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九華,光學工程專家。50年代負責研製成功光學測地經緯儀和自動記錄紅外分光光度計並推廣至工業生產。60年代起負責研製成功多種大型光學跟蹤測量設備和坐標基準傳遞設備,為中國飛行器測控技術做出貢獻。70年代後期起把光學測控系統和光電儀器的設計概念、理論和方法的經驗總結成為光學工程總體設計。發明了光學補償定向儀新原理。作為主要負責人之一,在中國開闢了光學動態觀察測試技術領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九華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上海
- 出生日期:1929年10月7日
- 逝世日期:2001.10.27
- 職業:光學工程專家
- 畢業院校:上海交通大學
簡介,生平,經歷,40年代-大學時代,50年代-進入中科院,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以來,主要論著,
簡介
唐九華,光學測控、測控設備專家,1929年10月7日生於上海市。在上國小時,看到日寇大舉侵華,飛機、大炮、軍艦癯武揚威,而中國的戰士只能扛著步槍高唱“血肉長城”和“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去抵抗。這一強烈的反差沉痛地刺激了他,從此立志要學好科學,掌握本領,為民族復興盡畢生之力。唐九華曾任長春光機所所長,中科院長春分院院長等職。先後被評為吉林省特等勞動模範,全國先進工作者,是全國政協第八屆、第九屆委員會委員。
1951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50年代負責研製成功光學測地經緯儀和自動記錄紅外分光光度計並推廣至工業生產。60年代起負責研製成功多種大型光學跟蹤測量設備和坐標基準傳遞設備,用於飛行器測控,這些產品在實際執行任務中,獲得圓滿結果,並達到國際水平,為中國飛行器測控技術作出貢獻。70年代後期起把光學測控系統和光電儀器的設計經驗總結成為總體設計的概念、理論和方法。發明光學補償定向儀新原理。作為主要負責人之一,開闢光學動態觀察測試技術領域,獲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83年7月-1985年6月任原長春光機所代理所長、所長。1991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曾在長春理工大學(原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任職、任教。
生平
1929年10月7日 出生於上海市。
1947-1951年 在上海交通大學學習。
1951-1952年 任北京中國科學院研究實習員。
1952-1956年 任長春光機所研究實習員。
1956-1964年 任長春光機所助理研究員。
1964-1978年 任長春光機所副研究員。
1978年迄今 任長春光機所研究員
1979年8月 任長春光機所副所長。
1984-1986年 任長春光機所所長。
1987-1991年 兼任中國科學院長春分院院長。
經歷
40年代-大學時代
1947年他進入上海交通大學,攻讀機械工程。因為這是中學生時期從日常生活中最容易接觸到的科技王國的入門處。而20世紀的物理學卻如翻騰的大海,層出不窮的新事物、新理論衝擊著舊觀念,也帶來新的矛盾,這引起他更高的興趣。當時上海交通大學注重基礎課,工科學生要學兩年普通物理,他仍感不滿足,又去旁聽物理系的近代物理。課餘時間鑽進圖書館,看的書機械類占1/3,物理類占2/3。後來感到多學些基本概念,在科學研究中終身受用不盡。
大學畢業面臨國家統一分配,他由於一心想從事科學研究,在婉謝了系裡要其留校的厚意之後,只填寫了一個志願,即中國科學院。
50年代-進入中科院
1951年8月,唐九華被分配到嚮往已久的中國科學院,進光機所工作。當時正值建所初期,為籌建實驗車間,他積極參加各種實踐,從工藝試驗、生產流程、計量檢測,以至設計多種專用的自製設備和對進口機器、儀器的安裝調試等,從而掌握了豐富的第一手技術基礎 知識。
20世紀50年代,在穩定的科學研究環境中,他首先於1958年研製成功地形一號光學經緯儀,經國家測繪局組織鑑定後,推廣至西北光學儀器廠生產。之後,作為課題負責人開始研製自動記錄紅外分光光度計,在1959~1960年所內研究方向升級到新一代動態測量儀器時,卻遇到兩次重要挫折:一是自動記錄紅外分光光度計,另一是光學精密跟蹤測量儀器。這些現代化的光學產品不再是只由光學和機械部分構成,還包含了電子學、自動控制和光電探測元件等新技術。這兩個課題研製失敗,都爆發了參與研製工作的各種專業人員之間的激烈爭論,都認為自己做的這部分已達到要求,毛病出在別人那部分。當事者和關心者一般的看法是諸方面專業人員的修養不夠,應各自多找自己方面的問題。而他作為前一課題的參加者,感到各專業工作之間確實存在未解決的矛盾,光靠大家態度好一點並不能使矛盾化為烏有,經分析爭論的各專業間關係,從總體設計出發,通過指標分析,協調平衡諸單元之間的關係,終於使儀器總體指標達到了使用要求。這個項目的研製成功,無疑是他科研生涯中的一次技術進步的飛躍,儀器獲得中國科學院新產品一等獎和1964年國家計委、科委、經委聯合頒發的工業新產品一等獎。
