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歷史
1959年,在“
大躍進”形勢下,上海市郊區急需農業科技人才。為適應上海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的需要,8月,經中共上海市委批准,將座落於上海縣七寶鎮的上海市農業學校(中專)改建為上海農業專科學校。上海農業專科學校成立後,大專、中專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師資力量,教學設施統籌使用。大專設農學、畜牧獸醫2個專業,首屆招生98人,其中農學專業47人,畜牧獸醫專業51人。教職工121人,其中教師50人(講師1人),編成9個教研組。設8個實驗室。圖書17333冊,期刊56種。校辦廠1個。校舍面積6847平方米。學校用地195.43畝。
1960年初,中共上海市委決定將上海農業專科學校擴建為上海農學院,計畫設定農學、植保、果樹、蔬菜、園林綠化、土壤農化、農田水利、農業氣象、畜牧、獸醫和農業機械化11個專業和1個預科(5年一貫制),發展規模6000人。選定松江縣城東、城北公社征地建校。9月,大專部遷入新校址,中專部仍留原地,改名為上海農學院附屬中等農業學校。上海農學院從
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師範學院、
北京農業大學、
南京農學院、上海市農業學校等院校調集教師85人,編制專業教學計畫,並從郊縣下放人員中選拔一批辦學幹部。當時中共上海市委教育衛生工作部把新建的上海農學院列為上海市的重點高校,規定繼全國重點後首批錄取學生。1960年暑假招收首屆新生500人,其中本、專科學生300人,5年一貫制(國中起點大專教育)學生200人。上海農學院首任院長由上海市農委副主任高原兼任。
1961年1月—1962年7月,上海農學院圍繞貫徹“調整、充實、鞏固、提高”
八字方針和高教“六十條”,在總結一年建校工作的基礎上,進行了全面調整。主要有:(1)學校規模調整為1500~2000人。撤銷園林綠化、農田水利、農業氣象3個專業。1961年招生縮減到200人。五年一貫制停止招生,在校學生全部轉中專部。(2)修訂教學計畫,將3年學制改為4年學制;加強課堂講授和實際操作,加強“三基”(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訓練,學生每學年參加勞動的時間不超過一個半月。(3)對青年教師定任務、定方向、定指導教師,加緊進修培養,保證教師的每周教學業務工作時間。(4)貫徹“勞逸結合”,減輕學生過重負擔;定期定量向師生供應學校農牧場生產的農副產品。(5)充實和加強院系兩級領導班子,建立院務委員會、院長會議制度和以教學為主的學校工作新秩序。
經過調整,教育質量不斷提高。1962年7月,在校學生705人,教職工244人,其中教師113人,自編講義、教材40多種。其中《養豬學》、《家畜人工授精》、《米丘林遺傳學》由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正式出版;完成科研課題90多項,擁有儀器設備15970台(件),圖書5萬餘冊,中外期刊470多種,校舍總面積16600多平方米,學校占地553畝,其中農場353畝。
1962年2月,上海市政府根據當時國家財政困難狀況和報考生源減少等原因,決定撒銷農學院,加強農科院。裁撤工作從1962年6月開始,到1963年8月結束,歷時15個月。上海農學院裁撤工作的重點是安排好在校學生。具體安排是:1961年秋入學的270名一年級學生,全部轉到上海財經學院。1960年秋入學的290名二年級學生(作物栽培24人、植保46人、土化30人、果蔬49人、畜牧29人、獸醫27人、農機85人),將4年制改為3年制,到1963年暑假作專科畢業;1959年秋和1960年春入學的145名三年級學生(農學42人,畜牧獸醫49人,農機54人),也將4年制改為3年制,提前於1962年暑假作為專科畢業,少數來自農村的學生,直接動員回鄉參加生產勞動。農學院撤銷後,56名專業教師調
上海市農業科學院,公共基礎課教師由市高教局重新分配工作,幹部、職工由市農委統一安排。72449台(件)設備家具,35126冊專業圖書,有價(63.09萬元)無償撥給市農科院。學校校舍交市有關部門處理。在松江建校的上海農學院,辦校3年,共培養了兩屆、443名專科畢業生(根據教育領導部門規定,1985年全部換髮本科畢業文憑)。
1978年10月,
上海市革命委員會決定在七寶上海市農業學校校址恢復重建上海農學院,並參加當年全市擴大招生。第一屆招生309名,於1979年1月8日報到,2月開學上課。當時設農學、植保、農機、牧醫、園藝5個系,有農學、育種、土化、植保、畜牧、獸醫、農機設計與製造、農業經濟管理8個專業,第二年又增設了園林專業。
1978年底,農學院復校時有教職工266人,其中教師89人,幹部48人,工人89人。1979~1985年,從全國各地引進教師14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講師36人。同時,逐年從本校選留、外校分配了一批高校畢業生和碩士研究生。1985年前,主要從數量上充實;1985年後,通過進修、考核、職稱改革和職務聘任,著重結構改善和素質提高。1980年5月8日,國務院正式批准上海農學院恢復建校(5月8日因此定為校慶日),學校規模定為800人。同年秋,學校對部分專業進行調整,即將農學、土化、育種3個專業合併為農學專業,同時在農學專業內設蔬菜、育種班,農機設計與製造專業停辦。
1984年5月,
上海市人民政府根據上海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情況,重新核定上海農學院的發展規模為1100人,其中本、專科學生1070人,研究生30人。1984—1990年,學校先後增設了農村金融(專科)、蔬菜(本科)、果樹(本科)、農田水利(專科)和農業設施與機械(專科)5個新專業。
復校以後,根據“小而精、有特色、高質量”的辦學要求,貫徹“面向農村、主動適應、積極服務”的辦學指導思想,對各系科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一是為適應農村經濟結構變化和發展外向型經濟需要,調整專業方向。作物(農學)專業增設了創匯農業內容;蔬菜、果樹專業增加了對特種作物和設施農業的研究與教學;園林專業從以植物栽培為主轉為設計與栽培並重;植保專業擴展為植保與環保結合;畜牧、獸醫專業相互滲透,並各自轉移教學重點;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從單純的農業管理轉向整個農村經濟的綜合管理。二是與郊區產業結構相配套,並利於專業導向和籌建新專業,對原有幾個系進行改建。1988年,撤銷農學、植保、園藝3個系,重新組建2個新系,即將作物、蔬菜、果樹專業組建成植物科學系;植保和園林專業組建成園林環境科學系;將畜牧獸醫系改名為動物科學系;農業經濟系改名為農村經濟系;還新建農村工程系。經過改革,全校11個專業、272門課程(142門主要專業課程)、35個主幹學科,組成了一個基本適應城郊型農牧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管理的高等農業教育體系。1990年有教授4人,副教授53人,講師116人,助教56人,未評定職稱的教師3人,具有講師以上職稱的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75%,相當於研究生畢業學歷的教師43人。
