真理之花,青年之模楷,邦國之榮華,校旗飄揚,與日俱長,為世界之光,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鼓舞群倫,啟發我睿智,激勵我熱忱, 英俊濟蹌,經營四方,為世界之光,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性靈泉源,科學之奧府,藝術之林園, 實業擴張,進步無疆,為世界之光,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燦爛文明,實學培國本,民族得中興, 宇土茫茫,山高水長,為世界之光,為世界之光。”
《國立交通大學校歌》 《國立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院歌》 吳稚暉撰 翳唐山,靈秀鐘;我學院,聲譽隆。灌輸文化尚交通。 習礦冶,土木工,窺學術,貫西中,相期同造最高峰。 璨兮如金在熔,璀兮如玉相攻。桃濃李郁,廣座被春風。 宜誠篤,宜勤樸,基礎堅,事功崇。文軌車書郅大同。 璨兮如金在熔,璀兮如玉相攻。桃濃李郁,廣座被春風。 宜誠篤,宜勤樸,基礎堅,事功崇。文軌車書郅大同。
唐山工程學院院歌 《北平鐵道管理學院院歌》 梁啟勛詞 平疇寥廓兮奠邦基,大陸關河萬里。 農產富饒兮庶物繁,懋遷賴吾曹綜理。 樂同軌之相交織兮,馳驟遍中原大地。 河山險阻,關塞莊嚴,固吾圉,男兒事。 歡娛當此際,青梅竹馬,數年華遠大相期。 美哉我平院,山林隱城市,有珊瑚玉樹交枝。 美哉交大,筦國家流通之機;美哉交大,看縱橫宇內飛馳!
(資料來源:)
辦學現狀 交大本部 南洋公學創立後,如同當時的政府變遷一樣幾經易名,甚至曾一度叫上海工業專門學校,直到上世紀十年代後期才有了個比較亮響的名字——
南洋公學 。
1946年上學期,江澤民從上海臨時大學補習班轉學交大電機系。 可是好景不長,二十年代後,國民黨政府為了加強交通建設和教育,把當時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即現西南交通大學的前身)、北平郵政學校(即現北京交通大學的前身)、聯合起來成立了國立交通大學,歸交通部管轄。本部設在上海,依次稱第一、第二、第三交通大學,後兩所後來又稱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和北平工學院。
最早在南洋公學時期,交大是具有很好的人文教育基礎的。學校設立了一個南洋公學特班,班主任是時任教育總長的中華民國元勛
蔡元培 。該班培養了不少人很有名氣的人文藝術方面的人才,撼動中國近代書畫藝術文化的
李叔同 (
弘一法師 )就是其中之一。
當時中國大多文藝名流都來交大進修,如同今天的上海交大的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一樣。當初在上海失意落魄的
蔡鍔 將軍在紅顏知己
小鳳仙 的勸說下也來到南洋公學修讀並得到了學位證書。
而在南洋大學時期,學校的人文氣氛在中國大學界可謂是空前強盛。因為時任校長的唐文治是前清翰林進士,當時國內鼎鼎有名的國學大師。並且,唐文治校長在任期間,為日後交大的飛躍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唐文治校長的“發展工科和管理科”的治校理念,直接影響到後來交大的發展趨勢。唐校長還提出了一直被交大人秉為“真理”的“第一等人才觀”,成為歷代交大人的最高追求目標。
到了交通大學時期,因為對於理工管理科的強化教育,文科基本消失殆盡。有名的校友
鄒韜奮 ,在交大讀土木時由於交大理工科要求嚴格,讀得半夜吐血,讀不下去,只好轉學到
聖約翰大學 去攻讀新聞學了。交大當時教學用的全是
麻省理工學院 的原版教材,被世人敬稱為“東方的MIT”。交大校友,中國最偉大的科學家錢學森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時,在與母校交通大學的教授通信時,激動地說道,這裡的教材都是我原來在交通大學的上課講義,原來交通大學把MIT搬到了中國。
南京大學校史館展示的江澤民交通大學畢業照 交大除了理工科外,三四十年代逐漸興辦了管理學院,成為中國第一個開辦財會、管理等專業的大學,解放後被院系調整,為加強
復旦大學 、
上海財經大學 的實力而調離合併。當時交大在人文方面的大師級人物、中國近代傳記文學始祖的
朱東潤 教授也被分配復旦大學。
因為叫交通大學,
唐文治 校長確定校慶的時候,取自交通是為了“四通八達”的意思。