60年代
唐九華從60年代起,隨著國家飛彈與航天事業的創建與發展,作為主要項目負責人陸續承擔了多個大型精密光學工程研製任務,在工作中他創造性地解決了一系列科學技術難題,各項任務均取得順利成功,同時在研製任務中建立光學工程總體設計理論和培養了一支總體設計隊伍作出了重要貢獻。
20世紀60年代初,國家決定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建立發展飛彈技術,要求光機所研製大型電影經緯儀,作為飛彈軌道測量的主力設備。他在所內被任命為新組建的總體研究室主任,在整個光測工程的總設計師王大珩的領導下,作為副總設計師開展這項主力設備的總體設計工作。這是一項巨大的精密光學工程,其規模以過去曾接觸過的任何任務來衡量,都大得無可比擬。整台重量達幾噸,而其測角精度要求高。研製的水平不低於所知前蘇聯和 西方的最j艫品,而與以往情況最根本的不同在於這次沒有國外進口樣機可資參考。面對如此大的壓力,他沒有急忙採取先由光、機、電、控各專業分頭出擊,模仿洋書本或過去一代洋設備中哪個部門的構造,再合在一起的做法,而是力求把用戶提的使用指標弄清楚是什麼物理概念,如何用定量的數學式來表達,再為整機的若干主要性能建立物理~數學模型。分配給光、機、電等各個分系統實施,研究能否保證,然后綜合平衡調整。在這個過程中如預想的,要補一部分光學、電子學等知識,而始料不及的是為使產品性能的表達、建模、分析、評價定量化,還需要學更多的新知識:機率論、資訊理論、工程控制論、人一機系統,包含使用環境條件的系統最佳化……其中多數是前所未聞,在深入過程中打上交道的。這樣,在設計實施中減 少了盲目性,使儀器研製取得一次性成功有了科學的保證。
通過各方協同努力,歷經5年,第一台大型光機電技術綜合的最前沿的儀器於1965年 研製成功,經實地試驗,在作用距離和精度等方面超指標地滿足了飛彈軌道測量的技術要求。儀器的研製成功和生產,為國家節省了數百萬美元的外匯,打破了國外的封鎖、禁運,使國家飛彈試驗精度鑑定的光學裝備開始自立,開創了中國現代化大型光學精密儀器的製造事業。
70年代
20世紀70年代,他作為主要負責人之一,相繼研製成功船用電影經緯儀和船體變形測量系統,後者承擔了全船的基準方向傳遞作用。在船體變形測量系統研製過程中,由他提出的一套全新的動態光電測角系統方案,與當時美國報導的方法相比,具有精度高和便於實施的特點。上述兩項精密測量裝備,經中國科學院和國防科委鑑定,認為具有中國技術特色,並在船上執行任務時取得令測量船指揮部意想不到的圓滿成功,由此,獲得國防科委一等獎。20世紀80年代,他又在研製光電方位瞄準儀中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種光學補償定向儀新理,經研製成功並投入實地使用驗證,1984年獲得國家發明二等獎。
鑒於他在科學技術上解決了一系列光學測控系統與測控設備的總體方案研究制定和實施獲得的成就,在1985年“現代國防試驗中的動態光學觀測及測量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中名列第三,是繼老一輩著名科學家王大珩和龔祖同之後,隨新中國此領域科研事業成長的新一代開拓者。
80年代以來
80年代末,中國科學院接受“863-2”專家委員會的委託,組織專家論證組,提出空間站工程大系統概念研究報告和相應規劃,他任副組長,並完成其中空間對地觀測和空間平台套用的研究和規劃。當時在這部分規劃中所列的兩大主要對地觀測研究項目,後來都已被採用,進入實施階段。
主要論著
1 唐九華.操縱人員連續參與的隨動系統.長春光機所內部研究報告,1962年8月。
2 唐九華.紅外分光光度計的性能設計.光學機械,1976 年第2期。
3 唐九華.軌道測量光學儀器.光學機械,1980年第1期。
4 唐九華.關於提高儀器總體設計水平的問題.光學學報,1981年第1期。
5 唐九華,李晉年.海上以星背景為坐標系的軌道測量方法探討.飛行器測控技術,1982年第1期。
6 唐九華,於維洲.最低成本光學公差最佳化法探討.光學學報,1986年第9期。
7 唐九華,呂達仁.空間對地觀測與地球科學套用.1989 年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和套用文集,第5集。
8 唐九華.空間平台套用(規劃).1989年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和套用文集,第5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