上海農學院復校後,邊建設,邊教學與科研,教育設施逐步完善。1990年,校園面積面積377.023畝,校舍建築面積40134平方米。建成38個教學、科研實驗室,擁有儀器設備6052台(件)。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實驗的平均開出率達97%。圖書館藏書218958冊,中外文期刊有1000多種。實驗實習場耕地132畝,畜舍3082平方米,溫室1848平方米,大棚6300平方米,投資金額312萬元,下設綜合、種植、園林、養殖4個分場。植物科學系的“植物遺傳育種”,1985年被列為全市第一批重點學科之一。動物科學系的“傳染病與預防獸醫學”,1990年被批准為全市第二批重點學科之一。
1990年1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根據國家教委對全日制高校辦學的總體要求,組織專家對上海農學院進行合格評估。
1993年5月,上海農學院被國家教委驗收後批准為合格院校。
1996年,上海農學院在校學生1600餘人。1979—1996年,培養全日制本專科學生、碩士研究生、成人專科生等各類畢業生5100多人,培訓各級領導幹部和各類農業科技人員18800餘人;1978—1996年,先後建立了農業生物技術、農村社會經濟和天然健康食品三個院屬研究所,辦有植物遺傳育種、農業環保、農業蟎類、長毛兔研究、城郊經濟和動物生物技術6個研究窒。
1999年9月1日,舉行上海農學院併入上海交通大學暨上海交通大學農學院成立大會。
合併後,學院亦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東北部擁有學院大樓、試驗田和溫室等設施。位於閔行區七寶鎮七莘路2678號的原上海農學院校址成為上海交通大學七寶校區(占地面積328畝,建築面積78570平方米,擁有多個上海市歷史文物保護景點)。
2002年3月,更名為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
2003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顧問委員會成立。
2005年4月25日,依託於農業與生物學院的上海交通大學陸伯勛食品安全研究中心成立。
2006年7月,掛靠學院的上海交通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成立。
2007年7月,隨著農生大樓的正式啟用,農業與生物學院完成主體轉移,學院教學、科研和行政工作重心從2007年9月起轉移至閔行校區。
2009年5月,教育部、農業部合作共建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同月,舉行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成立五十周年慶典大會。同年起,學院全部實現提前批次招生;與上海市農委簽訂聯合培養農科人才協定。
2015年起,學院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園林專業與化學化工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藥學院等6個專業在“生命與環境交叉平台”聯合招生。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截至2018年4月,學院下設4個系,有4個全日制本科專業。
系名稱 | 專業名稱 |
---|
植物科學系 | 植物科學與技術 |
動物科學系 | 動物科學 |
資源環境系 | 資源環境科學 |
食品科學與工程系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學科建設
截至2018年4月,學院建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擁有學術學位一級學科博士點6個、學術學位二級學科博士點6個、學術學位一級學科碩士點6個、學術學位二級學科碩士點14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3個、上海市重點學科1個;農業科學、動植物科學和環境科學與生態學三個學科入選ESI全球前1%學科行列。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蔬菜學、生態學
學術學位一級學科博士點:園藝學、生態學、植物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生物醫學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
學術學位二級學科博士點:預防獸醫學與畜禽產品安全、生物技術、食品冷藏工程、植物學、蔬菜學
學術學位一級學科碩士點:園藝學、畜牧學、生態學、食品科學與工程、植物保護、農業工程
學術學位二級學科碩士點:蔬菜學、果樹學、植物病理學、農藥學、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草業科學、食品科學、農產品加工及儲藏工程、預防獸醫學、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作物遺傳育種、生態學、植物學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農業推廣、獸醫推廣、風景園林
上海市重點學科:蔬菜學
師資力量
截至2018年4月,學院共有教工人數243人,其中,專任教師155人,占教職工總數的64%。教師中,具有正高職稱的教師占35%(55人),副高職稱教師占45%(69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97%(150人),海外博士占28%(43人);有一年以上海外學習經歷的教師占78%(121人)。擁有
千人計畫3人,冠名講席教授4人,“