交大一直以來的辦學思路是建成東方的MIT,當時的交大的老師大部分是留美博士,水平非常高,如機械系
朱物華 ,冶金系
周志宏 是
哈佛大學 博士,數學系
張鐘俊 是麻省理工學院博士,還有凌鴻勛,
鐘兆琳 ,
王之卓 等,不勝枚舉。
1959年9月18日錢學森訪問母校。 當年的國立交通大學用的大都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原版教材,要求非常嚴格,有硬性的不及格率,能進交大都是千里挑一。錢學森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時,發現許多東西跟在交大學的一模一樣,要求免修得到批准;茅以升從交大唐山工學院畢業去美國
康奈爾大學 時,由於學習特別優秀,名列第一,校方決定從此對中國交通大學的留學生免試入學;王安去哈佛時,由於抗戰沒有帶交大畢業證書和成績單,哈佛大學知道是交大畢業的,決定破格錄取。因為之前去哈佛的交大學生都非常優秀,交大當時不僅在美國而且在全世界都是極具知名度的。
由於二三十年代交大名校長治校有方,交大在國內享有盛譽,成為有志於工程的學子的最高學府。在抗戰前交大達到了歷史上最輝煌的頂點。交大則是專注工程、管理類,是工程方面的最高學府。當時交大南有交通大學上海本部,擅長機電類;北有交大唐山工學院,執全國土木之牛耳,交相輝映。
返回上海後交大逐漸恢復元氣。在四年內戰中交大基本沒有受太大影響,但交大學生也不再耽於書本,開始積極參加政治運動,用血的代價鑄就了當時上海的“紅色堡壘”。當時交大學生具有較強的政治意識,不少當時學生後來也因此成為了政治活動家,比如
江澤民 、
汪道涵 、
丁關根 等。解放戰爭後期,國民黨敗局已定,開始把交大的一些名教授帶去台灣,如
凌鴻勛 、
李熙謀 等,正是他們後來在台灣“恢復”了交通大學(即今
新竹交通大學 ),已經是亞洲知名學府。
1989年9月1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學長回母校看望師生員工。 交通大學在迎來解放曙光的同時,也迎來了史無前例的高校調整。解放時的王之卓校長被調往
武漢測繪學院 (後併入武漢大學)。解放後的負責人開始是
李培南 ,再後是彭康,前者是二野軍隊南下幹部,後者是研究
馬克思主義 的學者,也是共產黨幹部。解放前後學校總體保持平穩過渡,實力依然很強,繼續保持“北清華、南交大”的均衡局面。
到了一九五二年,由於中央實行對蘇聯一邊倒的政策,在教育上也採用蘇聯單科分類別大學模式,在全國範圍內進行第一次校院大調整。在當時的幾所頂尖大學中,
北京大學 、
清華大學 由於位於首都,得於重點加強,從全國各大學抽調精英壯大實力,成為院校調整的受益者。
2009年7月2日,江澤民第四次走進母校看望老師蔣大宗教授。 當然交大也從外面調入了一些工科力量,但除了造船得到同濟大學支援得到加強外,其它都是被撤掉的上海二流大學的專業併入。後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院長
徐匡迪 在上海交大
211工程 中預審中也指出“復旦是院校調整的最大受益者,而交大則是最大的受害者”。
1959年7月,國務院決定將交通大學西安、上海兩部分分離成為兩所學校,主體西遷後的交通大學(西安部分)定名為
西安交通大學 ,原交通大學校長
彭康 改任西安交通大學校長;而剩餘的交通大學上海部分,則在與另一所學校合作後改名為
上海交通大學 。
西安交通大學校徽 上海交通大學 交大唐校 西南交通大學曾多次更名,但人們耳熟能詳的仍稱為“唐山交通大學”。
1896年5月,中國第一所鐵路高等學府“
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 ”肇建,它就是後來蜚聲中外的唐山交通大學前身。
1905年10月學校遷址唐山,定名為
唐山路礦學堂 。這所學校的創辦,使唐山與中國近現代交通史緊密聯繫在一起,為唐山成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搖籃提供了人力資源保障。
1912年9月,孫中山先生蒞臨該校視察,發表了“革命需要武裝、建設兩路大軍”的著名演說。唐山交大比照美國
康乃爾大學 模式辦學,1916屆畢業生茅以升在
康乃爾大學 的優異考試成績,為所有唐山交大學子獲取了免試入學攻讀研究生的資格,從此唐山交大在國際聲名鵲起,被譽為“東方康乃爾”。