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1人,“
萬人計畫”領軍人才1人,特聘教授2人,上海交通大學名譽教授3人,
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獲得者2人,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4人,美國康奈爾大學唐氏基金獲得者3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3人,國家公益性科研(農業)專項首席專家3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國家“千人計畫”青年項目入選者1人。
項目 | 姓名 |
---|
千人計畫 | 盧江、朱克岩、Harold CORKE |
“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 | 唐克軒 |
“萬人計畫”領軍人才 | 方亞鵬 |
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獲得者 | 方亞鵬等 |
國家“千人計畫”青年項目入選者 | 尹若賀 |
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 方亞鵬、吳艷 |
教學建設
學院確立了“通識教育、精英教育、創新教育”的教育理念;堅持“寬厚型、複合型、開放型、創新型”的人才培養目標,逐漸實現人才培養的四個轉變,即由“套用向研究,專才向通才,教學向教育,傳授向學習”的轉變。
據2018年9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擁有上海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食品工程原理、遺傳學與社會是上海市精品課程,植物育種學原理是上海市重點課程。
上海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實驗與實踐教學中心
學院的《現代農業科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獲得上海交通大學教學成果特等獎、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食品工程原理》、《都市農業導論》被評為上海市普通高校優秀教材二等獎。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據2018年9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擁有1個農業部重點實驗室、1個科技部研究中心、1個上海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林業局觀測研究站、6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農業部重點實驗室:農業部都市農業重點實驗室
科技部研究中心:科技部中美食品安全聯合研究中心
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科技部中美食品安全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學保加利亞中心、交大-復旦-諾丁漢植物生物技術研發中心、上海交通大學-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現代農業聯合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學-普渡大學惠斯特勒碳水化合物聯合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學陸伯勛食品安全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1978—1996年,上海農學院取得科研成果234項,其中獲上海市、部級科技成果獎72項;組織科教興農、支農服務活動,進行農業科技成果推廣開發工作,先後在上海市郊和其他省區建立了30多個產、學、研基地。上農蜜脆豌豆、上農玉芹、上農珍珠菜、歐亞種葡萄、脫毒草莓等一批成熟的科技成果,分別在有關基地大面積推廣。嘉定區安亭鎮獼猴桃基地培育的4個優良品種,品質均超過進口的紐西蘭品種。
2013-2017年,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到位科研經費總計3.8億元;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97項,其中重點項目3項;發表SCI論文761篇,獲發明專利授權341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21件、授權軟體著作權25件,新品種審定31項。以學院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和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4項以及上海市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
獎種 | 類別 | 等級 | 獲獎項目名稱 | 獲獎時間 |
---|
上海市科學技術獎 | 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大棚蔬菜反季節栽培技術的研究與套用 | 2002年 |
上海市科學技術獎 | 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生物醫學實驗用清潔級豬的培育 | 2002年 |
上海市科學技術獎 | 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大豆多抗性種子資源創新及遺傳基礎的研究 | 2003年 |
上海市科學技術獎 | 科技進步獎 | 三等 | 肉犬的培育 | 2003年 |
上海市科學技術獎 | 科技進步獎 | 三等 | 飼料抗營養因子酶法鈍化技術與套用 | 2003年 |
上海市科學技術獎 | 科技進步獎 | 三等 | 長江下游三角洲優質早熟毛豆新品種的選育與有關育種技術研究 | 2004年 |
上海市科學技術獎 | 科技進步獎 | 三等 | 設施栽培甜瓜營養生理及技術最佳化 | 2004年 |
上海市科學技術獎 | 科技進步獎 | 三等 | 農藥殘留生物技術快速檢測方法研究 | 2004年 |