1916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在北京舉辦全國74所高等學校作業成績展覽評比,該校以94分的優異成績榮獲全國第一名。12月,該校榮獲教育部優等獎狀,授予“竢實揚華”匾額一方,自此“竢實揚華、自強不息 ”成為唐山交大精神,同時也成為唐山人文精神的寶貴歷史財富。
1934年全國8個公費留美名額,除清華大學考取1名外,其餘7名全部被唐山交大畢業生囊括。
1937-1945年抗戰階段,先後在湖南湘潭及楊家灘、貴州平越、重慶等地複課。
1946年,重歸故里--唐山。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同志親筆題寫校名。50年代,該校提出並指導建成了中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寶成鐵路,先後參與設計建造了武漢、南京長江大橋,成渝、蘭新、成昆鐵路等重大工程項目。
1972年該校遷至四川更名
西南交通大學 ,在唐山設留守處(現光明南里唐山辦事處)。
西南交通大學 唐山交通大學是培養中國近現代發展史名人的搖籃,其學子創造了上百項全國第一。學校英才輩出,先後培養出73名國內外著名院士,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37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9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雙院士4名、中央研究院院士6名、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3名、英國皇家建築學院院士2名、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名,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1名。
茅以升 、
竺可楨 、
林同炎 、
楊杏佛 、
黃萬里 等學生的名字足以讓其無比自豪。該校學生
莊俊 主持設計建造了清華學堂。
唐山交通大學 是中國著名大學(研究院)的淵藪,孕育了多所親緣高校。1926年,唐山交通大學在遼寧錦縣建立分校,後獨立成為
東北大學 ;1948年部分教授、專家幫助組建了解放軍工程兵學院(現
石家莊鐵道學院 );1950年3月,鐵道部鐵道技術研究所在該校成立,後遷至北京,現已成為鐵道部科學研究院。1952年下半年,唐山交通大學部分教授、專家支援組建
中國科學院 ;建築系、化學工程系調整到
天津大學 ;礦冶系調整到新組建的北京鋼鐵學院(
北京科技大學 的前身);採礦系調整到北京地質學院(
中國地質大學 的前身)和北京礦業學院(
中國礦業大學 的前身);電信系調整到北京鐵道學院(
北京交通大學 )電機系電訊組調整到原
哈爾濱鐵道學院 ;土木系水利組調整到
清華大學 ,並部分支援了
河海大學 。1958年抽調師資組建了蘭州分校(現
蘭州交通大學 ),同年,又與煤炭部、天津大學一起組建了唐山礦冶學院(現
華北理工大學 )。
交大平校 清宣統元年(1909年),郵傳部司員
曾鯤化 提倡路政、培育鐵路管理人才,極力主張創辦鐵路管理學校。同年,尚書
徐世昌 創辦了“鐵路管理傳習所”,此為北京交通大學創校之始,為中國第一所鐵路管理學校。
1910年,為加強郵電事業,學校增設郵電班,並更名為“交通傳習所”,成為中國電信工程之始。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學校改隸交通部,並變更校名為“交通部交通傳習所”。民國凡行車、管理,以及會計、材料人才,以交大北平成就為最多。
交通大學120周年校慶 交通大學2016年迎來120周年華誕,海峽兩岸五所交通大學將共同開展120周年校慶紀念活動,合力打造“交通大學文化”。屆時中國郵政將發行
《交通大學建校一百二十周年》紀念郵票 ,一套一枚。
西安交通大學120周年校慶公告 2016年4月8日,
西安交通大學 將迎來建校120周年暨遷校60周年,這既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歷史時刻,也是交大人承揚傳統,開創未來,實現
中國夢 、交大夢的嶄新起點。全校師生員工和廣大校友正翹首以待,並衷心期盼海內外各界人士熱忱關注,共襄盛舉。
“風雲兩甲子 弦歌三世紀” 交通大學建校120周年校慶 風雲兩甲子,弦歌三世紀,西安交通大學的120年,與國家民族的命運血脈相連。1896年,甲午炮聲猶在耳際,興學自強濤飛浪急。號角起而大學立,中國人自行創辦的高等學府
南洋公學 ,宣告了新學勃興和新思潮的湧起。1921年學校命名交通大學,堅守“實學固國本,民族得中興”崇高理想,理工管三足鼎立而工文並重,以“起點高、基礎厚、要求嚴、重實踐”的鮮明特色,執高等工程教育之牛耳。1955年,國務院決定交通大學由上海內遷西安,在調整工業發展布局和文化建設格局、實施西部大開發中承擔重大責任。1956年,交通大學遷校師生在西安首次舉行開學典禮。1957年,交通大學大部分系科專業、師資力量和圖書設備遷至西安。1959年,交通大學西安部分命名為西安交通大學。2000年,經國務院批准,西安交通大學與西安醫科大學、陝西財經學院合併,組成新的西安交通大學。
“宇土茫茫,山高水長,
為世界之光 !”“校旗飄揚,與日俱長,為世界之光!”從早年一直傳唱到今天的校歌,表達了一代代師生員工的共同意志和澎湃心聲。西安交通大學的120年,是肩負使命開拓奮進的兩甲子,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鬥的崢嶸歲月。“愛國愛校、追求真理、勤奮踏實、艱苦樸素”的精神風範,“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行為準則,陶冶了交大人的品格,鞭策師生員工不辱使命,奮力前行。
飲水思源 ,繼往開來。回顧建校120周年暨遷校60周年曆程,總結跨越三世紀以來的探索與實踐,進一步弘揚老交大傳統和西遷精神,傳承前輩教育思想和優良校園文化,對於凝聚校內外智慧和力量,深化改革,加快創新,固本開納,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學術研究水平,不斷增強服務社會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早日實現創建
世界一流大學 的交大夢,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為此,西安交通大學120周年校慶活動於公告之日全面展開,圍繞學校的歷史文化、辦學實力、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交大名師、教育理念等方面,全方位展現交大120年發展歷程中的輝煌歲月、文化底蘊、發展成就。校慶活動主要包括慶典大會、“大師在交大”系列學術活動、校友返校紀念大會、校園紀念建築落成典禮、
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 破土建設、知名大學校長峰會、各類校慶展覽、校史書籍出版及影視作品發行,以及其他相關校園文化活動等。
衷心感謝社會各界和廣大校友長期以來對西安交通大學的關心和支持,2016年,讓我們再度相聚古都西安,重返菁菁校園,重溫時光,聚首暢談,感懷今日之交大,共築明日之輝煌!
上海交通大學120周年校慶公告 天地交通,代序春秋,擷日月之澄光,弦歌不輟;南洋肇興,北冥致遠,毓精英之標秀,爝火永輝。重熙累績,飲水思源,逢雙甲子誕辰,恭迎校慶;彰往考來,發揚踔厲,賡三世紀跨越,崇樹風徽。
上海交通大學,底蘊深厚,源遠流長。一八九六年,盛公宣懷舉持“自強首在儲才,儲才必先興學”之宏綱,力克時艱,始創“南洋公學”。二十世紀初,著名教育家唐文治執掌校務,首開中國電機、航海、管理等學科高等教育之先河,既而向知名工科學府演化,敦尚“第一等”學問、事業、人才、品行之引章,精勤進取,篤行不倦。及至一九二一年,正式更名“交通大學”,遂組建機械、航空、鐵路、汽車、造船、紡織、水利諸專業,著稱以民族工業教育之脊樑。新中國成立後,應勢之需,歷經調整,學科遍布九域,開枝散葉,惠澤八方。從自改革開放,勵精圖治,銳意進取,啟中美高等教育交流之門,儔國家重點建設高校之列。新世紀初,攜手二醫,強強聯合,集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之大成,躋身一流,奮翅而騰驤。及夫演承“飲水思源,愛國榮校”之精神,為國為民、勇於奉獻,抱負愛國之志向;求真務實、追求卓越,表樹科學之信仰;與日俱進、敢為人先,譜寫創新之華章。涉閱歲月滄桑,不負使命;積澱人文底蘊,再鑄輝煌。
上海交通大學,人才輩出,貢獻卓著。秉執“起點高、基礎厚、要求嚴、重實踐”之傳統,百廿載風雲砥礪,桃李春風;卅余萬學子陶鈞,藍縷篳路。經文緯武,才智搖籃;勵志竭精,棟樑淵藪。更湧現出江澤民等治國英才,錢學森等科學大師,及殷眾文化精英、社會翹楚和實業巨子。且夫以國家富強為己任,誠願盡酬;於民族振興之基圖,砥柱中流。技藝無雙以拓成果,朝夕恪勤;“中國第一”而載史乘,知行獨步。索隱探賾,知微睹著,又及人文社科、生農醫藥諸領域,無愧於孕育科學理性、引領知識創新之熱土。縱橫天下,壯偉無以復加;捭闔古今,琳琅不可盡數。