上海市科學技術獎 | 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番茄耐鹽種質創新體系的建立 | 2006年 |
上海市科學技術獎 | 科技進步獎 | 三等 | 創匯蔬菜綠色生產技術研究與示範 | 2006年 |
上海市科學技術獎 | 科技進步獎 | 三等 | 設施蔬菜主要病害生物防治技術創新與示範 | 2007年 |
上海市科學技術獎 | 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環境友好型農藥納米功能化製劑研製 | 2007年 |
上海市科學技術獎 | 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水蜜桃、葡萄有機栽培 | 2007年 |
上海市科學技術獎 | 技術發明獎 | 三等 | 大豆高效轉基因技術及利用基因工程技術改良大豆抗蟲性 | 2007年 |
上海市科學技術獎 | 科技進步獎 | 一等 | 工廠化育苗關鍵技術創新集成及產業化示範與推廣 | 2008年 |
上海市科學技術獎 | 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黃瓜分子標記與新品種選育 | 2008年 |
高等學校科學研 究優秀成果獎 | 科技進步獎 | 一等 | 葡萄根域限制栽培技術研究與示範 | 2009年 |
高等學校科學研 究優秀成果獎 | 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附紅細胞體病的病原學、流行病學及綜合防控技術的研究 | 2009年 |
高等學校科學研 究優秀成果獎 | 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玉米主要病害發生與寄主抗性機理和生態化控制技術研究 | 2010年 |
高等學校科學研 究優秀成果獎 | 科技進步獎 | 一等 | 南方葡萄避雨栽培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 | 2011年 |
上海市科學技術獎 | 科技進步獎 | 三等 | 戊肝病原學、流行病學、致病機制和綜合防治技術研究 | 2011年 |
高等學校科學研 究優秀成果獎 | 科技進步獎 | 一等 | 木黴菌資源篩選與生物菌劑創製及其套用 | 2012年 |
上海市科學技術獎 | 科技進步獎 | 三等 | 大腸桿菌O157和豬鏈球菌2型的快速監測和綜合防控 | 2012年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 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南方葡萄根域限制與避雨栽培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 | 2013年 |
上海市科學技術獎 | 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問題土壤修復及農田健康維護技術研究與套用 | 2013年 |
上海市科學技術獎 | 技術發明獎 | 二等 | 青蒿代謝工程育種及綜合利用技術集成 | 2014年 |
教育部科技進步獎 | 科技進步獎 | 一等 | 黃瓜主要農藝性狀基因定位克隆及套用 | 2015年 |
上海市科學技術獎 | 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蔬菜質量安全信息化技術體系的集成與套用 | 2015年 |
上海市科學技術獎 | 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基於風險物質形成機理的植物油加工控制技術研究及套用 | 2015年 |
教育部科技進步獎 | 科技進步獎 | 一等 | 新耕作制度下玉米主要病蟲害發生規律與綠色防控關鍵技術 | 2016年 |
上海市科學技術獎 | 科技進步獎 | 一等 | 木黴菌資源篩選與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技術創新與套用 | 2016年 |
上海市科學技術獎 | 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集約化養豬的氧化應激與營養調控技術研究與套用 | 2017年 |
學術資源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農業科學版)》原名《上海農學院學報》,創刊於1983年;是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和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被Agrindex、CABI、中國生物學文摘等列為文獻信息源,已加入《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為《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收錄,並被認定為2004-2006年度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曾獲全國高等農業院校優秀學報一等獎、全國優秀農業期刊獎、首屆《CAJ—CD規範》執行優秀獎。
合作交流
2010年至2018年4月,學院有35位本科生通過2+2雙學士學位項目赴康奈爾大學、普渡大學和羅格斯大學進行聯合培養,順利獲得雙學位後赴耶魯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康奈爾大學等學校繼續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近三年來,教師年均出國學術交流和進修人數達到75人次、國際學術期刊編委和重要國際學術組織任職達到年均30餘人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海外遊學率達到10%。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學院標識取“農”和“生”二字的漢語拼音首字母“N”、“S”組合而成的藝術圖案,圓環內側為城牆的形狀。
圓環上半部分和“S”為藍色,代表生物,“S”內的淡藍色的小長條也寓意基因。圓環下半部分和“N”為綠色,代表農業。
精神文化
學院傳統:艱苦樸素、甘為人梯
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
黨委書記 | |
院長 | |
黨委副書記 | 謝立平、龔強 |
副院長 | 劉志誠、左開井、陳功友 |