上海交通大學,將於二零一六年四月八日,迎來一百二十歲華誕。值茲佳日,誠邀寰球歷屆校友,會集校園,以誌慶賀;切盼社會各界人士,蒞臨盛舉,與世盡歡。舊雨新知,尋根溯源,嘉禮何其樂;恩師愛徒,撫今追昔,友情彌足添。襄大業,繪宏圖,盡顯騰飛之象;續輝煌,追夢想,且呈燦爛之端。
西南交通大學120周年校慶公告 百廿載杲杲唐院垂憲中華育桃李,雙甲子煌煌上庠薪火相傳遍五洲。2016年5月15日,西南交通大學將迎來120周年華誕。
作為中國近代建校最早的國立大學之一,西南交通大學從山海關出發,三世紀風雕雨塑,五萬里逶迤磅礴,十八次輾轉遷徙,開中國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礦冶工程高等教育之先河,以“東方康奈爾”之名蜚聲中外。作為國家首批“211工程”、“特色985工程”重點建設、首批進入“2011計畫”並設有研究生院的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守交通之本、行大學之道,自強不息,矢志報國。
“灌輸文化尚交通”的西南交通大學,造就了以茅以升、竺可楨、林同炎、黃萬里、陳能寬、姚桐斌等為代表的學界翹楚,培養了以57位海內外院士為代表的30餘萬各界英才。承踔厲風發之基,傳“竢實揚華”之魂,一代代交大人以交通天下為己任,為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焚膏繼晷,貢獻卓著,執中國軌道交通之牛耳,展高鐵走向世界之自信。
相約雙甲子,共圓交大夢。校慶被賦予的人文之美含弘光大,學術之光輝映盛世;校慶所承載的是課堂燈火的遙憶、闊別歸來的足音、書香校園的情懷。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大師雲集、英才輩出、貢獻卓著、事業常青”的交大夢燭照未來,西南交通大學正行進在建設交通特色鮮明的綜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學的壯麗征途。
群賢畢至襄盛舉,逸興雲飛展宏圖。特此公告,敬祈周知。
北京交通大學120周年校慶公告 雄踞京華,兩甲子滄桑砥礪弦歌壯;譽滿五洲,百廿載樂育菁莪桃李芳。2016年9月10日,北京交通大學將迎來120周年華誕。
巍巍交大,百廿其衍。作為交通大學大家庭的一員,北京交通大學是中國近代創建最早的高等學府之一。學校自誕生起就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清末民族危亡之際,在“培養中國自己的鐵路管理人才”的吶喊聲中,北京交通大學前身——北京鐵路管理傳習所應勢而生,開啟了中國鐵路管理與電信教育肇始的科學之光;戰亂頻仍的年代,學校幾經分合動盪,交大師生同心戮力共克時艱,徒步四次遷移,輾轉八千里路,烽火連天中仍堅持嚴謹治學,傳承杏壇星火;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學校工管並舉、延攬人才,面貌蒸蒸日上,各項事業進入歷史發展快車道。120載歲月滄桑,風雲變幻,北京交通大學始終堅守治學育人之本,風雨兼程、上下求索,書寫出一篇篇與時代同呼吸,與民族齊奮進的動人禮讚。
鐘靈毓秀,桃李滿園。北京交通大學創建之初即以培養具有科學知識的實業人才為目標,確立了“知行”校訓,形成了“起點高、基礎厚、要求嚴、重實踐”的人才培養特色。在多年的辦學實踐中,學校堅持理論與實踐融合,科學與人文並重,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其中既不乏許多中國“第一”的科技先驅,如中國第一個無線電台創建人劉瀚、中國第一台大馬力蒸汽機設計者應尚才等,亦不乏金士宣、許靖等鐵路學科創始人,以及鄭振鐸等人文領域的傑出才俊。植根於母校百年積澱的文化土壤,一代代北交大人秉承“飲水思源、愛國榮校”的光榮傳統,服務國家、奉獻社會,點燃了這所大學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炬。
明湖流芳翠,世紀鐘鳴遠。百廿載歲月風華鐫刻著學校不朽的功績,也吹響了交大人逐夢的號角。作為北京交通大學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120周年校慶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歷史節點,也是四海交大人光榮和夢想交匯的美好時刻。值此佳期,學校熱忱歡迎所有關心和支持北京交通大學發展的各界同仁、海內外校友屆時歡聚一堂,銘史志、謀發展、話成就、饗學術、敘情誼、載歌舞,共襄盛舉,同築偉業。
特此公告,敬祈周知!
傑出校友 從1896年至今,交通大學一直是處於中國高等教育,特別是高等工科教育的最前沿,一直是國家重點建設的
全國重點大學 。院士校友(不計教師中的校友)詳細名單如下(1956 年之前交通大學(滬)校友為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兩校共享):
兩彈一星元勛
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
錢學森 (1934)、
楊嘉墀 (1941);
美國科學院院士
美國工程院院士
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
周文德 (1940)、謝承德(1949)、
王安 (1940)、
趙佩之 (1939)、
吳耀祖 (1946)、鄭顯基(1947)、
李天和 (1946)、
葛守仁 (1947)、萬榮玉(1953)
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
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
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
挪威科學院院士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墨西哥科學院院士
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 :
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 :
開發中國家科學院(原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
北京交通大學:
杜彥良 (1989碩)、
寧濱 (1977本碩博)
中央研究院院士
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
凌鴻勛 (1915)、
王兆振 (1936)、葉玄、
林致平 (1931)、
朱蘭成 (1934)、
周文德 (1940)、凌宏璋(1941)、吳賢銘(1941)、竇祖烈(1947)、
田炳耕 (1946)
校友總會
上海交通大學 、
西安交通大學 、
西南交通大學 、
北京交通大學 、
新竹交通大學 共同成立了交通大學校友總會(Jiaotong University Alumni Association)。其宗旨是:加強校友與母校、校友之間的聯繫、團結和合作,發揚交大的優良傳統,共同為振興中華,為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為母校的發展貢獻力量。其任務是:溝通校友與母校、校友之間的聯繫、發揮海內外校友的智力優勢和廣泛影響,為母校的發展作貢獻,為祖國的統一和現代化建設作貢獻。
而交大海外校友因交通大學“
飲水思源 ”的傳統,雖身居海外,卻仍然魂系母校,積極關心母校,從學術上,財力上,社交等方面鼎力支持母校發展教育。
據不完全統計,交大海外校友超過5000人,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主要集中在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巴西,以及香港,台灣地區,並且都成立了當地校友會,定期舉行校友活動。在美國,交大校友最多,校友活動也最活躍,在
紐約 ,華盛頓,南加州,北加州,休斯頓,中西部,
紐芬蘭 等地均建立了校友分會,每5年舉行交大校友大團聚活動。2000年第7次全球交大校友年會已經圓滿結束。據當時《
世界日報 》報導,來自台灣的老校友蔣光照,在會議結束前,宣布"全球交大校友聯誼會"成立。首任會長為
汪道涵 ;首任副會長8位包括五校前任校長
謝繩武 、
談振輝 、
周本寬 、
張俊彥 、
王文生 及美洲校友會總會會長
李天和 、台灣交大校友會會長
郭南宏 、香港交大校友會會長
陳明敏 ;首任秘書長為蔣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